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秋天,也就是史蒂夫離開蘋果創立next的那一年,另一個機會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那就是盧卡斯影業製圖小組,他曾在早些時候勸蘋果買下這個工程團隊。該團隊掌握的前沿技術可能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史蒂夫看中的正是這一點;團隊開發的軟件工具幫助盧卡斯影業的子公司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為多部影片製作了特效,包括《星際迷航ii:可汗怒吼》(star trek ii:the wrath of khan)和《少年福爾摩斯》(young sherlock holmes)。史蒂夫相信,團隊掌握的3d技術有著廣闊的商業前景,能為醫院、公司和大學所用,而這些正是next的潛在客戶。在史蒂夫看來,按照摩爾定律,電腦處理能力將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成本卻越來越低,總有一天,普通人也可以輕鬆運用3d圖像。吸引史蒂夫的還有另一個因素:團隊成員。“他想維持團隊的運作,”蘇珊·巴恩斯說道,“史蒂夫不想看到團隊因為外部原因而解散,否則團隊的才華就浪費了。”史蒂夫決定再去一次馬林郡,再次拜訪盧卡斯。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但並不是他所期望的那種改變。
喬治·盧卡斯正在簽署離婚協議,急需用錢,他覺得製圖小組可有可無,賣了也不會影響他的公司。但是他開價上千萬美元,史蒂夫卻隻願意支付500萬美元。史蒂夫發現盧卡斯談判時態度強硬。剛開始,他本人沒有親自出麵,而是派手下的人來跟史蒂夫談,這讓談判的進程更加舉步維艱。而且盧卡斯同時在和許多其他潛在買家談判,包括西門子、霍爾馬克、通用汽車和飛利浦。然而隨著一次又一次談判的破裂,史蒂夫逐漸掌握了主動權,畢竟盧卡斯急需用錢,而史蒂夫並不是非買不可。因此史蒂夫的態度逐漸變得強硬起來。巴恩斯也參與了談判,她迴憶道,“談判的進程一拖再拖,有一次,史蒂夫直接讓盧卡斯的一位高管‘滾開’,另一位盧卡斯的談判成員說,‘你不能對我們的高管那麽粗魯。’史蒂夫迴答道,‘為什麽不可以,你也給我滾開。’”
史蒂夫參加談判向來大膽,他隨時可能甩手不買的態度最終奏效了,盧卡斯團隊害怕顆粒無收,最終不得不妥協。史蒂夫支付了500萬美元現金,並承諾再投入500萬美元用於團隊運作。史蒂夫在接受《商業周刊》的采訪時說,買下皮克斯是為了進入3d產業,3d產業“就如同1978年的個人電腦產業一樣潛力無窮”。埃德·卡特穆爾是製圖小組的負責人,後來成為皮克斯的總裁,“史蒂夫把皮克斯視為next的核心”。
事實證明,史蒂夫對於3d技術的看法是正確的。之後10年,對3d技術的掌握與運用使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巨變,包括航班規劃、石油勘探、醫療、氣象和金融分析等。不幸的是,大家選擇的並不是皮克斯或next,而是太陽公司和矽穀圖形公司共同打造的工作站。
然而皮克斯依然大獲成功。這段無心插柳的經曆讓史蒂夫對於消費技術行業有了深入了解,比他在蘋果和next學到的更多。在皮克斯,他逐漸鞏固了自身的兩大優勢:一是在逆境中奮起反擊,二是將一項創新挖掘到極致從而成為行業領袖。也就是說,被逼入絕境時他學會了如何保持冷靜,在順境中他學會了如何飛奔前進。也是在皮克斯,他慢慢領會到,最好的管理技能就是放手,給予手下的優秀人才足夠的空間,盡管這與他的天性是相違背的。
1986年,史蒂夫最初的設想是把皮克斯的技術用於next電腦,他並不知道皮克斯將帶給他比技術本身更有價值的東西。未來的10年,史蒂夫的皮克斯之旅將幫助他重新找迴自尊,使他成為億萬富翁,而且他從皮克斯團隊成員身上學到的管理技能比之前都要多。沒有在皮克斯的這段經曆,就不可能有蘋果的第二次輝煌。
皮克斯的電腦工程師都擁有不可思議的藝術頭腦。核心成員的第一次見麵是在位於長島的紐約理工學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學院創始人亞曆山大·舒爾(alexander schure)是位富商,也是位離經叛道的教育家。他創建的學院主要給越戰迴來的退伍軍人上課。不過,舒爾真正的夢想是打造一家能與迪士尼匹敵的動畫工作室,但憑他的資曆似乎很難實現這個夢想。他曾經投資製作了一部動畫片《鈍音大號》(tubby the tuba),卻慘淡收場。到70年代末,他是唯一一位願意投資電腦圖形圖像的人,因此圖像製作的先驅們都在此雲集。他的團隊人才雲集:吉姆·克拉克(jim rk),後來創建了矽穀圖形公司和網景公司scape);蘭斯·威廉姆斯nce williams),後來成為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首席科學家;埃德·卡特穆爾、拉爾夫·古根海姆(ralph guggenheim)和阿爾維·雷·史密斯(alvy ray smith),後來都成為皮克斯的骨幹。
盡管舒爾召集了各方麵的人才,卻並沒有怎麽管他們,對於這群自信滿滿的研究人員來說,沒人管無疑是最理想的狀態,他們既有時間,也有設備和資源來開展研究。在長島北岸(也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故事發生地)一處豪宅的車庫裏,團隊成員開始研究各項3d圖像技術,包括虛擬現實體驗機、紋理映射(這項技術對於電腦生成圖像的細節展現至關重要)、將無生命的物體設計成動畫人物等。拉爾夫·古根海姆後來成為皮克斯電影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他曾把團隊稱為“極客的兄弟會”。從團隊成立的第一天起,所有的成員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製作一部長篇電腦動畫。當盧卡斯給古根海姆打電話,問他有沒有興趣來盧卡斯影業工作,幫《星球大戰》的導演製作電腦圖像時,團隊成員興奮異常,立馬飛到加州馬林郡的聖拉斐爾市,聖拉斐爾市最著名的地方是聖昆丁州立監獄。盧卡斯影業新成立的部門叫製圖小組,任務就是開發軟件工具,幫助盧卡斯打造電影的視覺效果。
與在長島一樣,團隊的負責人還是埃德·卡特穆爾。卡特穆爾在猶他州長大,曾經夢想自己繪製動畫,但發現自己的繪畫才華過於平庸,因此轉換了目標。去紐約理工大學之前,他是猶他大學電腦圖像領域的專家。
團隊成員背景各異卻都才華橫溢,在管理團隊的過程中,卡特穆爾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管理方式。盡管卡特穆爾有時會後悔自己放棄了繪製動畫的夢想,但當他帶領著這支極富創造力的隊伍渡過一個又一個危機後,逐漸發現管理也是一門藝術,成為一名管理者也許是他的最佳角色。後來,卡特穆爾成為世界公認的傑出管理者,他於2014年出版了暢銷書《創意公司》(creativity,inc),闡述了如何管理富有創造力的團隊。事實上,這位蓄著胡子、少言寡語、風度翩翩的ceo是我見過的最善於管理、激勵創新人才的管理者,無論是索尼的盛田昭夫、英特爾的安迪·葛洛夫、微軟的比爾·蓋茨,還是夢工廠的傑弗瑞·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西南航空的赫布·凱萊赫(herb kelleher),在這一點上都不如卡特穆爾。卡特穆爾的成功對史蒂夫來說很有借鑒意義。
喬治·盧卡斯正在簽署離婚協議,急需用錢,他覺得製圖小組可有可無,賣了也不會影響他的公司。但是他開價上千萬美元,史蒂夫卻隻願意支付500萬美元。史蒂夫發現盧卡斯談判時態度強硬。剛開始,他本人沒有親自出麵,而是派手下的人來跟史蒂夫談,這讓談判的進程更加舉步維艱。而且盧卡斯同時在和許多其他潛在買家談判,包括西門子、霍爾馬克、通用汽車和飛利浦。然而隨著一次又一次談判的破裂,史蒂夫逐漸掌握了主動權,畢竟盧卡斯急需用錢,而史蒂夫並不是非買不可。因此史蒂夫的態度逐漸變得強硬起來。巴恩斯也參與了談判,她迴憶道,“談判的進程一拖再拖,有一次,史蒂夫直接讓盧卡斯的一位高管‘滾開’,另一位盧卡斯的談判成員說,‘你不能對我們的高管那麽粗魯。’史蒂夫迴答道,‘為什麽不可以,你也給我滾開。’”
史蒂夫參加談判向來大膽,他隨時可能甩手不買的態度最終奏效了,盧卡斯團隊害怕顆粒無收,最終不得不妥協。史蒂夫支付了500萬美元現金,並承諾再投入500萬美元用於團隊運作。史蒂夫在接受《商業周刊》的采訪時說,買下皮克斯是為了進入3d產業,3d產業“就如同1978年的個人電腦產業一樣潛力無窮”。埃德·卡特穆爾是製圖小組的負責人,後來成為皮克斯的總裁,“史蒂夫把皮克斯視為next的核心”。
事實證明,史蒂夫對於3d技術的看法是正確的。之後10年,對3d技術的掌握與運用使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巨變,包括航班規劃、石油勘探、醫療、氣象和金融分析等。不幸的是,大家選擇的並不是皮克斯或next,而是太陽公司和矽穀圖形公司共同打造的工作站。
然而皮克斯依然大獲成功。這段無心插柳的經曆讓史蒂夫對於消費技術行業有了深入了解,比他在蘋果和next學到的更多。在皮克斯,他逐漸鞏固了自身的兩大優勢:一是在逆境中奮起反擊,二是將一項創新挖掘到極致從而成為行業領袖。也就是說,被逼入絕境時他學會了如何保持冷靜,在順境中他學會了如何飛奔前進。也是在皮克斯,他慢慢領會到,最好的管理技能就是放手,給予手下的優秀人才足夠的空間,盡管這與他的天性是相違背的。
1986年,史蒂夫最初的設想是把皮克斯的技術用於next電腦,他並不知道皮克斯將帶給他比技術本身更有價值的東西。未來的10年,史蒂夫的皮克斯之旅將幫助他重新找迴自尊,使他成為億萬富翁,而且他從皮克斯團隊成員身上學到的管理技能比之前都要多。沒有在皮克斯的這段經曆,就不可能有蘋果的第二次輝煌。
皮克斯的電腦工程師都擁有不可思議的藝術頭腦。核心成員的第一次見麵是在位於長島的紐約理工學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學院創始人亞曆山大·舒爾(alexander schure)是位富商,也是位離經叛道的教育家。他創建的學院主要給越戰迴來的退伍軍人上課。不過,舒爾真正的夢想是打造一家能與迪士尼匹敵的動畫工作室,但憑他的資曆似乎很難實現這個夢想。他曾經投資製作了一部動畫片《鈍音大號》(tubby the tuba),卻慘淡收場。到70年代末,他是唯一一位願意投資電腦圖形圖像的人,因此圖像製作的先驅們都在此雲集。他的團隊人才雲集:吉姆·克拉克(jim rk),後來創建了矽穀圖形公司和網景公司scape);蘭斯·威廉姆斯nce williams),後來成為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首席科學家;埃德·卡特穆爾、拉爾夫·古根海姆(ralph guggenheim)和阿爾維·雷·史密斯(alvy ray smith),後來都成為皮克斯的骨幹。
盡管舒爾召集了各方麵的人才,卻並沒有怎麽管他們,對於這群自信滿滿的研究人員來說,沒人管無疑是最理想的狀態,他們既有時間,也有設備和資源來開展研究。在長島北岸(也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故事發生地)一處豪宅的車庫裏,團隊成員開始研究各項3d圖像技術,包括虛擬現實體驗機、紋理映射(這項技術對於電腦生成圖像的細節展現至關重要)、將無生命的物體設計成動畫人物等。拉爾夫·古根海姆後來成為皮克斯電影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他曾把團隊稱為“極客的兄弟會”。從團隊成立的第一天起,所有的成員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製作一部長篇電腦動畫。當盧卡斯給古根海姆打電話,問他有沒有興趣來盧卡斯影業工作,幫《星球大戰》的導演製作電腦圖像時,團隊成員興奮異常,立馬飛到加州馬林郡的聖拉斐爾市,聖拉斐爾市最著名的地方是聖昆丁州立監獄。盧卡斯影業新成立的部門叫製圖小組,任務就是開發軟件工具,幫助盧卡斯打造電影的視覺效果。
與在長島一樣,團隊的負責人還是埃德·卡特穆爾。卡特穆爾在猶他州長大,曾經夢想自己繪製動畫,但發現自己的繪畫才華過於平庸,因此轉換了目標。去紐約理工大學之前,他是猶他大學電腦圖像領域的專家。
團隊成員背景各異卻都才華橫溢,在管理團隊的過程中,卡特穆爾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管理方式。盡管卡特穆爾有時會後悔自己放棄了繪製動畫的夢想,但當他帶領著這支極富創造力的隊伍渡過一個又一個危機後,逐漸發現管理也是一門藝術,成為一名管理者也許是他的最佳角色。後來,卡特穆爾成為世界公認的傑出管理者,他於2014年出版了暢銷書《創意公司》(creativity,inc),闡述了如何管理富有創造力的團隊。事實上,這位蓄著胡子、少言寡語、風度翩翩的ceo是我見過的最善於管理、激勵創新人才的管理者,無論是索尼的盛田昭夫、英特爾的安迪·葛洛夫、微軟的比爾·蓋茨,還是夢工廠的傑弗瑞·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西南航空的赫布·凱萊赫(herb kelleher),在這一點上都不如卡特穆爾。卡特穆爾的成功對史蒂夫來說很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