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多說,這些廠子裏的人們自然有不少熟悉的麵孔,其中還包括我的小舅。
小舅看到我後向我的方向靠了靠,他帶著有些嚴肅的語氣詢問著我請假的原因,我如實相告並向他握了握拳。
小舅的眼底閃過一絲無奈和憐惜,但他並沒有表示出來,說出的那幾句關心的話也顯得異常的平靜平和,但擔心是沒必要的。
畢竟,雛兒還是需要自己去成長。
不一會兒,老姨姥家的大舅也靠了過來,他是個性格很平和的人,長相標準的國字臉,眉眼濃密,大眼睛寬鼻梁一張厚實寬大的嘴唇,一眼看去就是個很好相處的人。
而另一位大舅,也就是那位廠子的經理也隨著廠子雇傭的大客車一路過來了,今天的他一身休閑的棕灰色運動裝扮,一頭精神十足的發型,兩鬢幾乎剃光了,頭頂的頭型呈現蓋頭樣。
大舅是個始終帶著一絲微笑的人,雙眼不大,但始終透露著一種精明機靈的神色,細長挺立的輕微的鉤鼻,嘴唇稍微有些薄,也還算可以。
大舅的長相很帥,似乎有一種天生就是忙碌命的長相,而他為人處世的態度也側麵反映出了他在廠子裏的人脈和人緣,似乎所有人都很“服”他。
大舅的身後是許多我熟悉的麵孔,至於他們究竟對我熟不熟悉,那就是另一件事了。
這些人中有砂活方麵的負責人,有大鋸方麵的負責人,還有我曾經有過一麵之緣的各個車間分區的負責人,今天這些人都褪下了廠子的工作服,換上了自己日常生活時穿著的衣服,看上去多了一絲親切感少了一絲工作時的嚴肅。
這些人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不知是在聊著日常,還是在聊著工作中的對工人的各種態度和自己組員裏的一些不太合群的人。
我並沒有故作熟絡的湊過去,隻是和其中一個還算熟悉的大哥簡單的打了個招唿。
說起來,這位大哥也有種自來熟的感覺,不過對於這種人,我自然是來者不拒的,畢竟我還是很喜歡和別人聊天的。
這幾天的觀察中我們猜的出來,這位大哥似乎是砂活兒方麵的二把手,幾乎所有明麵上的交際事宜都由他負責。
還是前幾天大哥做那個上下兩麵加工的小盤子的時候,我和麵前的這位大哥才算是有過第一次接觸,可以說,一經接觸後,我就對這個大哥提起了一定的興趣。
這位大哥剃著相當短的頭發,幾乎和光頭沒什麽太大區別,整個人看上去精神抖擻,即便不去仔細看也能看得出他那一身結實渾厚的腱子肉。
那是隻有工人才有的腱子肉,整個人看上去都是相當的充滿力量感。
他說起話來大大咧咧,雖然看上去很隨性的一個人,但他那眼底的精明之色卻是難以忽視的,他的雙眼很大,他的鼻梁很寬,他的嘴巴很適中的,他整個人甚至連臉上都帶著些許肌肉感。
而就是這樣一個人,說起話來卻很親近,並且相當的有親和力。
說起來,還是這位大哥主動向我搭起了話,那天原本還在忙碌著工作的我,突然被這位大哥搭話了,大哥顯得很隨意的向我聊起了一些話題,而我則同樣認真的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迴答。
大哥是個為人處事思路和頭腦非常清晰的人,不僅如此,在說話方麵也相當講究一個人情世故。
在他這裏,我似乎學到了很多,即便這談話的時間僅僅持續了簡短的幾分鍾,但還是讓我受益良多。
有時候在廠子裏工作,我總會覺得自己和他們的差距是不是僅僅體現在了年齡上麵,或許到了他們的年紀,我也一樣會將人情世故拿捏,會將人情世故善用,讓自己在職場如魚得水。
但後來我發現我錯了,現在迴想起來,我甚至覺得自己當時是有多麽的幼稚,一個人無論年齡有多大,如果從未感受過職場上的人員交往究竟是什麽情況的話,那無論年紀再怎麽大也都是空口無憑,紙上談兵。
曾經我也對人情世故這種東西嗤之以鼻,甚至還會覺得這種東西其實根本沒什麽大用。
但中國人在職場的交往中,在生意的往來中,在政客的會談中。都講究一個人情世故,這也是為什麽這幾年來一直流傳著一個很被大眾所接受的說法:“人情社會”。
所以在這個社會生存,在這個世道上生存,最基本的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學會為人處事。
對於新人,你可以沒有錢,你可以沒有權力,但如果你連起碼的細節都不會注意的話,那你的領導你的同事,就隻會把你當成一個小孩子來對待。
從最初的不願關心到過程裏的逐漸忽視,再到最後的將你邊緣化,等到你突然意識到原來是自己沒能做足該做的事情的時候,就已經為時過晚了。
其實人情世故這東西也不算太難,就比如,恰到好處的一根煙,點到為止的一杯酒,溫度剛好的一盞茶,適時出現的一句話。
而這些所謂的細節,卻隻能在一點點的生活中慢慢學會,一路走來,有時候我會覺得有些人真的很懂這些東西,在我還一臉天真,一臉懵逼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為所謂的上級端茶倒水,點煙遞酒。
而我這個還仍然愣在原地的人,就隻能是化作邊緣行者,默默的作陪了。
現在迴想起來,人情世故最多的時候,人情世故距離我最近的時候,似乎還是上大專的那陣子。
那時的我身邊的所有朋友同學都顯得那樣的古靈精怪,每個人都像是個會編排語言的“智能機器”,每個人都像是會恰到好處出現的“及時雨”。
同學之間,他們言語輕佻,卻總會讓人喜歡聆聽,喜歡傾聽,甚至愛聽。
師生之間,他們言語輕快,像是會把老師都逗笑的那種,而老師們也總喜歡這種在課堂上活躍的學生。
他們像是彼此配合許久的搭檔,一個負責將自己的課堂炒熱,一個則配合著老師,讓課堂變得更加熱鬧。
上下級之間,他們可以將主任可以將書記都化作自己成功路上的幫助,他們懂得運用每一筆資金,懂得運用每一個人脈,他們可以將自己周身的所有資源最大化,並且讓浪費最小化。
往往這個時候,我卻還是那個貫徹始終的旁觀者,從未多說一句話,從未少見一件事……
小舅看到我後向我的方向靠了靠,他帶著有些嚴肅的語氣詢問著我請假的原因,我如實相告並向他握了握拳。
小舅的眼底閃過一絲無奈和憐惜,但他並沒有表示出來,說出的那幾句關心的話也顯得異常的平靜平和,但擔心是沒必要的。
畢竟,雛兒還是需要自己去成長。
不一會兒,老姨姥家的大舅也靠了過來,他是個性格很平和的人,長相標準的國字臉,眉眼濃密,大眼睛寬鼻梁一張厚實寬大的嘴唇,一眼看去就是個很好相處的人。
而另一位大舅,也就是那位廠子的經理也隨著廠子雇傭的大客車一路過來了,今天的他一身休閑的棕灰色運動裝扮,一頭精神十足的發型,兩鬢幾乎剃光了,頭頂的頭型呈現蓋頭樣。
大舅是個始終帶著一絲微笑的人,雙眼不大,但始終透露著一種精明機靈的神色,細長挺立的輕微的鉤鼻,嘴唇稍微有些薄,也還算可以。
大舅的長相很帥,似乎有一種天生就是忙碌命的長相,而他為人處世的態度也側麵反映出了他在廠子裏的人脈和人緣,似乎所有人都很“服”他。
大舅的身後是許多我熟悉的麵孔,至於他們究竟對我熟不熟悉,那就是另一件事了。
這些人中有砂活方麵的負責人,有大鋸方麵的負責人,還有我曾經有過一麵之緣的各個車間分區的負責人,今天這些人都褪下了廠子的工作服,換上了自己日常生活時穿著的衣服,看上去多了一絲親切感少了一絲工作時的嚴肅。
這些人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不知是在聊著日常,還是在聊著工作中的對工人的各種態度和自己組員裏的一些不太合群的人。
我並沒有故作熟絡的湊過去,隻是和其中一個還算熟悉的大哥簡單的打了個招唿。
說起來,這位大哥也有種自來熟的感覺,不過對於這種人,我自然是來者不拒的,畢竟我還是很喜歡和別人聊天的。
這幾天的觀察中我們猜的出來,這位大哥似乎是砂活兒方麵的二把手,幾乎所有明麵上的交際事宜都由他負責。
還是前幾天大哥做那個上下兩麵加工的小盤子的時候,我和麵前的這位大哥才算是有過第一次接觸,可以說,一經接觸後,我就對這個大哥提起了一定的興趣。
這位大哥剃著相當短的頭發,幾乎和光頭沒什麽太大區別,整個人看上去精神抖擻,即便不去仔細看也能看得出他那一身結實渾厚的腱子肉。
那是隻有工人才有的腱子肉,整個人看上去都是相當的充滿力量感。
他說起話來大大咧咧,雖然看上去很隨性的一個人,但他那眼底的精明之色卻是難以忽視的,他的雙眼很大,他的鼻梁很寬,他的嘴巴很適中的,他整個人甚至連臉上都帶著些許肌肉感。
而就是這樣一個人,說起話來卻很親近,並且相當的有親和力。
說起來,還是這位大哥主動向我搭起了話,那天原本還在忙碌著工作的我,突然被這位大哥搭話了,大哥顯得很隨意的向我聊起了一些話題,而我則同樣認真的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迴答。
大哥是個為人處事思路和頭腦非常清晰的人,不僅如此,在說話方麵也相當講究一個人情世故。
在他這裏,我似乎學到了很多,即便這談話的時間僅僅持續了簡短的幾分鍾,但還是讓我受益良多。
有時候在廠子裏工作,我總會覺得自己和他們的差距是不是僅僅體現在了年齡上麵,或許到了他們的年紀,我也一樣會將人情世故拿捏,會將人情世故善用,讓自己在職場如魚得水。
但後來我發現我錯了,現在迴想起來,我甚至覺得自己當時是有多麽的幼稚,一個人無論年齡有多大,如果從未感受過職場上的人員交往究竟是什麽情況的話,那無論年紀再怎麽大也都是空口無憑,紙上談兵。
曾經我也對人情世故這種東西嗤之以鼻,甚至還會覺得這種東西其實根本沒什麽大用。
但中國人在職場的交往中,在生意的往來中,在政客的會談中。都講究一個人情世故,這也是為什麽這幾年來一直流傳著一個很被大眾所接受的說法:“人情社會”。
所以在這個社會生存,在這個世道上生存,最基本的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學會為人處事。
對於新人,你可以沒有錢,你可以沒有權力,但如果你連起碼的細節都不會注意的話,那你的領導你的同事,就隻會把你當成一個小孩子來對待。
從最初的不願關心到過程裏的逐漸忽視,再到最後的將你邊緣化,等到你突然意識到原來是自己沒能做足該做的事情的時候,就已經為時過晚了。
其實人情世故這東西也不算太難,就比如,恰到好處的一根煙,點到為止的一杯酒,溫度剛好的一盞茶,適時出現的一句話。
而這些所謂的細節,卻隻能在一點點的生活中慢慢學會,一路走來,有時候我會覺得有些人真的很懂這些東西,在我還一臉天真,一臉懵逼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為所謂的上級端茶倒水,點煙遞酒。
而我這個還仍然愣在原地的人,就隻能是化作邊緣行者,默默的作陪了。
現在迴想起來,人情世故最多的時候,人情世故距離我最近的時候,似乎還是上大專的那陣子。
那時的我身邊的所有朋友同學都顯得那樣的古靈精怪,每個人都像是個會編排語言的“智能機器”,每個人都像是會恰到好處出現的“及時雨”。
同學之間,他們言語輕佻,卻總會讓人喜歡聆聽,喜歡傾聽,甚至愛聽。
師生之間,他們言語輕快,像是會把老師都逗笑的那種,而老師們也總喜歡這種在課堂上活躍的學生。
他們像是彼此配合許久的搭檔,一個負責將自己的課堂炒熱,一個則配合著老師,讓課堂變得更加熱鬧。
上下級之間,他們可以將主任可以將書記都化作自己成功路上的幫助,他們懂得運用每一筆資金,懂得運用每一個人脈,他們可以將自己周身的所有資源最大化,並且讓浪費最小化。
往往這個時候,我卻還是那個貫徹始終的旁觀者,從未多說一句話,從未少見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