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還有個蕭景曜。
對於自己莫名其妙混到大齊最高端的宴會上一事,蕭景曜也覺得莫名其妙。
他一個還未正式授官的新科進士出現在這裏,合理嗎?
正寧帝覺得很合理。
竇平旌也覺得很合理,還特別貼心地把蕭景曜提溜到自己身邊,免得蕭景曜被拜高踩低的人欺負了去。
和竇平旌相處就是這一點好。這傢夥性子惡劣歸惡劣,但他想要護著的人,一定能護得嚴嚴實實的。站在他對麵肯定要被他氣得死去活來,但和他站在一邊,看他折騰別人,那就是純粹的爽。
按理來說,蕭景曜坐在竇平旌身邊,這不合規矩。但竇平旌大咧咧幹了,正寧帝默認,其他人有意見也隻能閉嘴。
不過這也讓他們意識到,正寧帝對蕭景曜的重視。
雖然蕭景曜還未授官,就算授官,也隻是個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按品級,從六品還不夠給一品大員們端茶的。但正寧帝的重視,加上蕭景曜先前露的那一手本事,還是讓這些重量級大臣們開始正眼看待蕭景曜了。
其實蕭景曜的年紀是把雙刃劍。在科舉考試時,有了神童天才之名,破紀錄破得特別爽。到了官場上,蕭景曜過分年輕的年紀反而會成為他的阻礙。
十四歲,還未成丁的年紀,擱誰家裏都還當少年看,不會安排他幹要緊的事。
哪怕蕭景曜六元在手,也會有人下意識地輕視他。很多未必是出於惡意,而是出於慣性思維。
蕭景曜心裏也清楚這一點,所以在這些大臣們麵前一直表現出自己穩重可靠的那一麵。恰好身邊還坐著個不穩重又不可靠的竇平旌,將蕭景曜襯托得更沉穩了。
這一波,屬實得感謝竇平旌襯托得好。
蕭景曜在這場宮宴上,一口氣見全了正寧帝六位已經成年的皇子。
太子不用多說,先前在城外迎接顧將軍時,蕭景曜就站在他身後。
寧王也算是氣宇軒昂,最為開府出宮的王爺中最大的那位,又是掌管後宮的貴妃之子,寧王的氣勢明顯就比其他四個王爺要強上三分。
排在第三的是平王,不同於寧王的張揚,平王走的是溫和賢王的路線,在文臣中口碑不錯。平王是賢妃之子,賢妃是翰林之女,在宮中也有才名,平王的功課從小就不錯,正寧帝也對他多有誇讚,覺得他以後能和太子兄弟倆守望相助,一個是明君,另一個便是賢王,很是美滿。
平王之下是康王,這位王爺性格孤僻,沒什麽存在感,也不主動與人交流。寧王和平王說話時偶爾帶上他,他就轉過頭去聽著,略微說幾句話,更多的時候是點頭,或者沉默。
五位王爺中,數康王的生母位分最低,一直到康王成年開府,才被冊封為嬪,還沒有封號,可見其不得寵。康王也並非是由生母養大,而是養在另一位嬪妃宮裏。隻是那位嬪妃也不得寵,等康王大了點,搬去皇子所念書時,那位嬪妃也去世了。康王這才和生母走得近了些,但缺失的陪伴永遠迴不來,康王和生母並不親近。
畫風獨樹一幟的當屬五皇子福王。不管太子和其他王爺們心思多麽深,談笑間藏了多少刀光劍影,一到福王這裏,氣氛瞬間就變得歡樂了起來。其實福王也沒做什麽特別出格的事,但他周身就環繞著一股開心的氛圍,笑起來更是格外有感染力,讓人的心情都不自覺地好轉起來。
怪不得他都成年開府了,還能跑去正寧帝麵前耍賴搬東西。雖然說福王是眾多皇子中挨正寧帝打最多的,但皇帝要是真的厭惡了一個人,怎麽可能允許他再出現在自己麵前?福王從小到大一直跑去正寧帝麵前撒潑打滾,還一直擺爛把正寧帝氣得腦瓜子嗡嗡疼,正寧帝隻是不痛不癢揍他一頓,又讓他心滿意足搬走了想要的東西。這哪是厭惡了福王?分明是喜歡福王喜歡得緊。
在宮裏,三天兩頭被皇帝打不算什麽,可怕的是被皇帝遺忘,十年八年都見不了皇帝一麵。這樣的皇子才會過得特別悽慘,連尋常的宮人們都能踩上一腳。再加上淑妃也算長寵不衰,福王從小到大,基本上沒受過什麽委屈,每天開開心心地吃喝玩樂,聽到正寧帝庫房裏有了什麽好東西,就跑去撒潑打滾,喜滋滋搬去給淑妃獻寶。
排行第六的是榮王,貴德淑賢四妃中,德妃之子。德妃是將門之女,榮王許是繼承了外祖家這方麵的天分,不愛念書愛騎射,從小就是學渣,和擺爛的福王五哥一起被夫子罵得狗血淋頭,卻依舊我行我素。榮王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成為平定邊疆戰火的大將軍。隻可惜皇子的身份束縛了他的夢想,真是讓人遺憾。
所有皇子中,榮王看向顧將軍的目光是最火熱的。
他的夢想,顧將軍實現了!
榮王果斷決定,要多問問顧將軍平戰的細節,作為自己今天晚上做夢的素材。
所以就形成了,顧將軍給正寧帝行過禮後,就被榮王拉著不停問戰事情況的局麵。
蕭景曜裝作不經意地用眼神掃過太子和寧王幾位王爺,微妙地看到,太子和寧王的表情有一瞬間僵硬,平王風度翩翩,麵帶微笑地握緊了手裏的茶杯,康王神情冷漠,福王捧著一個瓜呱唧呱唧啃得噴香。
至於正寧帝,他正一臉慈愛地看著榮王和顧將軍,笑著說道:「榮王從小就鬧著想當大將軍,現在明晟迴來了,朕看他都恨不得住進將軍府,挖空明晟肚子裏那些行軍打仗的本事。」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對於自己莫名其妙混到大齊最高端的宴會上一事,蕭景曜也覺得莫名其妙。
他一個還未正式授官的新科進士出現在這裏,合理嗎?
正寧帝覺得很合理。
竇平旌也覺得很合理,還特別貼心地把蕭景曜提溜到自己身邊,免得蕭景曜被拜高踩低的人欺負了去。
和竇平旌相處就是這一點好。這傢夥性子惡劣歸惡劣,但他想要護著的人,一定能護得嚴嚴實實的。站在他對麵肯定要被他氣得死去活來,但和他站在一邊,看他折騰別人,那就是純粹的爽。
按理來說,蕭景曜坐在竇平旌身邊,這不合規矩。但竇平旌大咧咧幹了,正寧帝默認,其他人有意見也隻能閉嘴。
不過這也讓他們意識到,正寧帝對蕭景曜的重視。
雖然蕭景曜還未授官,就算授官,也隻是個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按品級,從六品還不夠給一品大員們端茶的。但正寧帝的重視,加上蕭景曜先前露的那一手本事,還是讓這些重量級大臣們開始正眼看待蕭景曜了。
其實蕭景曜的年紀是把雙刃劍。在科舉考試時,有了神童天才之名,破紀錄破得特別爽。到了官場上,蕭景曜過分年輕的年紀反而會成為他的阻礙。
十四歲,還未成丁的年紀,擱誰家裏都還當少年看,不會安排他幹要緊的事。
哪怕蕭景曜六元在手,也會有人下意識地輕視他。很多未必是出於惡意,而是出於慣性思維。
蕭景曜心裏也清楚這一點,所以在這些大臣們麵前一直表現出自己穩重可靠的那一麵。恰好身邊還坐著個不穩重又不可靠的竇平旌,將蕭景曜襯托得更沉穩了。
這一波,屬實得感謝竇平旌襯托得好。
蕭景曜在這場宮宴上,一口氣見全了正寧帝六位已經成年的皇子。
太子不用多說,先前在城外迎接顧將軍時,蕭景曜就站在他身後。
寧王也算是氣宇軒昂,最為開府出宮的王爺中最大的那位,又是掌管後宮的貴妃之子,寧王的氣勢明顯就比其他四個王爺要強上三分。
排在第三的是平王,不同於寧王的張揚,平王走的是溫和賢王的路線,在文臣中口碑不錯。平王是賢妃之子,賢妃是翰林之女,在宮中也有才名,平王的功課從小就不錯,正寧帝也對他多有誇讚,覺得他以後能和太子兄弟倆守望相助,一個是明君,另一個便是賢王,很是美滿。
平王之下是康王,這位王爺性格孤僻,沒什麽存在感,也不主動與人交流。寧王和平王說話時偶爾帶上他,他就轉過頭去聽著,略微說幾句話,更多的時候是點頭,或者沉默。
五位王爺中,數康王的生母位分最低,一直到康王成年開府,才被冊封為嬪,還沒有封號,可見其不得寵。康王也並非是由生母養大,而是養在另一位嬪妃宮裏。隻是那位嬪妃也不得寵,等康王大了點,搬去皇子所念書時,那位嬪妃也去世了。康王這才和生母走得近了些,但缺失的陪伴永遠迴不來,康王和生母並不親近。
畫風獨樹一幟的當屬五皇子福王。不管太子和其他王爺們心思多麽深,談笑間藏了多少刀光劍影,一到福王這裏,氣氛瞬間就變得歡樂了起來。其實福王也沒做什麽特別出格的事,但他周身就環繞著一股開心的氛圍,笑起來更是格外有感染力,讓人的心情都不自覺地好轉起來。
怪不得他都成年開府了,還能跑去正寧帝麵前耍賴搬東西。雖然說福王是眾多皇子中挨正寧帝打最多的,但皇帝要是真的厭惡了一個人,怎麽可能允許他再出現在自己麵前?福王從小到大一直跑去正寧帝麵前撒潑打滾,還一直擺爛把正寧帝氣得腦瓜子嗡嗡疼,正寧帝隻是不痛不癢揍他一頓,又讓他心滿意足搬走了想要的東西。這哪是厭惡了福王?分明是喜歡福王喜歡得緊。
在宮裏,三天兩頭被皇帝打不算什麽,可怕的是被皇帝遺忘,十年八年都見不了皇帝一麵。這樣的皇子才會過得特別悽慘,連尋常的宮人們都能踩上一腳。再加上淑妃也算長寵不衰,福王從小到大,基本上沒受過什麽委屈,每天開開心心地吃喝玩樂,聽到正寧帝庫房裏有了什麽好東西,就跑去撒潑打滾,喜滋滋搬去給淑妃獻寶。
排行第六的是榮王,貴德淑賢四妃中,德妃之子。德妃是將門之女,榮王許是繼承了外祖家這方麵的天分,不愛念書愛騎射,從小就是學渣,和擺爛的福王五哥一起被夫子罵得狗血淋頭,卻依舊我行我素。榮王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成為平定邊疆戰火的大將軍。隻可惜皇子的身份束縛了他的夢想,真是讓人遺憾。
所有皇子中,榮王看向顧將軍的目光是最火熱的。
他的夢想,顧將軍實現了!
榮王果斷決定,要多問問顧將軍平戰的細節,作為自己今天晚上做夢的素材。
所以就形成了,顧將軍給正寧帝行過禮後,就被榮王拉著不停問戰事情況的局麵。
蕭景曜裝作不經意地用眼神掃過太子和寧王幾位王爺,微妙地看到,太子和寧王的表情有一瞬間僵硬,平王風度翩翩,麵帶微笑地握緊了手裏的茶杯,康王神情冷漠,福王捧著一個瓜呱唧呱唧啃得噴香。
至於正寧帝,他正一臉慈愛地看著榮王和顧將軍,笑著說道:「榮王從小就鬧著想當大將軍,現在明晟迴來了,朕看他都恨不得住進將軍府,挖空明晟肚子裏那些行軍打仗的本事。」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