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念書上的天賦已經夠打擊人了,要是武學天賦同樣出眾,還讓不讓人活了?
蕭景曜想了想蕭元青的天生神力,以及百發百中的投壺本事,緩緩對他們露出一個十分有禮貌的微笑。
不知為何,柳疏晏幾人齊齊背後一涼,還連著打了好幾個噴嚏,忍不住納悶,莫非是著涼了?
來到空曠的演武場後,蕭景曜發現,所有人都或明或暗地向自己投來興奮的目光,一時間也十分無語。合著這幫傢夥都和柳疏晏幾人一樣,等著看自己的好戲呢。
負責教導學子們射箭的是楊教諭,身形健壯,瞧著就十分孔武有力,不像是個讀書人,倒有幾分武將風采。實際上,楊教諭也是正兒八經的舉人出身,性情直爽,很受學子們喜愛。
蕭景曜今天上午的輝煌戰績自然也傳到了教諭們的耳朵裏。看到如此良才美玉,教諭們自然也起了愛才之心。但又覺得蕭景曜年紀太小,唯恐他驕傲自滿,反倒浪費了自己的天賦。
正好下午有射箭課,楊教諭便在其他教諭們鼓勵的眼神下,想給蕭景曜一個不大不小的打擊。既讓蕭景曜知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又不至於讓蕭景曜打擊太過。
這個度,還是有點難以把握。
蕭景曜也不會故意顯擺,考慮到自身的客觀條件,蕭景曜確實聽了唐振源的提議,問楊教諭要了一張適合十歲孩子拉的弓。
楊教諭輕咳一聲,遞給蕭景曜一張明顯比周圍弓小了一圈的弓,再給了蕭景曜一個箭囊讓他背在背上,囊中總共有十支箭,至少有一半上靶才算合格。
蕭景曜認真聽著楊教諭講解的射箭要領,在楊教諭進行示範時,蕭景曜的眼睛更是幾乎變成了一台超級精密的分析儀器。楊教諭的每一個動作,都深深刻在蕭景曜腦海裏。蕭景曜再用自己精密的大腦迴溯楊教諭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從取箭,搭箭,拉弓,到最後將箭直射進靶。楊教諭的每一步,蕭景曜都在腦海裏分析了許多次,甚至能大概估算出楊教諭到底用了多大的力度。
古代按弓能承受的最大力度,把弓分為了一石弓到九石弓。大齊弓的標準,一石大概60斤。楊教諭給蕭景曜的,正是一石弓。
這也是對士兵的最低要求,一石弓都拉不開的兵,當不了騎兵。
當然,府學學子都是讀書人,考的是科舉不是武舉,一般用的是兩石弓。至於三石及三石以上的弓,都算強弓,是武將們的絕活,他們這些讀書人就不為難自己了。
60斤可是個不小的數字,其他人見蕭景曜拿了弓,紛紛抱著弓向蕭景曜投來看好戲的目光,還有人暗自嘀咕,「景曜這個年紀,不會連弓都拉不開吧?」
這可真是個好問題。
蕭景曜沒射過箭,楊教諭考慮到他的具體情況,給他安排的是離箭靶二十步的距離,其他人則是三十步。但蕭景曜要是拉不開弓,就算站在箭靶麵前也沒用。
蕭景曜沉下心來,屏蔽掉外界一切或期待或戲謔的目光,認真地計算了一下自己離箭靶的距離,以及風的方向。
眾所周知,射出的箭的運行軌跡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類似拋物線。如果在射擊時就穩穩瞄中靶心,那一定射不中靶心。
蕭景曜看了一眼風向,判斷出今天刮的是東南風,不過風力較小,對箭的影響應該不會很大。但蕭景曜還是微微調整了一下弓的位置,一旁的楊教諭忍不住挑眉,神色多了幾分認真。
在對一切外在條件做出判斷和計算後,蕭景曜嘴唇一抿,奮力將弓拉開,眾人還來不及驚嘆蕭景曜的臂力,就見那支箭嗖的一下破空而出,穩穩紮在了靶心上。
其他人:「?!」
為什麽蕭景曜連射箭都這麽厲害?這合理嗎?
蕭景曜也有些驚訝,放下弓笑道:「僥倖而已。」
是真的運氣好,下一支箭他肯定沒有這樣的準頭。
楊教諭也很驚訝,忍不住問蕭景曜,「我見你看了風向後就調整了一下弓的位置,你真的是第一次射箭嗎?」
蕭景曜也很驚訝,「風會對箭的準頭造成影響,這不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嗎?」
要是擱後世,狙擊手們還能判斷出風向和風速,並且速度計算槍口要偏多少毫米,那才是真的百發百中。蕭景曜心說自己隻是做出了細微的判斷而已,更多的是通過強大的心算能力算出了一個最合適的射箭角度。
學生天賦太高也讓人頭疼。楊教諭揉了揉眉心,一時間竟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張伯卿人都傻了,就連一直等著看蕭景曜笑話的柳疏晏都驚訝地張大了嘴,忍不住跑來問蕭景曜,「你這不是僥倖,可否賜教?」
蕭景曜見他們滿眼都是好奇,楊教諭雖然不說,臉上也寫滿了求知慾。蕭景曜想了想,覺得這也不算什麽大事,當即撿了根木棍,在地上劃拉出拋物線的圖,試圖教會他們怎麽計算箭的運行速度以及最適合出箭的角度。
當然,這一切隻在風力小的時候管用,風力太大,又沒有儀器能精準測出風力的等級,蕭景曜的心算能力再強大,外在條件不明確,他也算不出一個準確值。
柳疏晏等人一開始還聽得連連點頭,聽著聽著就開始蚊香圈圈眼。蕭景曜到底在說些什麽東西,為什麽我們突然就聽不懂了?
很顯然,在場眾人的算學都不是特別好。算學最好的張伯卿都聽得滿頭問號,更別提柳疏晏等人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蕭景曜想了想蕭元青的天生神力,以及百發百中的投壺本事,緩緩對他們露出一個十分有禮貌的微笑。
不知為何,柳疏晏幾人齊齊背後一涼,還連著打了好幾個噴嚏,忍不住納悶,莫非是著涼了?
來到空曠的演武場後,蕭景曜發現,所有人都或明或暗地向自己投來興奮的目光,一時間也十分無語。合著這幫傢夥都和柳疏晏幾人一樣,等著看自己的好戲呢。
負責教導學子們射箭的是楊教諭,身形健壯,瞧著就十分孔武有力,不像是個讀書人,倒有幾分武將風采。實際上,楊教諭也是正兒八經的舉人出身,性情直爽,很受學子們喜愛。
蕭景曜今天上午的輝煌戰績自然也傳到了教諭們的耳朵裏。看到如此良才美玉,教諭們自然也起了愛才之心。但又覺得蕭景曜年紀太小,唯恐他驕傲自滿,反倒浪費了自己的天賦。
正好下午有射箭課,楊教諭便在其他教諭們鼓勵的眼神下,想給蕭景曜一個不大不小的打擊。既讓蕭景曜知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又不至於讓蕭景曜打擊太過。
這個度,還是有點難以把握。
蕭景曜也不會故意顯擺,考慮到自身的客觀條件,蕭景曜確實聽了唐振源的提議,問楊教諭要了一張適合十歲孩子拉的弓。
楊教諭輕咳一聲,遞給蕭景曜一張明顯比周圍弓小了一圈的弓,再給了蕭景曜一個箭囊讓他背在背上,囊中總共有十支箭,至少有一半上靶才算合格。
蕭景曜認真聽著楊教諭講解的射箭要領,在楊教諭進行示範時,蕭景曜的眼睛更是幾乎變成了一台超級精密的分析儀器。楊教諭的每一個動作,都深深刻在蕭景曜腦海裏。蕭景曜再用自己精密的大腦迴溯楊教諭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從取箭,搭箭,拉弓,到最後將箭直射進靶。楊教諭的每一步,蕭景曜都在腦海裏分析了許多次,甚至能大概估算出楊教諭到底用了多大的力度。
古代按弓能承受的最大力度,把弓分為了一石弓到九石弓。大齊弓的標準,一石大概60斤。楊教諭給蕭景曜的,正是一石弓。
這也是對士兵的最低要求,一石弓都拉不開的兵,當不了騎兵。
當然,府學學子都是讀書人,考的是科舉不是武舉,一般用的是兩石弓。至於三石及三石以上的弓,都算強弓,是武將們的絕活,他們這些讀書人就不為難自己了。
60斤可是個不小的數字,其他人見蕭景曜拿了弓,紛紛抱著弓向蕭景曜投來看好戲的目光,還有人暗自嘀咕,「景曜這個年紀,不會連弓都拉不開吧?」
這可真是個好問題。
蕭景曜沒射過箭,楊教諭考慮到他的具體情況,給他安排的是離箭靶二十步的距離,其他人則是三十步。但蕭景曜要是拉不開弓,就算站在箭靶麵前也沒用。
蕭景曜沉下心來,屏蔽掉外界一切或期待或戲謔的目光,認真地計算了一下自己離箭靶的距離,以及風的方向。
眾所周知,射出的箭的運行軌跡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類似拋物線。如果在射擊時就穩穩瞄中靶心,那一定射不中靶心。
蕭景曜看了一眼風向,判斷出今天刮的是東南風,不過風力較小,對箭的影響應該不會很大。但蕭景曜還是微微調整了一下弓的位置,一旁的楊教諭忍不住挑眉,神色多了幾分認真。
在對一切外在條件做出判斷和計算後,蕭景曜嘴唇一抿,奮力將弓拉開,眾人還來不及驚嘆蕭景曜的臂力,就見那支箭嗖的一下破空而出,穩穩紮在了靶心上。
其他人:「?!」
為什麽蕭景曜連射箭都這麽厲害?這合理嗎?
蕭景曜也有些驚訝,放下弓笑道:「僥倖而已。」
是真的運氣好,下一支箭他肯定沒有這樣的準頭。
楊教諭也很驚訝,忍不住問蕭景曜,「我見你看了風向後就調整了一下弓的位置,你真的是第一次射箭嗎?」
蕭景曜也很驚訝,「風會對箭的準頭造成影響,這不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嗎?」
要是擱後世,狙擊手們還能判斷出風向和風速,並且速度計算槍口要偏多少毫米,那才是真的百發百中。蕭景曜心說自己隻是做出了細微的判斷而已,更多的是通過強大的心算能力算出了一個最合適的射箭角度。
學生天賦太高也讓人頭疼。楊教諭揉了揉眉心,一時間竟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張伯卿人都傻了,就連一直等著看蕭景曜笑話的柳疏晏都驚訝地張大了嘴,忍不住跑來問蕭景曜,「你這不是僥倖,可否賜教?」
蕭景曜見他們滿眼都是好奇,楊教諭雖然不說,臉上也寫滿了求知慾。蕭景曜想了想,覺得這也不算什麽大事,當即撿了根木棍,在地上劃拉出拋物線的圖,試圖教會他們怎麽計算箭的運行速度以及最適合出箭的角度。
當然,這一切隻在風力小的時候管用,風力太大,又沒有儀器能精準測出風力的等級,蕭景曜的心算能力再強大,外在條件不明確,他也算不出一個準確值。
柳疏晏等人一開始還聽得連連點頭,聽著聽著就開始蚊香圈圈眼。蕭景曜到底在說些什麽東西,為什麽我們突然就聽不懂了?
很顯然,在場眾人的算學都不是特別好。算學最好的張伯卿都聽得滿頭問號,更別提柳疏晏等人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