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休煩絮,單說李大能與魏大勇分別接到了書信,讀後才知是老王家屯子和胡子之間結下梁子,請求相互聯絡,共保民財,當下都欣然應允。一則,保境安民乃是民團的初衷與責任,二人都不願落下個中看不中用的名聲;二則,近來這蓋遼河的聲勢越作越大,雙方遲早必有一戰,也可以借老王家屯子的請求,聯合在一處,便不怕胡子人多勢眾了。
但如此的一番聯絡又怎能逃過蓋遼河的耳目呢。當聊水兒的崽子將信息連珠也似的報上山來的時候,蓋遼河不由得躊躇起來。原來他雖起局建綹,但終是為了能混口飯吃而已,並不想犯了眾怒,況且他和李、魏二人頗有交情,不能徹底將臉撕破,否則他自己也是難以立足的。他思量再三,頗難決斷,便派人去請自己的狗頭軍師宋三狗。舊時人家為了孩子好養活,往往隨意起個賤名,像石頭、狗子、棒槌等等,但叫三狗的卻不常見,其實此乃暗指宋三狗心眼兒極多,為人奸猾兇狠,做起事來猶如三條惡犬環立,讓人無處躲藏。
話說這宋三狗來到了蓋遼河近前,見大櫃愁眉苦臉,急忙詢問緣由。蓋遼河也不隱瞞,當下將自己的心事和盤托出,宋三狗沉吟半晌,方才說道:
“當家的一怕幾家聯合起來,咱們鬥不過;二怕對戰李、魏二人,傷了江湖義氣。雖然如此為難,依我看還是有法兒可解的。”
蓋遼河一聽,大喜過望,急忙催促他快講。宋三狗卻不慌不忙,先是清了清嗓子,又用右手的兩根手指捋著狗油胡,說出了自己的一番見識。
原來,老王家屯與李、魏二人的大團間都有著一段不小的路程,倘或他們能在團丁趕到之前拿下屯子,就能避免與李、魏二人正麵交鋒,還可以順手兒得了金錢和糧食,豈不是一舉兩得。蓋遼河聽後不覺喜上眉梢,可轉瞬間又犯了難,因為老王家屯經營多年,屯丁手中的家夥不弱,近來又得了鏢隊的幫助,急切間恐難以攻破,倘或與團丁裏外夾攻,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嘛。宋三狗仿佛猜透了大櫃的心思,他的胖臉微微一顫,從嘴角間擠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他湊到大櫃的耳邊,又悄悄說出一條毒計來,蓋遼河聽後不禁連聲稱好,當即就撒下人馬,照計而行。
三天後的一個晌午,天空格外晴朗,陽光明媚,這在初冬的關外可是個難得的好天。幾十名屯中的佃農正借著陽光最烈的時候在屯外翻弄新搓的苞穀,忽然遠處官道上一連串奇怪的聲響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眾人皆不約而同的立身觀望,見從遠處走來了一隊賣藝的江湖人。為頭兒的乃是一個矮子,他五短身材,唇邊留有兩撇髭須,胯下騎著一頭毛驢,後麵跟著的人也是高矮胖瘦不等,但胖大的威武,瘦小的精神。他們手中的家夥也是五花八門,不但十八般兵刃樣樣齊全,且有各樣樂器,還有人牽著羊,架著猴,趕著馬,真看得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那為頭兒的胖漢見道邊有人,遠處又能看見屯圍,便迴頭吆喝一聲,內中立刻有人打起了鑼鼓,吹起了嗩呐。屯裏的小孩兒和婦人也聽見這邊吹打得熱鬧,便成群結隊的跑來觀看。胖漢見圍攏的人多了,又迴頭唿哨一聲,立時便有一隻大鷹騰空而起,盤旋高叫了兩聲,竟穩穩落在一匹白馬的背上,立刻又引來一片喝彩。那頭人的胖臉上堆滿了笑,他一邊掏出五顏六色的糖塊兒塞給爭鬧的孩童,一邊又憑空變出花手絹與小撥浪鼓之類的物什,分發給年輕的婦人們,如此一來此處更顯熱鬧,那圍觀的人也愈加多了。
胖漢見路上的人群擁擠不動,所幸紮了隊伍,就在路邊擺了場子。他先是命人牽著一隻背上騎著馬猴的山羊圈好了地,再用白灰灑了一圈兒,而後就站在場子中央拱起兩手,向著圍觀的人群作了一個羅圈兒揖,高聲說道:
“老少爺們們,小人姓孫,祖居關裏。目下年景不好,隻得放了鋤頭,拉夥兒出來討口飯吃。您各位若是有錢的就幫個錢場,沒錢的就幫個人場,倘若我的夥計演的不好,那是分文不要,就是叫您各位用吐沫淹死我也不冤;倘若演的好,請您開口喊個好兒,我這兒先領各位的情了。”
他說完這些江湖海口,便當先展開背上的大紅鬥篷,將鬥篷遮住半啦兒身子,等他揭開鬥篷之時,手中赫然擎著一個魚盆兒,裏麵竟然有幾尾金色小魚在遊來遊去。圍觀的屯民見他真有本事,不覺都叫了一聲“好兒”,用力鼓起掌來。緊接著,他手下的一眾夥計便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他們有的吞寶劍,有的耍大刀,有的打彈弓,還有的耍猴、耍鷹,直看得眾人喝彩聲不絕,真是過足了癮。
清末的關外荒涼閉塞,普通百姓根本沒有娛樂可言,如能看上一場猴戲或是聽上一段兒蹦蹦戲,便足以吹上半年的牛了,而今這樣一個耍把戲的場子近在眼前,屯中之人哪裏還能坐得住呢?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相互攙扶著,出來看熱鬧。那沸反盈天的吵鬧聲早驚動了王老好兒,這幾天,老人家偶感風寒,正在臥床休息,忽聽外麵這麽大的動靜,還以為是胡子打來了,急叫下人去看個究竟。下人去了不多時,便滿臉堆笑的跑進來說,屯子外邊兒來了雜耍隊,那個好看就甭提了,大家夥兒都去瞧熱鬧了。言罷也撓頭晃腚,顯然已經坐不住金鑾殿了。
王老好兒聽說,也覺著新鮮,心說這雜耍隊可是有年頭兒沒見了,莊戶人家一年到頭兒都在土裏刨食兒,沒個新鮮可看,如今有了這樣的好事兒,不如花兩個錢,把他們請到屯子裏演,也讓大家夥兒高興高興。想至此處,他急叫下人去找自己的兒子王大愣來,讓他去請屯外的雜耍隊進屯再演。
王大愣自打與麻三兒拜了把子,見天兒都和他膘在一塊兒,不是同去林中打獵,就是同去河裏摸魚,還時常舞槍弄棒,真個比親兄弟還親。這會兒他們二人正在打穀場上論棒,麻三兒的棒是白爺教的,後經師傅點撥,已經十分精熟了,卻還敵不過王大愣的棒子。要說也不是王大愣的能耐有多高,隻是他身大力足,又高著麻三兒整整兩頭,動不動就是個一力降十慧,總能將麻三兒手中的棒挑飛,氣得麻三兒無可奈何。
看到這兒我們不得不細說幾句,棍棒怎麽還能用挑法呢?那不是槍的使法嗎?其實這棍棒除了常用的掄與砸之外,尚有蓋、滑、紮、挑四法。臨敵之際也不是一味靠著猛力傷人的,使得好的能將棍棒繞身百向,雖遇群敵而不怯。相傳明代的抗倭大將俞大猷就是一位使棍棒的高手,無論是馬上、步下,都使一條百十來斤的渾鐵大棍,能力敵萬人,倭寇提起他來皆聞風喪膽,於是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兒叫於大棍子。隻要是俞大猷前來挑戰,日本武士就沒有一人敢應戰的,隻好乖乖投降。
相傳有一次俞大猷帶隊路過少林寺,見寺外一隊武僧正在演習棍法,遂上前一觀。不料這一看卻使他大為失望,原來經過近百年的演變,到了明代,少林的棍法隻是流於表麵的形勢,難以實戰了。那領隊的武僧乃是寺中首座,見這位觀摩的將官搖頭歎息,不覺奇怪,遂上前問詢。俞大猷見出家人言辭懇切,遂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還當場甩掉戰袍,手擎大棍上場演武。待他將一套棍法演練下來,直驚得武僧們瞠目結舌。那首座卻是個識大體的,連忙奔入寺內報知了方丈。老方丈聽聞是俞大猷將軍來訪,立即大開山門,請於將軍進寺用齋。齋罷方丈又挑選出三十幾名善使棍棒的武僧高手請於將軍指點。俞大猷也不推辭,不但指點了武僧棍法,還從中挑選出兩名武僧隨己出征,以便臨敵指教,以免又落入了重形的俗套。這兩名武僧隨於將軍轉戰南北,身經數百戰,終於學得了其棍法的精髓。抗倭戰爭結束之後,他們便謝絕了朝廷的封賞,重入山門,傳授武學,開創了少林棍法的鼎盛時代。
既然說完了棍法的傳說,讓咱們還是言歸正傳。話說麻三兒與王大愣正相較得起勁兒,那名下人已經來至當場,王大愣聽聞是父親的意思,自然不敢怠慢,急忙換了身兒幹淨衣服,準備去屯外看個究竟。臨行前他還不忘拖上麻三兒同行,說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而這當眾露臉的差事當然算是有福了。其實於麻三兒而言,外麵的熱鬧他看不看都可,這些年他走南闖北,對於打把勢賣藝之流早已是見怪不怪,全不當一迴事,隻是為了不掃盟兄的興,他才裝出興奮的樣子,隨同而來。
二人出了屯子,看到不遠處已經圍了一大圈人,圈內彩旗飛舞,鑼鼓喧天,聽起來好不熱鬧。眾人見是少東家來了,急忙閃開一條路,麻三兒便隨著王大愣擠到了前麵,見場中正在表演蹬竿兒。這蹬竿兒本是源於京津地區的耍大幡,隻在形式上略顯粗糙罷了,但見一個膀大腰圓的壯漢立於當場,右肩上頂了一根兩丈多長的粗大毛竹,竹子顯已使用多年,表麵被蹬踏、摩挲得像鏡麵兒一樣光亮,一個瘦小的漢子在眾目睽睽之下,像猿猴一般攀上竹竿的頂端,用腳勾住毛竹,將其雙手解放出來,隨意做著順風扯旗,猿猴摘桃等驚險動作。下麵的百姓從未見過這樣的絕技,邊發出陣陣的驚唿聲,邊使勁兒地拍掌叫好。麻三兒也被杆子上的人吸引住了,然吸引他的不是其花俏的動作,而是那漢子的一雙眼,每每手搭涼棚,都會瞟向屯子的方向,讓人不免疑竇叢生。
轉眼間那漢子已經做完了動作,滑將下來,當他的雙腳將要踏到那大漢的腦門之時,忽然一個鷂子翻身,穩穩的落在了地上。他露的這一手兒又博了個滿場彩,王大愣見有了空隙,連忙走上前,向周遭拱了拱手,開言道:
“各位老少爺們兒辛苦了,俺王大愣是聽了爹爹的話,請各位進屯一敘。如不嫌棄屯子窄小,還請各位能多住些日子,這銀錢自是少不了的。”
他以往都是拙嘴笨腮,而今有了麻三兒這位好兄弟,朝夕相處間已經大有長進,不像以往那樣木訥卡頓了。
為首的胖子聽了,喜得眉開眼笑,連忙拱手說道:
“哎呦,敢情是少東家來了,我說今兒早上怎麽有喜鵲叫呢。承蒙您父子二人能看得起俺們幾個糙人,若是能進到屯子裏歇歇腳,那就再好不過了,即便多演幾場又有什麽關係呢。至於銀錢嘛,那都好說,全憑您爺倆賞了不是。”
說完他又在胖臉上擠出一堆笑,就連鼻尖兒都現出了皺紋兒。
但如此的一番聯絡又怎能逃過蓋遼河的耳目呢。當聊水兒的崽子將信息連珠也似的報上山來的時候,蓋遼河不由得躊躇起來。原來他雖起局建綹,但終是為了能混口飯吃而已,並不想犯了眾怒,況且他和李、魏二人頗有交情,不能徹底將臉撕破,否則他自己也是難以立足的。他思量再三,頗難決斷,便派人去請自己的狗頭軍師宋三狗。舊時人家為了孩子好養活,往往隨意起個賤名,像石頭、狗子、棒槌等等,但叫三狗的卻不常見,其實此乃暗指宋三狗心眼兒極多,為人奸猾兇狠,做起事來猶如三條惡犬環立,讓人無處躲藏。
話說這宋三狗來到了蓋遼河近前,見大櫃愁眉苦臉,急忙詢問緣由。蓋遼河也不隱瞞,當下將自己的心事和盤托出,宋三狗沉吟半晌,方才說道:
“當家的一怕幾家聯合起來,咱們鬥不過;二怕對戰李、魏二人,傷了江湖義氣。雖然如此為難,依我看還是有法兒可解的。”
蓋遼河一聽,大喜過望,急忙催促他快講。宋三狗卻不慌不忙,先是清了清嗓子,又用右手的兩根手指捋著狗油胡,說出了自己的一番見識。
原來,老王家屯與李、魏二人的大團間都有著一段不小的路程,倘或他們能在團丁趕到之前拿下屯子,就能避免與李、魏二人正麵交鋒,還可以順手兒得了金錢和糧食,豈不是一舉兩得。蓋遼河聽後不覺喜上眉梢,可轉瞬間又犯了難,因為老王家屯經營多年,屯丁手中的家夥不弱,近來又得了鏢隊的幫助,急切間恐難以攻破,倘或與團丁裏外夾攻,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嘛。宋三狗仿佛猜透了大櫃的心思,他的胖臉微微一顫,從嘴角間擠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他湊到大櫃的耳邊,又悄悄說出一條毒計來,蓋遼河聽後不禁連聲稱好,當即就撒下人馬,照計而行。
三天後的一個晌午,天空格外晴朗,陽光明媚,這在初冬的關外可是個難得的好天。幾十名屯中的佃農正借著陽光最烈的時候在屯外翻弄新搓的苞穀,忽然遠處官道上一連串奇怪的聲響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眾人皆不約而同的立身觀望,見從遠處走來了一隊賣藝的江湖人。為頭兒的乃是一個矮子,他五短身材,唇邊留有兩撇髭須,胯下騎著一頭毛驢,後麵跟著的人也是高矮胖瘦不等,但胖大的威武,瘦小的精神。他們手中的家夥也是五花八門,不但十八般兵刃樣樣齊全,且有各樣樂器,還有人牽著羊,架著猴,趕著馬,真看得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那為頭兒的胖漢見道邊有人,遠處又能看見屯圍,便迴頭吆喝一聲,內中立刻有人打起了鑼鼓,吹起了嗩呐。屯裏的小孩兒和婦人也聽見這邊吹打得熱鬧,便成群結隊的跑來觀看。胖漢見圍攏的人多了,又迴頭唿哨一聲,立時便有一隻大鷹騰空而起,盤旋高叫了兩聲,竟穩穩落在一匹白馬的背上,立刻又引來一片喝彩。那頭人的胖臉上堆滿了笑,他一邊掏出五顏六色的糖塊兒塞給爭鬧的孩童,一邊又憑空變出花手絹與小撥浪鼓之類的物什,分發給年輕的婦人們,如此一來此處更顯熱鬧,那圍觀的人也愈加多了。
胖漢見路上的人群擁擠不動,所幸紮了隊伍,就在路邊擺了場子。他先是命人牽著一隻背上騎著馬猴的山羊圈好了地,再用白灰灑了一圈兒,而後就站在場子中央拱起兩手,向著圍觀的人群作了一個羅圈兒揖,高聲說道:
“老少爺們們,小人姓孫,祖居關裏。目下年景不好,隻得放了鋤頭,拉夥兒出來討口飯吃。您各位若是有錢的就幫個錢場,沒錢的就幫個人場,倘若我的夥計演的不好,那是分文不要,就是叫您各位用吐沫淹死我也不冤;倘若演的好,請您開口喊個好兒,我這兒先領各位的情了。”
他說完這些江湖海口,便當先展開背上的大紅鬥篷,將鬥篷遮住半啦兒身子,等他揭開鬥篷之時,手中赫然擎著一個魚盆兒,裏麵竟然有幾尾金色小魚在遊來遊去。圍觀的屯民見他真有本事,不覺都叫了一聲“好兒”,用力鼓起掌來。緊接著,他手下的一眾夥計便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他們有的吞寶劍,有的耍大刀,有的打彈弓,還有的耍猴、耍鷹,直看得眾人喝彩聲不絕,真是過足了癮。
清末的關外荒涼閉塞,普通百姓根本沒有娛樂可言,如能看上一場猴戲或是聽上一段兒蹦蹦戲,便足以吹上半年的牛了,而今這樣一個耍把戲的場子近在眼前,屯中之人哪裏還能坐得住呢?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相互攙扶著,出來看熱鬧。那沸反盈天的吵鬧聲早驚動了王老好兒,這幾天,老人家偶感風寒,正在臥床休息,忽聽外麵這麽大的動靜,還以為是胡子打來了,急叫下人去看個究竟。下人去了不多時,便滿臉堆笑的跑進來說,屯子外邊兒來了雜耍隊,那個好看就甭提了,大家夥兒都去瞧熱鬧了。言罷也撓頭晃腚,顯然已經坐不住金鑾殿了。
王老好兒聽說,也覺著新鮮,心說這雜耍隊可是有年頭兒沒見了,莊戶人家一年到頭兒都在土裏刨食兒,沒個新鮮可看,如今有了這樣的好事兒,不如花兩個錢,把他們請到屯子裏演,也讓大家夥兒高興高興。想至此處,他急叫下人去找自己的兒子王大愣來,讓他去請屯外的雜耍隊進屯再演。
王大愣自打與麻三兒拜了把子,見天兒都和他膘在一塊兒,不是同去林中打獵,就是同去河裏摸魚,還時常舞槍弄棒,真個比親兄弟還親。這會兒他們二人正在打穀場上論棒,麻三兒的棒是白爺教的,後經師傅點撥,已經十分精熟了,卻還敵不過王大愣的棒子。要說也不是王大愣的能耐有多高,隻是他身大力足,又高著麻三兒整整兩頭,動不動就是個一力降十慧,總能將麻三兒手中的棒挑飛,氣得麻三兒無可奈何。
看到這兒我們不得不細說幾句,棍棒怎麽還能用挑法呢?那不是槍的使法嗎?其實這棍棒除了常用的掄與砸之外,尚有蓋、滑、紮、挑四法。臨敵之際也不是一味靠著猛力傷人的,使得好的能將棍棒繞身百向,雖遇群敵而不怯。相傳明代的抗倭大將俞大猷就是一位使棍棒的高手,無論是馬上、步下,都使一條百十來斤的渾鐵大棍,能力敵萬人,倭寇提起他來皆聞風喪膽,於是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兒叫於大棍子。隻要是俞大猷前來挑戰,日本武士就沒有一人敢應戰的,隻好乖乖投降。
相傳有一次俞大猷帶隊路過少林寺,見寺外一隊武僧正在演習棍法,遂上前一觀。不料這一看卻使他大為失望,原來經過近百年的演變,到了明代,少林的棍法隻是流於表麵的形勢,難以實戰了。那領隊的武僧乃是寺中首座,見這位觀摩的將官搖頭歎息,不覺奇怪,遂上前問詢。俞大猷見出家人言辭懇切,遂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還當場甩掉戰袍,手擎大棍上場演武。待他將一套棍法演練下來,直驚得武僧們瞠目結舌。那首座卻是個識大體的,連忙奔入寺內報知了方丈。老方丈聽聞是俞大猷將軍來訪,立即大開山門,請於將軍進寺用齋。齋罷方丈又挑選出三十幾名善使棍棒的武僧高手請於將軍指點。俞大猷也不推辭,不但指點了武僧棍法,還從中挑選出兩名武僧隨己出征,以便臨敵指教,以免又落入了重形的俗套。這兩名武僧隨於將軍轉戰南北,身經數百戰,終於學得了其棍法的精髓。抗倭戰爭結束之後,他們便謝絕了朝廷的封賞,重入山門,傳授武學,開創了少林棍法的鼎盛時代。
既然說完了棍法的傳說,讓咱們還是言歸正傳。話說麻三兒與王大愣正相較得起勁兒,那名下人已經來至當場,王大愣聽聞是父親的意思,自然不敢怠慢,急忙換了身兒幹淨衣服,準備去屯外看個究竟。臨行前他還不忘拖上麻三兒同行,說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而這當眾露臉的差事當然算是有福了。其實於麻三兒而言,外麵的熱鬧他看不看都可,這些年他走南闖北,對於打把勢賣藝之流早已是見怪不怪,全不當一迴事,隻是為了不掃盟兄的興,他才裝出興奮的樣子,隨同而來。
二人出了屯子,看到不遠處已經圍了一大圈人,圈內彩旗飛舞,鑼鼓喧天,聽起來好不熱鬧。眾人見是少東家來了,急忙閃開一條路,麻三兒便隨著王大愣擠到了前麵,見場中正在表演蹬竿兒。這蹬竿兒本是源於京津地區的耍大幡,隻在形式上略顯粗糙罷了,但見一個膀大腰圓的壯漢立於當場,右肩上頂了一根兩丈多長的粗大毛竹,竹子顯已使用多年,表麵被蹬踏、摩挲得像鏡麵兒一樣光亮,一個瘦小的漢子在眾目睽睽之下,像猿猴一般攀上竹竿的頂端,用腳勾住毛竹,將其雙手解放出來,隨意做著順風扯旗,猿猴摘桃等驚險動作。下麵的百姓從未見過這樣的絕技,邊發出陣陣的驚唿聲,邊使勁兒地拍掌叫好。麻三兒也被杆子上的人吸引住了,然吸引他的不是其花俏的動作,而是那漢子的一雙眼,每每手搭涼棚,都會瞟向屯子的方向,讓人不免疑竇叢生。
轉眼間那漢子已經做完了動作,滑將下來,當他的雙腳將要踏到那大漢的腦門之時,忽然一個鷂子翻身,穩穩的落在了地上。他露的這一手兒又博了個滿場彩,王大愣見有了空隙,連忙走上前,向周遭拱了拱手,開言道:
“各位老少爺們兒辛苦了,俺王大愣是聽了爹爹的話,請各位進屯一敘。如不嫌棄屯子窄小,還請各位能多住些日子,這銀錢自是少不了的。”
他以往都是拙嘴笨腮,而今有了麻三兒這位好兄弟,朝夕相處間已經大有長進,不像以往那樣木訥卡頓了。
為首的胖子聽了,喜得眉開眼笑,連忙拱手說道:
“哎呦,敢情是少東家來了,我說今兒早上怎麽有喜鵲叫呢。承蒙您父子二人能看得起俺們幾個糙人,若是能進到屯子裏歇歇腳,那就再好不過了,即便多演幾場又有什麽關係呢。至於銀錢嘛,那都好說,全憑您爺倆賞了不是。”
說完他又在胖臉上擠出一堆笑,就連鼻尖兒都現出了皺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