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高大上的政治朝堂風瞬間就變成村頭大爺閑話家常看熱鬧。
蕭景曜嘴角抽搐,看來這個朝堂,有時候和高大上也沒什麽關係。
那頭胡閣老和王閣老激情對噴了那麽久,總算分出了勝負。胡閣老得意洋洋地看著王閣老,從鼻孔裏發出一聲輕蔑的哼聲,「想摘我的桃子,沒門!」
王閣老似笑非笑,「陛下有言在先,言明蕭景曜去哪一部,且看他再搗鼓出什麽東西。如今你隻說,這望遠鏡,是不是適合兵部的東西?」
這玩意兒能拿去戶部賣錢嗎?
軍隊還沒用上呢,這玩意兒能看清楚那麽遠的地方,在可視範圍內,敵軍有什麽動靜,盡收眼底。
胡閣老想拿這玩意兒去給國庫增添進帳,也不問問各位將軍們答不答應。
兵部隻管軍器械備,王閣老同樣是文官,對行軍打仗的了解隻是紙上談兵。但他在看到望遠鏡後,都能立馬想到望遠鏡會在行軍打仗中發揮多大的作用,那些真正從戰場上廝殺出來的將軍們能想不到這一點?
也就是蕭景曜實誠,指點琉璃坊的工匠們做出來瞭望遠鏡後,直接來找正寧帝了。要是他先拿著這個望遠鏡去找顧將軍……王閣老冷哼一聲,胡閣老那個老東西還有噴他一臉唾沫的份?
這玩意兒就該屬於兵部,作為秘密武器給將軍們,然後讓將軍們給敵人一個大驚喜。直到瞞不住了,敵人手裏也有了這玩意兒,望遠鏡這才能流入市場,進入權貴富戶們手中,成為他們炫耀的寶物。最終為國庫增添一大筆進帳。
現在望遠鏡剛出來,胡閣老就想把它扒拉到戶部去?他腦子沒毛病吧?
這玩意兒就是兵部的,按照正寧帝先前說的,蕭景曜也該來兵部。
完全沒毛病!
王閣老很是理直氣壯。
胡閣老翻了個白眼,「東西歸兵部,人可不能歸兵部。」
王閣老笑而不語。
蕭景曜想了想,試探地對正寧帝說道:「陛下,去年您已經破格提拔了臣做中書舍人,若是今年再破格提拔,怕是難以令人信服。」
正寧帝先前就是這麽想的,後來被胡閣老和李首輔兩人接連勸了一迴,正寧帝的想法也變了,笑著說道:「他們隻是不知道你立了多大的功勞罷了。不說玻璃鏡,就說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都不知給他們帶來了多大的便利。朝中大臣們,眼睛有毛病的可不少。不管是近視還是遠視,都能挑到一副最適合他們的眼鏡。你怕是不知道,朝中有不少大臣決定致仕,就是因為自己的眼睛視物不清,以至於處理公務要花更多的精力,難免精力不濟。現如今有了眼鏡,他們又能繼續為朕分憂。單論這一點,許多大臣都該感謝你。」
寒窗苦讀數十載,不就是為了當官嗎?有的人考中進士的時候已經頭髮花白,沒幹幾年就眼睛視物不清,隻能考慮致仕的事,怎麽可能不惋惜?還有的考中進士時也算年輕,官場沉浮數十載,好不容易爬上了高位,然而因為眼睛的問題,讓他們不得不考慮致仕,這能忍?
往大了說,眼鏡的出現,延長了他們的政治生涯,他們能不感謝蕭景曜嗎?
正寧帝和閣老們瞞得緊,朝中知道玻璃鏡和報紙都是蕭景曜最先提出來的人寥寥無幾。玻璃鏡還好一點,蕭景曜時不時就往琉璃坊跑,行蹤瞞不了人,大家猜測蕭景曜可能和玻璃鏡的出現有什麽關係,或者隻是單純為正寧帝跑腿。不管哪一種,都代表正寧帝對蕭景曜的信任與器重。
至於報紙,那就真的隻有正寧帝和閣老們知道這是蕭景曜的功勞。
最開始辦報紙,正寧帝的怒火都衝著輕水教和貪官汙吏去了。輕水教一心造反,並不過分看重自己的性命,必要的時候豁出去,都能讓正寧帝吃個大虧,更別提蕭景曜這個小身板了。
貪官汙吏更加不用多說。當貪官的,上下打點的還少嗎?肯定是拔出蘿蔔帶出泥,一拔就拔掉一大串。被抓的在報紙上公開處刑,遺臭萬年,僥倖沒被查出來的,能不對最先提出辦報紙主意的蕭景曜下絆子?
殺人不過頭點地。蕭景曜這一手,直接把文人最重視的身後名給毀了個幹幹淨淨。雖然他們是貪官,貪官也要臉啊。《大齊日報》全大齊發行,驛站一層接一層,一直將《大齊日報》從京城送到各地衙門。皇權不下縣,《大齊日報》能直接送到最低一層的縣衙,官府還不能不賣。
朝廷辦的報紙,正寧帝親自寫過文章的。你不許治下賣《大齊日報》,是何居心?
除非各地一把手想扯杆旗來造反了,不然真幹不出這種沒腦子的事兒。
雖然說最底層的老百姓消息都不靈通,一輩子都在自家的那一畝三分地打轉。但誰家還沒幾門拐著彎富貴的親戚呢?就算沒有富貴親戚,百姓們家裏有什麽喜事,也要進縣城買些體麵的東西。不可能完全同外界隔絕。
這一進縣城,說書先生慷慨激昂說著朝廷欽差憤怒斬貪官的事兒,街頭巷尾還有穿著士子衫的讀書人,拿著張大紙,麵色沉醉,抑揚頓挫地為不識字的百姓們念著報紙上的最新新聞。
人嘛,天性就愛吃瓜湊熱鬧。底層百姓們的生活十分單調,沒有什麽娛樂方式,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掙點餬口的口糧,一年到頭,也就是過年那陣兒有點盼頭。雖然要花點銀錢置辦年貨,但大家的心情是高興的,辛苦了一年,這麽奢侈一把好生慶祝一迴,自己也高興。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蕭景曜嘴角抽搐,看來這個朝堂,有時候和高大上也沒什麽關係。
那頭胡閣老和王閣老激情對噴了那麽久,總算分出了勝負。胡閣老得意洋洋地看著王閣老,從鼻孔裏發出一聲輕蔑的哼聲,「想摘我的桃子,沒門!」
王閣老似笑非笑,「陛下有言在先,言明蕭景曜去哪一部,且看他再搗鼓出什麽東西。如今你隻說,這望遠鏡,是不是適合兵部的東西?」
這玩意兒能拿去戶部賣錢嗎?
軍隊還沒用上呢,這玩意兒能看清楚那麽遠的地方,在可視範圍內,敵軍有什麽動靜,盡收眼底。
胡閣老想拿這玩意兒去給國庫增添進帳,也不問問各位將軍們答不答應。
兵部隻管軍器械備,王閣老同樣是文官,對行軍打仗的了解隻是紙上談兵。但他在看到望遠鏡後,都能立馬想到望遠鏡會在行軍打仗中發揮多大的作用,那些真正從戰場上廝殺出來的將軍們能想不到這一點?
也就是蕭景曜實誠,指點琉璃坊的工匠們做出來瞭望遠鏡後,直接來找正寧帝了。要是他先拿著這個望遠鏡去找顧將軍……王閣老冷哼一聲,胡閣老那個老東西還有噴他一臉唾沫的份?
這玩意兒就該屬於兵部,作為秘密武器給將軍們,然後讓將軍們給敵人一個大驚喜。直到瞞不住了,敵人手裏也有了這玩意兒,望遠鏡這才能流入市場,進入權貴富戶們手中,成為他們炫耀的寶物。最終為國庫增添一大筆進帳。
現在望遠鏡剛出來,胡閣老就想把它扒拉到戶部去?他腦子沒毛病吧?
這玩意兒就是兵部的,按照正寧帝先前說的,蕭景曜也該來兵部。
完全沒毛病!
王閣老很是理直氣壯。
胡閣老翻了個白眼,「東西歸兵部,人可不能歸兵部。」
王閣老笑而不語。
蕭景曜想了想,試探地對正寧帝說道:「陛下,去年您已經破格提拔了臣做中書舍人,若是今年再破格提拔,怕是難以令人信服。」
正寧帝先前就是這麽想的,後來被胡閣老和李首輔兩人接連勸了一迴,正寧帝的想法也變了,笑著說道:「他們隻是不知道你立了多大的功勞罷了。不說玻璃鏡,就說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都不知給他們帶來了多大的便利。朝中大臣們,眼睛有毛病的可不少。不管是近視還是遠視,都能挑到一副最適合他們的眼鏡。你怕是不知道,朝中有不少大臣決定致仕,就是因為自己的眼睛視物不清,以至於處理公務要花更多的精力,難免精力不濟。現如今有了眼鏡,他們又能繼續為朕分憂。單論這一點,許多大臣都該感謝你。」
寒窗苦讀數十載,不就是為了當官嗎?有的人考中進士的時候已經頭髮花白,沒幹幾年就眼睛視物不清,隻能考慮致仕的事,怎麽可能不惋惜?還有的考中進士時也算年輕,官場沉浮數十載,好不容易爬上了高位,然而因為眼睛的問題,讓他們不得不考慮致仕,這能忍?
往大了說,眼鏡的出現,延長了他們的政治生涯,他們能不感謝蕭景曜嗎?
正寧帝和閣老們瞞得緊,朝中知道玻璃鏡和報紙都是蕭景曜最先提出來的人寥寥無幾。玻璃鏡還好一點,蕭景曜時不時就往琉璃坊跑,行蹤瞞不了人,大家猜測蕭景曜可能和玻璃鏡的出現有什麽關係,或者隻是單純為正寧帝跑腿。不管哪一種,都代表正寧帝對蕭景曜的信任與器重。
至於報紙,那就真的隻有正寧帝和閣老們知道這是蕭景曜的功勞。
最開始辦報紙,正寧帝的怒火都衝著輕水教和貪官汙吏去了。輕水教一心造反,並不過分看重自己的性命,必要的時候豁出去,都能讓正寧帝吃個大虧,更別提蕭景曜這個小身板了。
貪官汙吏更加不用多說。當貪官的,上下打點的還少嗎?肯定是拔出蘿蔔帶出泥,一拔就拔掉一大串。被抓的在報紙上公開處刑,遺臭萬年,僥倖沒被查出來的,能不對最先提出辦報紙主意的蕭景曜下絆子?
殺人不過頭點地。蕭景曜這一手,直接把文人最重視的身後名給毀了個幹幹淨淨。雖然他們是貪官,貪官也要臉啊。《大齊日報》全大齊發行,驛站一層接一層,一直將《大齊日報》從京城送到各地衙門。皇權不下縣,《大齊日報》能直接送到最低一層的縣衙,官府還不能不賣。
朝廷辦的報紙,正寧帝親自寫過文章的。你不許治下賣《大齊日報》,是何居心?
除非各地一把手想扯杆旗來造反了,不然真幹不出這種沒腦子的事兒。
雖然說最底層的老百姓消息都不靈通,一輩子都在自家的那一畝三分地打轉。但誰家還沒幾門拐著彎富貴的親戚呢?就算沒有富貴親戚,百姓們家裏有什麽喜事,也要進縣城買些體麵的東西。不可能完全同外界隔絕。
這一進縣城,說書先生慷慨激昂說著朝廷欽差憤怒斬貪官的事兒,街頭巷尾還有穿著士子衫的讀書人,拿著張大紙,麵色沉醉,抑揚頓挫地為不識字的百姓們念著報紙上的最新新聞。
人嘛,天性就愛吃瓜湊熱鬧。底層百姓們的生活十分單調,沒有什麽娛樂方式,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掙點餬口的口糧,一年到頭,也就是過年那陣兒有點盼頭。雖然要花點銀錢置辦年貨,但大家的心情是高興的,辛苦了一年,這麽奢侈一把好生慶祝一迴,自己也高興。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