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參考了以下書籍:史蒂芬·梅尼茲所著的《蓋茨》(gates)、約翰·斯卡利所著的《奧德賽:從百事可樂到蘋果,冒險、創意與未來》(odyssey:pepsi to apple, a journey of adventure, ideas, and the future)、克裏斯安·布倫南(chrisann brennan)所著的《被咬了一口的蘋果:我與史蒂夫·喬布斯的生活》(the bite in the apple: a memoir of my life with steve jobs)、歐文·林茲梅爾(owen w. linzmayer)所著的《蘋果2.0:世界上最多姿多彩的公司的曆史》(apple confidential 2.0: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lorfulpany)、邁克爾·希爾茲克(michael a. hiltzik)所著的《創新未酬:施樂parc和電腦時代的到來》(dealers of lightning: xerox parc and the dawn of theputer age)、史蒂芬·萊維(steven levy)所著的《酷斃了:麥金塔的時代,改變一切的電腦》(insanely great: the life and times of macintosh, theputer that changed everything)、莫裏茨所著的《小王國》以及沃茲和史密斯所著的《沃茲傳》。


    其他參考的新聞資料還包括:鮑歐·烏塔爾寫的《史蒂夫的沒落》(the fall of steve),刊登於1985年8月5日《財富》雜誌;pbs電視台1986年播出的紀錄片《企業家》;金門海峽天氣網站提供了喬布斯拜訪“安拉的花園”當天的天氣情況(http://ggweather/sjc/daily_records.html#september);蘋果的銷售數據來自於1980~1984年蘋果公司年報。


    第四章 下一個產品是什麽?


    從本章開始,我開始與喬布斯頻繁見麵,先是作為《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采訪他,後來又為《財富》雜誌工作。然而剛開始的3年裏,我並沒有撰寫很多關於喬布斯的創業企業next和皮克斯的報道,因為兩家公司都不是上市企業,並非《華爾街日報》的關注重點。1989年我開始為《財富》工作,撰寫的關於喬布斯的報道逐漸增多,和他的私人關係也越來越密切。本章的大部分內容來自於我的筆記和采訪記錄。對喬布斯當時同事的采訪為本章提供了珍貴的背景材料。


    除了我對喬布斯的采訪,本章的直接引用來自於2012年7月26日對丹尼爾·列文的采訪、2012年7月24日對蘇珊·巴恩斯的采訪、2012年11月12日對阿瓦·特凡尼安的采訪以及2012年7月25日對喬恩·魯賓斯坦的采訪。我們還參考了2014年1月20日與艾莉森·托馬斯的郵件往來。


    關於next的背景材料,我們參考了以下兩本書:蘭德爾·斯特羅斯(randall stross)所著的《史蒂夫·喬布斯和next》(steve jobs and the next big thing)以及歐文·林茲梅爾所著的《蘋果2.0:世界上最多姿多彩的公司的曆史》。


    關於太陽公司的增長數據和工作站的行業情況摘自我在1998~2004年之間為《財富》撰寫的報道。關於nextcube首發儀式的描述來自於我的親身經曆,以及我在1988年10月13日為《華爾街日報》撰寫的頭版頭條新聞,標題是《下一個項目:後蘋果時代,史蒂夫·喬布斯的又一次嚐試,使用了新係統》(next project: apple era behind him, steve jobs tries again, using a new system)。


    關於硬盤驅動器的性能和集成電路上晶體管的數量主要有兩個信息來源:晶體管密度參考了帕特·基辛格的文章《摩爾定律》(moore''sw),該文章刊登於2007年7月13日的《固態電路時事通訊》(solid state circuits);關於硬盤驅動器的趨勢描述則參考了奇普·沃爾特的文章《克萊德法則》(kryder''sw),該文章刊登於2005年7月25日的《科學美國人》。


    其他參考的雜誌文章包括:約翰·施瓦茨寫的《史蒂夫·喬布斯的迴歸》(steve jobses back),該文刊登於1988年10月24日《新聞周刊》;喬·諾塞拉寫的《史蒂夫·喬布斯的第二次降臨》(the seconding of steve jobs),該文刊登於1986年12月《時尚先生》。我們還參考了pbs電視台1986年播出的紀錄片《企業家》。


    網上資源包括:科羅拉多萊德維爾名人堂(http://.mininghalloffame.org/inductee/jackling);菲利普·埃爾默·德威特所寫的《大廈將傾》(inside steve''s teardown mansion),該文於2009年4月27日刊登於《財富》網站(http://fortune/2009/04/27/inside-steve-jobs-tear-down-mansion/);太陽公司的財務數據來自以下網址(http://.sec.gov/cgi-bin/browse-edgarpany=sun+microsystems&owner=exclude&action=getpany)。


    第五章 無心插柳


    第五章介紹了喬布斯收購皮克斯的始末,這章內容主要摘自我1989~2006年為《財富》撰寫的報道,以及對埃德·卡特穆爾的采訪,卡特穆爾最近出版的書《創意公司:客戶阻攔靈感的隱形力量》(creativity inc.: oveing the unseen forces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true inspiration)也給我們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我們還參考了凱倫·派克所著的《無窮之旅: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故事》(to infinity and beyond: the story of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除了我對喬布斯的采訪,本章的直接引用來自於2012年7月24日對蘇珊·巴恩斯的采訪、2014年1月16日對埃德·卡特穆爾的采訪、2014年5月8日對約翰·雷斯特的采訪、2014年5月14日對鮑勃·伊戈爾的采訪和2013年10月25日對勞倫·鮑威爾·喬布斯的采訪。


    第六章 比爾·蓋茨來訪


    本章內容基於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僅有的兩次正式會麵的其中一次,主要信息渠道包括我的采訪記錄、筆記、迴憶以及當時的行業分析。


    其中涉及的數據主要來自美國經濟事務局的網站(https://.bea.gov/scb/pdf/2005/01january/0105_industry_t.pdf)。


    蓋茨的背景信息主要參考了鮑歐·烏塔爾寫的文章《成就比爾·蓋茨的交易,30歲,3.5億美元》(the deal that made bill gates, age 30, $350 million),該文刊登於1986年7月21日出版的《財富》雜誌;2012年7月23日對麥克·斯萊德的采訪和2012年6月15日對蓋茨的獨家采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為喬布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布倫特·施蘭德 裏克·特策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布倫特·施蘭德 裏克·特策利並收藏成為喬布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