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和經濟有關的題,當然是蕭景曜的手筆。
胡閣老多了解蕭景曜啊,一看就知道這題是蕭景曜出的,臉上的笑容格外意味深長。好好的大理寺卿,不出刑律題,反而出經濟題,果然還是心係戶部。隻可惜胡閣老就算去當了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的位置蕭景曜也沒辦法坐。
蕭景曜摸了摸鼻子,理直氣壯地看著胡閣老,經濟問題可是大問題,考生們以後都是要當官的,不懂經濟問題怎麽行?
蕭景曜想到自己上輩子的時空中,元朝因為不懂經濟學,在貨幣上踩的坑,以及大明寶鈔從發行到無人問津的經典案例,都覺得經濟問題迫在眉睫。
朝廷官員不懂經濟,是會出大問題的!
尤其是現在倭島的金銀礦開採大事幹得熱火朝天,每年都能從倭島上運來大量黃金白銀。
尤其是白銀,一年大幾十萬兩。這麽多的白銀流入,對大齊的經濟定然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朝廷要是不在意,通貨膨脹立馬就來了。
到時候百姓辛辛苦苦攢的錢,購買力卻下降了,足夠讓正寧帝和大臣們掉上一大半頭髮。
蕭景曜現在又不在戶部,胡閣老馬上要去吏部了,新上任的戶部尚書也不知道是誰,蕭景曜總不好再插手戶部的事情。
先前蕭景曜能瞎逼逼,也是仗著閣老們心胸開闊,不會同他計較。現在胡閣老要去吏部,新任戶部尚書就算性格再好,新官上任三把火,總該在戶部立威的。蕭景曜在這個時候跑去指手畫腳瞎逼逼,這情商怕是沒救了。
倒不如趁著會試的機會,讓大家多關注關注經濟問題。
大齊還是有能人的,或者說,大齊的讀書人,掌握的技能簡直令人瞠目結舌。別看他們是文科生,學了幾十年的四書五經,實際上懂的理科知識也不少。比如到衙門赴任之後,總該對自己的住處規劃一番吧?讀書人多多少少都會點建築學知識,審美也不錯。還有農桑之事,真正負責任的地方官,必然對農事了如指掌,理論知識一大堆。還有什麽修橋鋪路啦,都是灑灑水。更厲害點的人物,還能帶動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孔子都說「庶富教」,有些官員搞經濟搞得有聲有色,有了錢後再搞教化,當真厲害。
像胡閣老,當初為政一方之時,就帶著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搞經濟搞得有滋有味,百姓都樂意聽他的。他任期滿了高升入京城,離任時還收到了萬民書呢。
隻能說,真正的大佬,在自己天賦點沒那麽強的領域都能嘎嘎亂殺,卷出頭後再點亮自己的天賦點繼續嘎嘎亂殺。
恐怖如斯!
胡閣老當然不會拂蕭景曜的麵子,將蕭景曜出的兩道考題都選出來,又四下看了看,皺了皺眉,「題目有難有易才好。」
考官們本來覺得先前出的難題已經體現了自己的水平,聽了胡閣老這話後,大家又是一陣笑,不斷誇胡閣老愛護考生,又是引經據典又是賦詩,中心思想就是這屆考生碰上了胡閣老這位主考官,簡直是三生有幸。
蕭景曜聽得不住感慨,果然不愧是在翰林院待了多年的翰林啊,誇人的話都說得這麽清新雅致,學到了學到了!
有了這一出,接下來的兩場考試的試題,大家心裏也有了數,出的題有難有易,沒有真的給考生們來上一份地獄難度的考卷。
考生們自然不知道他們差點就要碰上一張甚至是三張全是偏難怪題目的地獄考卷,還暗自慶幸這題目還行,好歹能有幾道會寫的。
考生們在考場裏考了九天,算是解脫,等待最終的結果。蕭景曜他們又開始忙碌起來。
殿試就在會試後一個多月,他們這些考官必須爭分奪秒將會試的考卷趕緊判完,選出三百名能進入殿試的貢士。
這可是項大工程,他們的一個決定,就是別人命運的轉折點,能不慎重嗎?
考卷都是糊了名,被謄抄後送來的,字跡都一樣,絕不會發生考官認出相熟考生的字跡,暗中操作將他點中的事情。
蕭景曜作為副考官,埋頭看試卷,在覺得不錯的考卷上畫圈之後,還得參與最終的排名決策。也就是說,本屆會元到底花落誰家,蕭景曜也是有話語權的。
雖然蕭景曜並不知道自己看好的答卷到底是誰的。
好幾千份答卷,哪怕有同考官一起分擔,平攤到每個人頭上的工作量都不低。蕭景曜總算明白了為什麽上輩子上學時,語文老師最愛說寫作文時一定要注意開頭和結尾,必須要費心將它們寫得漂亮些。
現在蕭景曜當了考官,判起卷子來,才知道這話真是至理名言。
科舉考試求的是一個穩字,在大家看的書差不多,見識也差不多的情況下,很容易答出同款文章。現在的科舉文章雖然沒到八股文那麽誇張,但也形成了寫文格式,要是中心思想都差不多,又沒有過人的文筆,看多了真是對自己眼睛和腦子的一種摧殘。
蕭景曜連著看了三十多張答卷後,整個人腦瓜子都嗡嗡的,連圈都畫不出一個,隻想把這些答卷全部扔掉。
蕭景曜閉了閉眼,放鬆一下大腦給自己打打氣,繼續把味同嚼蠟的答卷往一邊放。刷刷刷又是二十張答卷過去,蕭景曜突然看到一張讓他眼前一亮的答卷。
這人竟然懂經濟!
必須畫圈,抓他來幹活!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胡閣老多了解蕭景曜啊,一看就知道這題是蕭景曜出的,臉上的笑容格外意味深長。好好的大理寺卿,不出刑律題,反而出經濟題,果然還是心係戶部。隻可惜胡閣老就算去當了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的位置蕭景曜也沒辦法坐。
蕭景曜摸了摸鼻子,理直氣壯地看著胡閣老,經濟問題可是大問題,考生們以後都是要當官的,不懂經濟問題怎麽行?
蕭景曜想到自己上輩子的時空中,元朝因為不懂經濟學,在貨幣上踩的坑,以及大明寶鈔從發行到無人問津的經典案例,都覺得經濟問題迫在眉睫。
朝廷官員不懂經濟,是會出大問題的!
尤其是現在倭島的金銀礦開採大事幹得熱火朝天,每年都能從倭島上運來大量黃金白銀。
尤其是白銀,一年大幾十萬兩。這麽多的白銀流入,對大齊的經濟定然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朝廷要是不在意,通貨膨脹立馬就來了。
到時候百姓辛辛苦苦攢的錢,購買力卻下降了,足夠讓正寧帝和大臣們掉上一大半頭髮。
蕭景曜現在又不在戶部,胡閣老馬上要去吏部了,新上任的戶部尚書也不知道是誰,蕭景曜總不好再插手戶部的事情。
先前蕭景曜能瞎逼逼,也是仗著閣老們心胸開闊,不會同他計較。現在胡閣老要去吏部,新任戶部尚書就算性格再好,新官上任三把火,總該在戶部立威的。蕭景曜在這個時候跑去指手畫腳瞎逼逼,這情商怕是沒救了。
倒不如趁著會試的機會,讓大家多關注關注經濟問題。
大齊還是有能人的,或者說,大齊的讀書人,掌握的技能簡直令人瞠目結舌。別看他們是文科生,學了幾十年的四書五經,實際上懂的理科知識也不少。比如到衙門赴任之後,總該對自己的住處規劃一番吧?讀書人多多少少都會點建築學知識,審美也不錯。還有農桑之事,真正負責任的地方官,必然對農事了如指掌,理論知識一大堆。還有什麽修橋鋪路啦,都是灑灑水。更厲害點的人物,還能帶動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孔子都說「庶富教」,有些官員搞經濟搞得有聲有色,有了錢後再搞教化,當真厲害。
像胡閣老,當初為政一方之時,就帶著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搞經濟搞得有滋有味,百姓都樂意聽他的。他任期滿了高升入京城,離任時還收到了萬民書呢。
隻能說,真正的大佬,在自己天賦點沒那麽強的領域都能嘎嘎亂殺,卷出頭後再點亮自己的天賦點繼續嘎嘎亂殺。
恐怖如斯!
胡閣老當然不會拂蕭景曜的麵子,將蕭景曜出的兩道考題都選出來,又四下看了看,皺了皺眉,「題目有難有易才好。」
考官們本來覺得先前出的難題已經體現了自己的水平,聽了胡閣老這話後,大家又是一陣笑,不斷誇胡閣老愛護考生,又是引經據典又是賦詩,中心思想就是這屆考生碰上了胡閣老這位主考官,簡直是三生有幸。
蕭景曜聽得不住感慨,果然不愧是在翰林院待了多年的翰林啊,誇人的話都說得這麽清新雅致,學到了學到了!
有了這一出,接下來的兩場考試的試題,大家心裏也有了數,出的題有難有易,沒有真的給考生們來上一份地獄難度的考卷。
考生們自然不知道他們差點就要碰上一張甚至是三張全是偏難怪題目的地獄考卷,還暗自慶幸這題目還行,好歹能有幾道會寫的。
考生們在考場裏考了九天,算是解脫,等待最終的結果。蕭景曜他們又開始忙碌起來。
殿試就在會試後一個多月,他們這些考官必須爭分奪秒將會試的考卷趕緊判完,選出三百名能進入殿試的貢士。
這可是項大工程,他們的一個決定,就是別人命運的轉折點,能不慎重嗎?
考卷都是糊了名,被謄抄後送來的,字跡都一樣,絕不會發生考官認出相熟考生的字跡,暗中操作將他點中的事情。
蕭景曜作為副考官,埋頭看試卷,在覺得不錯的考卷上畫圈之後,還得參與最終的排名決策。也就是說,本屆會元到底花落誰家,蕭景曜也是有話語權的。
雖然蕭景曜並不知道自己看好的答卷到底是誰的。
好幾千份答卷,哪怕有同考官一起分擔,平攤到每個人頭上的工作量都不低。蕭景曜總算明白了為什麽上輩子上學時,語文老師最愛說寫作文時一定要注意開頭和結尾,必須要費心將它們寫得漂亮些。
現在蕭景曜當了考官,判起卷子來,才知道這話真是至理名言。
科舉考試求的是一個穩字,在大家看的書差不多,見識也差不多的情況下,很容易答出同款文章。現在的科舉文章雖然沒到八股文那麽誇張,但也形成了寫文格式,要是中心思想都差不多,又沒有過人的文筆,看多了真是對自己眼睛和腦子的一種摧殘。
蕭景曜連著看了三十多張答卷後,整個人腦瓜子都嗡嗡的,連圈都畫不出一個,隻想把這些答卷全部扔掉。
蕭景曜閉了閉眼,放鬆一下大腦給自己打打氣,繼續把味同嚼蠟的答卷往一邊放。刷刷刷又是二十張答卷過去,蕭景曜突然看到一張讓他眼前一亮的答卷。
這人竟然懂經濟!
必須畫圈,抓他來幹活!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