第26章 開水泥廠
寒門書生,開局被娘子踹下床 作者:刺客老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日一大早,楊淩收拾一番後正準備進宮。
忽然院子裏走進一位上了一些年紀的宦官,身後跟著幾個小宦官。
那宦官手捧聖旨。
楊淩一家趕忙跪地等候旨意。
隨後便聽那宦官展開聖旨,而後緩緩朗聲讀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聞楊淩者,忠勇可嘉,功績卓著。
其獻救災條例,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治疫有功,保民眾之安康;
抗擊流民,護社稷之安穩;
改良火器,強國家之軍備。
楊淩之功,朕深感欣慰,特封其為承安伯,食祿五百石,以彰其功。
望楊淩日後繼續盡忠職守,為朕之江山社稷,為百姓之福祉,鞠躬盡瘁,不負朕望。
欽此!”
隨著那宦官念誦完畢,楊淩恭恭敬敬的接過聖旨之後。
宦官一臉笑容的把楊淩扶起來,說道。
“恭喜楊侍讀晉升承安伯。”
“這二十一歲的伯爺,奴婢還是頭一次聽說呢。”
“楊伯爺前途定然不可限量啊。”
那宦官恭維著楊淩。
楊淩聞言也是有些吃驚,他的這些功績,皇帝竟然都知道。
而且這是壓了多久啊,才給他來一個大的驚喜。
不過他這承安伯確不是世襲的。
送走了這些宦官。
楊淩忽然想到一件事。
朱佑樘在這個節骨眼上封自己一個伯爵,會不會是因為建昌伯的事情。
如此他也是伯爵,建昌伯也是伯爵,雖說建昌伯是皇親,但他們的爵位確是相同的。
日後明麵上建昌伯再想為難自己,也就沒有理由了。
不過這些都是他的猜測。
至於朱佑樘到底是不是這麽想的,他也不是很清楚。
一旁的蘇嫣見楊淩愣愣的發呆,不禁問楊淩。
“夫君,今日你不用去東宮嗎?”
楊淩聞言這才迴過神,看了一眼天色。
趕忙讓徐五把馬牽出來,與蘇嫣囑咐了幾句。
便直奔皇宮去了。
來到東宮之中。
朱厚照正坐在座位上發呆,似乎在發愁。
楊淩走過去,問朱厚照。
“殿下可是有什麽心事?”
朱厚照見楊淩過來,看了他一眼,才說道。
“昨日不是與你說火銃投入生產的事情嗎,結果軍器局說采購原料,等等需要一大筆錢。”
“父皇正在為這事發愁,而且近日北方戰事又起。”
“朝中大臣一力主張求和。”
“因為國庫空虛已經無力再戰了。”
“前些日子的攤丁入畝法令,進展緩慢。”
“下麵的官員陽奉陰違,兩個閣老也是有心無力。”
朱厚照說完後一臉的失落。
他從沒想過政事處理起來竟如此的麻煩。
楊淩聞言思索了一會兒,才說道。
“可是兩個國舅爺不肯按照法令實施,所以才讓下麵的官員也有樣學樣?”
朱厚照點了點頭。
“母後為了本宮那兩個舅舅,去求了父皇,父皇沒辦法,隻能破例。”
“因此李閣老和謝閣老推行法令也是有些困難。”
“既如此,那便隻有緩緩推進了,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楊淩安慰道。
“不過微臣倒是有個賺錢的法子,如果殿下有興趣,微臣倒是可以與殿下說說。”
朱厚照一聽這話,立時就來了興致,催問道。
“什麽賺錢的法子,快說來聽聽。”
楊淩聞言在朱厚照耳邊低語了幾句。
朱厚照聽完有些疑惑的問道。
“水泥?這東西真的如你所說可以賺錢?”
楊淩笑道。
“微臣在寶應的時候就已經和當地的富紳聯合開了這麽一家作坊。”
“現在寶應周邊的縣都在采購我們的水泥,每月的進賬大概一萬多兩吧。”
“如果我們把這水泥作坊開在京師,那以京師的規模,一個月進賬幾萬兩還是可以的。”
“幾萬兩?!”
朱厚照一臉吃驚的看著楊淩。
上次父皇說過國庫不富裕之後,朱厚照就去看了一些關於大明歲入的數據。
如今大明朝一年的歲入大概兩百萬兩左右。
而這一個水泥作坊,就能一年進賬幾十萬兩,都快趕上大明朝一年歲入的五分之一了。
如此豈不是可以為父皇分憂。
念及此,朱厚照便對楊淩說道。
“那此事就交給你了,本宮讓劉瑾協助你。”
“至於銀子,本宮這裏還有幾千兩,可以給你拿去用。”
楊淩聞言想了一會兒,便說道。
“如此,微臣便按照殿下吩咐去辦了,隻是還有一件事情。”
“可能需要殿下出麵。”
“何事?”
“其實還是兩個國舅爺的事情,因為這水泥作坊一開,兩個國舅爺必定聞風而動。”
“屆時,肯定少不了一些麻煩,所以到時候,還請太子殿下出麵震懾一下兩個國舅爺。”
楊淩把心中的擔憂說了出來。
朱厚照聞言道。
“放心,你是為本宮賺錢,兩個舅父如果敢從中作梗,本宮一定饒不了他們。”
“你盡管放手施為。”
有了太子的支持,楊淩便同劉瑾開始籌備起了水泥廠的開辦。
這水泥廠明麵上是掛在劉瑾的名下,其實背後的主人是楊淩和朱厚照。
朱厚照占大頭,七成,楊淩占三成。
對於錢財,楊淩並不是那麽感興趣,開這個水泥廠,主要是為了豐富國庫。
大明朝隻有有錢了,才能辦許多事情。
眼下整個大明的國庫窮的叮當響。
就算有多少好點子,也是沒辦法推進的。
隨著水泥廠開起來後,楊淩和劉瑾直接免費給京中修了一條樣板路,作為廣告。
也算是招商用。
有了這條水泥路,京中許多的富紳,豪強都來采購水泥。
甚至京郊的一些縣城都聞風而來。
這讓整個水泥廠也是賺的盆滿缽滿。
卻說楊淩的擔心還是有必要的。
坤寧宮內。
壽寧侯和建昌伯又來到張皇後這裏。
“阿姐,聽說太子殿下在京中開了一個叫什麽水泥廠的作坊,日進鬥金啊。”
“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自家外甥做生意,如何不帶著自家人呢。”
張皇後對於這件事也是頭一次聽聞。
她有些疑惑的問兩人。
“照兒在做生意?”
張鶴齡一聽這話,連忙說道。
“阿姐,雖說那水泥廠是掛在劉瑾的名下,但背後的主人我們都打聽清楚了。”
“正是太子殿下和那個楊淩。”
忽然院子裏走進一位上了一些年紀的宦官,身後跟著幾個小宦官。
那宦官手捧聖旨。
楊淩一家趕忙跪地等候旨意。
隨後便聽那宦官展開聖旨,而後緩緩朗聲讀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聞楊淩者,忠勇可嘉,功績卓著。
其獻救災條例,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治疫有功,保民眾之安康;
抗擊流民,護社稷之安穩;
改良火器,強國家之軍備。
楊淩之功,朕深感欣慰,特封其為承安伯,食祿五百石,以彰其功。
望楊淩日後繼續盡忠職守,為朕之江山社稷,為百姓之福祉,鞠躬盡瘁,不負朕望。
欽此!”
隨著那宦官念誦完畢,楊淩恭恭敬敬的接過聖旨之後。
宦官一臉笑容的把楊淩扶起來,說道。
“恭喜楊侍讀晉升承安伯。”
“這二十一歲的伯爺,奴婢還是頭一次聽說呢。”
“楊伯爺前途定然不可限量啊。”
那宦官恭維著楊淩。
楊淩聞言也是有些吃驚,他的這些功績,皇帝竟然都知道。
而且這是壓了多久啊,才給他來一個大的驚喜。
不過他這承安伯確不是世襲的。
送走了這些宦官。
楊淩忽然想到一件事。
朱佑樘在這個節骨眼上封自己一個伯爵,會不會是因為建昌伯的事情。
如此他也是伯爵,建昌伯也是伯爵,雖說建昌伯是皇親,但他們的爵位確是相同的。
日後明麵上建昌伯再想為難自己,也就沒有理由了。
不過這些都是他的猜測。
至於朱佑樘到底是不是這麽想的,他也不是很清楚。
一旁的蘇嫣見楊淩愣愣的發呆,不禁問楊淩。
“夫君,今日你不用去東宮嗎?”
楊淩聞言這才迴過神,看了一眼天色。
趕忙讓徐五把馬牽出來,與蘇嫣囑咐了幾句。
便直奔皇宮去了。
來到東宮之中。
朱厚照正坐在座位上發呆,似乎在發愁。
楊淩走過去,問朱厚照。
“殿下可是有什麽心事?”
朱厚照見楊淩過來,看了他一眼,才說道。
“昨日不是與你說火銃投入生產的事情嗎,結果軍器局說采購原料,等等需要一大筆錢。”
“父皇正在為這事發愁,而且近日北方戰事又起。”
“朝中大臣一力主張求和。”
“因為國庫空虛已經無力再戰了。”
“前些日子的攤丁入畝法令,進展緩慢。”
“下麵的官員陽奉陰違,兩個閣老也是有心無力。”
朱厚照說完後一臉的失落。
他從沒想過政事處理起來竟如此的麻煩。
楊淩聞言思索了一會兒,才說道。
“可是兩個國舅爺不肯按照法令實施,所以才讓下麵的官員也有樣學樣?”
朱厚照點了點頭。
“母後為了本宮那兩個舅舅,去求了父皇,父皇沒辦法,隻能破例。”
“因此李閣老和謝閣老推行法令也是有些困難。”
“既如此,那便隻有緩緩推進了,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楊淩安慰道。
“不過微臣倒是有個賺錢的法子,如果殿下有興趣,微臣倒是可以與殿下說說。”
朱厚照一聽這話,立時就來了興致,催問道。
“什麽賺錢的法子,快說來聽聽。”
楊淩聞言在朱厚照耳邊低語了幾句。
朱厚照聽完有些疑惑的問道。
“水泥?這東西真的如你所說可以賺錢?”
楊淩笑道。
“微臣在寶應的時候就已經和當地的富紳聯合開了這麽一家作坊。”
“現在寶應周邊的縣都在采購我們的水泥,每月的進賬大概一萬多兩吧。”
“如果我們把這水泥作坊開在京師,那以京師的規模,一個月進賬幾萬兩還是可以的。”
“幾萬兩?!”
朱厚照一臉吃驚的看著楊淩。
上次父皇說過國庫不富裕之後,朱厚照就去看了一些關於大明歲入的數據。
如今大明朝一年的歲入大概兩百萬兩左右。
而這一個水泥作坊,就能一年進賬幾十萬兩,都快趕上大明朝一年歲入的五分之一了。
如此豈不是可以為父皇分憂。
念及此,朱厚照便對楊淩說道。
“那此事就交給你了,本宮讓劉瑾協助你。”
“至於銀子,本宮這裏還有幾千兩,可以給你拿去用。”
楊淩聞言想了一會兒,便說道。
“如此,微臣便按照殿下吩咐去辦了,隻是還有一件事情。”
“可能需要殿下出麵。”
“何事?”
“其實還是兩個國舅爺的事情,因為這水泥作坊一開,兩個國舅爺必定聞風而動。”
“屆時,肯定少不了一些麻煩,所以到時候,還請太子殿下出麵震懾一下兩個國舅爺。”
楊淩把心中的擔憂說了出來。
朱厚照聞言道。
“放心,你是為本宮賺錢,兩個舅父如果敢從中作梗,本宮一定饒不了他們。”
“你盡管放手施為。”
有了太子的支持,楊淩便同劉瑾開始籌備起了水泥廠的開辦。
這水泥廠明麵上是掛在劉瑾的名下,其實背後的主人是楊淩和朱厚照。
朱厚照占大頭,七成,楊淩占三成。
對於錢財,楊淩並不是那麽感興趣,開這個水泥廠,主要是為了豐富國庫。
大明朝隻有有錢了,才能辦許多事情。
眼下整個大明的國庫窮的叮當響。
就算有多少好點子,也是沒辦法推進的。
隨著水泥廠開起來後,楊淩和劉瑾直接免費給京中修了一條樣板路,作為廣告。
也算是招商用。
有了這條水泥路,京中許多的富紳,豪強都來采購水泥。
甚至京郊的一些縣城都聞風而來。
這讓整個水泥廠也是賺的盆滿缽滿。
卻說楊淩的擔心還是有必要的。
坤寧宮內。
壽寧侯和建昌伯又來到張皇後這裏。
“阿姐,聽說太子殿下在京中開了一個叫什麽水泥廠的作坊,日進鬥金啊。”
“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自家外甥做生意,如何不帶著自家人呢。”
張皇後對於這件事也是頭一次聽聞。
她有些疑惑的問兩人。
“照兒在做生意?”
張鶴齡一聽這話,連忙說道。
“阿姐,雖說那水泥廠是掛在劉瑾的名下,但背後的主人我們都打聽清楚了。”
“正是太子殿下和那個楊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