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慢向蘋果敞開了大門,蘋果也慢慢融入了嶄新的世界。ipod是蘋果打造的第一台大眾消費設備,它的誕生見證了史蒂夫團隊一路走來的每一步:先是imovie,然後改變策略做了itunes,接著就是ipod的誕生。史蒂夫的耐心和遠見讓公司踏上了新的征程,以前的蘋果隻專注於個人電腦,如今所選擇的道路要複雜得多,蘋果將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即使這意味著要深入其他領域。在史蒂夫的領導下,如果蘋果能夠馳騁音樂界,也一定能夠在別的行業有一番作為。蘋果的願景始終沒有改變:把運算工具交到普通人手中,給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但蘋果的視野卻完全不同了。
作為大眾電子消費品,ipod的銷售渠道不外乎以下幾個:家電及電子產品零售商百思買(best buy)、電器零售商電路城(circuit city)、大型百貨公司,以及諸pusa之類的電腦零售商。史蒂夫鄙視上述所有渠道,即使到了產品銷售階段,史蒂夫依然對品位有著諸多要求,那些俗氣、低端的銷售渠道達不到蘋果的審美品位,與他的營銷策略也是背道而馳的。他隻喜歡在一個地方銷售蘋果產品:蘋果專賣店,專賣店是在ipod推出前4個月開業的。
多年前剛推出麥金塔時,史蒂夫就不喜歡把蘋果電腦放在經銷商的店裏銷售,因為電腦擺放和銷售的方式都是他最不喜歡的。售貨員唯一關心的隻有營業額,並不在意麥金塔有什麽特別之處,在ibm和克隆機占領市場後,就更沒有動機去深入了解麥金塔了。在next工作時,史蒂夫曾和蘇珊·巴恩斯聊起過開一家與眾不同的電腦店,將高端產品展示給有眼光的客戶看。
1998年年初,也就是史蒂夫迴歸蘋果公司的幾個月後,他讓首席信息官尼爾·歐康諾(niall o''connor)拿出一個網上直銷方案,當時戴爾電腦的網上直銷業務做得比較成功。歐康諾把任務指派給了埃迪·庫埃,庫埃當時是人力資源部的技術員,歐康諾讓他從程序員的角度設計一家網店。“我不覺得歐康諾認為我是設計網店的最佳人選,”庫埃說道,“但不知道為什麽,他覺得我能搞定史蒂夫。”庫埃從未見過史蒂夫,對電子商務和零售業務也知之甚少,他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見,包括銷售主管米奇·麥丁奇。“把你最好的想法告訴他,”麥丁奇對庫埃說,“不過無所謂,反正我們也不會真的開網店,否則就會得罪現有的那些銷售渠道。”一周後,庫埃、歐康諾、麥丁奇和其他一些員工開會討論網店方案。庫埃向史蒂夫做了匯報,他采用了可視化的形式呈現了方案,因為所有人都告訴他史蒂夫喜歡比較直觀的匯報;他還把方案寫在了紙上,因為所有人都告訴他史蒂夫不喜歡看ppt(演示文稿),特別是在小型會議上。庫埃的努力似乎都白費了,史蒂夫看了看方案,又遞迴給庫埃,說道,“太差勁兒了。”
盡管史蒂夫對方案不滿意,但他還是讓其他參會人員發表對直銷網店的看法。參會的高管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潛在問題,比如,網店比較適合銷售標準化的產品,不適合進行個性化的配置;沒有做過市場調研,消費者未必喜歡從網上購買電腦;最嚴重的問題是,可能會得罪蘋果公司現有的零售渠道,比如百思買pusa。麥丁奇資格比較老,他靜靜地看著大家討論,沒有站出來表示反對。終於,有一個持反對意見的高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史蒂夫,”他問,“網店有什麽意義呢?你不能開網店,那些零售渠道會恨我們的。”庫埃雖然在這方麵也沒什麽經驗,但他立刻反駁了這個觀點。“那些渠道?”他大聲說道,“我們去年損失了20億美元!誰在乎那些渠道!?”史蒂夫發話了。“你,”他指著那位高管說,“是錯的。”他又看著庫埃說道,“而你,是對的。”散會後,他讓庫埃和歐康諾設計一種方案,讓客戶可以在網店定製電腦,並能夠在兩個月內拿到貨。
1998年4月28日,網店開張了。那天晚上,庫埃準備開車迴家時,特地去了史蒂夫的辦公室,告訴他在短短6個小時內,網店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00萬美元。“太棒了,”史蒂夫說道,“如果我們有實體店的話就更好了。”庫埃意識到史蒂夫永遠不會滿足。他喜歡接受挑戰。
史蒂夫喜歡那些華麗的實體店。去意大利或法國度假時,他會拉著勞倫一起逛奢侈品店,比如華倫天奴(valentino)、古琦(gi)、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urent)、愛馬仕(hermès)、普拉達(prada)等。他通常一身波西米亞打扮,穿著破舊的牛仔褲和勃肯鞋,拉著勞倫一起逛奢侈品店。進店後,兩人往不同的方向走去,勞倫隨意地瀏覽著商品,史蒂夫則會與店員聊天,問一大堆問題:為什麽店裏貨櫃那麽少?店裏客流量如何?他還會觀察店裏的內部裝潢,自然光和人造光打在木頭、拱頂和階梯上,營造出的氛圍讓人產生了花錢的衝動。對史蒂夫來說,這些奢侈品店實現了他始終無法實現的目標:在一家漂亮大氣的專賣店裏,以超高的利潤率銷售能夠彰顯生活品位的產品。產品陳列的方式也是奢侈品能夠賣出高價的原因之一。電路城pusa裏狹窄的過道和無趣的售貨員注定了蘋果與奢侈品之間的巨大差距。
1998年,史蒂夫說服服裝公司gap(蓋普)的ceo米基·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加入蘋果公司董事會。2000年,他聘請塔吉特公司(target corp.)分管營銷的副總裁羅恩·約翰遜(ron johnson),讓他加入蘋果公司高管團隊,任務隻有一項:創建理想的實體店。“麥金塔是獨一無二的,”史蒂夫多年後告訴我,“關鍵在於如何在實體店裏向客戶展示麥金塔的與眾不同之處,並且讓售貨員更加了解電腦的性能。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蘋果公司就一定會破產。”
約翰遜來自傳統零售業,但他是史蒂夫心目中的理想人選。約翰遜在斯坦福大學讀完mba後,第一份工作是在連鎖百貨公司mervyn當卸貨員。到塔吉特工作後,他請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 graves)為商店獨家設計了一款茶壺。格雷夫斯曾於1984年為意大利阿萊西公司(alessi)設計過茶壺,這款茶壺10年後依然是全球暢銷產品。約翰遜一直在思考,“為什麽隻有富人才能使用設計精美的產品,普通人就不能用嗎?”史蒂夫也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為了正式推出格雷夫斯設計的茶壺,約翰遜舉辦了一場史蒂夫一直夢寐以求的活動:他租下了紐約惠特尼博物館,“讓媒體感受一下普通人能夠享受到的高端設計”。除了茶壺外,格雷夫斯還為塔吉特獨家設計了一係列產品,最終讓塔吉特走上了與沃爾瑪截然不同的高端都市路線。約翰遜在塔吉特晉升為ceo的機會不大,為了把他挖過來,史蒂夫給他打電話,承諾他在蘋果將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就如同當年向斯卡利承諾的那樣,史蒂夫告訴約翰遜,“你將大有作為。”
“我之所以接受這份工作,是因為有機會與史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共事,”約翰遜在2014年斯坦福商學院入學麵試時說道,“但我矽穀的那些朋友都覺得我瘋了,‘你要離開塔吉特去那家糟糕的公司?’”當時是2000年,蘋果公司在個人電腦市場上依然無足輕重。
無論是在進蘋果公司前的麵試中,還是入職後的那段時間,史蒂夫和他聊得最多的是個人私事,而非零售業務。“我們第一次見麵時,”約翰遜說,“天南海北聊了兩三個小時。史蒂夫很少向別人敞開心扉,隻有幾個好友。他告訴我,‘我想和你成為好友,因為一旦你了解我的想法,我們每周隻需要聊一兩次就夠了。如果你想做什麽就直接去做,不用得到我的批準。’”
作為大眾電子消費品,ipod的銷售渠道不外乎以下幾個:家電及電子產品零售商百思買(best buy)、電器零售商電路城(circuit city)、大型百貨公司,以及諸pusa之類的電腦零售商。史蒂夫鄙視上述所有渠道,即使到了產品銷售階段,史蒂夫依然對品位有著諸多要求,那些俗氣、低端的銷售渠道達不到蘋果的審美品位,與他的營銷策略也是背道而馳的。他隻喜歡在一個地方銷售蘋果產品:蘋果專賣店,專賣店是在ipod推出前4個月開業的。
多年前剛推出麥金塔時,史蒂夫就不喜歡把蘋果電腦放在經銷商的店裏銷售,因為電腦擺放和銷售的方式都是他最不喜歡的。售貨員唯一關心的隻有營業額,並不在意麥金塔有什麽特別之處,在ibm和克隆機占領市場後,就更沒有動機去深入了解麥金塔了。在next工作時,史蒂夫曾和蘇珊·巴恩斯聊起過開一家與眾不同的電腦店,將高端產品展示給有眼光的客戶看。
1998年年初,也就是史蒂夫迴歸蘋果公司的幾個月後,他讓首席信息官尼爾·歐康諾(niall o''connor)拿出一個網上直銷方案,當時戴爾電腦的網上直銷業務做得比較成功。歐康諾把任務指派給了埃迪·庫埃,庫埃當時是人力資源部的技術員,歐康諾讓他從程序員的角度設計一家網店。“我不覺得歐康諾認為我是設計網店的最佳人選,”庫埃說道,“但不知道為什麽,他覺得我能搞定史蒂夫。”庫埃從未見過史蒂夫,對電子商務和零售業務也知之甚少,他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見,包括銷售主管米奇·麥丁奇。“把你最好的想法告訴他,”麥丁奇對庫埃說,“不過無所謂,反正我們也不會真的開網店,否則就會得罪現有的那些銷售渠道。”一周後,庫埃、歐康諾、麥丁奇和其他一些員工開會討論網店方案。庫埃向史蒂夫做了匯報,他采用了可視化的形式呈現了方案,因為所有人都告訴他史蒂夫喜歡比較直觀的匯報;他還把方案寫在了紙上,因為所有人都告訴他史蒂夫不喜歡看ppt(演示文稿),特別是在小型會議上。庫埃的努力似乎都白費了,史蒂夫看了看方案,又遞迴給庫埃,說道,“太差勁兒了。”
盡管史蒂夫對方案不滿意,但他還是讓其他參會人員發表對直銷網店的看法。參會的高管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潛在問題,比如,網店比較適合銷售標準化的產品,不適合進行個性化的配置;沒有做過市場調研,消費者未必喜歡從網上購買電腦;最嚴重的問題是,可能會得罪蘋果公司現有的零售渠道,比如百思買pusa。麥丁奇資格比較老,他靜靜地看著大家討論,沒有站出來表示反對。終於,有一個持反對意見的高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史蒂夫,”他問,“網店有什麽意義呢?你不能開網店,那些零售渠道會恨我們的。”庫埃雖然在這方麵也沒什麽經驗,但他立刻反駁了這個觀點。“那些渠道?”他大聲說道,“我們去年損失了20億美元!誰在乎那些渠道!?”史蒂夫發話了。“你,”他指著那位高管說,“是錯的。”他又看著庫埃說道,“而你,是對的。”散會後,他讓庫埃和歐康諾設計一種方案,讓客戶可以在網店定製電腦,並能夠在兩個月內拿到貨。
1998年4月28日,網店開張了。那天晚上,庫埃準備開車迴家時,特地去了史蒂夫的辦公室,告訴他在短短6個小時內,網店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00萬美元。“太棒了,”史蒂夫說道,“如果我們有實體店的話就更好了。”庫埃意識到史蒂夫永遠不會滿足。他喜歡接受挑戰。
史蒂夫喜歡那些華麗的實體店。去意大利或法國度假時,他會拉著勞倫一起逛奢侈品店,比如華倫天奴(valentino)、古琦(gi)、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urent)、愛馬仕(hermès)、普拉達(prada)等。他通常一身波西米亞打扮,穿著破舊的牛仔褲和勃肯鞋,拉著勞倫一起逛奢侈品店。進店後,兩人往不同的方向走去,勞倫隨意地瀏覽著商品,史蒂夫則會與店員聊天,問一大堆問題:為什麽店裏貨櫃那麽少?店裏客流量如何?他還會觀察店裏的內部裝潢,自然光和人造光打在木頭、拱頂和階梯上,營造出的氛圍讓人產生了花錢的衝動。對史蒂夫來說,這些奢侈品店實現了他始終無法實現的目標:在一家漂亮大氣的專賣店裏,以超高的利潤率銷售能夠彰顯生活品位的產品。產品陳列的方式也是奢侈品能夠賣出高價的原因之一。電路城pusa裏狹窄的過道和無趣的售貨員注定了蘋果與奢侈品之間的巨大差距。
1998年,史蒂夫說服服裝公司gap(蓋普)的ceo米基·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加入蘋果公司董事會。2000年,他聘請塔吉特公司(target corp.)分管營銷的副總裁羅恩·約翰遜(ron johnson),讓他加入蘋果公司高管團隊,任務隻有一項:創建理想的實體店。“麥金塔是獨一無二的,”史蒂夫多年後告訴我,“關鍵在於如何在實體店裏向客戶展示麥金塔的與眾不同之處,並且讓售貨員更加了解電腦的性能。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蘋果公司就一定會破產。”
約翰遜來自傳統零售業,但他是史蒂夫心目中的理想人選。約翰遜在斯坦福大學讀完mba後,第一份工作是在連鎖百貨公司mervyn當卸貨員。到塔吉特工作後,他請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 graves)為商店獨家設計了一款茶壺。格雷夫斯曾於1984年為意大利阿萊西公司(alessi)設計過茶壺,這款茶壺10年後依然是全球暢銷產品。約翰遜一直在思考,“為什麽隻有富人才能使用設計精美的產品,普通人就不能用嗎?”史蒂夫也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為了正式推出格雷夫斯設計的茶壺,約翰遜舉辦了一場史蒂夫一直夢寐以求的活動:他租下了紐約惠特尼博物館,“讓媒體感受一下普通人能夠享受到的高端設計”。除了茶壺外,格雷夫斯還為塔吉特獨家設計了一係列產品,最終讓塔吉特走上了與沃爾瑪截然不同的高端都市路線。約翰遜在塔吉特晉升為ceo的機會不大,為了把他挖過來,史蒂夫給他打電話,承諾他在蘋果將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就如同當年向斯卡利承諾的那樣,史蒂夫告訴約翰遜,“你將大有作為。”
“我之所以接受這份工作,是因為有機會與史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共事,”約翰遜在2014年斯坦福商學院入學麵試時說道,“但我矽穀的那些朋友都覺得我瘋了,‘你要離開塔吉特去那家糟糕的公司?’”當時是2000年,蘋果公司在個人電腦市場上依然無足輕重。
無論是在進蘋果公司前的麵試中,還是入職後的那段時間,史蒂夫和他聊得最多的是個人私事,而非零售業務。“我們第一次見麵時,”約翰遜說,“天南海北聊了兩三個小時。史蒂夫很少向別人敞開心扉,隻有幾個好友。他告訴我,‘我想和你成為好友,因為一旦你了解我的想法,我們每周隻需要聊一兩次就夠了。如果你想做什麽就直接去做,不用得到我的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