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千古第三相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 作者:好像又餓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古至今,君權與相權的職權多有傾軋。相權盛則君權衰,易生權臣,君權盛則相權衰,君主乾剛獨斷。
從先秦到明清,君權不斷加強集中,明朝時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大興誅連,濫殺功臣,並以此為由廢除了丞相製度。春秋戰國的國相,西漢的丞相,隋唐的三省首腦、兩宋的仆射執政,元明的丞相,兩千年的丞相製度就此結束。
至於清朝,壓根就就沒有宰相一職,殿閣大學士勉強算形式上的宰相。
史書記載的相自齊景公立崔杼始,某種程度上崔杼這個被夫目前犯的苦主也算的上“古今第一相”。
嗯,順序上的。
晏嬰接的是“千古第二相”慶封的班,稱唿他“千古第三相”夏諭覺得合情合理。
正思量間,卻有溫軟襲來,夏諭唇瓣被堵的嚴嚴實實,溫熱的氣息撲麵而來。
美人雙眼微眯,睫毛輕輕顫動,略施粉黛的臉上寫不盡的是風情。
唉~這女人每次都是這樣性急,他隻是來吃個午飯而已,下午還要去拜訪晏子呢。
心中歎了口氣,夏諭反手把美人壓在身下,閉上雙眼******(此處省略78個字,被河蟹了,審核了五次作者也沒辦法,我太難了)
每次都是被動……
有經驗了,他還是喜歡主動一點。
不知過了多久,身下麗人早已情迷,夏諭忽的直起身,一切戛然而止。雲雅眼神朦朧的望向少年,秋水盈盈的眸子暗含幽怨,修長玉腿仍跨在少年的腰間。
夏諭似是看不見美人快要溢出的情欲,溫柔的捏了捏滑膩的臉蛋,歎了句“可惜。”
隨後,起身翩然而去。
一副點火就走,冷(你)酷(猜)無情的做派,隻留麗人獨自一人呆愣在原地。
雲雅臉上的潮紅還未褪去,心中卻猛地湧上一股涼意。
未幾,雲雅突然展顏一笑,惡狠狠道:“可惡的孺子,終有一日奴家要你求我。”
麗人還想再說兩句俏皮話埋怨一下某人,麵色卻又苦下去:“可是我舍不得啊~誰叫你這般合奴家心意的。”
終究是見色起意啊。
屋外之人見夏諭離去,幾個寺人入內四散,想要打掃一番,可這卻礙了美人的眼。
“滾!”
“是。”
……
出了“精零旅社”,夏諭駕車一路飛馳迴家,沐浴、調戲、更衣、配劍、逗豬、備禮一氣嗬成。
駕車過街,駿馬武士、少年意氣,一路上引得不少人側目。要不是已經完成了白玉簪成就,夏瑜高低要再來一次“擲果盈車”,以臨淄這人流量,太獸意銳了。
事先已派人下了拜帖,也了解過路線,驅車沒多久就到了晏子的“府邸”。
下了馬車,少年懸劍在前,武士抱羊在後,一副貴族子弟做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四處打量,夏諭心中遲疑。
這就是晏子家?
入眼處隻有一處小院子,而且連院門都沒有…
不過,小院雖破舊卻幹淨整潔,居在鬧市,四周塵土飛揚,往來商家叫賣不絕。
勉強算鬧中取靜。
盡管事先已經做過心理準備,真見了這居住環境,夏諭還是有些難以接受。
堂堂齊國國相,天下有名的賢者,如此不慕榮華,不是德行高尚就是另有所圖,他覺得晏子應該是前者。
感慨完,夏諭牽過羊羔,長身而入 ,見院內隻有一老嫗在做掃灑之事。
這是晏子的…妻子?
見少年牽羊而入,老嫗仔細端詳了一會,明白這就是今天來訪的客人,笑著開口道:“客人稍等,平仲他在屋內觀書,稍後便至。”
“有勞。”夏諭微微躬身,徐行一禮。
老嫗交代完,放下手中的物事,不急不慢的走入了屋內,不多時,就領著一位須發半白的老者出現在少年麵前。
老者身材短小,不足六尺(主流說法晏子身高不到一米四),相貌平平,皮膚粗糙,穿著一身麻布衣裳,其貌不揚卻自有一番謙和的氣質。
夏諭用探查之眼一看:
姓名:晏嬰
年齡:55
顏值:31
好感度:66(+裝備增益)
得到基本信息,夏諭感覺還不錯,開掛就是爽。
你說要是有一天孔子見了晏子…畫麵太美,認賊作父和天下無賊比身高既視感。
既確定見了正主,夏諭遞上禮物,躬身一揖禮:“在下孟閱,久聞晏子賢名,今日特來拜見。”
“不必多禮,請進。”晏子還了一禮,側開身子領著少年進入屋內。
兩人落座,老嫗端了茶水上來,得益於“孟迪生”老宗主“發明”的炒茶方法,如今臨淄士族相訪以茶水待客幾成定製。
晏子抿了一口茶水,感歎道:“這炒茶之法老夫很喜歡,令尊真是個妙人,可惜遠在曲阜不得相見。”
“家父對晏子也是仰慕已久,昔日晏相為使訪楚故事孟氏何人不知?這都是父親敬重晏子、時時勉勵孟氏子弟的緣故。孟閱不才,此次使齊,願效仿晏子,不使國家見辱於外國,與齊國罷兵休戰!”夏諭麵色堅定,聲音略有些“激動”的說道,似是對自己很自信。
聞言,晏子並沒有笑少年的狂妄,隻是神色淡淡道:“當今君上不是昏王熊圍(楚靈王,平王之父),朝堂群臣也不是鬥成然、陽丐之流。”
夏諭放下手中的茶盅,直視晏子試探道:“有誌者,事竟成。蒙君上信重,不已閱年幼,以國事托付,閱自當竭力勸齊侯罷兵止戈。況且此次齊魯交戰過於倉促,觀汶陽戰局,兩國皆無準備,其間疑點重重,並非沒有機會。”
一番話半真半假,他想試試能不能從晏子的手中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晏子倒也坦蕩,直言不諱:“你倒是有些見識,這場戰事於齊國實無必要,為兩家私計而興師動眾,徒耗錢糧,與國無益。”
聽到這話,夏諭起身一揖禮:“既如此,為兩國計,還請晏子助我。”
“可。”
“晏子且聽……什麽?”夏諭話還沒說完,猛得一怔,驚疑不定道。這就同意了?他和晏子這才第一次見麵啊。
晏子凝眸看向身旁如清風朗月般的少年,蒼老臉容上擠出微笑:“你先坐下。怎麽?很驚訝。”
夏諭點了點頭:“有點,還請晏子指點一二。”
晏子道:“田氏怠戰,國、高緘默,欲止兵戈,首在君上。後日國君召你入朝,你若能說動君上,老夫可幫襯一二,助你促成此事。”
夏諭大喜過望,起身又是一大禮,態度恭敬:“多謝晏子提點,閱不勝感激涕零。”
見少年如此古板,行禮甚繁,晏子哼道:“坐下!聽聞你師孔子學禮,老夫不知你禮樂學的如何,這少年靈動之氣反倒是快學沒了。孔丘真愚人也!”
“…晏子言重了,夫子所重之禮還是有益於國家的。”夏諭有些不自然的說道。
晏子本就麵有不悅,見少年維護“愚人”,更生氣了,大談“周禮”的繁瑣無用:“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薄,聲樂繁充,世德滋衰,孔丘所尚……”
晏子越說越上頭,徹底打開了話架子“偏了樓”,將孔子的複古主張批了個一無是處,眼看就要開始對孔子進行人身攻擊了,夏諭忍不住辯解道:“夫子主張複古尊禮,是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諸侯相爭,殺伐無數。是故欲以禮約束世人,息兵戈,再開太平。”
“可笑,人心豈是禮法可以約束的?要是嚴守周禮有用,天子何故奔波於晉洛,使兩王並立?”晏子老臉麵露不屑,語氣嘲諷道。
聞聲,夏諭不再言語。
晏子的話夏諭其實早就明白,周禮早已經不適合當今世道了。不隻是周禮,除了血紅的錘子與鐮刀,這世間哪有萬世不移之法。可在距後世兩千多年前的今朝,連大一統都是奢望……
想的太多了。
“你倒是個好弟子,這次來就隻是為了和老夫論一論孔丘?未免太過無趣。”晏子見少年不言語,以為是自己話太重了,語氣稍緩。
夏諭思慮再三,決定與晏子好好掰斥掰斥,他這些年觀書論政、與賢者交友,加上前世的鍵盤俠經驗,紙上談兵打嘴炮還是可以的:
“晏子所言差矣,孔子非愚人,實賢德也。”
“武王之時,諸夏之地不過大河內外,夷狄雜居其間,侵擾不斷。武王大封諸侯,開拓諸夏,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方有尺寸之地,何其難也。”
“及周公輔政,製定禮樂,使上下有序。禮樂祭祀、嫡嗣繼承、諸侯分封,井田之法皆有禮可依。於是天下儼然,華夏興盛。”
“數百年之間,夷狄蠻羌皆俯首,邦周治下,北逾燕山,南過大江,西有秦隴,東瀕大海,諸夏之廣闊,自炎黃始,未有如此萬裏盛國也。”
“央央萬裏之邦周,可耕之地何其多?時過境遷,井田舊製已難以為繼。國家之重,莫過於農桑,井田不存,田製崩壞,人心之序、禮樂之製豈能幸存?私心既沒於禮義,其內自……”
夏諭越說越興奮,聲音激動:“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自平王東遷洛邑始,君道日衰,列國不靖,臣弑君者三十餘,諸夏亡國者數十,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天下名位之分早已崩壞……”
“再者國之不國,君道乖張,天子之地愈狹……漠視列國交伐,強者吞地自肥,大國征伐自由,勢大難製……”
說到最後,夏諭默然片刻,似是安然,又似遺憾,聲音幽幽:“是故邦周之衰,禮樂之敗,自武王分封,周公製禮之時早已成勢,諸侯坐大,天子蒙塵,名位崩亂,天下思變,其勢不可逆也。”
“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孔子固若此。”
簡單點來說,周公製定的周禮並不是一套單獨的禮儀章程。而是基於當時的國情,結合軍、政、禮,以維護“春秋金字塔”、奴隸製分封為目標所創的的社會秩序。
這套社會秩序讓姬周不斷壯大,但也正是因為姬周基本盤越來越大,舊的秩序不再適合國情、人心思變。(迴旋鏢了)
就和秦國律法與秦朝律法的區別一樣,中央政府製定規則需要為新的國家做出改變,再推廣全國。但偏偏姬周的中央政府太過孱弱,沒有能力再向天下諸侯輸出一份新的普世價值與社會秩序。
那就隻能中上階級自己探索改變,春秋爭霸、百家爭鳴、變法圖強、戰國兼並,君主、諸聖們為此不斷努力、探索。最終,極端主義的秦國化身推土機推平諸侯,以力證道,建立華夏第一帝國。
遠了遠了……
孔子所崇尚的複古,複的就是舊的社會秩序。雖然在如今大勢之下幾乎不可能成功,但孔子還是為了這個希望渺茫的理想奮鬥了一生。
為了理想奮鬥的人值得尊重,所以夏諭才和晏子說孔子是“德之至也。”
一番話說完,夏諭口幹舌燥,端起茶盅牛飲,茶水過口入喉,頓覺嗓子舒服多了。他其實還有些話沒說,怕嚇著這位老人家。
再看晏子,這位知天命的老人已驚的說不出話來了。
按現在的話來描述晏子的心情:不是?他就手癢平a了一下孔子,結果你這個年輕人不講武德,上來就是一套技能連招加大閃?
還有,這是一個剛剛十二歲的少年能打出來的操作嗎?
晏子試著去思考去反駁,卻一時不知該從何處開始。細想之下,再結合自己二三十年來的為政經驗,這位齊國國相不禁有些駭然。
好像…說的有些道理?
可是依其所言,姬周真的天命已衰,那齊國再稱霸諸侯又能如何?
想到這,晏子語氣沉悶,皺眉道:“禮樂崩壞,諸侯消亡豈是武王、周公之過?”
晏子的反應,並不奇怪。古人中的精英、天才如過江之鯽,但早期教育的不係統,使得在某些方麵略有缺失,隻能靠自己去實踐、感悟。
很多東西在後世發達的信息和學科係統教育之下並不為奇。某些鍵盤俠談古論今,妄言時政,有時候在某個單一層麵還真有一點點道理,但也就那麽一點點。
作為後世人,相較於大多數古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對曆史事件能根據大量的先例、曆史經驗,對其多方麵進行係統、科學的分析。
對晏子提的這個問題,夏諭笑著附和道:“五百年前的古人,何罪於今朝?殷紂亡國難道還是成湯建商之過嗎?天理循環,日月輪序之才,豈有不變之法?昔日邦周因分封、周禮而興盛,如今亦困於此。就如晉文公依靠外姓賢臣稱霸天下,現在的晉君主被六卿架空也是這個道理。”
聽到這個解釋,晏嬰這位齊國國相默然不語。
“晏相?你怎麽了?”夏諭疑惑道。
不多時,晏子突然咧嘴一笑,配合那張醜臉,這副尊容讓人不敢恭維,其人言語也是前言不搭後語:“孟氏嫡長乃是你兄孟何忌,魯國嚴守周禮加之魯公不容,你大抵無緣於孟氏世代傳承的卿位,日後最多隻能做個長大夫。(大夫等級:長、上、中、下)既如此,你可願意出仕齊國?老夫助你他日為齊相!”
齊相?
夏諭差點以為自己聽岔了。
這大餅畫的夠大!可我夏某人連孟氏宗主都懶得當,還去當齊相?
再說齊相可不好當,沒背景勢力的齊相更不好當。晏氏世為大夫,晏子這個齊相施政都處處掣肘,他一個外來人又能如何?
可晏老剛答應助他促成和談,他要是直接拒絕又不太好……
夏諭一時想到了許多,看著晏子溝壑縱橫的笑臉,輕聲打了個太極:“多謝晏老厚愛,隻是閱年紀尚幼,於國事所知寥寥。當先學習為官治國之道,補足短缺。”
晏子聞言,深深的看了少年一眼,目光幽幽,對於其人的托辭,他也不好多說什麽。
雙方的給對方的第一印象都不錯,逼迫太甚,終究不美。
“那好,來日若閱小子你有為官之意,盡可來齊國。隻要老夫還在,必不相負!”晏子沉吟了片刻開口道,聲音真誠。
夏諭聽罷十分感動,一時戲精附體,起身走到晏子身前,雙眼霧氣瞬起,躬身一拜,聲音中帶著哭腔:“閱不過一無知孩童,晏老何以至此……”
晏子趕忙上前將少年扶起,麵色複雜。
麵對少年的“真情流露”,晏子這位政治老油條一時也是感慨莫名。
多好的孩子啊,天資如此之高,再讓他教導些時日,必是國家棟梁之材,可惜了他不氏晏。
至於夏某人這是不是演戲?晏子表示人心怎麽能壞到這種程度,人家還是個孩子怎麽會騙人?
一番爺孫般的孺慕之後,二人再次落座,開始談天談地,言時政之優劣。
晏子提出“民本”、“重民”的主張,夏諭立馬來幾句“民為水,君為舟”;晏子又說“廢肉刑,減稅賦”,夏諭也能秒迴“以工代刑,藏富於民”;晏子怒斥厚葬、人殉之風,夏諭也跟著罵“靡費錢糧,古之惡政”。
在夏諭這個“舔狗”的有意配合之下,晏子越說越興奮,談到興頭上竟直接背叛階級,開始批判世卿世祿製度。夏諭馬上提出“科舉六藝,甲丁評級”……額這個他沒提,背叛階級與全世界為敵是兩碼事,他孟閱的馬甲還沒活夠呢。對此,夏諭也隻能幹笑兩句,表示“晏老說的對”。
晏子也是感慨萬分,少年的為政主張、施政傾向與自己驚人的相似,加之天資聰慧,見識不凡,每每能有金石之言。
真喜得一忘年交!
到了午食的時候,晏子吩咐妻子買來酒菜,一老一小飲酒作樂。喝的迷糊了,你一句“閱弟”,我一句“晏兄”的對飲,看的老嫗直翻白眼。
喝到興頭上,晏子惜無宴飲之樂,夏諭立即擊節而歌,晏子也頂著一副老骨頭起身執劍而舞。雖已年過四旬,晏子一稟齊劍卻是舞得飛快,熟練的動作放在軍隊裏也是頂尖的技擊之士。
晏老一把年紀都如此賣力,夏諭也不好再藏拙。從老嫗那借來晏圉(晏子的兒子)珍藏的七弦琴,指尖輕撥,一曲《滄海一聲笑》激蕩而出。
琴音上下起伏,曲音流快,鬧市間不少迴家的行人停下腳步,駐足欣賞雅樂。離得近的國人聽的如癡如醉,他們平日很難聽到禮樂,也辨不出這是什麽曲子,隻是覺得好聽。
晏子舞完一陣稍作歇息,便再次飲下一爵酒,起身聞曲而動,一柄齊劍上下翻飛。
夏諭迷蒙之間,也不知彈錯了多少曲調。
滄海一聲笑,知己千杯少。
一老一少將兩大壇齊酒喝了個幹淨。
晏子是年紀大了,夏諭是身體年紀太小,即便齊酒度數低兩人也都喝蒙了,皆是迷迷糊糊的睡下。
……………………………………………
晏子對孔子的看法:
魯昭公二十年,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和晏子,估計也就是這時晏子了解了孔子的主張。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魯國發生內亂(前麵說過的鬥坤之難),孔子逃到了齊國。
齊景公問政孔子,覺得孔子有才幹,想重用孔子。
晏嬰進言:“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
晏子這段話的意思是:
儒者能說會道,法律約束不了他們。他們自以為是,不甘心屈居人下。他們為了把喪事辦的隆重,不惜傾家蕩產,齊國可不能形成這種風氣。他們四處遊說,乞求當官,不能用他們來治理國家。還有,自從那些所謂的儒家聖賢出來以後,周王室就隨之衰微,禮崩樂壞已經很久了。現在孔子講的這些繁文縟節,就是幾代人也學不完,畢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這套東西來改變齊國的風俗,恐怕達不到治國安民的目的。
聽了晏子的話後,齊景公動搖了,很快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頭,孔子在齊國鬱鬱不得誌,不久就返迴了魯國。
所以晏子確實不喜孔子。
晏子的妻子查閱信息隻有“內子”,比主角老媽還離譜,老嫗就老嫗了。
從先秦到明清,君權不斷加強集中,明朝時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大興誅連,濫殺功臣,並以此為由廢除了丞相製度。春秋戰國的國相,西漢的丞相,隋唐的三省首腦、兩宋的仆射執政,元明的丞相,兩千年的丞相製度就此結束。
至於清朝,壓根就就沒有宰相一職,殿閣大學士勉強算形式上的宰相。
史書記載的相自齊景公立崔杼始,某種程度上崔杼這個被夫目前犯的苦主也算的上“古今第一相”。
嗯,順序上的。
晏嬰接的是“千古第二相”慶封的班,稱唿他“千古第三相”夏諭覺得合情合理。
正思量間,卻有溫軟襲來,夏諭唇瓣被堵的嚴嚴實實,溫熱的氣息撲麵而來。
美人雙眼微眯,睫毛輕輕顫動,略施粉黛的臉上寫不盡的是風情。
唉~這女人每次都是這樣性急,他隻是來吃個午飯而已,下午還要去拜訪晏子呢。
心中歎了口氣,夏諭反手把美人壓在身下,閉上雙眼******(此處省略78個字,被河蟹了,審核了五次作者也沒辦法,我太難了)
每次都是被動……
有經驗了,他還是喜歡主動一點。
不知過了多久,身下麗人早已情迷,夏諭忽的直起身,一切戛然而止。雲雅眼神朦朧的望向少年,秋水盈盈的眸子暗含幽怨,修長玉腿仍跨在少年的腰間。
夏諭似是看不見美人快要溢出的情欲,溫柔的捏了捏滑膩的臉蛋,歎了句“可惜。”
隨後,起身翩然而去。
一副點火就走,冷(你)酷(猜)無情的做派,隻留麗人獨自一人呆愣在原地。
雲雅臉上的潮紅還未褪去,心中卻猛地湧上一股涼意。
未幾,雲雅突然展顏一笑,惡狠狠道:“可惡的孺子,終有一日奴家要你求我。”
麗人還想再說兩句俏皮話埋怨一下某人,麵色卻又苦下去:“可是我舍不得啊~誰叫你這般合奴家心意的。”
終究是見色起意啊。
屋外之人見夏諭離去,幾個寺人入內四散,想要打掃一番,可這卻礙了美人的眼。
“滾!”
“是。”
……
出了“精零旅社”,夏諭駕車一路飛馳迴家,沐浴、調戲、更衣、配劍、逗豬、備禮一氣嗬成。
駕車過街,駿馬武士、少年意氣,一路上引得不少人側目。要不是已經完成了白玉簪成就,夏瑜高低要再來一次“擲果盈車”,以臨淄這人流量,太獸意銳了。
事先已派人下了拜帖,也了解過路線,驅車沒多久就到了晏子的“府邸”。
下了馬車,少年懸劍在前,武士抱羊在後,一副貴族子弟做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四處打量,夏諭心中遲疑。
這就是晏子家?
入眼處隻有一處小院子,而且連院門都沒有…
不過,小院雖破舊卻幹淨整潔,居在鬧市,四周塵土飛揚,往來商家叫賣不絕。
勉強算鬧中取靜。
盡管事先已經做過心理準備,真見了這居住環境,夏諭還是有些難以接受。
堂堂齊國國相,天下有名的賢者,如此不慕榮華,不是德行高尚就是另有所圖,他覺得晏子應該是前者。
感慨完,夏諭牽過羊羔,長身而入 ,見院內隻有一老嫗在做掃灑之事。
這是晏子的…妻子?
見少年牽羊而入,老嫗仔細端詳了一會,明白這就是今天來訪的客人,笑著開口道:“客人稍等,平仲他在屋內觀書,稍後便至。”
“有勞。”夏諭微微躬身,徐行一禮。
老嫗交代完,放下手中的物事,不急不慢的走入了屋內,不多時,就領著一位須發半白的老者出現在少年麵前。
老者身材短小,不足六尺(主流說法晏子身高不到一米四),相貌平平,皮膚粗糙,穿著一身麻布衣裳,其貌不揚卻自有一番謙和的氣質。
夏諭用探查之眼一看:
姓名:晏嬰
年齡:55
顏值:31
好感度:66(+裝備增益)
得到基本信息,夏諭感覺還不錯,開掛就是爽。
你說要是有一天孔子見了晏子…畫麵太美,認賊作父和天下無賊比身高既視感。
既確定見了正主,夏諭遞上禮物,躬身一揖禮:“在下孟閱,久聞晏子賢名,今日特來拜見。”
“不必多禮,請進。”晏子還了一禮,側開身子領著少年進入屋內。
兩人落座,老嫗端了茶水上來,得益於“孟迪生”老宗主“發明”的炒茶方法,如今臨淄士族相訪以茶水待客幾成定製。
晏子抿了一口茶水,感歎道:“這炒茶之法老夫很喜歡,令尊真是個妙人,可惜遠在曲阜不得相見。”
“家父對晏子也是仰慕已久,昔日晏相為使訪楚故事孟氏何人不知?這都是父親敬重晏子、時時勉勵孟氏子弟的緣故。孟閱不才,此次使齊,願效仿晏子,不使國家見辱於外國,與齊國罷兵休戰!”夏諭麵色堅定,聲音略有些“激動”的說道,似是對自己很自信。
聞言,晏子並沒有笑少年的狂妄,隻是神色淡淡道:“當今君上不是昏王熊圍(楚靈王,平王之父),朝堂群臣也不是鬥成然、陽丐之流。”
夏諭放下手中的茶盅,直視晏子試探道:“有誌者,事竟成。蒙君上信重,不已閱年幼,以國事托付,閱自當竭力勸齊侯罷兵止戈。況且此次齊魯交戰過於倉促,觀汶陽戰局,兩國皆無準備,其間疑點重重,並非沒有機會。”
一番話半真半假,他想試試能不能從晏子的手中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晏子倒也坦蕩,直言不諱:“你倒是有些見識,這場戰事於齊國實無必要,為兩家私計而興師動眾,徒耗錢糧,與國無益。”
聽到這話,夏諭起身一揖禮:“既如此,為兩國計,還請晏子助我。”
“可。”
“晏子且聽……什麽?”夏諭話還沒說完,猛得一怔,驚疑不定道。這就同意了?他和晏子這才第一次見麵啊。
晏子凝眸看向身旁如清風朗月般的少年,蒼老臉容上擠出微笑:“你先坐下。怎麽?很驚訝。”
夏諭點了點頭:“有點,還請晏子指點一二。”
晏子道:“田氏怠戰,國、高緘默,欲止兵戈,首在君上。後日國君召你入朝,你若能說動君上,老夫可幫襯一二,助你促成此事。”
夏諭大喜過望,起身又是一大禮,態度恭敬:“多謝晏子提點,閱不勝感激涕零。”
見少年如此古板,行禮甚繁,晏子哼道:“坐下!聽聞你師孔子學禮,老夫不知你禮樂學的如何,這少年靈動之氣反倒是快學沒了。孔丘真愚人也!”
“…晏子言重了,夫子所重之禮還是有益於國家的。”夏諭有些不自然的說道。
晏子本就麵有不悅,見少年維護“愚人”,更生氣了,大談“周禮”的繁瑣無用:“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薄,聲樂繁充,世德滋衰,孔丘所尚……”
晏子越說越上頭,徹底打開了話架子“偏了樓”,將孔子的複古主張批了個一無是處,眼看就要開始對孔子進行人身攻擊了,夏諭忍不住辯解道:“夫子主張複古尊禮,是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諸侯相爭,殺伐無數。是故欲以禮約束世人,息兵戈,再開太平。”
“可笑,人心豈是禮法可以約束的?要是嚴守周禮有用,天子何故奔波於晉洛,使兩王並立?”晏子老臉麵露不屑,語氣嘲諷道。
聞聲,夏諭不再言語。
晏子的話夏諭其實早就明白,周禮早已經不適合當今世道了。不隻是周禮,除了血紅的錘子與鐮刀,這世間哪有萬世不移之法。可在距後世兩千多年前的今朝,連大一統都是奢望……
想的太多了。
“你倒是個好弟子,這次來就隻是為了和老夫論一論孔丘?未免太過無趣。”晏子見少年不言語,以為是自己話太重了,語氣稍緩。
夏諭思慮再三,決定與晏子好好掰斥掰斥,他這些年觀書論政、與賢者交友,加上前世的鍵盤俠經驗,紙上談兵打嘴炮還是可以的:
“晏子所言差矣,孔子非愚人,實賢德也。”
“武王之時,諸夏之地不過大河內外,夷狄雜居其間,侵擾不斷。武王大封諸侯,開拓諸夏,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方有尺寸之地,何其難也。”
“及周公輔政,製定禮樂,使上下有序。禮樂祭祀、嫡嗣繼承、諸侯分封,井田之法皆有禮可依。於是天下儼然,華夏興盛。”
“數百年之間,夷狄蠻羌皆俯首,邦周治下,北逾燕山,南過大江,西有秦隴,東瀕大海,諸夏之廣闊,自炎黃始,未有如此萬裏盛國也。”
“央央萬裏之邦周,可耕之地何其多?時過境遷,井田舊製已難以為繼。國家之重,莫過於農桑,井田不存,田製崩壞,人心之序、禮樂之製豈能幸存?私心既沒於禮義,其內自……”
夏諭越說越興奮,聲音激動:“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自平王東遷洛邑始,君道日衰,列國不靖,臣弑君者三十餘,諸夏亡國者數十,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天下名位之分早已崩壞……”
“再者國之不國,君道乖張,天子之地愈狹……漠視列國交伐,強者吞地自肥,大國征伐自由,勢大難製……”
說到最後,夏諭默然片刻,似是安然,又似遺憾,聲音幽幽:“是故邦周之衰,禮樂之敗,自武王分封,周公製禮之時早已成勢,諸侯坐大,天子蒙塵,名位崩亂,天下思變,其勢不可逆也。”
“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孔子固若此。”
簡單點來說,周公製定的周禮並不是一套單獨的禮儀章程。而是基於當時的國情,結合軍、政、禮,以維護“春秋金字塔”、奴隸製分封為目標所創的的社會秩序。
這套社會秩序讓姬周不斷壯大,但也正是因為姬周基本盤越來越大,舊的秩序不再適合國情、人心思變。(迴旋鏢了)
就和秦國律法與秦朝律法的區別一樣,中央政府製定規則需要為新的國家做出改變,再推廣全國。但偏偏姬周的中央政府太過孱弱,沒有能力再向天下諸侯輸出一份新的普世價值與社會秩序。
那就隻能中上階級自己探索改變,春秋爭霸、百家爭鳴、變法圖強、戰國兼並,君主、諸聖們為此不斷努力、探索。最終,極端主義的秦國化身推土機推平諸侯,以力證道,建立華夏第一帝國。
遠了遠了……
孔子所崇尚的複古,複的就是舊的社會秩序。雖然在如今大勢之下幾乎不可能成功,但孔子還是為了這個希望渺茫的理想奮鬥了一生。
為了理想奮鬥的人值得尊重,所以夏諭才和晏子說孔子是“德之至也。”
一番話說完,夏諭口幹舌燥,端起茶盅牛飲,茶水過口入喉,頓覺嗓子舒服多了。他其實還有些話沒說,怕嚇著這位老人家。
再看晏子,這位知天命的老人已驚的說不出話來了。
按現在的話來描述晏子的心情:不是?他就手癢平a了一下孔子,結果你這個年輕人不講武德,上來就是一套技能連招加大閃?
還有,這是一個剛剛十二歲的少年能打出來的操作嗎?
晏子試著去思考去反駁,卻一時不知該從何處開始。細想之下,再結合自己二三十年來的為政經驗,這位齊國國相不禁有些駭然。
好像…說的有些道理?
可是依其所言,姬周真的天命已衰,那齊國再稱霸諸侯又能如何?
想到這,晏子語氣沉悶,皺眉道:“禮樂崩壞,諸侯消亡豈是武王、周公之過?”
晏子的反應,並不奇怪。古人中的精英、天才如過江之鯽,但早期教育的不係統,使得在某些方麵略有缺失,隻能靠自己去實踐、感悟。
很多東西在後世發達的信息和學科係統教育之下並不為奇。某些鍵盤俠談古論今,妄言時政,有時候在某個單一層麵還真有一點點道理,但也就那麽一點點。
作為後世人,相較於大多數古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對曆史事件能根據大量的先例、曆史經驗,對其多方麵進行係統、科學的分析。
對晏子提的這個問題,夏諭笑著附和道:“五百年前的古人,何罪於今朝?殷紂亡國難道還是成湯建商之過嗎?天理循環,日月輪序之才,豈有不變之法?昔日邦周因分封、周禮而興盛,如今亦困於此。就如晉文公依靠外姓賢臣稱霸天下,現在的晉君主被六卿架空也是這個道理。”
聽到這個解釋,晏嬰這位齊國國相默然不語。
“晏相?你怎麽了?”夏諭疑惑道。
不多時,晏子突然咧嘴一笑,配合那張醜臉,這副尊容讓人不敢恭維,其人言語也是前言不搭後語:“孟氏嫡長乃是你兄孟何忌,魯國嚴守周禮加之魯公不容,你大抵無緣於孟氏世代傳承的卿位,日後最多隻能做個長大夫。(大夫等級:長、上、中、下)既如此,你可願意出仕齊國?老夫助你他日為齊相!”
齊相?
夏諭差點以為自己聽岔了。
這大餅畫的夠大!可我夏某人連孟氏宗主都懶得當,還去當齊相?
再說齊相可不好當,沒背景勢力的齊相更不好當。晏氏世為大夫,晏子這個齊相施政都處處掣肘,他一個外來人又能如何?
可晏老剛答應助他促成和談,他要是直接拒絕又不太好……
夏諭一時想到了許多,看著晏子溝壑縱橫的笑臉,輕聲打了個太極:“多謝晏老厚愛,隻是閱年紀尚幼,於國事所知寥寥。當先學習為官治國之道,補足短缺。”
晏子聞言,深深的看了少年一眼,目光幽幽,對於其人的托辭,他也不好多說什麽。
雙方的給對方的第一印象都不錯,逼迫太甚,終究不美。
“那好,來日若閱小子你有為官之意,盡可來齊國。隻要老夫還在,必不相負!”晏子沉吟了片刻開口道,聲音真誠。
夏諭聽罷十分感動,一時戲精附體,起身走到晏子身前,雙眼霧氣瞬起,躬身一拜,聲音中帶著哭腔:“閱不過一無知孩童,晏老何以至此……”
晏子趕忙上前將少年扶起,麵色複雜。
麵對少年的“真情流露”,晏子這位政治老油條一時也是感慨莫名。
多好的孩子啊,天資如此之高,再讓他教導些時日,必是國家棟梁之材,可惜了他不氏晏。
至於夏某人這是不是演戲?晏子表示人心怎麽能壞到這種程度,人家還是個孩子怎麽會騙人?
一番爺孫般的孺慕之後,二人再次落座,開始談天談地,言時政之優劣。
晏子提出“民本”、“重民”的主張,夏諭立馬來幾句“民為水,君為舟”;晏子又說“廢肉刑,減稅賦”,夏諭也能秒迴“以工代刑,藏富於民”;晏子怒斥厚葬、人殉之風,夏諭也跟著罵“靡費錢糧,古之惡政”。
在夏諭這個“舔狗”的有意配合之下,晏子越說越興奮,談到興頭上竟直接背叛階級,開始批判世卿世祿製度。夏諭馬上提出“科舉六藝,甲丁評級”……額這個他沒提,背叛階級與全世界為敵是兩碼事,他孟閱的馬甲還沒活夠呢。對此,夏諭也隻能幹笑兩句,表示“晏老說的對”。
晏子也是感慨萬分,少年的為政主張、施政傾向與自己驚人的相似,加之天資聰慧,見識不凡,每每能有金石之言。
真喜得一忘年交!
到了午食的時候,晏子吩咐妻子買來酒菜,一老一小飲酒作樂。喝的迷糊了,你一句“閱弟”,我一句“晏兄”的對飲,看的老嫗直翻白眼。
喝到興頭上,晏子惜無宴飲之樂,夏諭立即擊節而歌,晏子也頂著一副老骨頭起身執劍而舞。雖已年過四旬,晏子一稟齊劍卻是舞得飛快,熟練的動作放在軍隊裏也是頂尖的技擊之士。
晏老一把年紀都如此賣力,夏諭也不好再藏拙。從老嫗那借來晏圉(晏子的兒子)珍藏的七弦琴,指尖輕撥,一曲《滄海一聲笑》激蕩而出。
琴音上下起伏,曲音流快,鬧市間不少迴家的行人停下腳步,駐足欣賞雅樂。離得近的國人聽的如癡如醉,他們平日很難聽到禮樂,也辨不出這是什麽曲子,隻是覺得好聽。
晏子舞完一陣稍作歇息,便再次飲下一爵酒,起身聞曲而動,一柄齊劍上下翻飛。
夏諭迷蒙之間,也不知彈錯了多少曲調。
滄海一聲笑,知己千杯少。
一老一少將兩大壇齊酒喝了個幹淨。
晏子是年紀大了,夏諭是身體年紀太小,即便齊酒度數低兩人也都喝蒙了,皆是迷迷糊糊的睡下。
……………………………………………
晏子對孔子的看法:
魯昭公二十年,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和晏子,估計也就是這時晏子了解了孔子的主張。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魯國發生內亂(前麵說過的鬥坤之難),孔子逃到了齊國。
齊景公問政孔子,覺得孔子有才幹,想重用孔子。
晏嬰進言:“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
晏子這段話的意思是:
儒者能說會道,法律約束不了他們。他們自以為是,不甘心屈居人下。他們為了把喪事辦的隆重,不惜傾家蕩產,齊國可不能形成這種風氣。他們四處遊說,乞求當官,不能用他們來治理國家。還有,自從那些所謂的儒家聖賢出來以後,周王室就隨之衰微,禮崩樂壞已經很久了。現在孔子講的這些繁文縟節,就是幾代人也學不完,畢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這套東西來改變齊國的風俗,恐怕達不到治國安民的目的。
聽了晏子的話後,齊景公動搖了,很快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頭,孔子在齊國鬱鬱不得誌,不久就返迴了魯國。
所以晏子確實不喜孔子。
晏子的妻子查閱信息隻有“內子”,比主角老媽還離譜,老嫗就老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