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綠寶石耳墜。
離胡茉莉被煤老板父親帶迴家,已有小半年了。茉莉去了,杳無音信,食堂門口再也見不到她的身影,金大敏若有所失,他無奈地,強打起精神。
風和日麗,陽光明媚。
一個暑假開始了,暑假中,金大敏沒有迴父母家,而是迴到農村的姥姥家。
姥姥的年紀有六十一歲,瘦削臉龐,表情溫和,慈祥的眼睛總是笑眯眯的。
眼尾布滿魚尾紋,一頭依然光澤的發絲,後腦綴著一個發髻,顯得幹淨利落,耳輪分明,綠寶石耳墜十分閑雅。這對綠寶石耳墜是姥姥的寶貝。
相傳,這對綠寶石耳墜是姥姥的姥姥的媽媽傳下來的稀世珍寶。夜色中,綠寶石會像夜明珠般閃出微光。
聽姥姥說,這對綠寶石是祖上傳下來的。
據說鹹豐年間,有位貴妃為了躲避‘’太平天國‘’之亂,帶著隨從一行人,逃到小山村裏避難,為了感謝救命之恩,相送的一包禮物,其中就有一枚綠寶石耳環。
大敏學過曆史課,1853年—1864年洪秀全,石達開領導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建立了太平天國。
那年代,兵荒馬亂的,清政府的貴族四處逃散,時有發生,這是常有的事。
姥姥十分珍惜這枚綠寶石,從不離身,晚上睡覺都帶著。為此,姥姥縫製了一對耳罩,睡覺時,把耳朵和耳墜一起套著,以防掉落。
那年,姥姥剛結婚不久,有一天晚上,見姥姥睡的正香,姥爺好奇地摸了一下靠近一側的綠寶石,被姥姥察覺,姥姥不高興了,起身找來了頭巾,幹脆把綠寶石耳墜帶腦袋一起裹了起來,就露出鼻孔和嘴巴。從今往後,姥爺再也沒有碰過耳墜。
姥姥說:“等敏敏娶了媳婦,就將這對綠寶石親手給新娘子戴上”。
按理說,傳家寶傳給兒子或孫子的習俗。姥姥的兩個兒子不孝順,逢年過節都不來看望父母,難怪姥姥打定主意要將傳家寶給外孫。
姥姥家蓋有三開間平房,坐北朝南,門前一個大院子。
古代對房屋間數很是講究,開間數宜單不宜雙,有“一間兇,二間自如,三間吉”的說法。中間大堂室,兩邊各一間臥室。
按照民間習俗“家有老翁,住西不住東”。
西邊的一間臥室姥姥姥爺住,東邊的一間臥室空著,有親戚來,住這間。
今年暑假,大敏就住這間。
姥爺今年六十有五,個兒不高,腰板挺直,頭發稀疏,精神矍鑠,皮膚黝黑,筆直的鼻梁下兩道勾紋,厚嘴唇,長方臉上總是洋溢著溫柔的微笑。
姥爺是個能工巧匠,什麽都會幹,城裏人稱之為“萬寶技師”。
姥爺以東西兩側山牆牆體為界,用磚砌成一人高的圍牆,向南延伸至路口,形成了長方形院子,路口處是進院子的宅門。
在東側圍牆內蓋了廚房和衛生間,院子內有口井,廚房邊有柴火間和農用工具間。在農村,這樣的房子非常普遍。
有些鄰居,在院子裏養狗,起到看家護院效果。
金大敏在學校,經過這麽一折騰,元氣大傷,他不想讓父母看到自己憔悴的樣子。
萬一讓他們察覺到自己在學校的那件事,他們一定會嘮叨沒完。借故,執意要去姥姥家過暑假,父母點頭同意。
大敏的獨立,父母是領教過的,小學讀書都是自個兒事,從來不要父母操心。
小時候,大敏體格健壯,小學三年級時,與班裏的男同學打架。
那個男同學仗著自己人高馬大,欺負女同學,其他同學都在袖手旁觀,大敏路見不平出手製止,遭到同學的拳頭,大敏一個反擊,那同學不堪一擊,抱頭痛哭。
同學媽媽得知後,偷偷擰了大敏耳朵,生疼生疼的。
第二天,大敏找那位男同學又打了一架,男同學嚇得討饒。這件事是他們同村的同學告訴了他媽媽,男同學不敢承認這事,他媽媽被弄糊塗了,到老師那兒告狀,老師對大敏一頓訓斥,大敏很委屈。
於是,一氣之下跑了。背起書包出了學校,順著學校門口的公路,漫無目的地走二十裏地,不知不覺到了縣城。
天色已晚,看到一所小學,門衛大爺以為是自己學校的學生,調皮不迴家,就留住了大敏。
大爺和藹可親,看大敏饑腸轆轆,拿出自帶的盒飯,留一半給大敏吃,又把值班室的床拉出來,靠牆裏麵放二張凳子一擱,鋪上被褥,大衣一裹,二人擠一擠,挺暖和。
大爺說,“前段時間,有個男老師和老婆吵架,不願意迴家,在我這裏也是這麽湊合的”。
第二天一大早,大爺打掃完校門口的衛生,拍拍睡得正香的大敏,讓他趕緊上課去。
大敏背起書包,看見老師模樣的成年人,就上前要求轉學,把那裏的老師驚呆了。
一時間,老師,校長都圍攏過來,問這問那,笑個不停。一通電話打到大敏學校。
家裏,大敏消失了兩天,急得父母、老師團團轉,當地戶籍警也派人四處找。
班主任把金大敏從縣城領迴來的路上,一路揣著他的手,生怕他逃走。當初訓斥大敏的兇狠模樣全沒了,滿臉堆著微笑,一路賠不是,說盡了好話。
什麽在別人家長麵前,我當班主任左右為難,在告狀家長麵前也要做做樣子的,你也不要太當真。
你打抱不平,老師覺得你像個爺們之類的話。這不是在誇大敏嗎!
原來老師在家長麵前說的和在大敏這裏說的是不一樣的。
那是為了應付,為了平息事件。
那時,大敏年紀雖然小,認知還沒有達到成年人那樣。
但是,大敏還是覺得班主任內心有正義感,通過這件事,大敏對班主任更加尊敬了。
也明白了一些事,大人們的處事攻略,心裏想的和實際表達的可能是二迴事,你要琢磨大人態度的真正含義。
也是這件事,父母覺得大敏像個大人,很懂事,但蠻倔的。
俗話說,十歲看大,往後日子很少讓大敏,又這又那的當“丫頭”使喚了。
班裏的男同學對大敏刮目相看,欺負女同學的事情也少了。
女同學都希望跟大敏同桌,挨著坐,感到安全。
課間,時常有同學偷偷向大敏張望,大敏用目光迎上去,對方會意一笑,沒啥事。原來大敏不習慣,時間久了,大敏也習慣了,隨他們看。
一時間,大敏儼然成了主持班裏正義的化身。班裏大小事情,都會找大敏來評判,並且以大敏的判定為標準。
後一個學年,金大敏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班長,班主任省去了許多煩心事。
姥姥姥爺見到外孫來, 高興極了,兩年多沒見了,長高了,一時認不出了。
姥姥放下手中的水鬥煙,仔仔細細端詳起外孫,左看看右看看,弄的大敏怪不好意思的。
姥姥喜歡抽水鬥煙。
一個銅壺,像個水壺狀。
水壺裏麵隔開,前邊壺裏放水,二頭相通,後邊放煙草絲。
煙鬥上放一小團煙草絲,煙鬥有四個小孔,防止煙草絲掉下去,點燃煙草絲時,煙會順著吸食氣流往小孔裏鑽,進入水壺,水過濾部分尼古丁。
抽水鬥煙時,會發出“咕嚕---,咕嚕---”水在壺裏麵滾動的聲音。抽幾口,煙草絲就被燃盡,抽出煙鬥,倒過來敲幾下,把煙灰敲掉。
如果小孔被煙灰堵住時,用根銅針掏一下,不用時銅針掛在水鬥壺邊。然後放新的煙草絲,繼續點煙,“咕嚕---咕嚕---”的抽著。
點煙,不是用打火機,也不是用火柴。那時打火機是稀有之物,火柴也很珍貴,要節約用。
那時,用草紙,這種草紙,紙質很好,柔棉感強,有點泛黃色,長方形。將其卷好,使勁攆,雙手揉搓成柱,防止鬆懈,一頭折一下。
從火爐裏取一塊燒紅的木炭,將一頭點燃後,便可抽煙。
為了保持長時間有火,再將明火吹熄。保證它有火,但不在燃燒狀態。使用時,用嘴對著煙頭吹,嘴巴“嘟”成小口型,舌頭縮在裏麵,對著煙頭吹氣時,舌頭突然堵住氣流,煙會“砰”一下燃起,放在煙草絲上,繼續抽。
大敏會幫姥姥點煙,他喜歡聞水壺裏的煙味。
姥姥每次把煙鬥抽出倒煙灰時,水壺裏麵的煙味散發出來味,要比空氣中的煙味好聞,濃濃的。
姥姥抽水鬥煙不知有多少年了,她自己也不記得了,反正是嫁給姥爺之前就有的事。
當地許多女人都在抽水鬥煙,可能是閑的無聊。
農村冬天,農田沒有活,又沒有什麽娛樂活動,抽抽煙,嘮嘮嗑,打發時間。
姥爺不抽煙,喜歡喝酒。
晚飯時,姥爺給大敏倒了一小杯酒,說敏敏長大了,要學會喝點酒,說了好多喝酒的好處。其實他是一個人喝酒悶的,想找個人一起喝。姥爺不是個善於交際的人,老實巴幾的。
左鄰右舍經常有人串門,他從來不請人家來家裏喝酒,他自己也從不到別人家串門。
過去時常有同村人喊他去喝酒,他都借口推脫了,久而久之,人家察覺出了,以為是他看不起人家,路上遇見時都懶得跟他打招唿。
姥姥跟人家做解釋也沒用,他自己覺得不健談,怕別人笑話他,還是在家自在,他喜歡聽姥姥嘮叨。
幹體力活絕對是一把好手。姥爺個子不高,一米七多點,看上去瘦瘦的,筋骨好,幹活利索。
有一年,他們村的養豬場著火了,火勢“嗖嗖”地往上躥。養豬場都是木結構房,房頂還是用厚厚稻草鋪成的。
架在養豬場上的電線漏電,閃著火花,引起大火。
火勢非常厲害,著火的電線像劈雷閃電一樣“啪啪----啪啪---”作響,閃著火花。
火花沿著電線往電閘方向蔓延。
圍觀的村民叫喚著,怕觸電,不知如何滅火,大夥焦急萬分。
聽到著火的喊聲,千鈞時刻,姥爺趕到現場,他不假思索的一個箭步上去踢開了養豬場邊的房門,拉下電閘,火花熄滅了 。
大夥端盆的端盆,澆水的澆水,消防車趕來撲滅了大火。這場火災,燒死了許多頭豬。
消防隊員說,如果沒有及時拉閘斷電,整個庫房都被燒掉,損失更大。姥爺的救火舉動,讓村民們讚不絕口,孩子們一改以往稱唿,稱他“大爺爺”後麵加了個“爺”。在當地能被稱“大爺爺”的,屬尊稱,他嗬嗬笑笑。
姥爺還有樂趣,聽書。
姥爺大字不識幾個,他喜歡聽古代故事。
每過段時間,會去城裏的茶館聽書。
從江南來的說書先生,穿著長衫,一把扇子。
隻見右手醒木“啪”一敲,紛飛戰亂的《三國演義》長篇評書,就從說書先生口中娓娓道來。
手中的扇子是道具,一會打開,一會收起,配合故事情節。
說書先生真不簡單,說功特別好,故事情節風趣,幽默。
把聽眾引到了故事裏去了,使聽眾與書中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時兒悲傷,時兒高興,時兒憤怒。
書場裏,都是一些與姥爺年紀相仿的老聽客,聽的個個仰著頭,張著嘴。有的聽客太投入了,口水流下來,像麵條似的掛在嘴角邊,時不時的吸了迴去,還咂咂嘴,很好吃的樣子。
說書先生的功夫,就憑一張嘴,這張嘴要將口,齒,唇,舌,喉的技巧整利落了。
他們每天的都得練,確保自己的嗓子洪亮,咬字清晰,聲音圓潤。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鍾。
姥爺最樂意帶大敏一起去茶館聽書。
聽書人,大都是老大爺,見到熟人互相打個招唿,找好位置,來晚了,隻能坐後麵。
跑堂的熱心招唿著每位來人,叫上一壺茶,樂嗬嗬等說書先生上場。
這麽多年了,兩姥在一起,就聽見姥姥的聲音,姥爺幾乎不吱聲,都習慣了。
上次來,還是考取大學時。
姥姥姥爺依然沒變,精神矍鑠。
姥姥突然想起了什麽,說了句孩子還餓著呢,急忙向姥爺比劃了一下。
姥爺心領神會,趕忙到門庭房簷下,抬頭挑選被風幹已久的臘肉,舉起叉子取下其中一串,切了一大塊。
衝洗了一下放在木製格裏,蓋上鍋蓋。
往右邊的鍋放進自家收割的大米,順手從水缸裏拿起水瓢剜了一瓢水,水瓢是葫蘆製成的,平時漂在水缸裏。
盛上適量水煮飯,米飯燒至到快要熟的時候,把事先準備好的萵筍葉子和切碎的臘肉倒進鍋裏,再用鏟子把米飯鏟起,攪拌。
臘肉碰到滾燙的鐵鍋滋滋滋的聲音。
姥爺話不多,樂嗬嗬的,做起事來很嫻熟。
然後,再從褪色的碗櫃上角處拿出一個玻璃瓶,裏麵盛著厚厚的豬油。平時他們都舍不得吃。
用調羹挖出一塊白裏泛黃的豬油,放進米飯鍋裏,一起攪拌,豬油溶化了,香噴噴的味道出來了。
攪拌均勻後,再蓋上鍋蓋添把柴,風箱拉個三五下,然後用文火慢慢的燒製。
大約十分鍾的時間,不再添柴火,灶內火勢逐漸減弱,菜飯燜製一下,爐火還是很燙的,金黃金黃的鍋巴就這樣慢慢烤出來了。
掀起鍋蓋,一股香脆撲鼻而來。米飯粒粒飽滿,晶瑩剔透。
這樣的菜飯,大敏可以吃上幾大碗,“久違了,我的菜飯”。
姥姥姥爺知道大敏喜歡吃菜飯,是用灶台燒菜飯,尤其是菜飯的鍋巴,金黃金黃脆脆的鍋巴又香又脆。
姥姥姥爺看著大敏狼吞虎咽的樣子,樂嗬嗬的,嘴上念叨:“城裏的孩子”。
離胡茉莉被煤老板父親帶迴家,已有小半年了。茉莉去了,杳無音信,食堂門口再也見不到她的身影,金大敏若有所失,他無奈地,強打起精神。
風和日麗,陽光明媚。
一個暑假開始了,暑假中,金大敏沒有迴父母家,而是迴到農村的姥姥家。
姥姥的年紀有六十一歲,瘦削臉龐,表情溫和,慈祥的眼睛總是笑眯眯的。
眼尾布滿魚尾紋,一頭依然光澤的發絲,後腦綴著一個發髻,顯得幹淨利落,耳輪分明,綠寶石耳墜十分閑雅。這對綠寶石耳墜是姥姥的寶貝。
相傳,這對綠寶石耳墜是姥姥的姥姥的媽媽傳下來的稀世珍寶。夜色中,綠寶石會像夜明珠般閃出微光。
聽姥姥說,這對綠寶石是祖上傳下來的。
據說鹹豐年間,有位貴妃為了躲避‘’太平天國‘’之亂,帶著隨從一行人,逃到小山村裏避難,為了感謝救命之恩,相送的一包禮物,其中就有一枚綠寶石耳環。
大敏學過曆史課,1853年—1864年洪秀全,石達開領導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建立了太平天國。
那年代,兵荒馬亂的,清政府的貴族四處逃散,時有發生,這是常有的事。
姥姥十分珍惜這枚綠寶石,從不離身,晚上睡覺都帶著。為此,姥姥縫製了一對耳罩,睡覺時,把耳朵和耳墜一起套著,以防掉落。
那年,姥姥剛結婚不久,有一天晚上,見姥姥睡的正香,姥爺好奇地摸了一下靠近一側的綠寶石,被姥姥察覺,姥姥不高興了,起身找來了頭巾,幹脆把綠寶石耳墜帶腦袋一起裹了起來,就露出鼻孔和嘴巴。從今往後,姥爺再也沒有碰過耳墜。
姥姥說:“等敏敏娶了媳婦,就將這對綠寶石親手給新娘子戴上”。
按理說,傳家寶傳給兒子或孫子的習俗。姥姥的兩個兒子不孝順,逢年過節都不來看望父母,難怪姥姥打定主意要將傳家寶給外孫。
姥姥家蓋有三開間平房,坐北朝南,門前一個大院子。
古代對房屋間數很是講究,開間數宜單不宜雙,有“一間兇,二間自如,三間吉”的說法。中間大堂室,兩邊各一間臥室。
按照民間習俗“家有老翁,住西不住東”。
西邊的一間臥室姥姥姥爺住,東邊的一間臥室空著,有親戚來,住這間。
今年暑假,大敏就住這間。
姥爺今年六十有五,個兒不高,腰板挺直,頭發稀疏,精神矍鑠,皮膚黝黑,筆直的鼻梁下兩道勾紋,厚嘴唇,長方臉上總是洋溢著溫柔的微笑。
姥爺是個能工巧匠,什麽都會幹,城裏人稱之為“萬寶技師”。
姥爺以東西兩側山牆牆體為界,用磚砌成一人高的圍牆,向南延伸至路口,形成了長方形院子,路口處是進院子的宅門。
在東側圍牆內蓋了廚房和衛生間,院子內有口井,廚房邊有柴火間和農用工具間。在農村,這樣的房子非常普遍。
有些鄰居,在院子裏養狗,起到看家護院效果。
金大敏在學校,經過這麽一折騰,元氣大傷,他不想讓父母看到自己憔悴的樣子。
萬一讓他們察覺到自己在學校的那件事,他們一定會嘮叨沒完。借故,執意要去姥姥家過暑假,父母點頭同意。
大敏的獨立,父母是領教過的,小學讀書都是自個兒事,從來不要父母操心。
小時候,大敏體格健壯,小學三年級時,與班裏的男同學打架。
那個男同學仗著自己人高馬大,欺負女同學,其他同學都在袖手旁觀,大敏路見不平出手製止,遭到同學的拳頭,大敏一個反擊,那同學不堪一擊,抱頭痛哭。
同學媽媽得知後,偷偷擰了大敏耳朵,生疼生疼的。
第二天,大敏找那位男同學又打了一架,男同學嚇得討饒。這件事是他們同村的同學告訴了他媽媽,男同學不敢承認這事,他媽媽被弄糊塗了,到老師那兒告狀,老師對大敏一頓訓斥,大敏很委屈。
於是,一氣之下跑了。背起書包出了學校,順著學校門口的公路,漫無目的地走二十裏地,不知不覺到了縣城。
天色已晚,看到一所小學,門衛大爺以為是自己學校的學生,調皮不迴家,就留住了大敏。
大爺和藹可親,看大敏饑腸轆轆,拿出自帶的盒飯,留一半給大敏吃,又把值班室的床拉出來,靠牆裏麵放二張凳子一擱,鋪上被褥,大衣一裹,二人擠一擠,挺暖和。
大爺說,“前段時間,有個男老師和老婆吵架,不願意迴家,在我這裏也是這麽湊合的”。
第二天一大早,大爺打掃完校門口的衛生,拍拍睡得正香的大敏,讓他趕緊上課去。
大敏背起書包,看見老師模樣的成年人,就上前要求轉學,把那裏的老師驚呆了。
一時間,老師,校長都圍攏過來,問這問那,笑個不停。一通電話打到大敏學校。
家裏,大敏消失了兩天,急得父母、老師團團轉,當地戶籍警也派人四處找。
班主任把金大敏從縣城領迴來的路上,一路揣著他的手,生怕他逃走。當初訓斥大敏的兇狠模樣全沒了,滿臉堆著微笑,一路賠不是,說盡了好話。
什麽在別人家長麵前,我當班主任左右為難,在告狀家長麵前也要做做樣子的,你也不要太當真。
你打抱不平,老師覺得你像個爺們之類的話。這不是在誇大敏嗎!
原來老師在家長麵前說的和在大敏這裏說的是不一樣的。
那是為了應付,為了平息事件。
那時,大敏年紀雖然小,認知還沒有達到成年人那樣。
但是,大敏還是覺得班主任內心有正義感,通過這件事,大敏對班主任更加尊敬了。
也明白了一些事,大人們的處事攻略,心裏想的和實際表達的可能是二迴事,你要琢磨大人態度的真正含義。
也是這件事,父母覺得大敏像個大人,很懂事,但蠻倔的。
俗話說,十歲看大,往後日子很少讓大敏,又這又那的當“丫頭”使喚了。
班裏的男同學對大敏刮目相看,欺負女同學的事情也少了。
女同學都希望跟大敏同桌,挨著坐,感到安全。
課間,時常有同學偷偷向大敏張望,大敏用目光迎上去,對方會意一笑,沒啥事。原來大敏不習慣,時間久了,大敏也習慣了,隨他們看。
一時間,大敏儼然成了主持班裏正義的化身。班裏大小事情,都會找大敏來評判,並且以大敏的判定為標準。
後一個學年,金大敏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班長,班主任省去了許多煩心事。
姥姥姥爺見到外孫來, 高興極了,兩年多沒見了,長高了,一時認不出了。
姥姥放下手中的水鬥煙,仔仔細細端詳起外孫,左看看右看看,弄的大敏怪不好意思的。
姥姥喜歡抽水鬥煙。
一個銅壺,像個水壺狀。
水壺裏麵隔開,前邊壺裏放水,二頭相通,後邊放煙草絲。
煙鬥上放一小團煙草絲,煙鬥有四個小孔,防止煙草絲掉下去,點燃煙草絲時,煙會順著吸食氣流往小孔裏鑽,進入水壺,水過濾部分尼古丁。
抽水鬥煙時,會發出“咕嚕---,咕嚕---”水在壺裏麵滾動的聲音。抽幾口,煙草絲就被燃盡,抽出煙鬥,倒過來敲幾下,把煙灰敲掉。
如果小孔被煙灰堵住時,用根銅針掏一下,不用時銅針掛在水鬥壺邊。然後放新的煙草絲,繼續點煙,“咕嚕---咕嚕---”的抽著。
點煙,不是用打火機,也不是用火柴。那時打火機是稀有之物,火柴也很珍貴,要節約用。
那時,用草紙,這種草紙,紙質很好,柔棉感強,有點泛黃色,長方形。將其卷好,使勁攆,雙手揉搓成柱,防止鬆懈,一頭折一下。
從火爐裏取一塊燒紅的木炭,將一頭點燃後,便可抽煙。
為了保持長時間有火,再將明火吹熄。保證它有火,但不在燃燒狀態。使用時,用嘴對著煙頭吹,嘴巴“嘟”成小口型,舌頭縮在裏麵,對著煙頭吹氣時,舌頭突然堵住氣流,煙會“砰”一下燃起,放在煙草絲上,繼續抽。
大敏會幫姥姥點煙,他喜歡聞水壺裏的煙味。
姥姥每次把煙鬥抽出倒煙灰時,水壺裏麵的煙味散發出來味,要比空氣中的煙味好聞,濃濃的。
姥姥抽水鬥煙不知有多少年了,她自己也不記得了,反正是嫁給姥爺之前就有的事。
當地許多女人都在抽水鬥煙,可能是閑的無聊。
農村冬天,農田沒有活,又沒有什麽娛樂活動,抽抽煙,嘮嘮嗑,打發時間。
姥爺不抽煙,喜歡喝酒。
晚飯時,姥爺給大敏倒了一小杯酒,說敏敏長大了,要學會喝點酒,說了好多喝酒的好處。其實他是一個人喝酒悶的,想找個人一起喝。姥爺不是個善於交際的人,老實巴幾的。
左鄰右舍經常有人串門,他從來不請人家來家裏喝酒,他自己也從不到別人家串門。
過去時常有同村人喊他去喝酒,他都借口推脫了,久而久之,人家察覺出了,以為是他看不起人家,路上遇見時都懶得跟他打招唿。
姥姥跟人家做解釋也沒用,他自己覺得不健談,怕別人笑話他,還是在家自在,他喜歡聽姥姥嘮叨。
幹體力活絕對是一把好手。姥爺個子不高,一米七多點,看上去瘦瘦的,筋骨好,幹活利索。
有一年,他們村的養豬場著火了,火勢“嗖嗖”地往上躥。養豬場都是木結構房,房頂還是用厚厚稻草鋪成的。
架在養豬場上的電線漏電,閃著火花,引起大火。
火勢非常厲害,著火的電線像劈雷閃電一樣“啪啪----啪啪---”作響,閃著火花。
火花沿著電線往電閘方向蔓延。
圍觀的村民叫喚著,怕觸電,不知如何滅火,大夥焦急萬分。
聽到著火的喊聲,千鈞時刻,姥爺趕到現場,他不假思索的一個箭步上去踢開了養豬場邊的房門,拉下電閘,火花熄滅了 。
大夥端盆的端盆,澆水的澆水,消防車趕來撲滅了大火。這場火災,燒死了許多頭豬。
消防隊員說,如果沒有及時拉閘斷電,整個庫房都被燒掉,損失更大。姥爺的救火舉動,讓村民們讚不絕口,孩子們一改以往稱唿,稱他“大爺爺”後麵加了個“爺”。在當地能被稱“大爺爺”的,屬尊稱,他嗬嗬笑笑。
姥爺還有樂趣,聽書。
姥爺大字不識幾個,他喜歡聽古代故事。
每過段時間,會去城裏的茶館聽書。
從江南來的說書先生,穿著長衫,一把扇子。
隻見右手醒木“啪”一敲,紛飛戰亂的《三國演義》長篇評書,就從說書先生口中娓娓道來。
手中的扇子是道具,一會打開,一會收起,配合故事情節。
說書先生真不簡單,說功特別好,故事情節風趣,幽默。
把聽眾引到了故事裏去了,使聽眾與書中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時兒悲傷,時兒高興,時兒憤怒。
書場裏,都是一些與姥爺年紀相仿的老聽客,聽的個個仰著頭,張著嘴。有的聽客太投入了,口水流下來,像麵條似的掛在嘴角邊,時不時的吸了迴去,還咂咂嘴,很好吃的樣子。
說書先生的功夫,就憑一張嘴,這張嘴要將口,齒,唇,舌,喉的技巧整利落了。
他們每天的都得練,確保自己的嗓子洪亮,咬字清晰,聲音圓潤。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鍾。
姥爺最樂意帶大敏一起去茶館聽書。
聽書人,大都是老大爺,見到熟人互相打個招唿,找好位置,來晚了,隻能坐後麵。
跑堂的熱心招唿著每位來人,叫上一壺茶,樂嗬嗬等說書先生上場。
這麽多年了,兩姥在一起,就聽見姥姥的聲音,姥爺幾乎不吱聲,都習慣了。
上次來,還是考取大學時。
姥姥姥爺依然沒變,精神矍鑠。
姥姥突然想起了什麽,說了句孩子還餓著呢,急忙向姥爺比劃了一下。
姥爺心領神會,趕忙到門庭房簷下,抬頭挑選被風幹已久的臘肉,舉起叉子取下其中一串,切了一大塊。
衝洗了一下放在木製格裏,蓋上鍋蓋。
往右邊的鍋放進自家收割的大米,順手從水缸裏拿起水瓢剜了一瓢水,水瓢是葫蘆製成的,平時漂在水缸裏。
盛上適量水煮飯,米飯燒至到快要熟的時候,把事先準備好的萵筍葉子和切碎的臘肉倒進鍋裏,再用鏟子把米飯鏟起,攪拌。
臘肉碰到滾燙的鐵鍋滋滋滋的聲音。
姥爺話不多,樂嗬嗬的,做起事來很嫻熟。
然後,再從褪色的碗櫃上角處拿出一個玻璃瓶,裏麵盛著厚厚的豬油。平時他們都舍不得吃。
用調羹挖出一塊白裏泛黃的豬油,放進米飯鍋裏,一起攪拌,豬油溶化了,香噴噴的味道出來了。
攪拌均勻後,再蓋上鍋蓋添把柴,風箱拉個三五下,然後用文火慢慢的燒製。
大約十分鍾的時間,不再添柴火,灶內火勢逐漸減弱,菜飯燜製一下,爐火還是很燙的,金黃金黃的鍋巴就這樣慢慢烤出來了。
掀起鍋蓋,一股香脆撲鼻而來。米飯粒粒飽滿,晶瑩剔透。
這樣的菜飯,大敏可以吃上幾大碗,“久違了,我的菜飯”。
姥姥姥爺知道大敏喜歡吃菜飯,是用灶台燒菜飯,尤其是菜飯的鍋巴,金黃金黃脆脆的鍋巴又香又脆。
姥姥姥爺看著大敏狼吞虎咽的樣子,樂嗬嗬的,嘴上念叨:“城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