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景曜聽到了福王的碎碎念,也隻能說悼懷太子確實算是慈父心腸。隻是他隻考慮到了自己的孩子,根本沒考慮到正寧帝這個老父親的心情,讓人唏噓。
悼懷太子的喪事全都按照禮儀規格來,沒有出格的,也沒有疏漏懈怠的,誰也不想在正寧帝的低氣壓時期犯事,小心翼翼地將事情辦得妥妥帖帖。
正寧帝滿腔悲憤都對著朝堂去了,先前的寧王黨和平王黨再次受到正寧帝的怒火。對於一個痛失愛子的老父親來說,他死了兒子,不管他兒子有什麽錯,那也是別人教唆他們的。要是沒有這些人教唆寧王和平王起事,養大了他們的野心,悼懷太子指不定現在還好好活著當太子,哪會讓他經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
皇帝這種生物,他痛苦了,別人也不可能好受。尤其是他現在單方麵認定了造成他痛苦的罪魁禍首就是寧王和平王的黨羽,那真是神仙來了都救不了他們。
認真算起來,他們也不無辜。從龍之功哪是這麽好得的,更多的是像這些人一樣,帶著全家走上了黃泉路。
寧王和平王也都受到了牽連,正寧帝不忍殺他們,將他們罵成狗完全無壓力,他們的母妃也同樣吃掛落,尤其是平王的母妃,原來的賢妃,現如今的貴人,直接被正寧帝一杯毒酒賜死。
聰明人一看也就猜出來了,悼懷太子的死,估摸著是平王一係的手筆。當初那箭上的毒,應當就是平王一係的傑作。正寧帝沒法狠下心來賜死兒子,就隻能把怒火發泄在兒子的生母上了。至於平王的外祖一家,早在平王逼宮事發那天就被正寧帝扔進了大牢,而後在菜市場行刑。現在正寧帝想要再找他們算帳,也隻剩將他們刨出來鞭屍這條路。在大家都認為正寧帝不會這麽幹的情況下,正寧帝真的下令,以戕害皇子的罪名,將平王外祖挖出來鞭屍,再接著下令,這一族子孫,五代之內不許科考,不許當官。
著實將大臣們震得不輕。
蕭景曜看著正寧帝清醒地發瘋,想要創死所有和悼懷太子病逝有關的人,摸了摸鼻子,努力減少自己的存在感。
蕭景曜和悼懷太子之間,還有個被悼懷太子誣陷之仇呢。後來蕭景曜執意要徹查此案,也算是正寧帝和悼懷太子父子感情冷淡下來的導/火索。
現在正寧帝開始發瘋,蕭景曜也隻能先貓著,不去惹他的眼。
好在正寧帝的理智一直在線,處理的人也都是證據確鑿。如蕭景曜這樣被悼懷太子陷害過的苦主,正寧帝並未蠻不講理地認定他們有罪,反而還賞賜了些東西來安撫他們。
悼懷太子的喪事辦完不久,正寧帝就病倒了。
這可把朝野上下嚇得不輕。
正寧帝那就是朝堂的定海神針,不管是奪嫡還是處理朝政大事,他都有多年的經驗,能用自己豐富的經驗為大齊指明最正確的方向。
正寧帝要是倒下了,那就得看太子了。
天啦,現在的太子,那可是曾經的福王啊!
就算福王現在看起來像模像樣,但他多年擺爛鹹魚的形象深入人心,大臣們大多對他持懷疑態度。
別說對福王不太了解的大臣們了,就連和福王來往較多的蕭景曜,都覺得福王當太子這事兒挺魔幻。
正寧帝這個爹是真的給力,愣是將福王這條鹹魚給鞭活了。問題是,福王的性子,和大臣們心目中泰山崩於頂而麵不改色的儲君模樣實在差得太遠。正寧帝和悼懷太子處事都是潤物細無聲,悄無聲息就將事情給辦好了,麵上卻依然不動聲色,主打的就是一個高深莫測。
福王不行,這傢夥什麽情緒都寫在臉上。高興就是高興,憤怒就是憤怒,毫不遮掩。兩相比起來,大臣們對福王沒太大信心也情有可原。
福王自己還跑到正寧帝床邊抹眼淚呢,一邊侍疾,給正寧帝餵湯藥,一邊碎碎念,「爹啊,你病了,那些大臣們都欺負我。你得快點好起來,替兒子做主啊!」
正寧帝有被福王孝到,氣得直接奪過福王手裏的藥碗,仰頭就將湯藥一飲而盡,沒好氣道:「就你這樣,朕現在哪敢閉眼?」
然而病去如抽絲,哪怕正寧帝主觀意願上十分想要自己快點好起來,繼續身體力行地教導憨憨兒子,客觀條件也不允許他這麽幹,監國這事兒,就這麽落到了當太子還不到一年的福王身上。
正寧帝和朝中大臣都十分擔心。
但福王卻出乎意料地做得十分不錯。
同樣都是正寧帝手把手教出來的監國太子。福王和悼懷太子是兩種風格。
悼懷太子看著高深莫測,實際上束手束腳,做決定時要考慮到各方勢力是否滿意。
福王完全不同,隻做最適合當下境況的決定,並將所有反對的人全都架出去,臉上也沒了往常憊懶的樣子,眼神冷漠得如同先帝再臨,「孤知曉你們想掂量掂量孤的能耐,和孤博弈一番。但國政大事,事關百姓生死,你們膽敢拿它們作為威脅孤的籌碼,孤絕不容忍!」
「其他人也都聽好了。孤可以容忍你們的試探,但絕不允許你們拿百姓性命來大做文章!」
蕭景曜還是第一次看到福王這般冷酷的模樣,但不得不說,這個時候,蕭景曜確實在福王身上看到了明君之姿。
心懷蒼生,又有識人用人之能,還宅心仁厚,不用擔心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可以說,福王欠缺的,就是為帝的威嚴與帝王必要時的冷酷手腕。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悼懷太子的喪事全都按照禮儀規格來,沒有出格的,也沒有疏漏懈怠的,誰也不想在正寧帝的低氣壓時期犯事,小心翼翼地將事情辦得妥妥帖帖。
正寧帝滿腔悲憤都對著朝堂去了,先前的寧王黨和平王黨再次受到正寧帝的怒火。對於一個痛失愛子的老父親來說,他死了兒子,不管他兒子有什麽錯,那也是別人教唆他們的。要是沒有這些人教唆寧王和平王起事,養大了他們的野心,悼懷太子指不定現在還好好活著當太子,哪會讓他經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
皇帝這種生物,他痛苦了,別人也不可能好受。尤其是他現在單方麵認定了造成他痛苦的罪魁禍首就是寧王和平王的黨羽,那真是神仙來了都救不了他們。
認真算起來,他們也不無辜。從龍之功哪是這麽好得的,更多的是像這些人一樣,帶著全家走上了黃泉路。
寧王和平王也都受到了牽連,正寧帝不忍殺他們,將他們罵成狗完全無壓力,他們的母妃也同樣吃掛落,尤其是平王的母妃,原來的賢妃,現如今的貴人,直接被正寧帝一杯毒酒賜死。
聰明人一看也就猜出來了,悼懷太子的死,估摸著是平王一係的手筆。當初那箭上的毒,應當就是平王一係的傑作。正寧帝沒法狠下心來賜死兒子,就隻能把怒火發泄在兒子的生母上了。至於平王的外祖一家,早在平王逼宮事發那天就被正寧帝扔進了大牢,而後在菜市場行刑。現在正寧帝想要再找他們算帳,也隻剩將他們刨出來鞭屍這條路。在大家都認為正寧帝不會這麽幹的情況下,正寧帝真的下令,以戕害皇子的罪名,將平王外祖挖出來鞭屍,再接著下令,這一族子孫,五代之內不許科考,不許當官。
著實將大臣們震得不輕。
蕭景曜看著正寧帝清醒地發瘋,想要創死所有和悼懷太子病逝有關的人,摸了摸鼻子,努力減少自己的存在感。
蕭景曜和悼懷太子之間,還有個被悼懷太子誣陷之仇呢。後來蕭景曜執意要徹查此案,也算是正寧帝和悼懷太子父子感情冷淡下來的導/火索。
現在正寧帝開始發瘋,蕭景曜也隻能先貓著,不去惹他的眼。
好在正寧帝的理智一直在線,處理的人也都是證據確鑿。如蕭景曜這樣被悼懷太子陷害過的苦主,正寧帝並未蠻不講理地認定他們有罪,反而還賞賜了些東西來安撫他們。
悼懷太子的喪事辦完不久,正寧帝就病倒了。
這可把朝野上下嚇得不輕。
正寧帝那就是朝堂的定海神針,不管是奪嫡還是處理朝政大事,他都有多年的經驗,能用自己豐富的經驗為大齊指明最正確的方向。
正寧帝要是倒下了,那就得看太子了。
天啦,現在的太子,那可是曾經的福王啊!
就算福王現在看起來像模像樣,但他多年擺爛鹹魚的形象深入人心,大臣們大多對他持懷疑態度。
別說對福王不太了解的大臣們了,就連和福王來往較多的蕭景曜,都覺得福王當太子這事兒挺魔幻。
正寧帝這個爹是真的給力,愣是將福王這條鹹魚給鞭活了。問題是,福王的性子,和大臣們心目中泰山崩於頂而麵不改色的儲君模樣實在差得太遠。正寧帝和悼懷太子處事都是潤物細無聲,悄無聲息就將事情給辦好了,麵上卻依然不動聲色,主打的就是一個高深莫測。
福王不行,這傢夥什麽情緒都寫在臉上。高興就是高興,憤怒就是憤怒,毫不遮掩。兩相比起來,大臣們對福王沒太大信心也情有可原。
福王自己還跑到正寧帝床邊抹眼淚呢,一邊侍疾,給正寧帝餵湯藥,一邊碎碎念,「爹啊,你病了,那些大臣們都欺負我。你得快點好起來,替兒子做主啊!」
正寧帝有被福王孝到,氣得直接奪過福王手裏的藥碗,仰頭就將湯藥一飲而盡,沒好氣道:「就你這樣,朕現在哪敢閉眼?」
然而病去如抽絲,哪怕正寧帝主觀意願上十分想要自己快點好起來,繼續身體力行地教導憨憨兒子,客觀條件也不允許他這麽幹,監國這事兒,就這麽落到了當太子還不到一年的福王身上。
正寧帝和朝中大臣都十分擔心。
但福王卻出乎意料地做得十分不錯。
同樣都是正寧帝手把手教出來的監國太子。福王和悼懷太子是兩種風格。
悼懷太子看著高深莫測,實際上束手束腳,做決定時要考慮到各方勢力是否滿意。
福王完全不同,隻做最適合當下境況的決定,並將所有反對的人全都架出去,臉上也沒了往常憊懶的樣子,眼神冷漠得如同先帝再臨,「孤知曉你們想掂量掂量孤的能耐,和孤博弈一番。但國政大事,事關百姓生死,你們膽敢拿它們作為威脅孤的籌碼,孤絕不容忍!」
「其他人也都聽好了。孤可以容忍你們的試探,但絕不允許你們拿百姓性命來大做文章!」
蕭景曜還是第一次看到福王這般冷酷的模樣,但不得不說,這個時候,蕭景曜確實在福王身上看到了明君之姿。
心懷蒼生,又有識人用人之能,還宅心仁厚,不用擔心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可以說,福王欠缺的,就是為帝的威嚴與帝王必要時的冷酷手腕。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