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仔細一想,太子不在, 寧王和平王也不在,莫非也被正寧帝一併抓了?那這太子一廢, 繼承人該從康王福王和榮王中選?
未成年的皇子們現在還不在大家的考慮範圍內,主少國疑, 正寧帝的身子也不太好, 萬一出了什麽意外, 容易出現皇權旁落, 大臣弄權的情況。
雖然有些人心中有所意動, 但大多數人的理智還是在線的, 明白立一個幼主的弊端。
再說了,就算立幼主, 弄權的重臣也沒他們的份不是?何苦再給自己選個祖宗。
大臣們也都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既然自己得不到好處, 那就做出最偉光正的選擇。
還有官員的眼神在康王福王和榮王三位皇子中來迴移動,似乎是在盤算著若是要下注的話,該投哪個皇子才好。
之前的儲君熱門人選全都出局,也無怪乎一堆官員心思浮動。熱灶和冷灶可不一樣,太子、寧王和平王身邊從不缺支持者,他們沒過去,有部分原因是對方身邊的位置已經滿了員, 再加入進去,也不過是錦上添花。
康王三人就不一樣了, 朝中誰不知道這三個王爺對朝政沒什麽興趣,榮王倒是稍微好一點,但心思都在戰場上,做夢都想當大將軍,為大齊開疆擴土。
康王和福王那就是純純兩條躺平的鹹魚。福王的混,官場中都是出了名的,正寧帝都拿他沒辦法。康王是另一種風格,單方麵孤立所有人,看誰都是冷漠臉,孤傲到難以接近。這樣的人,別說想私底下擁立他了,怕是連和對方說幾句話都不行。
擁護哪位皇子本就是犯忌諱的事,康王這種,都沒辦法同他交心,誰頭這麽鐵,敢直接莽上去,抱著自己一戶口本和康王共進退啊?
再真愛都沒辦法到這個份兒上,更別提習慣權衡利弊的朝臣了。
是以康王明明是剩下三位皇子中年紀最大的,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前麵三個皇子沒戲了,輪也該輪到康王身上。
照理來說,康王被立為儲君的機會應該是最大的。
然而大臣們看了一圈,心中權衡了許久,又把康王從支持者中給踢了出去。
再一看康王底下的王爺,淦,是福王。
更地獄了。
部分大臣簡直悲從中來,總覺得要從這幾個歪瓜裂棗中選出儲君,實在是對不住大齊百姓。
福王一點自己可能會當儲君的意識都沒有,聽了正寧帝要廢太子的話之後,福王當即出列道:「父皇,廢立太子乃國之重事,父皇對大哥寄予厚望,悉心教導他數十載,他是我們兄弟中最適合當儲君的,父皇三思啊!」
康王偏頭看了一眼福王,也站出來附和。榮王撓撓頭,同樣站了出來,茫然地替太子求情。
他這會兒還懵著呢,怎麽就突然要廢太子了?
眾所周知,太子是正寧帝心尖尖上的好大兒,其他皇子們全部綁一塊兒才有可能和太子比個高下。正寧帝廢太子,對於榮王等從小就感受到正寧帝對兒子們的區別對待的王爺來說,就跟看到正寧帝親自挖出來自己的心肝沒什麽區別。
別說榮王他們沒反應過來自己能問鼎儲位了,這會兒他們還覺得自己在做夢呢,進的還是寧王或者平王的美夢,他們自己才不會做這樣的夢。
朝中空了一大堆人,都是太子、寧王和平王的人。沒被抓走的,證明這次不管是誰搞事情,他們也沒參與進去,反而逃過一劫,現在隻有慶幸的份,更加不敢瞎發言。
蕭景曜往李首輔的方向看了看,這位大佬是正寧帝的心腹重臣,他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正寧帝的傾向。
蕭景曜對太子沒什麽好感,太子幹的那些事情,實在上不得台麵,還曾經陷害過蕭景曜呢。正寧帝要廢太子,蕭景曜不說立馬落井下石,沉默支持還是能做到的。
到頭來,為太子求情的,竟然就隻有康王福王和榮王三人。
正寧帝心中也不知是個滋味,神情複雜地看著畢恭畢敬的臣子們,眼神掃過剩下的三個兒子身上時,正寧帝的眼神才帶了一絲暖意,麵上也露出了常人難以察覺到的疲憊。
李首輔沉默了許久,這時候才出列和正寧帝唱雙簧,「太子犯上作亂,膽敢行謀逆之事,不忠不孝,確實當不得儲君之位!」
這話一出,福王都啞了,呆呆地看著李首輔,許久才找迴自己的聲音,「不是……他都是太子了,還謀什麽反?他腦子有病吧?」
不愧是福王,這個時候,竟然還能瞎說大實話。
蕭景曜也覺得太子做出這個決定,多半是腦子有病。就算前有寧王後有平王對太子步步緊逼,但正寧帝依舊護著太子,太子的地位十分穩固,這是有多想不開,才把自己名正言順的繼承人身份變成逼宮的不孝子?
說這次宮亂是寧王或者平王主導的,蕭景曜都沒這麽驚訝。
太子這麽幹,蕭景曜隻能說這個太子該廢。腦子如此糊塗,讓他坐上皇位,掌握了生殺大權,不知道還能做出什麽離譜的事兒來。
正寧帝深深嘆了口氣,麵上又浮現出明顯的怒意,「那幾個逆子,沒有一個省心的!真是氣煞朕也!」
見正寧帝實在氣得狠了,蕭景曜等官員隻能先勸正寧帝好好保重龍體。
蕭景曜一聽正寧帝話裏頭這意思,心下不由開始思索:幾個逆子?誰主導的這一切,想給人下套再來個黃雀在後?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未成年的皇子們現在還不在大家的考慮範圍內,主少國疑, 正寧帝的身子也不太好, 萬一出了什麽意外, 容易出現皇權旁落, 大臣弄權的情況。
雖然有些人心中有所意動, 但大多數人的理智還是在線的, 明白立一個幼主的弊端。
再說了,就算立幼主, 弄權的重臣也沒他們的份不是?何苦再給自己選個祖宗。
大臣們也都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既然自己得不到好處, 那就做出最偉光正的選擇。
還有官員的眼神在康王福王和榮王三位皇子中來迴移動,似乎是在盤算著若是要下注的話,該投哪個皇子才好。
之前的儲君熱門人選全都出局,也無怪乎一堆官員心思浮動。熱灶和冷灶可不一樣,太子、寧王和平王身邊從不缺支持者,他們沒過去,有部分原因是對方身邊的位置已經滿了員, 再加入進去,也不過是錦上添花。
康王三人就不一樣了, 朝中誰不知道這三個王爺對朝政沒什麽興趣,榮王倒是稍微好一點,但心思都在戰場上,做夢都想當大將軍,為大齊開疆擴土。
康王和福王那就是純純兩條躺平的鹹魚。福王的混,官場中都是出了名的,正寧帝都拿他沒辦法。康王是另一種風格,單方麵孤立所有人,看誰都是冷漠臉,孤傲到難以接近。這樣的人,別說想私底下擁立他了,怕是連和對方說幾句話都不行。
擁護哪位皇子本就是犯忌諱的事,康王這種,都沒辦法同他交心,誰頭這麽鐵,敢直接莽上去,抱著自己一戶口本和康王共進退啊?
再真愛都沒辦法到這個份兒上,更別提習慣權衡利弊的朝臣了。
是以康王明明是剩下三位皇子中年紀最大的,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前麵三個皇子沒戲了,輪也該輪到康王身上。
照理來說,康王被立為儲君的機會應該是最大的。
然而大臣們看了一圈,心中權衡了許久,又把康王從支持者中給踢了出去。
再一看康王底下的王爺,淦,是福王。
更地獄了。
部分大臣簡直悲從中來,總覺得要從這幾個歪瓜裂棗中選出儲君,實在是對不住大齊百姓。
福王一點自己可能會當儲君的意識都沒有,聽了正寧帝要廢太子的話之後,福王當即出列道:「父皇,廢立太子乃國之重事,父皇對大哥寄予厚望,悉心教導他數十載,他是我們兄弟中最適合當儲君的,父皇三思啊!」
康王偏頭看了一眼福王,也站出來附和。榮王撓撓頭,同樣站了出來,茫然地替太子求情。
他這會兒還懵著呢,怎麽就突然要廢太子了?
眾所周知,太子是正寧帝心尖尖上的好大兒,其他皇子們全部綁一塊兒才有可能和太子比個高下。正寧帝廢太子,對於榮王等從小就感受到正寧帝對兒子們的區別對待的王爺來說,就跟看到正寧帝親自挖出來自己的心肝沒什麽區別。
別說榮王他們沒反應過來自己能問鼎儲位了,這會兒他們還覺得自己在做夢呢,進的還是寧王或者平王的美夢,他們自己才不會做這樣的夢。
朝中空了一大堆人,都是太子、寧王和平王的人。沒被抓走的,證明這次不管是誰搞事情,他們也沒參與進去,反而逃過一劫,現在隻有慶幸的份,更加不敢瞎發言。
蕭景曜往李首輔的方向看了看,這位大佬是正寧帝的心腹重臣,他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正寧帝的傾向。
蕭景曜對太子沒什麽好感,太子幹的那些事情,實在上不得台麵,還曾經陷害過蕭景曜呢。正寧帝要廢太子,蕭景曜不說立馬落井下石,沉默支持還是能做到的。
到頭來,為太子求情的,竟然就隻有康王福王和榮王三人。
正寧帝心中也不知是個滋味,神情複雜地看著畢恭畢敬的臣子們,眼神掃過剩下的三個兒子身上時,正寧帝的眼神才帶了一絲暖意,麵上也露出了常人難以察覺到的疲憊。
李首輔沉默了許久,這時候才出列和正寧帝唱雙簧,「太子犯上作亂,膽敢行謀逆之事,不忠不孝,確實當不得儲君之位!」
這話一出,福王都啞了,呆呆地看著李首輔,許久才找迴自己的聲音,「不是……他都是太子了,還謀什麽反?他腦子有病吧?」
不愧是福王,這個時候,竟然還能瞎說大實話。
蕭景曜也覺得太子做出這個決定,多半是腦子有病。就算前有寧王後有平王對太子步步緊逼,但正寧帝依舊護著太子,太子的地位十分穩固,這是有多想不開,才把自己名正言順的繼承人身份變成逼宮的不孝子?
說這次宮亂是寧王或者平王主導的,蕭景曜都沒這麽驚訝。
太子這麽幹,蕭景曜隻能說這個太子該廢。腦子如此糊塗,讓他坐上皇位,掌握了生殺大權,不知道還能做出什麽離譜的事兒來。
正寧帝深深嘆了口氣,麵上又浮現出明顯的怒意,「那幾個逆子,沒有一個省心的!真是氣煞朕也!」
見正寧帝實在氣得狠了,蕭景曜等官員隻能先勸正寧帝好好保重龍體。
蕭景曜一聽正寧帝話裏頭這意思,心下不由開始思索:幾個逆子?誰主導的這一切,想給人下套再來個黃雀在後?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