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驍騎軍的來到,梁州巴郡的劉元齊和成一山,看著威武的漢朝鐵騎,心中也是激蕩萬分,有此雄軍何愁天下不定。
當天,巴郡各個士紳大族紛紛出來隆重歡迎漢朝鐵騎,並在盛大的歡迎宴會上宣布梁州巴郡自此加入大漢朝,巴郡兒郎願意聽從大漢天子江毅的召喚,為大漢一統天下不惜馬革裹屍。
眾人在盛宴中咬破手指在歸順大漢的明文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驍騎軍鐵騎在巴郡逗留五日,帶著巴郡人民的熱切希望,押送著黎陽王等一行二十多人返迴真定。
當然了,還有巴郡劉元齊等二十多位名流隨行,他們要到漢朝麵見天子,請朝廷往巴郡派出官員,治理巴郡。
一個月後,武朝黎陽王百裏野和護國大將軍百裏遠在真定被斬首,被大漢朝以“私通外族、謀害國人、謀逆篡位、屠戮百姓”十多個罪名判處斬立決,其二子百裏望判處十五年勞役,其餘家人被判流放邊疆勞動贖罪。
自從,黎陽王百裏野謝幕。
隨著梁州巴郡的歸漢,天下皆驚,隨即楚國南陽郡、汝南郡、徐州諸郡也相繼明文天下,宣布歸漢,聽從大漢天子江毅的號令。
正在大漢朝廷以薛城元為首的丞相府忙著往新歸順的府郡派遣官員的時候,朝鮮半島南端的居漆縣開始了一場殲滅戰。
倭國元正天皇派遣倭國精銳六千人,傾倭國之力,出動了大小三百多艘船隻,浩浩蕩蕩的從居漆東部登岸了。
六千精銳還算齊整,上得岸來整齊列隊向著居漆進發,黑心的梁滿倉與趙三牛二十多門迫擊炮一陣轟炸,六千倭兵當時被炸懵了,待醒過神來想逃時,後路已經被兩千騎兵封住。
一陣衝殺,倭兵死傷近半,餘者紛紛跪地投降,至此,六千倭兵無一人逃脫。
九月,二十艘大漢海鶻船,載大漢朝一萬海軍步戰兵和千騎,在趙三牛的統領下在倭國本州島登陸,開始了對倭國有計劃的血腥報複。
大漢海軍步戰兵經過一個月的攻城掠地,倭國漂亮貌美的元正天皇親自派使者與趙三牛議和,遭到趙三牛的拒絕。
隨即趙三牛對平城京發動了攻城戰,元正天皇被擒,其弟首太子被趙三牛一槍爆頭。
倭國以蘇我氏為主的六大家族全部被趕上了海鶻船,與他們的元正天皇一起被送到了大漢,倭國此時已經算是滅國了。
趙三牛成了倭國的主事人,走到街頭,凡遇到對他和他的士兵不下跪參拜的倭國人,當即命令士兵將其砍殺。
一時間,倭人見到了大漢朝的人如見到了他們的天皇一樣,大禮參拜,唯恐被殺死,從此,漢朝人在倭國便有了尊貴身份。
十一月,胡風老丞相趕赴倭國,被封為倭國的“至尊聖人”,教習倭人子史經集。
前來聽課的都是倭國大家族的子弟,他們都以至尊聖人的弟子為傲,老奸相胡風以賜他們漢姓為獎勵,激發他們對漢家經史子集的學習。
大漢三年初,經過長達半年的封鎖與夾攻,海族近百萬人口投降大漢,全部遷往朝鮮半島居住。
大漢三年秋,大漢皇後程靈兒為大漢朝誕下了太子江楓。
大漢四年夏,珍妃為大漢朝誕下長公主江莉。
同年秋,並州、司隸、豫州宣布無條件歸順大漢。
大漢五年正旦第二天,楚國皇帝被好友馬瀛率軍在皇宮殺死,隨後楚國諸大臣宣布無條件歸順大漢朝。
自此,大江以北的國土完成了統一,盡歸大漢王朝。
同年春季,被範老黑折磨了幾年的荊州,突然宣布歸順大漢朝,正在攻打廣陵的範老黑部突然身後遭到了大漢朝兩萬鐵騎的包圍。
範老黑被一槍擊中肩膀落馬被活捉,三四千騎兵被斬殺大半,餘者紛紛乞降。
一個月後,揚州、交州、梁州全境相繼宣告歸順漢朝。
至此,北至大湖,南至印度洋,盡皆歸漢土。
江河在漠北大湖北邊建起一座堅城,起名叫“冠軍城”,隨後率一萬騎兵西進大漠,與統治大漠的前奧屯國大汗博都哩賽康的十萬鐵騎相遇。
博都哩賽康欣喜若狂,十萬吃掉一萬,不是太簡單了嗎?
哪知江河的騎兵卻下得馬來,先是迫擊炮轟炸,接著上萬把步槍“砰砰”作響,博都哩賽康大驚,迅速帶兵逃離,依然損失了兩萬多人馬。
博都哩賽康大火,實在惹不起江毅,遂帶兵一路往西攻打,十幾年後江毅才聽說塞康逃到了哪,應該就是前世的土耳其。
自此大漢王朝疆域之寬廣,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三十年後,六十歲的一代帝王江毅宣告退位,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江楓,自己帶著程靈兒和珍妃居住在恩師嚴公的故居。
這日,他悠悠達達的來到翠屏山頂,看著嚴師的墓,他還是那副賤兮兮的笑容:
“老夫子,你舒服的很啊,躺那一睡不起,這幾十年可把我累壞了,東征西討的,總算沒有給你丟臉,給你打下來一個大大的帝國。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全書完)
完本的話:我這是第一次寫網文,網文對於我這個已經五十歲的人來說是陌生的。
這本書是2024年的大年初一開始寫的,今天是三月初四,算是寫了兩個月零三天。差一點就五十萬字了。
寫本書時,我挺矛盾,本想著寫成文藝文,提綱架構鋪的也挺大,就是主角一開始太過於強大了,這是本書開書時的失敗吧。
主要是我將主角定位的太成熟了,說實在話,一個團級的軍事主官迴到古代統兵,吊打一切的,這是肯定的,隻是讀者不太認可。
原計劃本書寫一百五十萬字以上的,看看大綱,後麵的不寫了挺可惜的,但又一想,畢竟是我第一次寫網文,屬於“萌新作者”,太長了怕駕馭不住。
於是到此章就草草收尾了。
謝謝讀者對這部書的閱讀。
又開了一部新書《我要飛過那座山》,請移步指導!
當天,巴郡各個士紳大族紛紛出來隆重歡迎漢朝鐵騎,並在盛大的歡迎宴會上宣布梁州巴郡自此加入大漢朝,巴郡兒郎願意聽從大漢天子江毅的召喚,為大漢一統天下不惜馬革裹屍。
眾人在盛宴中咬破手指在歸順大漢的明文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驍騎軍鐵騎在巴郡逗留五日,帶著巴郡人民的熱切希望,押送著黎陽王等一行二十多人返迴真定。
當然了,還有巴郡劉元齊等二十多位名流隨行,他們要到漢朝麵見天子,請朝廷往巴郡派出官員,治理巴郡。
一個月後,武朝黎陽王百裏野和護國大將軍百裏遠在真定被斬首,被大漢朝以“私通外族、謀害國人、謀逆篡位、屠戮百姓”十多個罪名判處斬立決,其二子百裏望判處十五年勞役,其餘家人被判流放邊疆勞動贖罪。
自從,黎陽王百裏野謝幕。
隨著梁州巴郡的歸漢,天下皆驚,隨即楚國南陽郡、汝南郡、徐州諸郡也相繼明文天下,宣布歸漢,聽從大漢天子江毅的號令。
正在大漢朝廷以薛城元為首的丞相府忙著往新歸順的府郡派遣官員的時候,朝鮮半島南端的居漆縣開始了一場殲滅戰。
倭國元正天皇派遣倭國精銳六千人,傾倭國之力,出動了大小三百多艘船隻,浩浩蕩蕩的從居漆東部登岸了。
六千精銳還算齊整,上得岸來整齊列隊向著居漆進發,黑心的梁滿倉與趙三牛二十多門迫擊炮一陣轟炸,六千倭兵當時被炸懵了,待醒過神來想逃時,後路已經被兩千騎兵封住。
一陣衝殺,倭兵死傷近半,餘者紛紛跪地投降,至此,六千倭兵無一人逃脫。
九月,二十艘大漢海鶻船,載大漢朝一萬海軍步戰兵和千騎,在趙三牛的統領下在倭國本州島登陸,開始了對倭國有計劃的血腥報複。
大漢海軍步戰兵經過一個月的攻城掠地,倭國漂亮貌美的元正天皇親自派使者與趙三牛議和,遭到趙三牛的拒絕。
隨即趙三牛對平城京發動了攻城戰,元正天皇被擒,其弟首太子被趙三牛一槍爆頭。
倭國以蘇我氏為主的六大家族全部被趕上了海鶻船,與他們的元正天皇一起被送到了大漢,倭國此時已經算是滅國了。
趙三牛成了倭國的主事人,走到街頭,凡遇到對他和他的士兵不下跪參拜的倭國人,當即命令士兵將其砍殺。
一時間,倭人見到了大漢朝的人如見到了他們的天皇一樣,大禮參拜,唯恐被殺死,從此,漢朝人在倭國便有了尊貴身份。
十一月,胡風老丞相趕赴倭國,被封為倭國的“至尊聖人”,教習倭人子史經集。
前來聽課的都是倭國大家族的子弟,他們都以至尊聖人的弟子為傲,老奸相胡風以賜他們漢姓為獎勵,激發他們對漢家經史子集的學習。
大漢三年初,經過長達半年的封鎖與夾攻,海族近百萬人口投降大漢,全部遷往朝鮮半島居住。
大漢三年秋,大漢皇後程靈兒為大漢朝誕下了太子江楓。
大漢四年夏,珍妃為大漢朝誕下長公主江莉。
同年秋,並州、司隸、豫州宣布無條件歸順大漢。
大漢五年正旦第二天,楚國皇帝被好友馬瀛率軍在皇宮殺死,隨後楚國諸大臣宣布無條件歸順大漢朝。
自此,大江以北的國土完成了統一,盡歸大漢王朝。
同年春季,被範老黑折磨了幾年的荊州,突然宣布歸順大漢朝,正在攻打廣陵的範老黑部突然身後遭到了大漢朝兩萬鐵騎的包圍。
範老黑被一槍擊中肩膀落馬被活捉,三四千騎兵被斬殺大半,餘者紛紛乞降。
一個月後,揚州、交州、梁州全境相繼宣告歸順漢朝。
至此,北至大湖,南至印度洋,盡皆歸漢土。
江河在漠北大湖北邊建起一座堅城,起名叫“冠軍城”,隨後率一萬騎兵西進大漠,與統治大漠的前奧屯國大汗博都哩賽康的十萬鐵騎相遇。
博都哩賽康欣喜若狂,十萬吃掉一萬,不是太簡單了嗎?
哪知江河的騎兵卻下得馬來,先是迫擊炮轟炸,接著上萬把步槍“砰砰”作響,博都哩賽康大驚,迅速帶兵逃離,依然損失了兩萬多人馬。
博都哩賽康大火,實在惹不起江毅,遂帶兵一路往西攻打,十幾年後江毅才聽說塞康逃到了哪,應該就是前世的土耳其。
自此大漢王朝疆域之寬廣,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三十年後,六十歲的一代帝王江毅宣告退位,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江楓,自己帶著程靈兒和珍妃居住在恩師嚴公的故居。
這日,他悠悠達達的來到翠屏山頂,看著嚴師的墓,他還是那副賤兮兮的笑容:
“老夫子,你舒服的很啊,躺那一睡不起,這幾十年可把我累壞了,東征西討的,總算沒有給你丟臉,給你打下來一個大大的帝國。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全書完)
完本的話:我這是第一次寫網文,網文對於我這個已經五十歲的人來說是陌生的。
這本書是2024年的大年初一開始寫的,今天是三月初四,算是寫了兩個月零三天。差一點就五十萬字了。
寫本書時,我挺矛盾,本想著寫成文藝文,提綱架構鋪的也挺大,就是主角一開始太過於強大了,這是本書開書時的失敗吧。
主要是我將主角定位的太成熟了,說實在話,一個團級的軍事主官迴到古代統兵,吊打一切的,這是肯定的,隻是讀者不太認可。
原計劃本書寫一百五十萬字以上的,看看大綱,後麵的不寫了挺可惜的,但又一想,畢竟是我第一次寫網文,屬於“萌新作者”,太長了怕駕馭不住。
於是到此章就草草收尾了。
謝謝讀者對這部書的閱讀。
又開了一部新書《我要飛過那座山》,請移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