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誌豪審視著“八角籠”第五版徹底改頭換麵的裝甲方案,他為此耗費了一周的時間。主要改動在於以特定斜向角度設置裝甲板,使其更容易偏轉傷害而非直接承受。這種微妙的角度和肋狀圖案使機甲看起來仿佛披上了鱷魚皮。


    采用如此非傳統的裝甲布局帶來了一個顯著的缺點。通過斜向堆疊裝甲板,張誌豪必須在同等表麵積內安裝比平直堆疊更多的裝甲。


    這就像是用撲克牌搭房子而不是簡單並排放置。一種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表麵麵積,而另一種則增加了密度。為了保持“八角籠”的重量不至於過高,張誌豪不得不減少方形裝甲層數,並削減柔性裝甲的用量。


    “經過這麽一番努力,我覺得機甲的裝甲性能並沒有提高多少。”張誌豪歎氣道,他預想中的巨大改進並未實現。無論他運用多少技巧,物理上的限製終究無法繞過。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不犧牲機動性的情況下,其吸收傷害的能力提高了大約5%。”


    這樣的改進是以高昂代價換來的。他大量使用的方形裝甲比“八角籠”原有的裝甲更昂貴,實際上提供的防護力卻稍有下降。如果不是張誌豪堅持使用模塊化裝甲係統,采用其他裝甲方式的話,可能會獲得更高的收益。


    通過這次設計,張誌豪感到自己缺少某種元素來讓他的設想成功實現。一道無形的牆阻止了他的努力,使他在提升防護的同時完全避免速度降低的和諧統一變得困難重重。


    “這個問題比我想象的複雜得多。”他總結道,並承認自己低估了構思一個無人想到的神奇解決方案的難度。“我現在已經精疲力竭,沒法再在這個設計方案上繼續深入下去了。”


    當他從事“八角籠”項目時,與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在他最為得意的兩款產品——夢幻2r天使之翼和ca-c1馬克·安東尼上工作時,他投入了大量的熱情,甚至忽略了設計中難以解決的問題。


    尤其是對於早年迅速完成的塞拉芬,如果張誌豪重新審視這個作品,恐怕會因其中留下的諸多設計缺陷而羞愧至死。然而他對這款設計的自豪感並未因此減少半分。塞拉芬是一款成功的產品,一些青銅聯賽的年輕選手們駕駛它度過了愉快時光。這個設計蘊含著生命的火花。


    那麽對於他最新的項目呢?張誌豪估計,如果強行推出基於“八角籠”的新變體,結果可能隻是一堆廢鐵。今天他學到了一點,無論你如何專注於單一的設計意圖,都無法替代真正的實力。他的技能需要跟上心中的設想。


    他又迴想起心中的那個形象。他想要設計一款獵手,一個街頭的掠食者,能像猿猴一樣靈活移動,又能像人類一樣戰鬥。它可以逃避所有追蹤,轉而選擇追逐敵人,沒有任何人能躲過突如其來的致命一擊。


    “缺個隱身功能。”張誌豪意識到這一點後撓了撓頭。


    兩星級別的機甲提供了更為成熟的隱身選項,但它們仍然存在缺陷。購買僅在極小範圍內有效的許可證要花費大量光輝幣。僅從成本效益的角度考慮,這筆開銷很難說得通。


    “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它需要這個選項。”


    最初的“八角籠”並沒有配備隱身功能。在高度城市化的環境中,金屬無處不在,從建築物到車輛,再到地下管道。所有這些障礙物嚴重幹擾了某些傳感器,但並非全部。如果“八角籠”能夠妥善管理自身的熱量和腳步聲,就能悄無聲息地接近獵物或在其隱藏地點讓敵人毫無察覺地走過。


    “但問題是,速度太慢了。”張誌豪注意到這種策略的短板,“‘八角籠’不可能跳到警戒狀態的對手身後。”


    在現實戰鬥情況下,機甲駕駛員並不清楚戰場上到底有多少對手,而在競技場風格的比賽中,遊戲總是為隊伍提供相同數量的對手。掌握了這些信息的駕駛員如果沒有消滅預期數量的敵人,就不會輕易放鬆警惕。


    “看來不買個隱身模塊是不行了。”


    張誌豪無奈地歎了口氣,決定遵循自己的直覺。這個問題一直在他心頭縈繞,驅使他去填補這個漏洞。他退出了設計界麵,轉向辦公桌上的終端,啟動《鐵血精神》並訪問了二星級市場的部分。他無視眼前的所有其他裝備,將注意力集中在隱身組件上。


    在市場中,針對讓機甲避開他人感知的各種隱身方案應有盡有,雖然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但每一種都價格不菲。


    粒子噴射器是最便宜的選擇。它的工作原理是向空中拋灑一批特殊粒子,使其擴散開來,用虛假讀數淹沒對手。微粒中內置的專業錨定機製允許它們在空氣中長時間懸浮。


    但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它不分敵我。如果你向空中釋放大量垃圾信息,很可能會導致自己和隊友被蒙蔽。同時,這也幾乎是在向敵人宣告你的存在,你正潛伏在附近,渴望接近他們然後發動攻擊。此外,盡管這些粒子具有錨定功能,但在某些情況下仍會隨風飄散,很容易被吹走。


    另一種隱身選項是采用主動傳感器對抗措施,如電子戰(ecm)係統。這類係統有多種類型,有時能同時實現多項功能。它們可以釋放噪音幹擾某些遠程傳感器,或者在遠處投影一個假目標機甲,甚至在一個小區域內製造多個相同的影像,讓敵人誤以為是一大群機甲。


    張誌豪對ecm係統並不陌生,在他的塞拉芬和幻影機甲中就曾使用過此類技術,它有助於提升這些機甲的規避能力。“八角籠”在遭受攻擊時也十分依賴規避戰術,因此ecm係統同樣對其有所幫助。


    然而,ecm係統也有其局限性。更強大的模塊會消耗大量能源,並不能欺騙所有類型的傳感器,而且全功率開啟ecm本身就可能發出信號,引起未察覺對手的警覺。此外,ecm也無法對付諸如測量地麵振動等特殊傳感器,最後一點,敵方駕駛員可能會選擇不依賴機器,而是利用自身感官觀察戰場。


    第三種隱身方法是使用專門的塗層或裝甲。通過在外層包裹一層能夠抑製信號反彈迴對手傳感器的材料,可以使機甲悄無聲息地移動而不被敵人發現。


    但與前兩種選項一樣,這種技巧無法抑製聲音、振動等其他信號。選擇隱身塗層或裝甲還意味著放棄了更多耐損傷的選項,例如許多駕駛員喜歡購買的一種特殊反射塗層,可以略微抵消來自激光的傷害。


    誘餌、ecm和隱身塗層這三種選項代表了當時隱身技術有限的進步。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出現了更多複雜的解決方案,但由於它們更高的星級等級,張誌豪無法獲取這些技術。


    “‘八角籠’不是破壞者,盡管它可以扮演這個角色。”


    兩者在角色定位上有重要區別。破壞者通常避免正麵衝突,主要在敵後線打擊關鍵基礎設施節點。而“八角籠”則專注於密集複雜環境中的純戰鬥。它需要的是輔助其更好地消滅敵人的手段,而非完全避開探測的方法。


    “看來在這幾種方案中,粒子噴射器最為合適。”


    粒子噴射器雖然受限於單個機甲所能攜帶的粒子數量,但發射器本身相對低端,幾乎可以安裝在任何位置。除了載荷容器外,它的重量極輕,能耗也非常低,對機甲性能的影響最小。如同導彈發射器一樣,真正的技術在於其所搭載的粒子負載,而非發射方式。可發射的粒子在密度、持久性、風敏感度等方麵各不相同。


    在所有可用的選擇中,張誌豪挑選了一個持續時間較短但在較大區域內效果顯著的模塊。當他購得著名的瓦爾哈拉粒子噴射模塊第一代後,花費賬戶減少了30萬光輝幣。許多尋求戰場幹擾手段的虛擬機甲也選擇了同樣的粒子噴射器。這款模塊的特點非常適合短時間、高強度的競技場比賽。


    拿到新裝備後,張誌豪閱讀手冊並盡可能熟悉新技術。他麵臨的主要問題是決定將其安裝在哪裏,以及為機甲添加多少個容器。


    “至少好的一點是,就像模塊化裝甲一樣,用完後的容器可以彈射出去。”


    張誌豪慷慨地在噴射器艙內添加了四個備用容器。雖然對於一對一的比賽來說這個數量有些過剩,但駕駛員總可以在賽前調整配置,或在比賽開始時丟棄這些容器。


    他著手將噴射器和容器安裝到機甲背部。這樣安裝雖會打破機甲平衡,但能保持其完整的活動範圍。不過,張誌豪覺得這個添加物有些麻煩,就像給運動員背了個背包,無論包裏裝的東西有多輕,都會影響其最佳表現。


    “等等,粒子噴射器其實沒那麽複雜。我為什麽非要固定安裝呢?”


    沒有任何東西阻止他圍繞模塊臨時搭建一個外部外殼。該組件耗電少,隻需要一根數據線與機甲處理器進行通信。


    利用設計工具,張誌豪迅速構建了一個支架,用來固定發射器和四個額外容器。然後他又添加了幾處固定裝置,將支架連接到攜帶這一裝置的機甲背部。


    接著,他迴頭修改尚未完成的機甲,使其背部適應這些固定裝置。設計能讓機甲從背後安裝和拆卸東西的插槽有些棘手,但得益於“八角籠”手臂出色的活動範圍,這一設計變得可行。實際上,為了完善這個設計,張誌豪花了一整天的時間進行微調。


    完成所有工作後,張誌豪滿意地看著自己的作品。變體的能力得到了增強,且並未犧牲機動性。如果機甲正在追捕敵人,可以提前啟動粒子噴射器,一旦完成任務即可從背部分離。將其藏在角落後,機甲就可以盡情作戰。如果能在戰鬥中幸存下來,還可以返迴重新安裝粒子噴射器。


    “唯一的問題是,如果機甲遭到背後襲擊。”


    為了容納這種安裝係統,張誌豪不得不在背部裝甲上開幾個孔洞。雖然不大,但根據損傷類型和口徑,這些縫隙給敵方狙擊手提供了一個機會,有可能一擊癱瘓改造過的“八角籠”。


    萬事皆有取舍。張誌豪選擇這條道路是因為它符合他所設計變體的獵手特性。“那就讓這款機甲更出彩一些吧。”


    正如張誌豪在幾乎所有機甲上都整合了節日雲霧發生器,這款新的“八角籠”也不例外。他在粒子噴射器支架上加裝了一個高容量版本的模塊,並將其色彩配置設定為炫目的混合色,同時他也添加了常規的白色、灰色或黑色預設設置,以便駕駛員根據個人喜好進行選擇。


    張誌豪編程讓雲霧生成器與粒子噴射器發射載荷的同時啟動,彩色迷霧和幹擾粒子混合在一起,在局部區域創造出既能抑製傳感器又具有迷惑性的彩虹薄霧。當然,機甲通常擁有備用傳感器模式來應對這種情況,但這不失為一種迫使敵人切換模式的心理戰術。他還微調了“八角籠”的觀察模式,使其在激活粒子噴射器時自動切換。


    “嗯,‘八角籠’的傳感器也並不出色。”


    空中散布幹擾物的主要問題在於,它會對包括“八角籠”在內的所有機體一視同仁地造成影響。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張誌豪無法找到好的解決辦法來緩解這個問題。配備高性能傳感器不僅會消耗比他期望更多的能源,而且還會像黑暗中的燈塔一樣暴露機甲的位置。


    “這就得看駕駛員如何充分利用裝備了,我在這方麵幫不上更多忙。”


    為了妥善容納背部的支架,張誌豪再次優化了機甲的裝甲方案。裝配上長矛和短刀後,這款機甲看上去比基礎型號更加兇猛。他又花了兩天時間精修其角度和完善平衡性,確保無論是否攜帶支架,機甲都不會過分前傾或後仰。經過最後拋光打磨,這款變體接近於最終形態。


    最後一步是添加塗層。張誌豪選擇了模仿基礎型號,賦予機甲一個高度反光的鉻金屬外殼。這樣的選擇使得機甲在光學傳感器麵前難以隱藏,但在粒子雲中戰鬥時可能會呈現出有趣的外觀效果。


    當他完成全部設計後,張誌豪給這款機甲起了個名字。“就叫你迷霧潛行者好了。係統,我做得怎麽樣?”


    [設計評估:迷霧潛行者]


    變體名稱:o-225cm迷霧潛行者


    基礎型號:“八角籠” o-225c


    原始製造商:全球星極公司


    重量等級:中型-輕型


    推薦角色:遊擊戰士


    裝甲防護:c+


    承載能力:e-


    外觀美學:b


    耐力:b+


    能源效率:a


    靈活性:a


    火力強度:f+


    結構完整性:c


    機動性:b+


    偵察能力:d+


    x因素:e


    差異度:37%


    性能提升:14%


    成本效益:-50%


    總體評價:迷霧潛行者是對基礎型號的一次重新構想,雖然成本大幅提高,但性能略有提升。該機甲采用了重新設計的裝甲方案,稍微提高了傷害吸收能力,但在消耗戰中提供了更好的機動性。新增的粒子噴射係統在短兵相接的戰鬥中能為熟練掌握機會的駕駛員帶來優勢。


    [您因完成了具有超過10%性能提升的原創設計而獲得75設計點]


    [您因設計了一款帶有x因素痕跡的機甲而獲得100設計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能機甲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瀟灑出風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瀟灑出風塵並收藏超能機甲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