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相信這些點點滴滴在未來總會以某種方式串聯在一起。年輕的史蒂夫不可能從退學的故事中得出這個結論。剛創建蘋果時,他正忙著按照自己的願景塑造未來,他相信在前進的過程中就能連點成線。結果一次又一次,工程師為了達到他的苛刻要求、實現他的偉大藍圖而疲於奔命。無論是在被逐出蘋果前,還是創建next後,史蒂夫一直堅信自己有能力比手下員工更加出色地完成任何事情。但當他重迴蘋果後,卻“不得不相信點點滴滴總會以某種方式串聯起來”。在第二幕戲中,產品的靈感往往來自於不可思議的地方。imac的外形靈感來源於被史蒂夫親手扼殺的emate項目,ipod和itunes的靈感來源於失敗的視頻剪輯軟件,蘋果正在開發的手機靈感則來源於5個不同的團隊,在史蒂夫的支持下,這5個團隊從不同的角度對手機進行探索,最終讓史蒂夫決定暫緩他真正想要打造的平板電腦項目。史蒂夫越來越習慣於順其自然,相信點點滴滴總會在事後以某種方式串聯起來,而不是在事前去強求事物之間的關聯。史蒂夫的日漸成熟和他一手打造的才華橫溢的團隊讓這一切變成可能。


    有時候,生活會跟你開玩笑,把一塊磚頭砸在你腦袋上,不要失去信仰。……工作是否有意義的唯一標準就是熱愛。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找到你的所愛,請繼續尋找……在你找到它的時候,你的內心會告訴你。就如同任何真誠的關係,歲月的流逝隻會讓它變得越來越好。史蒂夫很早就找到了他的所愛,但是第二個關於愛和失去的故事之所以在2005年聽來如此震撼人心,是因為他的愛雖然曆經各種打擊卻依然炙熱,依然幫助他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從next的苦苦掙紮,到皮克斯的改頭換麵,再到蘋果的扭虧為盈,史蒂夫花了很多年才感受到一切正變得“越來越好”。他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無論是與勞倫的夫妻之情,與高管團隊的同事之情,還是與第一個女兒麗薩的父女之情。史蒂夫曾經經曆的掙紮與從中學到的東西對蘋果公司來說至關重要,讓蘋果得以打造出一件又一件廣受追捧的產品。可能除了迪士尼以外,沒有任何一家大公司的產品能像蘋果公司那樣讓消費者為之瘋狂,即使是充滿質疑精神的記者也不吝溢美之詞。蘋果公司推出某個產品後,《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簡訊,標題是“蘋果產品的魔力在哪裏?情感”,當時史蒂夫去世已經3年了。和史蒂夫一樣,蘋果公司也犯過許多錯誤,但公司一直秉持的使命感讓它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要有勇氣聽從直覺和內心的指引,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早就知道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如果沒有蘋果公司的成功作為支撐,這句話就像高中畢業典禮上空洞的說教,毫無說服力。這句話之所以如此有力量,是因為說這句話的人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其價值。蘋果公司與史蒂夫一樣離經叛道,完全違背了電腦產業的標準,甚至突破了美國企業的條條框框。史蒂夫逐漸了解了“追隨自己的內心”和唯我獨尊之間的區別。創業初期,“直覺”意味著對自己才華的盲目自信,他固執己見,拒絕聽從他人的建議。到了2005年,直覺則意味著充分權衡各種可能性後再采取行動,既考慮自己的想法,也聽取團隊的意見,並且理性分析行業的現狀,比如在皮克斯時,他曾分析過電影行業的現狀,重迴蘋果後,也分析過電腦行業的現狀,從中尋找突破的機會。打造iphone的決定並不是民意測試或市場調研的結果,也是直覺驅使,但與蘋果創立之初的直覺已經截然不同,當初的直覺隻是一個年輕人的個人喜好,而現在的直覺內涵更為豐富、更為深沉。


    我第一次在網上看到演講稿時,想起了1998年做的一次采訪。我和史蒂夫在聊他的職業生涯軌跡,史蒂夫無意中提到了《地球目錄大全》雜誌對他產生的影響,“每當我不確定下一步要做什麽時,就會想到這本雜誌。”這篇采訪刊登在《財富》雜誌上,幾周後我收到了斯圖爾特·布蘭德寄來的一封信,裏麵是那本停刊號。斯圖爾特寫道,“下次見到史蒂夫時,請把這本雜誌轉交給他。”一兩周後,我把雜誌轉交給史蒂夫時,他非常激動。這麽多年來,他一直對這本雜誌念念不忘,但卻沒時間自己去找一本。


    演講的最後引用了雜誌封底的格言,“求知若饑,慮心若愚”,但我最喜歡的一句與這本雜誌相關的話卻是“由靈巧工具和偉大想法所支撐的理想主義”。事實上,這句話也是蘋果公司的真實寫照。史蒂夫希望畢業生們也能夠永不滿足地追求心中的理想,即使這一理想在別人看來非常可笑,他也希望在畢業生即將踏上新的征程時,給予他們靈巧的工具和偉大的想法。和柯林斯一樣,我和史蒂夫比較熟,能夠透過他的嚴肅與偶爾爆發的粗魯看到他內心的理想主義情懷。由於史蒂夫鮮明的棱角,他的理想主義情懷很難傳遞給他人,斯坦福的那次演講讓世人第一次窺見他的理想主義情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為喬布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布倫特·施蘭德 裏克·特策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布倫特·施蘭德 裏克·特策利並收藏成為喬布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