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晝夜趕工
下鄉女知青被催婚十年 作者:天蓮噬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寧知青,你這麽甩力氣很快就會用完,幅度別太大,砸在拌桶上的一瞬間用力就行。”平常知青少做點影響不大,現在正是要緊的時候,能多出一個人力就會少一分損失,能不能過個好年,明年上半年肚子飽不飽可就看今年下半年的收成。
稻稈太濕導致摔打的時候會濺飛水,“春喜叔,今天是陰天,要是接下來幾天都沒太陽,曬不幹稻子,還有其他辦法嗎?”
陰風陣陣,王書寧覺得接下來幾天不會放晴。
何春喜苦著臉邊砸邊迴答:“要是不出太陽,就隻能放在大簸箕上用火烘幹,稍有不慎就能將大米烤熟,非常考究溫度和技術,效率非常低,還廢柴火。”
王書寧皺眉,用火烘幹,這麽多大米那得弄到什麽時候,“鎮上或者縣裏沒有糧食烘幹機嗎?”
何春喜迷茫地抬頭看向她,“好像聽說過這個東西,市裏糧食廠好像有,不過這麽多糧食運到市裏,那得費多少人力,更何況人家肯定是要錢的,弄來弄去收入得少好多,不劃算。”
王書寧手上的動作加快,七十年代的糧食烘幹機好像還是從國外進口的,價格挺貴。
從村裏到縣裏坐牛車要小兩個小時,從縣裏到市裏坐大巴車要一個半小時,大鳳村隻有牛車,拖拉機和貨車連個影都看不到,把糧食運到市裏很費力。
環視周圍一個個沉著臉拚命幹活的村民,王書寧雙手握著稻稈抬起下巴看天,還是祈禱老天爺能出太陽最好。
一直忙到半夜,下午迴去休息的那批人迴來輪換,村長何海明告訴所有人,為了抓緊將糧食打下來曬幹,所有人都得加班,白天黑夜輪番幹,加工分,什麽時候幹完什麽時候恢複正常上下工時間。
當時聽到話的王書寧眼前一黑,也就是說晝夜顛倒,這比加班還累。
晚上九點,王書寧垂著手臂,腳步沉重拖遝地走迴去,按照進度,要想將稻粒全部打下來,還得一天一夜。
“書寧姐姐,你怎麽了?”何國月站在門口等何朱珠迴家,看到王書寧低著頭渾身喪氣。
王書寧牽著何國月的手將人帶進院子,“大晚上烏漆嘛黑,小孩子乖乖待在家裏不要出去,要是被人販子拐走怎麽辦?”
狗蛋已經睡著,作為姐姐的何國月一直沒等到何朱珠迴來心裏不安,廚房的鍋裏還熱著一碗玉米糊糊,那是中午剩下的。
廳堂點著蠟燭,大門口這塊能照到一點光,“人販子不敢來村上,前年李子差點被拐走,村裏鄉親差點把拐人的販子打死。”
李子是何李李的小名,他是第一生產隊隊長何大牛的孫子。
王書寧從口袋裏掏出兩個糖果放在何國月的手心裏,熬夜加班沒吃好,她擔心上工的時候肚子餓特意帶上的,還有兩個沒吃完,“膽小的人販子不敢來,要是遇到膽大的呢,你和狗蛋才六歲,大人不在家的時候要鎖好門,不要輕易給陌生人開門,遇到危險就大喊求救,周圍鄰居會幫忙。”
王書寧對這兩個孩子有些憐憫,自己六歲在孤兒院的時候覺得孤獨,可那個時代不一樣,至少不用擔心在孤兒院裏被拐走。
何國月用力握緊手裏的糖果,書寧姐姐真好,經常給他們東西吃,可惜現在是晚上,她和弟弟已經刷過牙了。
“媽媽不在家我有點怕,所以睡不著,我現在就去睡覺。”
王書寧將廳堂門關上,右拐來到自己的廚房,先起鍋燒水洗澡,接下來晝夜顛倒的兩天她不想再去空間裏幹活。
一條比巴掌大一半的鯽魚開膛破肚洗幹淨放在鍋裏煎幹後熬湯,沸騰後放白蘿卜進去,往灶裏加兩把紅毛草。
直到洗完澡,王書寧才覺得幹淨,不停地摔打稻杆,那些濕漉漉的稻毛粘在皮膚上看不清楚,隻覺得脖子癢。
用土灶煮飯最大的好處就是飯好後再燒幾分鍾就能得到一鍋飯香味濃鬱的鍋巴,將米飯盛完後,用火再小燒片刻,鍋巴就變得非常脆,裝在塑料瓶裏肚子餓的時候無論是用水泡加點雪裏紅還是直接沾紅辣椒醬吃都特別好吃。
將魚肉吃掉,魚湯直接用來泡飯,魚湯放到明天不僅不新鮮,而且腥味重,如果不是紅燒,王書寧寧願少吃點主食也要一餐把它幹掉。
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爺聽到了王書寧的祈禱,第二天上午,天氣當真放晴,一縷縷淺淡的太陽光從雲層的夾縫中鑽出來,盡管十分淡弱,卻也讓大鳳村的村民感到十分激動。
村民連忙將淩亂的大廣場空餘的地方收拾幹淨空出來曬稻,王書寧低頭看著手裏的推撥,這就是平鋪水稻小麥晾曬的工具,每隔三個小時就踩在稻粒上一路推過去給稻子翻身,確保它們晾曬均勻。
田裏的積水已經沉到地下,泥土還有些泥濘,脫稻後剩下的稻杆被直接扔到田地,等幹了直接一把火全部燒掉。
像棉花,油菜籽采收後無用的枯枝都會被村裏人拖到家裏捆起來當柴燒,可稻杆還有麥杆不經燒,所以沒人會拖,還不如燒掉用來肥田。
隔天的太陽更好,村裏大大小小的廣場全部都曬了稻子,還有人在旁邊盯著,防止麻雀飛下來偷食。
王書寧中午十一點準時下工,結束兩天半的意外忙碌,總算迴歸正常作息,她早上就和何朱珠打好招唿,要從她家買一隻公雞做雞公煲。
殺雞拔毛比燒它要費工夫,一刀割破雞喉嚨放幹血,拎著雞腳在熱水裏打滾十分鍾,拔完毛後,有些烏青色的血管還埋在雞皮裏,用鑷子全部夾出來。
村裏家養的公雞特別大,一隻有四五斤重,王書寧一個人能吃好幾餐。
下午第一生產隊被分到去田裏撿稻,王書寧和張美麗背著背簍,手上拿著鐮刀,腳上是笨拙的長膠鞋。
從泥地裏將漏下的稻穗撿起來,外殼發黑,撥開後大米的顏色有點暗,王書寧嘴角下垂,反手將稻穗扔掉踩進泥裏,“已經有點發黴了。”
張美麗彎腰將倒在地上的稻杆扶起來,用鐮刀將稻穗割下,確保沒發黴這才放進竹簍,“牛隊長說管沒發黴的要,就是被水淹過兩天的水稻就算曬幹質量也會變差。”
稻稈太濕導致摔打的時候會濺飛水,“春喜叔,今天是陰天,要是接下來幾天都沒太陽,曬不幹稻子,還有其他辦法嗎?”
陰風陣陣,王書寧覺得接下來幾天不會放晴。
何春喜苦著臉邊砸邊迴答:“要是不出太陽,就隻能放在大簸箕上用火烘幹,稍有不慎就能將大米烤熟,非常考究溫度和技術,效率非常低,還廢柴火。”
王書寧皺眉,用火烘幹,這麽多大米那得弄到什麽時候,“鎮上或者縣裏沒有糧食烘幹機嗎?”
何春喜迷茫地抬頭看向她,“好像聽說過這個東西,市裏糧食廠好像有,不過這麽多糧食運到市裏,那得費多少人力,更何況人家肯定是要錢的,弄來弄去收入得少好多,不劃算。”
王書寧手上的動作加快,七十年代的糧食烘幹機好像還是從國外進口的,價格挺貴。
從村裏到縣裏坐牛車要小兩個小時,從縣裏到市裏坐大巴車要一個半小時,大鳳村隻有牛車,拖拉機和貨車連個影都看不到,把糧食運到市裏很費力。
環視周圍一個個沉著臉拚命幹活的村民,王書寧雙手握著稻稈抬起下巴看天,還是祈禱老天爺能出太陽最好。
一直忙到半夜,下午迴去休息的那批人迴來輪換,村長何海明告訴所有人,為了抓緊將糧食打下來曬幹,所有人都得加班,白天黑夜輪番幹,加工分,什麽時候幹完什麽時候恢複正常上下工時間。
當時聽到話的王書寧眼前一黑,也就是說晝夜顛倒,這比加班還累。
晚上九點,王書寧垂著手臂,腳步沉重拖遝地走迴去,按照進度,要想將稻粒全部打下來,還得一天一夜。
“書寧姐姐,你怎麽了?”何國月站在門口等何朱珠迴家,看到王書寧低著頭渾身喪氣。
王書寧牽著何國月的手將人帶進院子,“大晚上烏漆嘛黑,小孩子乖乖待在家裏不要出去,要是被人販子拐走怎麽辦?”
狗蛋已經睡著,作為姐姐的何國月一直沒等到何朱珠迴來心裏不安,廚房的鍋裏還熱著一碗玉米糊糊,那是中午剩下的。
廳堂點著蠟燭,大門口這塊能照到一點光,“人販子不敢來村上,前年李子差點被拐走,村裏鄉親差點把拐人的販子打死。”
李子是何李李的小名,他是第一生產隊隊長何大牛的孫子。
王書寧從口袋裏掏出兩個糖果放在何國月的手心裏,熬夜加班沒吃好,她擔心上工的時候肚子餓特意帶上的,還有兩個沒吃完,“膽小的人販子不敢來,要是遇到膽大的呢,你和狗蛋才六歲,大人不在家的時候要鎖好門,不要輕易給陌生人開門,遇到危險就大喊求救,周圍鄰居會幫忙。”
王書寧對這兩個孩子有些憐憫,自己六歲在孤兒院的時候覺得孤獨,可那個時代不一樣,至少不用擔心在孤兒院裏被拐走。
何國月用力握緊手裏的糖果,書寧姐姐真好,經常給他們東西吃,可惜現在是晚上,她和弟弟已經刷過牙了。
“媽媽不在家我有點怕,所以睡不著,我現在就去睡覺。”
王書寧將廳堂門關上,右拐來到自己的廚房,先起鍋燒水洗澡,接下來晝夜顛倒的兩天她不想再去空間裏幹活。
一條比巴掌大一半的鯽魚開膛破肚洗幹淨放在鍋裏煎幹後熬湯,沸騰後放白蘿卜進去,往灶裏加兩把紅毛草。
直到洗完澡,王書寧才覺得幹淨,不停地摔打稻杆,那些濕漉漉的稻毛粘在皮膚上看不清楚,隻覺得脖子癢。
用土灶煮飯最大的好處就是飯好後再燒幾分鍾就能得到一鍋飯香味濃鬱的鍋巴,將米飯盛完後,用火再小燒片刻,鍋巴就變得非常脆,裝在塑料瓶裏肚子餓的時候無論是用水泡加點雪裏紅還是直接沾紅辣椒醬吃都特別好吃。
將魚肉吃掉,魚湯直接用來泡飯,魚湯放到明天不僅不新鮮,而且腥味重,如果不是紅燒,王書寧寧願少吃點主食也要一餐把它幹掉。
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爺聽到了王書寧的祈禱,第二天上午,天氣當真放晴,一縷縷淺淡的太陽光從雲層的夾縫中鑽出來,盡管十分淡弱,卻也讓大鳳村的村民感到十分激動。
村民連忙將淩亂的大廣場空餘的地方收拾幹淨空出來曬稻,王書寧低頭看著手裏的推撥,這就是平鋪水稻小麥晾曬的工具,每隔三個小時就踩在稻粒上一路推過去給稻子翻身,確保它們晾曬均勻。
田裏的積水已經沉到地下,泥土還有些泥濘,脫稻後剩下的稻杆被直接扔到田地,等幹了直接一把火全部燒掉。
像棉花,油菜籽采收後無用的枯枝都會被村裏人拖到家裏捆起來當柴燒,可稻杆還有麥杆不經燒,所以沒人會拖,還不如燒掉用來肥田。
隔天的太陽更好,村裏大大小小的廣場全部都曬了稻子,還有人在旁邊盯著,防止麻雀飛下來偷食。
王書寧中午十一點準時下工,結束兩天半的意外忙碌,總算迴歸正常作息,她早上就和何朱珠打好招唿,要從她家買一隻公雞做雞公煲。
殺雞拔毛比燒它要費工夫,一刀割破雞喉嚨放幹血,拎著雞腳在熱水裏打滾十分鍾,拔完毛後,有些烏青色的血管還埋在雞皮裏,用鑷子全部夾出來。
村裏家養的公雞特別大,一隻有四五斤重,王書寧一個人能吃好幾餐。
下午第一生產隊被分到去田裏撿稻,王書寧和張美麗背著背簍,手上拿著鐮刀,腳上是笨拙的長膠鞋。
從泥地裏將漏下的稻穗撿起來,外殼發黑,撥開後大米的顏色有點暗,王書寧嘴角下垂,反手將稻穗扔掉踩進泥裏,“已經有點發黴了。”
張美麗彎腰將倒在地上的稻杆扶起來,用鐮刀將稻穗割下,確保沒發黴這才放進竹簍,“牛隊長說管沒發黴的要,就是被水淹過兩天的水稻就算曬幹質量也會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