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三兒也未多做解釋,他將最後一塊兒兔肉塞進嘴裏,一麵大嚼,一麵起身抻個懶腰,就準備收拾行裝,盡早離開此地了。
然而,他卻忽然僵住了,仿佛是跳出冰麵的魚,一旦遇到寒風就變成了冰雕似的,成瘸子也發覺情形不對,急忙放下山鼠,隻顧直愣愣的看。
唯有王大愣,一門兒心思都在那隻山雞身上,對周圍發生的事渾然不覺,哪怕是泰山崩於前,他也都顧不上了。
原來對麵兒的山坡之上,不知何時,忽然就聚集了幾十號人,他們有的赤手空拳,有的手提砍刀,各個怒目瞪視,麵色極是不善。
但很快麻三兒便從最初的驚慌裏鎮定下來了,他見對方的腰身上幾乎都纏了一圈麻繩,便由此斷定,這些人並非前來圍捕的官軍,而是在這山中春伐紅鬆的木幫而已。
自古關外伐木多為冬伐,因春夏之季為樹木的生長期,不便打擾,而冬季又有雪道方便運輸,故而冬伐常見。
可是此地的山中卻多見一種紅鬆,其幹高長,筆直,最適合做梁不過,卻隻適宜在春季發芽時采伐,否則砍倒的樹幹極易劈裂,難以成材。
有經驗的把頭會事先選好合適的嫩枝,先用利斧砍出缺口,再將硬杉木製成的楔子慢慢釘入,靜待其自行斷裂倒伏,方才合力抬出山去。
又因為沒有冰雪可供滑行,此種紅鬆隻能由人工抬運,個中艱辛自不待言,而肯出此苦力的民工就更是難尋了,因而當地的把頭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便是將各類逃犯,散兵,或是落了單的胡子全都納入其中,畢竟肯出氣力就能混上一頓飽飯吃,總比出山被抓,出大差掉了腦袋強。
眼前的這個木幫正是由各色人等組成的烏合之眾,個中不免有那殺了人的逃犯,搶了官銀的響馬,亦或是脫了隊的逃兵,凡此種種已實難分辨了,僅從那一雙雙兇惡的眼睛看來,這夥兒人絕非善類。
此時就見人叢之中走出一個中年漢子來,打扮得如同農人一般,蒼老的臉上掛著一絲冷漠,至多四十幾歲的年紀,卻有著耄耋之年的陰鬱和老練。
此人就是這夥兒木幫的把頭,大家都唿他作陳頭兒,他家祖上並非農人,而是一門兒特殊的行業,關外人俗稱舞屍人。
老時年間,東北曾有一類舞屍人,是自滿清喇嘛教傳入東北後興起的。
那時,喇嘛教裏有脛骨笛,顱骨碗,人皮鼓、舍利子等四大法器,對於普通的屍身,僵屍有著難以言喻的神奇作用。據此便有薩滿或喇嘛教眾習得了各中要義,利用此類法器做起了舞屍的行當。
俗話說,屍身都怕三光,而舞屍人卻可在明月中天之時,帶著屍體一齊舞弄。他們受了信奉喇嘛教的人家邀請,便挑選合適的夜晚來到主人家,除了一般的法式禮教外,最重要的就是舞屍的時候不能有人偷看,即便是舞屍人自己也不能看。
據傳當舞屍人吹起脛骨笛,打起人皮鼓時,剛死未僵的屍身就會趁樂起舞,其臉色依舊慘白得如同一張白紙,二目似閉微開,口中亦時開時合,當真可怖以極。
此種情形就算舞屍人自己見了,也會被嚇走了魂靈,一旦吹出的曲調有了差錯,必將引得屍身暴怒撲咬,亦有性命之憂。他們通常都會依照老令兒,低頭弓背,反對著棺槨,吹奏起諸般法器,使得棺中屍身輕輕起立,一邊手舞足蹈,一邊跌跌撞撞的跟著走。
月色下,兩個孤寂的身影走在蒼茫的土地上,刺耳的曲聲時而高亢,時而幽怨,如泣如訴,如魔似狂,伴著身後那時輕時重的腳步聲,直至走到早已挖好的墓穴旁,內中也已放好了另一套棺槨,屍身自會舞弄了一陣後,輕輕躺入棺中,重新化成一副僵硬的屍身。
據信徒說,此舉能使屍身向上蒼祈禱,保得轉世成為大福大貴之人,就連家中亦會受其庇佑,子孫昌盛,萬代不衰。
陳頭兒的爺爺正是此行當中的行家裏手,因為舞屍的風險大,故而報酬也豐厚,家中老幼一直過得是衣食無憂。可是有一次,鄰村一位僵死了三日的老人,忽然夜間暴起,驚得家人倉皇外逃。
村中長者束手無策,於是就想到了陳頭兒的爺爺,願意出一根兒金條的高價兒,請其將起屍帶走,免得平人遭殃。
陳頭兒的爺爺日常舞弄的都是善死的良人,對付此類起屍卻是沒有絲毫把握,然而自古財白可以動人心呐,他思量了再三,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來了。
舞屍的當晚兒,閑雜人等全都躲離了左近,隻有他獨自一人來到了停屍的樓下。這類起屍往往都有著極深的怨念,故而他也不敢怠慢,急忙轉身弓背,吹奏起了最有法力的白度母心咒。
起初他也自捏了一把汗,生怕自己降不住那樓中的僵屍,然而過了不久,便聽到了步履撞擊樓板的聲音,接著又是“踢裏耷拉”的腳步聲出了樓門,在其身後迎合著吹奏的樂聲,翩翩起舞。老人見一擊奏效,心中也是竊喜呀,自覺那根金條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於是這一人一屍便踏上了鄉間的土路,迤邐前行,漸漸離了村落而去。
可是村裏人為了將起屍埋的遠遠兒的,便將墳坑設在了山裏,他走的時間長了,便覺兩頰酸痛,有些吹奏不動了。可是樂曲隻要稍有停頓,那跟在身後的屍身便逐漸暴躁起來,似乎要將一腔怨念全都傾瀉在他的身上,更要命的是,他因一時在心中貪財,走錯了路徑,此時到了這荒山野嶺間,去哪兒尋那處躺坑呢?
他的額頭之上不覺間已是冷汗齊流,手裏也因汗水浸潤,幾乎要拿不住骨笛了,更糟糕的是,笛孔中已然浸滿了唾液,眼看就要吹不響了。
此時周遭萬籟俱寂,唯有一帶野草沙沙地響,他的心中幾乎就要絕望了,深悔當初魯莽,與其如此受苦,還不如摟著幼子在炕頭上過平常日子呢。
可就在他將要耗盡氣力的時候,忽見有一道裂穀,橫亙在前方,穀中黑悠悠的,深不見底,便像是一處天然的地穴。
他心念一動,情知這是最後一根兒救命稻草啦,便用盡最後的氣力,將骨笛吹響,接著就背轉了身,向著深穀靠近。那具僵屍當然沒他這個心眼兒了,便也隨著節拍,踏步前來,忽然一個失足,便跌落深穀之中了。
老人家終於撿迴了一條命,待天明後,便帶了村中的幾名壯漢,前來山穀中巡屍,卻見屍身早已被塌落的泥土給掩埋好了,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墳塋,方知道天理昭彰,自有安排,一眾俗人不過是自作聰明而已。
老人家得了那條黃金,卻不敢獨占,而是在山中建了一座地藏菩薩廟,從此再不沾染此道,買下幾畝薄田,種上幾行桑柳,過起了與世無爭的生活。
直到近些年,天災連著人禍,加之匪患橫行,農人的生活實在不得過,他的子孫後代隻好靠山吃山,拉起了木幫討生活。
木幫之中魚龍混雜,不乏有草莽之輩,這個陳頭兒能靠著他們討生活,也必不是個省油的燈。十幾年來,他練就了一身察言觀色,軟硬兼施,看人下菜碟兒的本事;倘或是對他有用的,即便跪下懇求他也能做到,倘或是對他不利的,即便曾有再大的恩情,他也能將之一腳踢開。
他就像是一條遊走在江湖大缸裏的黑魚,腥臭、黏滑,您要是想捉著他一點兒,那也是枉費氣力。 眼下他就是被槍響吸引過來的,他低垂著兩眼,目光陰鬱,就像打量牲口一樣打量了三人好一會兒,才啞著嗓子說道:
“我當大白天咣咣放槍,能是幹啥的?敢情是三匹青瓜蛋子。你們仨人兒最好跟著我走,我這兒大餑餑管夠。隻要聽我的話,給我幹活兒,臨了還有份兒賞錢。否則你們走不出這大山去,一準兒的渴死、餓死。至於是去是留還是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這番話,是既有誘惑,又有恐嚇,乃是陳頭兒多年來慣用的伎倆。
王大愣聽說能有大餑餑吃,先自睜大了眼睛,成瘸子雖然老成,卻是個膽小的性子,此時也自矮了三寸,隻有麻三兒始終不為所動。
他心裏邊兒清楚,這類人能在此間盤桓日久,必然是個心狠手辣的人物,倘或一個不留神,落入了圈套,那可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可這話又得說迴來了,眼下自己卻是不能出山的,如沒有其他出路,也可委身於此,靜觀動靜再說。
陳頭兒見那兩個都被他的話震住了,隻有麻三兒的臉上陰晴不定,正要再說兩句嚇嚇他,卻見麻三兒的麵色也緩和下來,不由得心中一陣兒冷笑,暗道:哼,隻要你上了俺的賊船,就不怕你小子使性兒。
他見木已成舟,便隨口打了個哈哈道:
“得嘞,就這麽著吧,俺們這兒正要開飯呢,你們要是想來,那就一塊兒堆兒吃點兒吧。”
說完,就唱著陰陽怪氣兒的小曲兒,下坡兒去了。
內裏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來給麻三兒等人引路。
他一臉滋泥,一身破爛兒,就是腳上的一雙鞋簇新,卻又不是尋常的款式,眼見得是從死人腳上扒下來的。
麻三兒曾試著跟他說了幾句話,可是他卻始終置若罔聞,待問的多了,他也隻是扭過頭兒,衝著麻三兒嫣然一笑,便又低頭兒走路了。
然而,他卻忽然僵住了,仿佛是跳出冰麵的魚,一旦遇到寒風就變成了冰雕似的,成瘸子也發覺情形不對,急忙放下山鼠,隻顧直愣愣的看。
唯有王大愣,一門兒心思都在那隻山雞身上,對周圍發生的事渾然不覺,哪怕是泰山崩於前,他也都顧不上了。
原來對麵兒的山坡之上,不知何時,忽然就聚集了幾十號人,他們有的赤手空拳,有的手提砍刀,各個怒目瞪視,麵色極是不善。
但很快麻三兒便從最初的驚慌裏鎮定下來了,他見對方的腰身上幾乎都纏了一圈麻繩,便由此斷定,這些人並非前來圍捕的官軍,而是在這山中春伐紅鬆的木幫而已。
自古關外伐木多為冬伐,因春夏之季為樹木的生長期,不便打擾,而冬季又有雪道方便運輸,故而冬伐常見。
可是此地的山中卻多見一種紅鬆,其幹高長,筆直,最適合做梁不過,卻隻適宜在春季發芽時采伐,否則砍倒的樹幹極易劈裂,難以成材。
有經驗的把頭會事先選好合適的嫩枝,先用利斧砍出缺口,再將硬杉木製成的楔子慢慢釘入,靜待其自行斷裂倒伏,方才合力抬出山去。
又因為沒有冰雪可供滑行,此種紅鬆隻能由人工抬運,個中艱辛自不待言,而肯出此苦力的民工就更是難尋了,因而當地的把頭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便是將各類逃犯,散兵,或是落了單的胡子全都納入其中,畢竟肯出氣力就能混上一頓飽飯吃,總比出山被抓,出大差掉了腦袋強。
眼前的這個木幫正是由各色人等組成的烏合之眾,個中不免有那殺了人的逃犯,搶了官銀的響馬,亦或是脫了隊的逃兵,凡此種種已實難分辨了,僅從那一雙雙兇惡的眼睛看來,這夥兒人絕非善類。
此時就見人叢之中走出一個中年漢子來,打扮得如同農人一般,蒼老的臉上掛著一絲冷漠,至多四十幾歲的年紀,卻有著耄耋之年的陰鬱和老練。
此人就是這夥兒木幫的把頭,大家都唿他作陳頭兒,他家祖上並非農人,而是一門兒特殊的行業,關外人俗稱舞屍人。
老時年間,東北曾有一類舞屍人,是自滿清喇嘛教傳入東北後興起的。
那時,喇嘛教裏有脛骨笛,顱骨碗,人皮鼓、舍利子等四大法器,對於普通的屍身,僵屍有著難以言喻的神奇作用。據此便有薩滿或喇嘛教眾習得了各中要義,利用此類法器做起了舞屍的行當。
俗話說,屍身都怕三光,而舞屍人卻可在明月中天之時,帶著屍體一齊舞弄。他們受了信奉喇嘛教的人家邀請,便挑選合適的夜晚來到主人家,除了一般的法式禮教外,最重要的就是舞屍的時候不能有人偷看,即便是舞屍人自己也不能看。
據傳當舞屍人吹起脛骨笛,打起人皮鼓時,剛死未僵的屍身就會趁樂起舞,其臉色依舊慘白得如同一張白紙,二目似閉微開,口中亦時開時合,當真可怖以極。
此種情形就算舞屍人自己見了,也會被嚇走了魂靈,一旦吹出的曲調有了差錯,必將引得屍身暴怒撲咬,亦有性命之憂。他們通常都會依照老令兒,低頭弓背,反對著棺槨,吹奏起諸般法器,使得棺中屍身輕輕起立,一邊手舞足蹈,一邊跌跌撞撞的跟著走。
月色下,兩個孤寂的身影走在蒼茫的土地上,刺耳的曲聲時而高亢,時而幽怨,如泣如訴,如魔似狂,伴著身後那時輕時重的腳步聲,直至走到早已挖好的墓穴旁,內中也已放好了另一套棺槨,屍身自會舞弄了一陣後,輕輕躺入棺中,重新化成一副僵硬的屍身。
據信徒說,此舉能使屍身向上蒼祈禱,保得轉世成為大福大貴之人,就連家中亦會受其庇佑,子孫昌盛,萬代不衰。
陳頭兒的爺爺正是此行當中的行家裏手,因為舞屍的風險大,故而報酬也豐厚,家中老幼一直過得是衣食無憂。可是有一次,鄰村一位僵死了三日的老人,忽然夜間暴起,驚得家人倉皇外逃。
村中長者束手無策,於是就想到了陳頭兒的爺爺,願意出一根兒金條的高價兒,請其將起屍帶走,免得平人遭殃。
陳頭兒的爺爺日常舞弄的都是善死的良人,對付此類起屍卻是沒有絲毫把握,然而自古財白可以動人心呐,他思量了再三,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來了。
舞屍的當晚兒,閑雜人等全都躲離了左近,隻有他獨自一人來到了停屍的樓下。這類起屍往往都有著極深的怨念,故而他也不敢怠慢,急忙轉身弓背,吹奏起了最有法力的白度母心咒。
起初他也自捏了一把汗,生怕自己降不住那樓中的僵屍,然而過了不久,便聽到了步履撞擊樓板的聲音,接著又是“踢裏耷拉”的腳步聲出了樓門,在其身後迎合著吹奏的樂聲,翩翩起舞。老人見一擊奏效,心中也是竊喜呀,自覺那根金條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於是這一人一屍便踏上了鄉間的土路,迤邐前行,漸漸離了村落而去。
可是村裏人為了將起屍埋的遠遠兒的,便將墳坑設在了山裏,他走的時間長了,便覺兩頰酸痛,有些吹奏不動了。可是樂曲隻要稍有停頓,那跟在身後的屍身便逐漸暴躁起來,似乎要將一腔怨念全都傾瀉在他的身上,更要命的是,他因一時在心中貪財,走錯了路徑,此時到了這荒山野嶺間,去哪兒尋那處躺坑呢?
他的額頭之上不覺間已是冷汗齊流,手裏也因汗水浸潤,幾乎要拿不住骨笛了,更糟糕的是,笛孔中已然浸滿了唾液,眼看就要吹不響了。
此時周遭萬籟俱寂,唯有一帶野草沙沙地響,他的心中幾乎就要絕望了,深悔當初魯莽,與其如此受苦,還不如摟著幼子在炕頭上過平常日子呢。
可就在他將要耗盡氣力的時候,忽見有一道裂穀,橫亙在前方,穀中黑悠悠的,深不見底,便像是一處天然的地穴。
他心念一動,情知這是最後一根兒救命稻草啦,便用盡最後的氣力,將骨笛吹響,接著就背轉了身,向著深穀靠近。那具僵屍當然沒他這個心眼兒了,便也隨著節拍,踏步前來,忽然一個失足,便跌落深穀之中了。
老人家終於撿迴了一條命,待天明後,便帶了村中的幾名壯漢,前來山穀中巡屍,卻見屍身早已被塌落的泥土給掩埋好了,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墳塋,方知道天理昭彰,自有安排,一眾俗人不過是自作聰明而已。
老人家得了那條黃金,卻不敢獨占,而是在山中建了一座地藏菩薩廟,從此再不沾染此道,買下幾畝薄田,種上幾行桑柳,過起了與世無爭的生活。
直到近些年,天災連著人禍,加之匪患橫行,農人的生活實在不得過,他的子孫後代隻好靠山吃山,拉起了木幫討生活。
木幫之中魚龍混雜,不乏有草莽之輩,這個陳頭兒能靠著他們討生活,也必不是個省油的燈。十幾年來,他練就了一身察言觀色,軟硬兼施,看人下菜碟兒的本事;倘或是對他有用的,即便跪下懇求他也能做到,倘或是對他不利的,即便曾有再大的恩情,他也能將之一腳踢開。
他就像是一條遊走在江湖大缸裏的黑魚,腥臭、黏滑,您要是想捉著他一點兒,那也是枉費氣力。 眼下他就是被槍響吸引過來的,他低垂著兩眼,目光陰鬱,就像打量牲口一樣打量了三人好一會兒,才啞著嗓子說道:
“我當大白天咣咣放槍,能是幹啥的?敢情是三匹青瓜蛋子。你們仨人兒最好跟著我走,我這兒大餑餑管夠。隻要聽我的話,給我幹活兒,臨了還有份兒賞錢。否則你們走不出這大山去,一準兒的渴死、餓死。至於是去是留還是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這番話,是既有誘惑,又有恐嚇,乃是陳頭兒多年來慣用的伎倆。
王大愣聽說能有大餑餑吃,先自睜大了眼睛,成瘸子雖然老成,卻是個膽小的性子,此時也自矮了三寸,隻有麻三兒始終不為所動。
他心裏邊兒清楚,這類人能在此間盤桓日久,必然是個心狠手辣的人物,倘或一個不留神,落入了圈套,那可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可這話又得說迴來了,眼下自己卻是不能出山的,如沒有其他出路,也可委身於此,靜觀動靜再說。
陳頭兒見那兩個都被他的話震住了,隻有麻三兒的臉上陰晴不定,正要再說兩句嚇嚇他,卻見麻三兒的麵色也緩和下來,不由得心中一陣兒冷笑,暗道:哼,隻要你上了俺的賊船,就不怕你小子使性兒。
他見木已成舟,便隨口打了個哈哈道:
“得嘞,就這麽著吧,俺們這兒正要開飯呢,你們要是想來,那就一塊兒堆兒吃點兒吧。”
說完,就唱著陰陽怪氣兒的小曲兒,下坡兒去了。
內裏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來給麻三兒等人引路。
他一臉滋泥,一身破爛兒,就是腳上的一雙鞋簇新,卻又不是尋常的款式,眼見得是從死人腳上扒下來的。
麻三兒曾試著跟他說了幾句話,可是他卻始終置若罔聞,待問的多了,他也隻是扭過頭兒,衝著麻三兒嫣然一笑,便又低頭兒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