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給不了皇位,給半壁江山
龍珠:我能簽到聖鬥士天賦 作者:天上龍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淩鋒說道:“當時萬曆皇帝的手下官員說,大明已經出現叛亂了,這倒還真沒有說謊。《皇明從信錄》的一則記載:“萬曆三十四年冬長至日,百官當詣孝陵上香,將出門,兵部忽傳城外有反賊萬餘人,乘上陵,殺諸司官,據城僭號。已閉九門,毋得出,闔城洶懼,街市不見一人。
次日,已擒得四十九人,付應天(府)獄。為首者劉天敘,斷指挑膝筋。內外守備會鞫,擬磔者七人,餘皆斬。”
二、一拖再拖的福王“之國”
福 王的藩封地在河南洛陽,結婚後理應前往洛陽就藩。然當時皇帝與鄭貴妃對福王寵愛有加,不願意他過早前往洛陽,但洛陽的福王府卻必須動工興建。所以這一項工程的進展,期間在皇帝的示意下,工匠故意拖得很慢,一直到萬曆四十年四月才完成,共花費銀子四十萬兩,超過潞王府一倍,超過其他王府十倍。
其實這四十萬兩銀子雲雲,可能低估了,項鼎鉉說:“邸報,福王府邸成……是役也,所費金錢共五十餘萬雲。”
既然福王府已經完工,那麽彼時福王理應立即從京師前往洛陽就藩,當時稱為“之國”。
《大明會典》記載:“祖製,皇嫡子正儲位;眾子封王爵,必十五歲選婚,出居京邸,至長始之國。累朝以來,財賦地不封,畿輔地不封。之國不拘年歲。”
親王之國是極其隆重的事件,皇帝朱翊鈞卻視同兒戲,一拖再拖。廷臣們考慮到皇太子的地位在不斷受到福王的潛在威脅,就紛紛主張要嚴格按照祖製,敦促福王盡快離開京城,前往洛陽。
當時內閣首輔葉向高鑒於內閣隻有他一人,被人稱為“獨相”,認為當時朝政急務莫過於推補閣臣。然而在他心目中,福王之國顯得更為緊急:“今日閣臣推補真萬分難緩,皇上可以察臣萬不得已之心,為臣一決。此外,則福王之國事更為緊急……
但皇帝不予理睬,由得福王之國一再拖延,以至於征調來的船隻擁堵河道,致使商賈不通。葉向高再次重申前議:“臣惟今日中外人情所最急者,莫如福王之國一事。毋論祖製難違,國典當重。即自張家灣以南沿河一帶船隻,盡皆拘禁,商賈不通,嗷嗷載道。而南京差來馬快等船亦皆已到,官民船戶不下數萬人,逐日號叫於兵部門首,索取工食。若早一日,則人情早安一日,而於福王之令德亦早著一日。何必多留此一年半載,以招中外之疑議乎!”
葉向高語重心長,已經把話講得很透徹了,福王之國一再拖延,對於國家社會,對於宮廷皇室,對於福王本人,有百害而無一利。可皇帝依然不理不睬,皇帝遷就鄭貴妃和福王,一再尋找種種借口,設置障礙,拖延時間。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養贍地”的數量上討價還價。福王向萬曆皇帝奏請“養贍地”四萬頃,也就是說,必須有四萬頃“養贍地”,他才肯去洛陽。
皇帝本人也是這個意思,他對福王奏疏的批示,不但不檢討福王奏請過多,反而責備地方官辦事不力,耽誤了福王之國日期:“覽王所奏,比例請給養贍地土,前已屢有明旨,著照景(王)、潞(王)二府事例撥給。今經已久,該地方官尚爾不遵,推諉支調,稽誤大典。”
為此,他振振有詞地責令戶部:“爾部裏還行文與河南、山東撫按等官,即於各地方細查各府所遺及應撥地土,務足四萬頃之數,不得將荒蕪搪塞,著歸今府自行管業,以資養贍。”
為了擺脫僵局,當時的戶科給事中官應震(字東鮮,號暘穀,湖廣黃岡人)建議,鑒於福王莊田四萬頃的數目難以湊足,希望皇上先宣布明春之國日期,再漸次清查確定莊田數額。另一名言官建議,不如從皇上的內帑積蓄中撥出一筆賞賜,使得福王不必費心經營莊田。皇帝一概置之不理。
河南巡撫李思孝考慮到福王封地洛陽在河南境內,他有直接責任,因此向皇帝指出,要湊足四萬頃土地極其困難,如果一定要辦到,那麽福王之國日期勢必拖延。京官員以及河南、湖廣官員的一致反對,皇帝無奈,稍作讓步,同意減去一萬頃,必須保證三萬頃。
三萬頃還是難以湊足,皇帝再次讓步,減為二萬頃,由河南、湖廣、山東三省分攤。河南一萬一千二百十頃,不足的八千多頃由湖廣、山東分攤。山東自報有地一千二百八十餘頃,還須補充一千二百餘頃。湖廣應該征地四千四百八十餘頃,沒有著落,湖廣巡撫董漢儒提議,用一萬兩銀子折抵地租。至此,福王的養贍田地問題已經接近於解決,但是福王之國仍舊舉棋不定。
三、江北半壁的福王封地
福王之國的障礙,並非僅僅養贍田地而已,即使這一障礙逐漸解除,又會節外生枝。在福王前往洛陽日期迫近之際,鄭貴妃企圖借口慈聖皇太後七十壽誕,拖延行期,揚言要讓福王參加萬曆四十三年慈聖皇太後稀齡大壽慶典之後,才去洛陽。
皇帝居然順從了這種無理要求,向內閣首輔葉向高發去一道聖諭:“朕思聖母聖壽稀齡在邇,朕當親率皇太子及諸王,恭祝大典。慶賀禮成,於次歲春三月內,著欽天(監)擇吉之國。
葉向高封還了皇上的聖諭,要皇上堅持“來春舉行”的明旨。皇帝固執己見,再派文書官到葉向高家中,再次重申在聖母聖壽稀齡大典之後,才準許福王之國。
巧合的是,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初九日,慈聖皇太後病逝,並未活到稀齡大壽之日,徹底打消了福王拖延離京日期的最後借口。”
“……”朱元璋,朱標,馬皇後,明成祖朱棣,朱無視,朱厚照,他們已經沒有力氣咆哮,沒有力氣生氣了,一個個都是滿臉的生無可戀。這就是大明的皇帝,為了一個兒子,真恨不得,把整個國庫都搬空,把天下都封給他了。
“哼……”張三豐,謝曉峰,浪翻雨,陸小鳳,西門吹雪,邀月他們都是臉上冷笑道:“如果這一種的大明皇帝出現在我們這一邊,我們必殺之。”
萬曆皇帝對福王的父愛,當真是讓無數江湖人士恨得咬牙切齒,都想要衝過來,一刀宰了這一對的畜生。才能以解心頭之恨。
不得不說,若萬曆皇帝,真的活在綜武世界這一邊,他還真會被江湖人士刺殺的。太讓人恨了。
次日,已擒得四十九人,付應天(府)獄。為首者劉天敘,斷指挑膝筋。內外守備會鞫,擬磔者七人,餘皆斬。”
二、一拖再拖的福王“之國”
福 王的藩封地在河南洛陽,結婚後理應前往洛陽就藩。然當時皇帝與鄭貴妃對福王寵愛有加,不願意他過早前往洛陽,但洛陽的福王府卻必須動工興建。所以這一項工程的進展,期間在皇帝的示意下,工匠故意拖得很慢,一直到萬曆四十年四月才完成,共花費銀子四十萬兩,超過潞王府一倍,超過其他王府十倍。
其實這四十萬兩銀子雲雲,可能低估了,項鼎鉉說:“邸報,福王府邸成……是役也,所費金錢共五十餘萬雲。”
既然福王府已經完工,那麽彼時福王理應立即從京師前往洛陽就藩,當時稱為“之國”。
《大明會典》記載:“祖製,皇嫡子正儲位;眾子封王爵,必十五歲選婚,出居京邸,至長始之國。累朝以來,財賦地不封,畿輔地不封。之國不拘年歲。”
親王之國是極其隆重的事件,皇帝朱翊鈞卻視同兒戲,一拖再拖。廷臣們考慮到皇太子的地位在不斷受到福王的潛在威脅,就紛紛主張要嚴格按照祖製,敦促福王盡快離開京城,前往洛陽。
當時內閣首輔葉向高鑒於內閣隻有他一人,被人稱為“獨相”,認為當時朝政急務莫過於推補閣臣。然而在他心目中,福王之國顯得更為緊急:“今日閣臣推補真萬分難緩,皇上可以察臣萬不得已之心,為臣一決。此外,則福王之國事更為緊急……
但皇帝不予理睬,由得福王之國一再拖延,以至於征調來的船隻擁堵河道,致使商賈不通。葉向高再次重申前議:“臣惟今日中外人情所最急者,莫如福王之國一事。毋論祖製難違,國典當重。即自張家灣以南沿河一帶船隻,盡皆拘禁,商賈不通,嗷嗷載道。而南京差來馬快等船亦皆已到,官民船戶不下數萬人,逐日號叫於兵部門首,索取工食。若早一日,則人情早安一日,而於福王之令德亦早著一日。何必多留此一年半載,以招中外之疑議乎!”
葉向高語重心長,已經把話講得很透徹了,福王之國一再拖延,對於國家社會,對於宮廷皇室,對於福王本人,有百害而無一利。可皇帝依然不理不睬,皇帝遷就鄭貴妃和福王,一再尋找種種借口,設置障礙,拖延時間。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養贍地”的數量上討價還價。福王向萬曆皇帝奏請“養贍地”四萬頃,也就是說,必須有四萬頃“養贍地”,他才肯去洛陽。
皇帝本人也是這個意思,他對福王奏疏的批示,不但不檢討福王奏請過多,反而責備地方官辦事不力,耽誤了福王之國日期:“覽王所奏,比例請給養贍地土,前已屢有明旨,著照景(王)、潞(王)二府事例撥給。今經已久,該地方官尚爾不遵,推諉支調,稽誤大典。”
為此,他振振有詞地責令戶部:“爾部裏還行文與河南、山東撫按等官,即於各地方細查各府所遺及應撥地土,務足四萬頃之數,不得將荒蕪搪塞,著歸今府自行管業,以資養贍。”
為了擺脫僵局,當時的戶科給事中官應震(字東鮮,號暘穀,湖廣黃岡人)建議,鑒於福王莊田四萬頃的數目難以湊足,希望皇上先宣布明春之國日期,再漸次清查確定莊田數額。另一名言官建議,不如從皇上的內帑積蓄中撥出一筆賞賜,使得福王不必費心經營莊田。皇帝一概置之不理。
河南巡撫李思孝考慮到福王封地洛陽在河南境內,他有直接責任,因此向皇帝指出,要湊足四萬頃土地極其困難,如果一定要辦到,那麽福王之國日期勢必拖延。京官員以及河南、湖廣官員的一致反對,皇帝無奈,稍作讓步,同意減去一萬頃,必須保證三萬頃。
三萬頃還是難以湊足,皇帝再次讓步,減為二萬頃,由河南、湖廣、山東三省分攤。河南一萬一千二百十頃,不足的八千多頃由湖廣、山東分攤。山東自報有地一千二百八十餘頃,還須補充一千二百餘頃。湖廣應該征地四千四百八十餘頃,沒有著落,湖廣巡撫董漢儒提議,用一萬兩銀子折抵地租。至此,福王的養贍田地問題已經接近於解決,但是福王之國仍舊舉棋不定。
三、江北半壁的福王封地
福王之國的障礙,並非僅僅養贍田地而已,即使這一障礙逐漸解除,又會節外生枝。在福王前往洛陽日期迫近之際,鄭貴妃企圖借口慈聖皇太後七十壽誕,拖延行期,揚言要讓福王參加萬曆四十三年慈聖皇太後稀齡大壽慶典之後,才去洛陽。
皇帝居然順從了這種無理要求,向內閣首輔葉向高發去一道聖諭:“朕思聖母聖壽稀齡在邇,朕當親率皇太子及諸王,恭祝大典。慶賀禮成,於次歲春三月內,著欽天(監)擇吉之國。
葉向高封還了皇上的聖諭,要皇上堅持“來春舉行”的明旨。皇帝固執己見,再派文書官到葉向高家中,再次重申在聖母聖壽稀齡大典之後,才準許福王之國。
巧合的是,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初九日,慈聖皇太後病逝,並未活到稀齡大壽之日,徹底打消了福王拖延離京日期的最後借口。”
“……”朱元璋,朱標,馬皇後,明成祖朱棣,朱無視,朱厚照,他們已經沒有力氣咆哮,沒有力氣生氣了,一個個都是滿臉的生無可戀。這就是大明的皇帝,為了一個兒子,真恨不得,把整個國庫都搬空,把天下都封給他了。
“哼……”張三豐,謝曉峰,浪翻雨,陸小鳳,西門吹雪,邀月他們都是臉上冷笑道:“如果這一種的大明皇帝出現在我們這一邊,我們必殺之。”
萬曆皇帝對福王的父愛,當真是讓無數江湖人士恨得咬牙切齒,都想要衝過來,一刀宰了這一對的畜生。才能以解心頭之恨。
不得不說,若萬曆皇帝,真的活在綜武世界這一邊,他還真會被江湖人士刺殺的。太讓人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