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比方,以前太子在正寧帝心裏是能拿90分的優秀好大兒好太子,其他孩子是60分的好大兒。現在太子還是90分,而寧王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能拿到80分,正在往90分前進。
這其中的差別,後世上過學的人都知道。學霸成績好那是應該的,學渣們異軍突起直奔第一而去,那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現在太子麵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
但有時候,劣勢也能利用一下。太子故意去查蕭景曜,這事兒,已經從兒子那裏知道了蕭景曜的重要性的貴妃怎麽可能不知道,多麽好的給太子上眼藥的機會啊。貴妃一點都沒閑著,在正寧帝來她宮裏坐坐的時候,貴妃狀似不經意地提到了太子好像和蕭狀元不太和睦一事,並擔憂道:「不會是蕭狀元的父親惹了承恩公不快吧?」
貴妃一張嘴,把承恩公都牽扯進來了。本來太子在正寧帝的心中的分量就不輕,再加上一個承恩公,正寧帝自然牢牢記在心裏,而後就讓人去查了太子最近在幹嘛。
想當然耳,太子能查到的東西,正寧帝自然也能查的到。
看著案幾上擺著的資料,正寧帝的臉色不由沉了下來。
作為父親,正寧帝拒絕去想這是大兒子和二兒子在爭鬥。但正寧帝還是一個合格的帝王,屬於帝王的理智上線後,正寧帝也沒辦法欺騙自己,太子和寧王還是像小時候那樣兄友弟恭。
再仔細查,怎麽查都是寧王先對蕭景曜動的手,蕭景曜一開始對此毫不知情,還在知道大閘蟹是寧王替他討的賞賜後感激不已(故意透露寧王為蕭景曜討賞的太監的供詞),就算被太子這方的人戳穿了寧王先前對他下了黑手,蕭景曜也隻是覺得寧王對他一打壓一施恩,互相扯平,兩不相幫。
正寧帝對蕭景曜很滿意。
再看太子和寧王,就沒那麽滿意了。太子還好,不是主動挑釁的那方。更何況太子是正寧帝屬意的繼承人,對太子的濾鏡比對其他兒子更厚,正寧帝隻是心裏不舒服了一下,就立馬原諒了太子。寧王嘛……正寧帝黑著臉,讓人傳寧王進宮,劈頭蓋臉將他一頓臭罵。正寧帝的老父親心態又發作,沒把事情捅破,隻說寧王對太子不夠恭敬。
寧王簡直莫名其妙,心下恨恨,覺得這一定是太子給自己挖了坑,忍不住為自己喊冤,「父皇,兒臣一直對太子十分恭敬,一定是有人陷害兒臣!」
正寧帝冷笑,「朕還沒死呢,你那些小動作,真以為能瞞得過朕的眼睛?」
寧王滿頭大汗,不知道正寧帝到底查到了多少東西,出宮後太過順風順水而發飄的頭腦終於冷靜下來,二話不說直接跪下認錯,膝行抱住正寧帝的腿嚎啕大哭,「父皇別生氣,是兒臣頭腦發昏。兒臣讓父皇傷心,死罪!」
正寧帝嘆了口氣,心又軟了,「你剛開府,身邊圍了些心思迥異之人,也是常事。你和太子才是親兄弟,切莫因旁人的攛掇而同太子有了隔閡!」
大抵當皇帝的都是這樣霸道的心態,我兒子不可能有錯,他要是錯了,一定是有人帶壞了他!
正寧帝現在的想法,就跟後世無腦護著熊孩子的熊家長差不多。又因為正寧帝大權在握,殺傷力更大。
寧王府的屬官全部換了一批,貴妃娘家兄長,鴻臚寺卿被降職,貴妃本來執掌鳳印,管轄六宮。現在正寧帝一道口諭,後宮就變成四妃共同管理。
雖然後宮的變動對太子沒什麽直接好處,但能打擊到寧王的勢力,太子就開心。
寧王對上太子,完敗。
但太子也不是沒有損失,翰林院那位好心提醒蕭景曜的同僚,沒過多久就不見了蹤影。
而翰林院其他暴露出來的太子黨和寧王黨,都遭到了正寧帝的清洗。翰林院學士更是由秦學士換成了趙學士。
當然,正寧帝也沒用寧王和太子相爭為藉口處理官員。這件事被正寧帝壓得死死的,正寧帝絕不希望所有人都知道寧王和太子相爭之事。所以這次官員的變動,正寧帝都費心找了別的理由。
比如秦學士之所以丟官,就是有禦史彈劾他治家不嚴,族人借他的名義魚肉鄉裏。秦學士已經脫去官袍,現在正在流放的路上。其他被處理的官員同樣都有正當罪名。
完全和太子與寧王之爭無關。
至於寧王府屬官全都換了人?寧王上迴進宮不久後就病了,正寧帝大怒,覺得寧王府伺候寧王不夠盡心,重新為寧王換了一批得用的屬官。
這分明是正寧帝對寧王的拳拳父愛,和皇子相爭有什麽關係?
天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派和樂融融,怎麽可能會出現皇子相爭之事?
不知道的人忍不住感嘆正寧帝真是位關心兒子的好父親,知道的人更是一言不發,睜眼說瞎話誇正寧帝愛護諸位皇子,皇子們也孝順,堪稱天家典範。
正寧帝不聲不響就將事情平息,本以為快刀斬亂麻解決了兒子們的矛盾,卻沒想到不管是太子還是寧王,對正寧帝的處置都十分不滿。
寧王看著自己的新屬官,麵上叩謝父皇恩典,內心忿忿不平,隻道正寧帝偏心。明明他樣樣都不輸太子,為何在正寧帝眼裏,他永遠矮太子一頭?嫡子嫡子嫡子,寧王都要恨死太子身上嫡子的標籤了。
太子同樣心下不滿,這次是寧王率先出手挑釁自己,父皇都查明實情了,為何還要處理我的人?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這其中的差別,後世上過學的人都知道。學霸成績好那是應該的,學渣們異軍突起直奔第一而去,那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現在太子麵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
但有時候,劣勢也能利用一下。太子故意去查蕭景曜,這事兒,已經從兒子那裏知道了蕭景曜的重要性的貴妃怎麽可能不知道,多麽好的給太子上眼藥的機會啊。貴妃一點都沒閑著,在正寧帝來她宮裏坐坐的時候,貴妃狀似不經意地提到了太子好像和蕭狀元不太和睦一事,並擔憂道:「不會是蕭狀元的父親惹了承恩公不快吧?」
貴妃一張嘴,把承恩公都牽扯進來了。本來太子在正寧帝的心中的分量就不輕,再加上一個承恩公,正寧帝自然牢牢記在心裏,而後就讓人去查了太子最近在幹嘛。
想當然耳,太子能查到的東西,正寧帝自然也能查的到。
看著案幾上擺著的資料,正寧帝的臉色不由沉了下來。
作為父親,正寧帝拒絕去想這是大兒子和二兒子在爭鬥。但正寧帝還是一個合格的帝王,屬於帝王的理智上線後,正寧帝也沒辦法欺騙自己,太子和寧王還是像小時候那樣兄友弟恭。
再仔細查,怎麽查都是寧王先對蕭景曜動的手,蕭景曜一開始對此毫不知情,還在知道大閘蟹是寧王替他討的賞賜後感激不已(故意透露寧王為蕭景曜討賞的太監的供詞),就算被太子這方的人戳穿了寧王先前對他下了黑手,蕭景曜也隻是覺得寧王對他一打壓一施恩,互相扯平,兩不相幫。
正寧帝對蕭景曜很滿意。
再看太子和寧王,就沒那麽滿意了。太子還好,不是主動挑釁的那方。更何況太子是正寧帝屬意的繼承人,對太子的濾鏡比對其他兒子更厚,正寧帝隻是心裏不舒服了一下,就立馬原諒了太子。寧王嘛……正寧帝黑著臉,讓人傳寧王進宮,劈頭蓋臉將他一頓臭罵。正寧帝的老父親心態又發作,沒把事情捅破,隻說寧王對太子不夠恭敬。
寧王簡直莫名其妙,心下恨恨,覺得這一定是太子給自己挖了坑,忍不住為自己喊冤,「父皇,兒臣一直對太子十分恭敬,一定是有人陷害兒臣!」
正寧帝冷笑,「朕還沒死呢,你那些小動作,真以為能瞞得過朕的眼睛?」
寧王滿頭大汗,不知道正寧帝到底查到了多少東西,出宮後太過順風順水而發飄的頭腦終於冷靜下來,二話不說直接跪下認錯,膝行抱住正寧帝的腿嚎啕大哭,「父皇別生氣,是兒臣頭腦發昏。兒臣讓父皇傷心,死罪!」
正寧帝嘆了口氣,心又軟了,「你剛開府,身邊圍了些心思迥異之人,也是常事。你和太子才是親兄弟,切莫因旁人的攛掇而同太子有了隔閡!」
大抵當皇帝的都是這樣霸道的心態,我兒子不可能有錯,他要是錯了,一定是有人帶壞了他!
正寧帝現在的想法,就跟後世無腦護著熊孩子的熊家長差不多。又因為正寧帝大權在握,殺傷力更大。
寧王府的屬官全部換了一批,貴妃娘家兄長,鴻臚寺卿被降職,貴妃本來執掌鳳印,管轄六宮。現在正寧帝一道口諭,後宮就變成四妃共同管理。
雖然後宮的變動對太子沒什麽直接好處,但能打擊到寧王的勢力,太子就開心。
寧王對上太子,完敗。
但太子也不是沒有損失,翰林院那位好心提醒蕭景曜的同僚,沒過多久就不見了蹤影。
而翰林院其他暴露出來的太子黨和寧王黨,都遭到了正寧帝的清洗。翰林院學士更是由秦學士換成了趙學士。
當然,正寧帝也沒用寧王和太子相爭為藉口處理官員。這件事被正寧帝壓得死死的,正寧帝絕不希望所有人都知道寧王和太子相爭之事。所以這次官員的變動,正寧帝都費心找了別的理由。
比如秦學士之所以丟官,就是有禦史彈劾他治家不嚴,族人借他的名義魚肉鄉裏。秦學士已經脫去官袍,現在正在流放的路上。其他被處理的官員同樣都有正當罪名。
完全和太子與寧王之爭無關。
至於寧王府屬官全都換了人?寧王上迴進宮不久後就病了,正寧帝大怒,覺得寧王府伺候寧王不夠盡心,重新為寧王換了一批得用的屬官。
這分明是正寧帝對寧王的拳拳父愛,和皇子相爭有什麽關係?
天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派和樂融融,怎麽可能會出現皇子相爭之事?
不知道的人忍不住感嘆正寧帝真是位關心兒子的好父親,知道的人更是一言不發,睜眼說瞎話誇正寧帝愛護諸位皇子,皇子們也孝順,堪稱天家典範。
正寧帝不聲不響就將事情平息,本以為快刀斬亂麻解決了兒子們的矛盾,卻沒想到不管是太子還是寧王,對正寧帝的處置都十分不滿。
寧王看著自己的新屬官,麵上叩謝父皇恩典,內心忿忿不平,隻道正寧帝偏心。明明他樣樣都不輸太子,為何在正寧帝眼裏,他永遠矮太子一頭?嫡子嫡子嫡子,寧王都要恨死太子身上嫡子的標籤了。
太子同樣心下不滿,這次是寧王率先出手挑釁自己,父皇都查明實情了,為何還要處理我的人?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