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與劉備之間爭鬥過程中,無瑕顧及青州,廖化趁機派潘璋帶三萬兵馬,從平原郡高唐港渡過黃河,進入濟南國。


    曹操曾經在濟南國當過國相,對濟南國的發展做過很大貢獻,但是後來的青徐黃巾起義轉戰徐州青州,濟南國亦被黃巾軍反複肆虐,兵疲力弱,這兩年雖有稍微恢複,卻在冀州大軍麵前根本不堪一擊。


    國相崔季聽聞冀州軍到,慌忙收拾細軟,帶著家眷逃往濟北國,投靠曹操。


    潘璋占據濟南國後,一麵出榜安民,維持穩定,一麵又派牛飆(原黃巾軍渠帥)帶兵十部(約一萬人)進攻樂安國。樂安國同樣兵力弱小,國相看到是以前黃巾軍殺神牛飆,嚇得腿軟,後又得知牛飆已經投降冀州,現在是冀州大將,遂果斷放棄抵抗,出城投降。


    至此,冀州軍在青州,控製了除北海之外的所有郡國。


    隨後,廖化又上表皇帝劉協,舉薦孔融為青州刺史,潘璋為濟南國相,牛飆為樂安國相,黃忠為北海國相,程普為東萊郡守。


    在青州刺史人選上,廖化本來有意推薦程昱,但是北海中的孔融卻無法安置,綜合考慮之下,廖化才決定舉薦孔融。因為大漢的官製,郡守屬於實權官職,刺史名義上負責監察各郡國,卻並非實權官職,所以廖化要得到青州各地的實權,就要把孔融這個國相架空,而推薦孔融任刺史一職,恰好能達到目的。


    曹操固然不願意廖化控製青州,卻也無法——即便不同意,廖化已經實際控製青州,自己也無法再派官員前去。


    實際控製青州後,廖化首先在青州新得的幾個郡國,推行冀州的新政,包括軍製和政製。


    至此,大生產運動在濟南、樂安、北海、東萊四郡轟轟烈烈的展開,廖化又鼓勵定居冀州的原青州黃巾軍、軍屬返鄉,建設家鄉——口號很美好,關鍵是要有利益(百姓們隻認這個)。


    為此,廖化對迴遷百姓每戶補貼五千錢,並幫助迴遷百姓運送物資,還會增加分配的耕地。即便如此,願意返迴青州老家者亦是寥寥無幾——瑪德住在冀州實在太爽了!賦稅不多,生活安定富足,關鍵是不擔心戰亂!


    當然也有一些人具有冒險精神,況且有錢補助,青州又是地廣人稀,還可以分配大量耕地,進行耕作!關鍵是這些迴遷百姓有一定的政治嗅覺,預感冀州能夠繼續發展下去,甚至更加長久!


    為提高耕作效率,又往青州輸送很多耕牛、耕犁,同時輸送大量的山羊,這時間荒地很多,野草繁茂,飼養牛羊非常方便。特別是飼養山羊,幾乎隻用吃草喝水就可以長胖長肥。


    農閑時間,照例進行民兵的訓練和築路。


    由於經過前幾年的黃巾之亂,百姓死傷極多,僥幸存活下來的百萬黃巾軍,不是前往冀州,就是留在了兗州。民兵人員並不能抽調太多,否則影響正常的生產和建設。


    築路人員也不充足,築路進度緩慢。當百姓聽說各地築路時還有工錢,很多老人和婦女也自發參加,這讓築路工作進度加快了很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百姓響應廖化的號召,迴到青州參與建設。農田逐漸開墾,村落也日益繁榮。


    廖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於是他在各州縣設立學堂,教導百姓特別是青少年讀書識字。同時,他還在青州實行舉薦製度,選拔優秀的人才為官,使其為青州的發展出謀劃策。


    在軍事方麵,廖化整頓青州原有軍隊,精選有能力者,對於哪些人浮於事又沒有能力,卻占據高位的士族地主家族子弟,一律裁撤,同時加強訓練,提高士兵的戰鬥力。


    廖化相信,經過幾年的努力,青州一定會變得越發繁榮昌盛,成為了九州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在各郡的發展規劃中,廖化特別關注指導東萊郡,因為東萊郡兩麵環海,麵對遼東,而遼東公孫度近年來勵精圖治,逐漸統一了遼東各族。加上遼東遠離中原,中原戰亂之時很多人避亂遼東,文如邴原等,武如太史慈等。而公孫度又很注重招賢納士,選拔人才,發展生產,遼東逐漸成為一個實力強盛的獨立王國!


    廖化早在攻占幽州之時,便派遣間諜深入遼東,搜集情報,為以後控製遼東,統一整個幽州做準備。


    廖化在發展東萊的同時,大力發展海軍,不但加強了東萊郡的海防,同時又建造了不少戰船,增加訓練五千水軍。


    在經濟上,廖化鼓勵東萊郡與遼東進行貿易往來,通過互市獲取資源,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了解遼東到東萊郡之間的航道水文信息。他還積極推動文化交流,希望借此了解遼東的政治動態。


    此外,廖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向東萊郡的學堂投入更多資源,培養一批基礎知識紮實的人才,力爭找到精通兵法和治國之道的人才。在人才培養上,廖化本著廣撒網的方式,相信隻要撒的網多,一定能捕到大魚——除非沒有大魚!


    隨著時間的推移,東萊郡逐漸繁榮起來,成為了青州的一道堅固防線,也是冀州水軍北上遼東,南下江東的前哨基地。


    而廖化也通過各種手段,成功地掌握了遼東的部分情報,為未來水陸兩路出擊的戰略布局奠定了基礎。


    在青州發展的同時,有一件頗為讓人無語的事情。


    孔融被廖化舉薦為青州刺史後,幾乎不理政事——當然各個郡國太守都是廖化的人,他也管理不了,唯獨對教育非常用心,看到廖化籌建的各級學院,以及學院教材,竟然主動要求擔任青州學院院長!果然是孔家後人,對教育的熱愛那是刻在骨子裏的!


    在孔融的帶動下,不少青州文人也加入到學院之中,使用新式教材,教授學生。當然又出現一件尷尬的事情:這些自詡知識淵博之輩,竟然不認識教材中的很多字——簡體字!


    不過解決起來也很方便,一本字典就可以搞定!不得不說這些文人確實不一般,學習知識速度極快,因為很多簡體字本來就很簡單,對於這些文人雅士而言,自然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青州,這個在東漢末年經濟,軍事皆不突出的地方,竟然成了一個文化大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農村小屁孩到千古一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陰山的蘇子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陰山的蘇子芳並收藏三國:從農村小屁孩到千古一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