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蒂夫的領導下,蘋果公司蒸蒸日上,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2003年和2004年,蘋果更新了整條產品線。個人電腦的四象限戰略依然適用。台式機imac g4已經升級到了imac g5。g4的造型比較奇特,顯示器連接在半球形的底座上,就像一朵向日葵;g5則是平板狀的,所有內部元件都整合在顯示器後麵的白色塑料外殼裏。power mac g5則是對專業機的一次重大升級,好評如潮。喜歡筆記本電腦的用戶可以購買白色或黑色塑料外殼的ibook g4或鋁外殼的powerbook g4,powerbook g4的屏幕有三種不同的尺寸。蘋果的產品線遠不止個人電腦,從互聯網、家庭聯網、音樂到軟件應用,蘋果的觸角伸向了很多地方。新版的視頻編輯軟件imovie和finalcut pro已經問世,還有一個新應用叫作garageband,用戶可以用這個軟件在麥金塔上編輯音樂。蘋果推出了新一代os x操作係統panther(美洲豹)以及自己開發的瀏覽器safari.蘋果公司還推出了兩款新鍵盤,其中一款是無線鍵盤。漂亮的平板顯示器變得越來越大,分辨率越來越高。蘋果公司一直致力於推廣無線網絡,將無線網絡作為聯網的標準,因此推出了無線網絡基站airport extreme和airport express,前者主要供家庭使用,後者的信號能夠覆蓋整座豪宅。想要視頻聊天的用戶可以購買蘋果公司的isight,也就是安裝在顯示器上方的可視頻聊天攝像頭。xserve網絡服務器也得到了升級,可供企業使用。當然還有ipod,2004年又有兩種新型號問世:更輕薄小巧的ipod mini(迷你音樂播放器)和擁有彩色顯示屏、能播放照片的ipod ssic(可攜式媒體播放器)。


    蘋果公司已經步入了高速發展階段。ipod潛力無限,整條產品線都廣受好評。但史蒂夫並沒有把成功視為慶祝的理由或懈怠的借口,他隻把成功視為下一次“在宇宙激起漣漪”的基石。


    管理學經典書籍《基業長青—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的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有一個非常好的詞匯來描繪卓越領袖的個性特點:永不滿足。


    柯林斯崇拜的領袖有兩位,其中一位就是史蒂夫(另一位是丘吉爾,英國著名政治家,在“二戰”期間擔任英國首相,任期為1940~1945年,1951~1955年再度出任首相),他也把這個詞匯用在了史蒂夫身上。在柯林斯看來,永不滿足比單純的野心或智慧重要得多,隻有永不滿足才能自我激勵、越挫越勇。永不滿足的根源是好奇心,渴望塑造出有意義的產品,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柯林斯年輕的時候結識了史蒂夫。1988~199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任職,第一年教授的是“企業家精神”,他邀請史蒂夫來給學生做講座,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麵。盡管當時next的處境並不好,皮克斯也尚未找到出路,但史蒂夫依然充滿了人格魅力,既詼諧幽默又和藹可親。柯林斯一直和史蒂夫保持聯係,他認為那時是結識史蒂夫的最佳時刻。“結識丘吉爾的最佳時刻是1935年,那時根本沒人關注他,”柯林斯說道,“詆毀丘吉爾的人不少,其實每一位偉大的領袖都會招致很多詆毀。但最終人們的評判標準是大局的發展。”和史蒂夫一樣,丘吉爾也在職業生涯之初遭遇了重大挫折,但在持之以恆的努力下終於重新走向巔峰。


    史蒂夫的永不滿足並非一直是優勢。年輕時,他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從一個項目跳到另一個項目,比如在開發apple iii時,他無意中看到了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圖形技術,立馬對apple iii失去了興趣。1985年剛離開蘋果就成立next的決定非常突然,就如同他決定收購後來演變成皮克斯的製圖小組。年輕的時候,他的永不滿足看似是一時衝動,但他從不輕言放棄,既沒有放棄皮克斯,也沒有放棄next。“他想做的事通常困難重重,”柯林斯說道,“有時會給他沉重一擊,但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卻是對個人的巨大曆練。”


    2003年和2004年,永不滿足的精神又在推動著史蒂夫向前走,邁向不確定的未來,同時也考驗著他這些年的成長。史蒂夫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下一步要怎麽走?”但這一次的答案卻異常複雜。蘋果公司可以在個人電腦領域尋求進一步的突破,可能再一次變革用戶界麵;也許可以推出外形完全不同的電腦,比如平板電腦;也許可以乘勝追擊,推出另一種消費電子產品,比如手機。


    ipod讓蘋果公司脫胎換骨。itunes已經將幾百萬個人計算機用戶納入了客戶範疇,用戶使用起來毫不費勁,而且比傳統的cd分銷成本低得多。到2004財年末,也就是itunes問世的3年後,itunes和ipod的收入已經占到公司總銷售額的19%。2004年,蘋果賣掉440萬台ipod,麥金塔的銷量卻下滑了28%,從2000年的460萬台下降到2004年的330萬台。itunes和ipod對淨利潤做出了巨大貢獻:2004年,公司的淨利潤為2.76億美元,2003年隻有6900萬美元。


    ipod帶來的不僅是收入,也鞏固了蘋果的根基,擴展了蘋果的潛力。蒂姆·庫克管理著蘋果公司的全球供應鏈和生產網絡,一個月能產出幾千萬台ipod。為了跟上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滿足大規模生產的要求,喬納森·艾維不斷嚐試新材料,比如金屬、合金、耐用塑料和鋼化玻璃,以便打造各種各樣的機器,小到ipod mini,大到32英寸顯示器。蘋果的高管團隊甚至認為無論公司嚐試什麽產品,都會取得成功。“我一直認為,”史蒂夫告訴我,“創新就如同跳到了空中,但你必須保證落迴地麵時,地麵還在那裏。”對蘋果公司來說,地麵從沒有像今天這般穩固,是時候跳到空中去打造全新的產品了。但史蒂夫不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跳,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他職業生涯中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


    蘋果公司並沒有正式的研究部門,史蒂夫不喜歡把前瞻性的研究職責放到某一個獨立的部門,因為這樣一來,研究和產品開發就脫節了。事實上,研究項目遍布整個公司,有些項目史蒂夫不感興趣或根本不知道。隻有當負責人認為某個項目或技術潛力無限時,才會向史蒂夫匯報。史蒂夫聽完匯報後,會將收集到的信息輸入大腦並進行分析判斷。有時聽完匯報後就沒有下文了。有時他會想辦法將新技術與其他感興趣的事物融合,或將這項技術應用到完全不同的項目中去。史蒂夫能將不同的產品和技術融會貫通,創造出不可思議的奇跡,這是他的偉大天賦之一。在決定下一步要開發什麽產品時,史蒂夫往往會運用這項天賦。


    有兩個項目與手機有關。史蒂夫要求開發無線網絡基站的團隊研究移動電話技術。有些團隊成員對這個要求不以為然,因為手機網絡使用的是蜂窩無線電技術,與無線網絡基站所用的技術關係不大。另一個正在進行的項目與手機的關聯更大。從2003年秋天開始,蘋果的幾位高管、itunes商店的幕後策劃者試圖打造與itunes兼容的音樂播放器,並讓用戶直接通過手機逛itunes商店。埃迪·庫埃就是其中一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為喬布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布倫特·施蘭德 裏克·特策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布倫特·施蘭德 裏克·特策利並收藏成為喬布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