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石海之子石仲嶽,年方八歲,卻生得靈慧過人。這日,他誦讀《桃花源記》,為其中所述之境深深著迷。“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仲嶽喃喃念著,腦海中浮現出那片神秘而美好的樂土,心中按捺不住好奇,急忙奔至姑姑石雯處。
石雯見仲嶽滿臉急切,便笑著問道:“嶽兒,何事如此匆忙?”仲嶽揚了揚手中書卷,問道:“姑姑,這《桃花源記》裏描繪的地方,真的存在嗎?世間當真有如此仙境?”石雯輕輕拉過他,坐在庭院石凳上,緩緩說道:“嶽兒,此桃花源恐非世間實有之地。想那作者,身處亂世,眼見民生凋敝,戰火紛飛,故而心生向往,方作此文。這桃花源,實則是人們心中對安寧、祥和與平等之憧憬。古往今來,塵世多有紛擾,百姓久曆憂患,自然渴慕一處無有紛爭、共享太平之所,如那上古三代之治,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此乃桃花源之深意也。”
仲嶽眨著明亮的眼睛,若有所思:“姑姑,既為心中所盼,為何不見有人去尋?”石雯撫著他的背,耐心解釋:“塵世茫茫,人心難測。或有人追名逐利,或有人恃強淩弱,欲成桃源盛景,談何容易?且桃源之美,在其幽遠神秘,一旦涉入塵世過深,恐其清幽不複。”
石雯看著石仲嶽那充滿童真的臉龐,輕輕一笑,拉著他在桌旁坐下,緩緩說道:“嶽兒,這桃花源啊,或許在現實中難以尋覓到一模一樣的地方。你看那文中所寫,‘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仿佛是仙境一般的景致。但它更像是一種理想的寄托。”
石仲嶽歪著腦袋,不解地問:“姑姑,什麽是理想的寄托呀?”石雯耐心地解釋道:“在這塵世之中,常常會有戰亂紛爭,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就像之前我們聽聞的邊疆戰事,多少家庭因此破碎,百姓居無定所。而桃花源裏卻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大家都過著安寧幸福的生活,沒有賦稅的壓迫,沒有戰爭的驚擾。所以,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就創造出了這樣一個桃花源,來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太平盛世的渴望。”
石仲嶽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追問道:“可是姑姑,那桃花源裏的人為什麽都不知道外麵的朝代更替呢?”石雯輕輕撫摸著他的頭說:“這便是作者的一種想象了。他希望那裏的人們能夠永遠保持那份純真與質樸,不受外界功名利祿的汙染。你想啊,如果知道了外麵有那麽多的榮華富貴可以追逐,有那麽大的權力可以爭奪,有些人的心可能就會變了,桃花源也就不再是那個美好的地方了。”
石仲嶽眼睛一亮,說道:“姑姑,我明白了,就像我們這裏,如果大家都隻想著自己,就不會有和諧的生活了。”石雯讚許地笑了:“嶽兒真聰慧。桃花源其實也在提醒著我們,在我們生活的地方,要努力營造和諧的氛圍,大家互相幫助,就像桃花源裏的人彼此關愛一樣。”
恰逢此時,石海公幹完畢,步入庭院,聞得二人對話,心中頗感欣慰,遂接口道:“嶽兒,為父且與你說。曾聞嶺南有一處山穀,四周青山環繞,穀中溪流潺潺,土地肥沃。初時,僅有幾戶避世人家,居於此間,男耕女織,相安無事,仿若世外桃源。然消息漸傳,有那貪心之徒妄圖占據其地,奪其物產;更有官府征斂賦稅,擾其安寧。原本靜謐之穀,終陷紛擾。此正如《桃花源記》所歎,世間好物難長久,桃源之境隻可存於人心深處,以鑒塵世之濁,盼清平之治。為父身為巡撫,當勉力而為,保一方百姓安寧,使此地近於桃源之象。”
石仲嶽仰著小臉,眼神中滿是疑惑與探究,對石海說道:“父親,那桃花源中之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為何能在世間獨守那一方寧靜,不被外界知曉?”石海微微沉吟,說道:“嶽兒,此便是桃花源之神秘所在。想那山穀幽僻,四周或有天然屏障,仿若與世隔絕。且其中之人,皆安於耕種漁獵,無意向外探尋,亦無外界之人偶然闖入,方能在歲月長河中偏安一隅。”
石仲嶽思索片刻,又道:“父親,若有朝一日,真有漁人再尋得桃花源,那又會如何?”石海輕撫胡須,目光深邃:“若真有此情形,恐桃花源之寧靜將被打破。漁人既出,或會因財帛之誘,引外人前往;或官府聞之,欲將其納入治下,征丁征稅。彼時,桃花源中雞犬相聞、怡然自樂之景,恐將消逝。”
石仲嶽皺起眉頭,有些不甘:“難道就沒有辦法護得桃花源周全?”石海蹲下身子,看著兒子,語重心長:“世間大勢,浩浩蕩蕩。在這塵世之中,欲長久獨守一處淨土,極難實現。唯有天下大治,四海升平,處處皆如桃花源般百姓富足、民風淳厚,方是根本之道。為父身為巡撫,職責便是整飭吏治、興修水利、勸課農桑,使轄地百姓安居樂業,趨近那桃花源之境。”
石仲嶽聽了,心中似有所悟,堅定道:“父親,兒明白了。兒當苦學經史,精研治世之術,將來與父親一同,為這世間更多之人尋得桃源生活。”石海欣慰地笑了,點頭道:“吾兒有誌,甚好。但此路漫漫,需有恆心毅力,萬不可半途而廢。”
石仲嶽聽了父親之言,心中豁然開朗,目光堅定道:“父親,姑姑,兒今方悟。雖桃源難覓於世,然可存於吾等心中,以誌引行。兒願力學篤行,日後若有所成,定當輔君治世,令天下百姓皆得其所,使桃源之景現於人間。”石海與石雯相視一笑,皆從彼此眼中看到對仲嶽的期許與讚賞。
石雯見仲嶽滿臉急切,便笑著問道:“嶽兒,何事如此匆忙?”仲嶽揚了揚手中書卷,問道:“姑姑,這《桃花源記》裏描繪的地方,真的存在嗎?世間當真有如此仙境?”石雯輕輕拉過他,坐在庭院石凳上,緩緩說道:“嶽兒,此桃花源恐非世間實有之地。想那作者,身處亂世,眼見民生凋敝,戰火紛飛,故而心生向往,方作此文。這桃花源,實則是人們心中對安寧、祥和與平等之憧憬。古往今來,塵世多有紛擾,百姓久曆憂患,自然渴慕一處無有紛爭、共享太平之所,如那上古三代之治,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此乃桃花源之深意也。”
仲嶽眨著明亮的眼睛,若有所思:“姑姑,既為心中所盼,為何不見有人去尋?”石雯撫著他的背,耐心解釋:“塵世茫茫,人心難測。或有人追名逐利,或有人恃強淩弱,欲成桃源盛景,談何容易?且桃源之美,在其幽遠神秘,一旦涉入塵世過深,恐其清幽不複。”
石雯看著石仲嶽那充滿童真的臉龐,輕輕一笑,拉著他在桌旁坐下,緩緩說道:“嶽兒,這桃花源啊,或許在現實中難以尋覓到一模一樣的地方。你看那文中所寫,‘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仿佛是仙境一般的景致。但它更像是一種理想的寄托。”
石仲嶽歪著腦袋,不解地問:“姑姑,什麽是理想的寄托呀?”石雯耐心地解釋道:“在這塵世之中,常常會有戰亂紛爭,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就像之前我們聽聞的邊疆戰事,多少家庭因此破碎,百姓居無定所。而桃花源裏卻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大家都過著安寧幸福的生活,沒有賦稅的壓迫,沒有戰爭的驚擾。所以,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就創造出了這樣一個桃花源,來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太平盛世的渴望。”
石仲嶽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追問道:“可是姑姑,那桃花源裏的人為什麽都不知道外麵的朝代更替呢?”石雯輕輕撫摸著他的頭說:“這便是作者的一種想象了。他希望那裏的人們能夠永遠保持那份純真與質樸,不受外界功名利祿的汙染。你想啊,如果知道了外麵有那麽多的榮華富貴可以追逐,有那麽大的權力可以爭奪,有些人的心可能就會變了,桃花源也就不再是那個美好的地方了。”
石仲嶽眼睛一亮,說道:“姑姑,我明白了,就像我們這裏,如果大家都隻想著自己,就不會有和諧的生活了。”石雯讚許地笑了:“嶽兒真聰慧。桃花源其實也在提醒著我們,在我們生活的地方,要努力營造和諧的氛圍,大家互相幫助,就像桃花源裏的人彼此關愛一樣。”
恰逢此時,石海公幹完畢,步入庭院,聞得二人對話,心中頗感欣慰,遂接口道:“嶽兒,為父且與你說。曾聞嶺南有一處山穀,四周青山環繞,穀中溪流潺潺,土地肥沃。初時,僅有幾戶避世人家,居於此間,男耕女織,相安無事,仿若世外桃源。然消息漸傳,有那貪心之徒妄圖占據其地,奪其物產;更有官府征斂賦稅,擾其安寧。原本靜謐之穀,終陷紛擾。此正如《桃花源記》所歎,世間好物難長久,桃源之境隻可存於人心深處,以鑒塵世之濁,盼清平之治。為父身為巡撫,當勉力而為,保一方百姓安寧,使此地近於桃源之象。”
石仲嶽仰著小臉,眼神中滿是疑惑與探究,對石海說道:“父親,那桃花源中之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為何能在世間獨守那一方寧靜,不被外界知曉?”石海微微沉吟,說道:“嶽兒,此便是桃花源之神秘所在。想那山穀幽僻,四周或有天然屏障,仿若與世隔絕。且其中之人,皆安於耕種漁獵,無意向外探尋,亦無外界之人偶然闖入,方能在歲月長河中偏安一隅。”
石仲嶽思索片刻,又道:“父親,若有朝一日,真有漁人再尋得桃花源,那又會如何?”石海輕撫胡須,目光深邃:“若真有此情形,恐桃花源之寧靜將被打破。漁人既出,或會因財帛之誘,引外人前往;或官府聞之,欲將其納入治下,征丁征稅。彼時,桃花源中雞犬相聞、怡然自樂之景,恐將消逝。”
石仲嶽皺起眉頭,有些不甘:“難道就沒有辦法護得桃花源周全?”石海蹲下身子,看著兒子,語重心長:“世間大勢,浩浩蕩蕩。在這塵世之中,欲長久獨守一處淨土,極難實現。唯有天下大治,四海升平,處處皆如桃花源般百姓富足、民風淳厚,方是根本之道。為父身為巡撫,職責便是整飭吏治、興修水利、勸課農桑,使轄地百姓安居樂業,趨近那桃花源之境。”
石仲嶽聽了,心中似有所悟,堅定道:“父親,兒明白了。兒當苦學經史,精研治世之術,將來與父親一同,為這世間更多之人尋得桃源生活。”石海欣慰地笑了,點頭道:“吾兒有誌,甚好。但此路漫漫,需有恆心毅力,萬不可半途而廢。”
石仲嶽聽了父親之言,心中豁然開朗,目光堅定道:“父親,姑姑,兒今方悟。雖桃源難覓於世,然可存於吾等心中,以誌引行。兒願力學篤行,日後若有所成,定當輔君治世,令天下百姓皆得其所,使桃源之景現於人間。”石海與石雯相視一笑,皆從彼此眼中看到對仲嶽的期許與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