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毅看著洪虔的樣子,雖不討厭,但也著實喜歡不起來,一是嚴師之死,雖不是他有意害死的,但卻因他而起,另外就是他的相貌和身高太有礙觀瞻了。
他知道洪虔來此的目的,雖感覺洪虔有點可憐,也不想違心的答應他。
江毅道:“老洪啊,我也沒想到你竟然會投奔於我,可我早就有言在先,我的皇宮不用一名太監。
我雖是為你感到惋惜,但我當著這麽多人說過的話,你認為我能收迴嗎?
你再想想,除了皇宮,你還能去哪些地方,我若能幫你,一定會幫你的。”
洪虔低著腦袋,兩眼不停流淚,江毅不免動了惻隱之心,當下說道:“老洪,我雖然不能答應你進皇宮,如果你生活遇有難處,你就盡管說,我能幫,就一定幫你。”
洪虔見江毅已經將話說到這一步,已知想進皇宮已是不可能了,索性實話實說,道:“自從太後薨逝後,黎陽王一家帶著皇帝就失蹤了,奴婢就再也沒了依靠。
以前在宮內的積蓄,因為逃難未及帶出,被草原蠻族抄了去。
奴婢這一兩年過的苦啊,跟個乞丐一樣四處無著無落的,聽說您欲登基,奴婢就從雒州一路乞討找到了大元帥您,求賞口飯吃。”
江毅想了想,道:“老洪,我們也算相識一場,對於你的過去,我也不想提了,過去就過去了,今日你能來找我,證明你心裏對我還有份期待。
那樣吧,我也不會讓你白來,我給你一些銀兩,你看著做些營生吧,相比你伺候人,雖是有點辛苦,至少沒人對你吆五喝六了,你看怎麽樣?”
洪虔馬上跪地,連聲道謝。
江毅命人給洪虔拿了三百兩的寶鈔,洪虔雙手接過,千恩萬謝的離開了。
翌日午後,江毅在張省吾、薛城元幾人的陪同下,看了一下金鑾殿,這是建設的重中之重。
金鑾殿是皇帝居住和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又作為舉行盛大儀式和招待外賓的重要場所,是皇權的象征,它的設計體現了當下建築的最高超技術和創意,具有雄偉宏大的造型和獨特的建築風格。
看著這座占地三百多畝的磅礴氣勢的建築群,竟然是在兩個多月完成的,江毅心中不盡感慨,“基建狂魔”和“工匠精神”的名號,可不是吹的,那是華夏民族骨子裏固有的精神。
當天傍晚,從中路軍駐防河間國的一衛中抽調了一個營,正式進駐皇城,擔任皇城禁衛。
二月十二日,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日子,更是萬民永遠記著的日子,卯時中(早晨六點),開國皇帝江毅在冀州真定正式登基,改國號為“大漢”,將今年定為“大漢元年”。
因為江毅是開國君主,故而登基儀式尤為隆重。
除了隆重的音樂、舞蹈,還會邀請大臣舉行隆重的宴席,期間鍾鼓鳴奏出雅樂。
登基儀式,首先要祭祀天地宗社,表示自己是被天命選中的正統皇帝,這個步驟有些地方江毅不必親自進行,而委派了禮部左侍郎代為。
這也是張省吾提前與江毅議定的,考慮登基儀式繁雜,且時間過長,能讓人代替的,就不讓江毅親為了,估計張省吾也發現了江毅的懶。
隻是敬自己的祖宗牌位的時候,別人是不可代替。
禮部派人在羅湖府易林縣江毅的老家走訪了很多百姓,才把江毅的祖宗十八代給摸了個底朝天,並登記建冊。
冒牌江毅在禮部祠祭清吏司郎中的口號中,完成了對江家列祖列宗的祭拜。
之後,江毅要穿著專門的禮服端坐在龍椅之上,接受百官的朝賀拜見,以明確君臣之分、以確定君臣之禮。
今日的江毅頭戴冕冠,冕冠的設計精美獨特,體現了皇帝的尊貴地位和威嚴形象。
冕冠的冕板上端飾有十二旒,每旒上串著一串由九顆不同顏色的玉珠和三顆珍珠組成的裝飾。這些旒以等級數量為象征,皇帝冕冠上的十二旒意味著其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和權威。
旒的設置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是提醒皇帝時刻保持端莊的儀態。
皇帝在戴冕冠的時候,必須謹慎行動,不能輕浮造次,一舉一動都要符合正式的禮儀規範。
否則,這些玉珠就可能在晃動中打在皇帝的臉上,象征著皇帝的失控和不恰當行為。
江毅此時失控倒是沒有,眼睛晃的難受倒是有的,還有,就是他心裏滴血啊,這些玉珠啊、珍珠啊,都是他搶掠迴來的,如今穿在帽簷上在眼前晃來晃去的,他能不心疼?
江毅穿著黃色的龍袍,上麵繡著龍形圖案,又稱龍袞。用蠶絲中最好的輯裏湖絲作為龍袍的經緯線,所以質地很好。
龍袍還泛指中國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江毅的龍袍上繡有九條金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裏麵,每條金龍俱是五爪,暗合“九五至尊”。
為什麽龍袍要繡九條龍呢?因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家具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
為什麽要將一條龍繡在裏襟呢?因為九是奇數,很難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對稱,於是,隻好將一龍繡在裏襟。
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於九條,而且在正麵或背麵看又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江毅穿的龍靴,是千層底的,厚實軟和,上有精工繡製的龍形圖案,色彩甚是華麗。
江毅端坐皇位,接受以文武群臣三跪九叩大禮,從此確定君臣身份。
登基儀式最後一項內容就是江毅要向天下發出詔書,昭告天下大漢王朝在冀州真定建國了。
江毅在詔書中強調:“凡我治下百姓,皆為我漢家子民,此敬告天下,凡犯我大漢者、犯我漢家子民者,雖遠必誅!”。
江毅此詔不但在登基儀式上宣讀,更刊登在了由人民軍報正式改版的第一期的《大漢周報》上,舉國歡騰。
當天下各國看到這份大漢周報的時候,隻是對江毅的強硬表態感到意外而已,當看到詔書上蓋著的大印時,皆是震驚。
因為詔書上不但蓋有江毅的大漢天子印璽,還蓋有始皇時期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
這無疑不昭示著江毅的大漢天子的法理正統身份。
大漢周報還刊登了江毅欲循始皇足跡,進行泰山封禪,霎時引得天下士子文人的頂禮膜拜,徹底的將各個自立的皇帝踩在了腳下。
江毅登基的第十一天後,便了站在泰山頂上,進行著他登基後的第一次祭天——泰山封禪。
江毅刻意的循著始皇帝走過的道路,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麽?這個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禪起源。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製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五經通義》曰:“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這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王受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其實封禪的具體儀式則是富有象征性的。
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址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禮記正義》雲:“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祭地,瘞者,祭月也。”
以上不難看出封禪的目的與象征,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層的意思,那就是: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誌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當然了,這隻是古時帝王們能夠最好的表達美好願望的行為了。
按禮部尚書張省吾的既定行程與時間,泰山封禪之後第二日,一行人便出發了,抵達冀省羅湖府的日子正好是清明節的當天。
身著禮服的大漢天子江毅率天子儀仗,領一眾文武的在恩師嚴公的墓前祭拜,並致拜詞,追封嚴公為大漢“文忠公”,享國士譽。
並另旨賜封師母嚴張氏為一品誥命夫人,至此嚴公之家一時風頭無兩,連皇帝都是門下弟子,馬上又是皇親國戚了,國朝三個丞相,一個是嚴公的兒子,另兩個是嚴公的弟子,就連朝中五部堂官,也是嚴公的學生。
自此之後,嚴府每日來客絡繹不絕,多是嚴公的故友門生,上門不是來敘舊誼,就是學生來拜望師母的,一時令嚴從喻煩不勝煩,於是夜宿丞相府值房,多日不迴家。
初始,嚴母也是對來者熱情接待,都是遠道而來的,還不好駁了麵子,無奈來人實在太多了,也沒地方可去,一家人隻好住客棧躲了起來。
江毅一迴到都城真定府皇宮,所有的事都來了。
薛城元就領著戶部的尚書找到了禦書房,兩人欲行禮參拜,被江毅伸手攔阻,江毅道:“薛丞相你轉告各部院,以後非重大節日,大臣們上朝隻行拱手禮即可,不必大禮跪拜。”
薛城元道:“皇上,這好像與禮製不符。”
江毅打斷他道:“我的性格...”
薛城元立時阻止:“皇上,您以後隻能說‘朕’,不可說‘我’,其他都可以協商,唯獨這條,沒得商量,皇權就是皇權。”
江毅無奈道:“好,好,這點依你,我,不是,朕一時不適應,慢慢改慢慢改。”
薛城元見江毅那副樣子,心知江毅是聽進去了,一時要全部改過來,漫說是江毅,換成任何人也得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關鍵是這身份變化也太大了。
薛城元欲跟江毅談國庫的事,江毅卻先說了:“薛丞相是來找朕要錢的吧?”
薛城元道:“皇上,今年春耕的時候,本欲要撥給各府縣一些春耕費用的,因當時正趕上籌辦登基大典,故而各地府縣也知輕重,就先拖欠著百姓,待過後再補。
如今皇上已經即位,天下承平,官府欠治下百姓的銀子,久拖總是不妥,請皇上即刻撥付銀兩……”
江毅一伸手:“打住,你薛賀年又來這一招?咱先不說別的,冀省去年的二百一十萬兩銀子你給老子弄哪去了?
老子出的一千萬兩真金白銀,你倒好,一分錢你也不還,你還來坑我?”
薛城元故作狐疑狀,問:“不知皇上問的什麽二百一十萬兩銀子?臣的確不知啊?”他看向戶部尚書周瀚勤道:“周大人,你知道去年冀省有二百一十萬兩銀子嗎?”
戶部尚書周瀚勤為人一向耿直,一下被問住了,他看向薛城元,一時不知該如何迴答,但又見薛城元一臉焦急的望著他,當下隨口說道:“薛相,到底是說有,還是說沒有啊?”
薛城元頓時泄了氣,一看江毅冷著個臉看著他,馬上說道:“那我迴去查查再向皇上稟報。”說完,倉惶而逃。
周瀚勤看看逃跑的薛城元,再看看江毅,也是無語,一拱手,也退了出去。
江毅也不在跟他們倆閑扯,他要靜下心來梳理一下政務,如今新朝剛立,要打破以前的衙署各部的設立,尤其地方四級府衙的權利架構,既要分工明確,又不使官員冗餘。
他想到了他的前世地方四級政府,結合這個世界的特點,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具有他江毅特色的大漢機構設置。
他知道洪虔來此的目的,雖感覺洪虔有點可憐,也不想違心的答應他。
江毅道:“老洪啊,我也沒想到你竟然會投奔於我,可我早就有言在先,我的皇宮不用一名太監。
我雖是為你感到惋惜,但我當著這麽多人說過的話,你認為我能收迴嗎?
你再想想,除了皇宮,你還能去哪些地方,我若能幫你,一定會幫你的。”
洪虔低著腦袋,兩眼不停流淚,江毅不免動了惻隱之心,當下說道:“老洪,我雖然不能答應你進皇宮,如果你生活遇有難處,你就盡管說,我能幫,就一定幫你。”
洪虔見江毅已經將話說到這一步,已知想進皇宮已是不可能了,索性實話實說,道:“自從太後薨逝後,黎陽王一家帶著皇帝就失蹤了,奴婢就再也沒了依靠。
以前在宮內的積蓄,因為逃難未及帶出,被草原蠻族抄了去。
奴婢這一兩年過的苦啊,跟個乞丐一樣四處無著無落的,聽說您欲登基,奴婢就從雒州一路乞討找到了大元帥您,求賞口飯吃。”
江毅想了想,道:“老洪,我們也算相識一場,對於你的過去,我也不想提了,過去就過去了,今日你能來找我,證明你心裏對我還有份期待。
那樣吧,我也不會讓你白來,我給你一些銀兩,你看著做些營生吧,相比你伺候人,雖是有點辛苦,至少沒人對你吆五喝六了,你看怎麽樣?”
洪虔馬上跪地,連聲道謝。
江毅命人給洪虔拿了三百兩的寶鈔,洪虔雙手接過,千恩萬謝的離開了。
翌日午後,江毅在張省吾、薛城元幾人的陪同下,看了一下金鑾殿,這是建設的重中之重。
金鑾殿是皇帝居住和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又作為舉行盛大儀式和招待外賓的重要場所,是皇權的象征,它的設計體現了當下建築的最高超技術和創意,具有雄偉宏大的造型和獨特的建築風格。
看著這座占地三百多畝的磅礴氣勢的建築群,竟然是在兩個多月完成的,江毅心中不盡感慨,“基建狂魔”和“工匠精神”的名號,可不是吹的,那是華夏民族骨子裏固有的精神。
當天傍晚,從中路軍駐防河間國的一衛中抽調了一個營,正式進駐皇城,擔任皇城禁衛。
二月十二日,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日子,更是萬民永遠記著的日子,卯時中(早晨六點),開國皇帝江毅在冀州真定正式登基,改國號為“大漢”,將今年定為“大漢元年”。
因為江毅是開國君主,故而登基儀式尤為隆重。
除了隆重的音樂、舞蹈,還會邀請大臣舉行隆重的宴席,期間鍾鼓鳴奏出雅樂。
登基儀式,首先要祭祀天地宗社,表示自己是被天命選中的正統皇帝,這個步驟有些地方江毅不必親自進行,而委派了禮部左侍郎代為。
這也是張省吾提前與江毅議定的,考慮登基儀式繁雜,且時間過長,能讓人代替的,就不讓江毅親為了,估計張省吾也發現了江毅的懶。
隻是敬自己的祖宗牌位的時候,別人是不可代替。
禮部派人在羅湖府易林縣江毅的老家走訪了很多百姓,才把江毅的祖宗十八代給摸了個底朝天,並登記建冊。
冒牌江毅在禮部祠祭清吏司郎中的口號中,完成了對江家列祖列宗的祭拜。
之後,江毅要穿著專門的禮服端坐在龍椅之上,接受百官的朝賀拜見,以明確君臣之分、以確定君臣之禮。
今日的江毅頭戴冕冠,冕冠的設計精美獨特,體現了皇帝的尊貴地位和威嚴形象。
冕冠的冕板上端飾有十二旒,每旒上串著一串由九顆不同顏色的玉珠和三顆珍珠組成的裝飾。這些旒以等級數量為象征,皇帝冕冠上的十二旒意味著其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和權威。
旒的設置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是提醒皇帝時刻保持端莊的儀態。
皇帝在戴冕冠的時候,必須謹慎行動,不能輕浮造次,一舉一動都要符合正式的禮儀規範。
否則,這些玉珠就可能在晃動中打在皇帝的臉上,象征著皇帝的失控和不恰當行為。
江毅此時失控倒是沒有,眼睛晃的難受倒是有的,還有,就是他心裏滴血啊,這些玉珠啊、珍珠啊,都是他搶掠迴來的,如今穿在帽簷上在眼前晃來晃去的,他能不心疼?
江毅穿著黃色的龍袍,上麵繡著龍形圖案,又稱龍袞。用蠶絲中最好的輯裏湖絲作為龍袍的經緯線,所以質地很好。
龍袍還泛指中國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江毅的龍袍上繡有九條金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裏麵,每條金龍俱是五爪,暗合“九五至尊”。
為什麽龍袍要繡九條龍呢?因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家具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
為什麽要將一條龍繡在裏襟呢?因為九是奇數,很難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對稱,於是,隻好將一龍繡在裏襟。
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於九條,而且在正麵或背麵看又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江毅穿的龍靴,是千層底的,厚實軟和,上有精工繡製的龍形圖案,色彩甚是華麗。
江毅端坐皇位,接受以文武群臣三跪九叩大禮,從此確定君臣身份。
登基儀式最後一項內容就是江毅要向天下發出詔書,昭告天下大漢王朝在冀州真定建國了。
江毅在詔書中強調:“凡我治下百姓,皆為我漢家子民,此敬告天下,凡犯我大漢者、犯我漢家子民者,雖遠必誅!”。
江毅此詔不但在登基儀式上宣讀,更刊登在了由人民軍報正式改版的第一期的《大漢周報》上,舉國歡騰。
當天下各國看到這份大漢周報的時候,隻是對江毅的強硬表態感到意外而已,當看到詔書上蓋著的大印時,皆是震驚。
因為詔書上不但蓋有江毅的大漢天子印璽,還蓋有始皇時期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
這無疑不昭示著江毅的大漢天子的法理正統身份。
大漢周報還刊登了江毅欲循始皇足跡,進行泰山封禪,霎時引得天下士子文人的頂禮膜拜,徹底的將各個自立的皇帝踩在了腳下。
江毅登基的第十一天後,便了站在泰山頂上,進行著他登基後的第一次祭天——泰山封禪。
江毅刻意的循著始皇帝走過的道路,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麽?這個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禪起源。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製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五經通義》曰:“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這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王受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其實封禪的具體儀式則是富有象征性的。
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址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禮記正義》雲:“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祭地,瘞者,祭月也。”
以上不難看出封禪的目的與象征,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層的意思,那就是: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誌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當然了,這隻是古時帝王們能夠最好的表達美好願望的行為了。
按禮部尚書張省吾的既定行程與時間,泰山封禪之後第二日,一行人便出發了,抵達冀省羅湖府的日子正好是清明節的當天。
身著禮服的大漢天子江毅率天子儀仗,領一眾文武的在恩師嚴公的墓前祭拜,並致拜詞,追封嚴公為大漢“文忠公”,享國士譽。
並另旨賜封師母嚴張氏為一品誥命夫人,至此嚴公之家一時風頭無兩,連皇帝都是門下弟子,馬上又是皇親國戚了,國朝三個丞相,一個是嚴公的兒子,另兩個是嚴公的弟子,就連朝中五部堂官,也是嚴公的學生。
自此之後,嚴府每日來客絡繹不絕,多是嚴公的故友門生,上門不是來敘舊誼,就是學生來拜望師母的,一時令嚴從喻煩不勝煩,於是夜宿丞相府值房,多日不迴家。
初始,嚴母也是對來者熱情接待,都是遠道而來的,還不好駁了麵子,無奈來人實在太多了,也沒地方可去,一家人隻好住客棧躲了起來。
江毅一迴到都城真定府皇宮,所有的事都來了。
薛城元就領著戶部的尚書找到了禦書房,兩人欲行禮參拜,被江毅伸手攔阻,江毅道:“薛丞相你轉告各部院,以後非重大節日,大臣們上朝隻行拱手禮即可,不必大禮跪拜。”
薛城元道:“皇上,這好像與禮製不符。”
江毅打斷他道:“我的性格...”
薛城元立時阻止:“皇上,您以後隻能說‘朕’,不可說‘我’,其他都可以協商,唯獨這條,沒得商量,皇權就是皇權。”
江毅無奈道:“好,好,這點依你,我,不是,朕一時不適應,慢慢改慢慢改。”
薛城元見江毅那副樣子,心知江毅是聽進去了,一時要全部改過來,漫說是江毅,換成任何人也得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關鍵是這身份變化也太大了。
薛城元欲跟江毅談國庫的事,江毅卻先說了:“薛丞相是來找朕要錢的吧?”
薛城元道:“皇上,今年春耕的時候,本欲要撥給各府縣一些春耕費用的,因當時正趕上籌辦登基大典,故而各地府縣也知輕重,就先拖欠著百姓,待過後再補。
如今皇上已經即位,天下承平,官府欠治下百姓的銀子,久拖總是不妥,請皇上即刻撥付銀兩……”
江毅一伸手:“打住,你薛賀年又來這一招?咱先不說別的,冀省去年的二百一十萬兩銀子你給老子弄哪去了?
老子出的一千萬兩真金白銀,你倒好,一分錢你也不還,你還來坑我?”
薛城元故作狐疑狀,問:“不知皇上問的什麽二百一十萬兩銀子?臣的確不知啊?”他看向戶部尚書周瀚勤道:“周大人,你知道去年冀省有二百一十萬兩銀子嗎?”
戶部尚書周瀚勤為人一向耿直,一下被問住了,他看向薛城元,一時不知該如何迴答,但又見薛城元一臉焦急的望著他,當下隨口說道:“薛相,到底是說有,還是說沒有啊?”
薛城元頓時泄了氣,一看江毅冷著個臉看著他,馬上說道:“那我迴去查查再向皇上稟報。”說完,倉惶而逃。
周瀚勤看看逃跑的薛城元,再看看江毅,也是無語,一拱手,也退了出去。
江毅也不在跟他們倆閑扯,他要靜下心來梳理一下政務,如今新朝剛立,要打破以前的衙署各部的設立,尤其地方四級府衙的權利架構,既要分工明確,又不使官員冗餘。
他想到了他的前世地方四級政府,結合這個世界的特點,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具有他江毅特色的大漢機構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