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韋夏卿的賞識,柳宗元的仕途就會少走些彎路。
兩年以後,也就是柳子三十一歲時,他果然被提拔,由藍田縣尉調到朝廷的監察機構禦史台,做監察禦史裏行。所謂裏行,就是見習的意思。
監察禦史的工作,主要是監督朝廷禮儀,巡察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經濟、司法等,裏行的官階正八品下。雖然沒有施政實權,但是可以過問的事情很多,又準參見皇帝,參加議政,遇到處理複雜問題,就能表現出才能和品德,對於青年官員晉升非常有利。年輕人一旦做上了監察禦史或左右拾遺,同僚往往另眼相看,因為這意味著委以大任已為時不遠。
從集賢殿書院到藍田縣尉,再到監察禦史,在當時來說這是一條理想的升遷之路。這個履曆中沒有什麽曲折和彎路,柳宗元的政治前途十分美好,等待他去摘取最高的幸運之珠,這方麵足以引起旁人的羨慕和妒嫉。
柳宗元在監察禦史任上他也隻做了兩年,就升任禮部員外郎,官階是從六品上。
這一年,柳宗元年僅三十三歲,已是台省的郎官、朝廷的要員。而他父親辛辛苦苦奮鬥一輩子,也不如他現在的職位高。他真的是比父親幸運多了。
不幸的是,柳宗元與楊氏結婚僅三年,僅二十三歲的楊氏就因難產病逝了。
建中四年(公元784年),柳鎮為鄂嶽沔都團練使判官,柳宗元這時隨父在夏口。楊憑很喜歡少有文才的柳宗元,要把九歲的女兒許配給十三歲的柳宗元,後來始終也沒反悔。
楊女三歲喪母,自小溫順,沒有大戶人家“驕盈之色”。貞元九年,柳鎮死,柳宗元守父喪。貞元十一年,楊女嫁入柳家,她敬侍柳宗元母親,柳家人都很喜歡她。
柳宗元母親曾說:“自吾得新婦,增一孝女。”兩家又是世代交好的“通家”,柳母愛之如己出。柳宗元兩個姐姐也把她當親姊妹看待。
柳宗元終生為喪妻失子而難以釋懷。他把對亡妻的深切思念,化作了筆端的《亡妻宏農楊氏誌》,緬懷了楊氏的賢良淑德:“坤德柔順,婦道肅雍。惟若人兮,婉娩淑姿。鏘翔令容,委窮塵兮。佳城鬱鬱,閉白日兮。之死同穴,歸此室兮。”
對妻子的死,他哀痛不亦,發願要“之死同穴”。這種喪妻之情情一直伴隨柳宗元一生。
盛年喪妻,人生況味,柳宗元早早地品嚐人世的無常。
自楊氏死至永貞年,六年間柳宗元沒有續娶,後來遭貶到死也沒再正式婚配。
唐代文人一般過著浪漫的生活,狎妓飲灑與賦詩作文,並行不悖,社會上也不以為怪。柳宗元對生活所持態度與時尚有所不同。如果說他生活中有什麽愛好,那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和交友。
柳宗元年少時養成的好學和博學習慣,成年後更是如此。三十歲的柳宗元,已經是在朝廷做了好幾年官的人,還與他的朋友劉禹錫、韓泰一起,興致勃勃去聽那時著名的詩經專家講學。
三十三歲那年,柳宗元正從事政治革新活動,官至禮部員外郎,政務非常繁忙。在這種情況下,還拜陸贄為老師。年邁的陸贄,為他抱病講解《春秋》,表揚柳宗元學習進步很快。
這時的柳宗元,在長安文壇上已經享有聲譽,青年文人對他趨之若騖,可是遇到了比自己高明的人,仍是不忘虛心學習。柳宗元的許多青年朋友,如劉禹錫、呂溫、韓愈、崔群等,這時候也都先後通過科舉步入政界。劉禹錫、呂溫、崔群三人都比他長一歲,韓愈比他長五歲。這些人後來都是曆史上的名人,當年作為時代青年的俊傑,相會在長安。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登進士第,因而他們有同年之誼。
接著,劉禹錫又順利地通過了吏部的考試,在長安東宮做了兩年太子校書。後因遇上父親病故,不得不南奔揚州。
在柳宗元調藍田尉那一年,劉禹錫從揚州迴到長安,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這時他與柳宗元又經常見麵。他們兩人同一年從縣職調任朝廷監察禦史台;當柳宗元從監察禦史台升任禮部員外郎,劉禹錫也升任屯田員外郎,分管朝廷財政工作。這兩個胸懷大誌的年輕才子,在政治生涯中同步升遷,結下了莫逆之交。
呂溫,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中唐政治家,文章和詩都寫得不錯。他與柳宗元本有點親戚關係,所以兩人認識得早。
呂溫考進士不算順利,登第比柳宗元晚五年,可是接著在第二年就通過吏部的考試,這樣就與柳宗元同在集賢殿書院工作兩年。
呂溫思想活躍,見解獨到,二十七歲那年寫一篇《諸葛武侯廟記》,借評諸葛亮來論當代政治,提出執政者要順乎民心,很有見地。
呂溫信仰仁政愛民的政治學說。他後來做道州(今湖南道縣)剌史,頗有政績,可遇到道州江華縣有位姓毛的縣令,偏偏好打人。
他調離道州前,寫了一首詩送給這個毛縣令,最後兩句是:“今朝別後無他囑,雖是蒲鞭也莫施。“看來,他對毛縣令很不放心,囑他連蒲草做的鞭子也不能用。
呂溫這些觀點,與柳宗元、劉禹錫十分契合。年輕的呂溫,在仕途上也很順利。他在柳宗元擔任監察禦史裏行那年,由唐德宗親自提名做左拾遺。第二年,又以侍禦史的身份出使吐蕃,說明了朝廷對他的器重。
從當時情況來看,柳宗元與劉禹錫、呂溫三人是晉升最快的青年朝官,在同輩人中很少有可與之相比的,因此在朝廷內外十分引人注目。這三個青年彼此十分相好,有誌同道合和難解難分的友情。
才華橫溢,加上年少得誌,致使他們身上逐漸形成一種銳氣和傲氣。一方麵不畏艱險,敢於進取,有一股一往無前的精神;另一方麵鋒芒畢露,天真樂觀,看待世事往往流於簡單化。這種情況表現出這些年輕人政治熱情高昂,可又顯得比較單純。思想單純,就個人而言不是什麽問題,然而在官場政治中,卻未必是有益的。
兩年以後,也就是柳子三十一歲時,他果然被提拔,由藍田縣尉調到朝廷的監察機構禦史台,做監察禦史裏行。所謂裏行,就是見習的意思。
監察禦史的工作,主要是監督朝廷禮儀,巡察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經濟、司法等,裏行的官階正八品下。雖然沒有施政實權,但是可以過問的事情很多,又準參見皇帝,參加議政,遇到處理複雜問題,就能表現出才能和品德,對於青年官員晉升非常有利。年輕人一旦做上了監察禦史或左右拾遺,同僚往往另眼相看,因為這意味著委以大任已為時不遠。
從集賢殿書院到藍田縣尉,再到監察禦史,在當時來說這是一條理想的升遷之路。這個履曆中沒有什麽曲折和彎路,柳宗元的政治前途十分美好,等待他去摘取最高的幸運之珠,這方麵足以引起旁人的羨慕和妒嫉。
柳宗元在監察禦史任上他也隻做了兩年,就升任禮部員外郎,官階是從六品上。
這一年,柳宗元年僅三十三歲,已是台省的郎官、朝廷的要員。而他父親辛辛苦苦奮鬥一輩子,也不如他現在的職位高。他真的是比父親幸運多了。
不幸的是,柳宗元與楊氏結婚僅三年,僅二十三歲的楊氏就因難產病逝了。
建中四年(公元784年),柳鎮為鄂嶽沔都團練使判官,柳宗元這時隨父在夏口。楊憑很喜歡少有文才的柳宗元,要把九歲的女兒許配給十三歲的柳宗元,後來始終也沒反悔。
楊女三歲喪母,自小溫順,沒有大戶人家“驕盈之色”。貞元九年,柳鎮死,柳宗元守父喪。貞元十一年,楊女嫁入柳家,她敬侍柳宗元母親,柳家人都很喜歡她。
柳宗元母親曾說:“自吾得新婦,增一孝女。”兩家又是世代交好的“通家”,柳母愛之如己出。柳宗元兩個姐姐也把她當親姊妹看待。
柳宗元終生為喪妻失子而難以釋懷。他把對亡妻的深切思念,化作了筆端的《亡妻宏農楊氏誌》,緬懷了楊氏的賢良淑德:“坤德柔順,婦道肅雍。惟若人兮,婉娩淑姿。鏘翔令容,委窮塵兮。佳城鬱鬱,閉白日兮。之死同穴,歸此室兮。”
對妻子的死,他哀痛不亦,發願要“之死同穴”。這種喪妻之情情一直伴隨柳宗元一生。
盛年喪妻,人生況味,柳宗元早早地品嚐人世的無常。
自楊氏死至永貞年,六年間柳宗元沒有續娶,後來遭貶到死也沒再正式婚配。
唐代文人一般過著浪漫的生活,狎妓飲灑與賦詩作文,並行不悖,社會上也不以為怪。柳宗元對生活所持態度與時尚有所不同。如果說他生活中有什麽愛好,那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和交友。
柳宗元年少時養成的好學和博學習慣,成年後更是如此。三十歲的柳宗元,已經是在朝廷做了好幾年官的人,還與他的朋友劉禹錫、韓泰一起,興致勃勃去聽那時著名的詩經專家講學。
三十三歲那年,柳宗元正從事政治革新活動,官至禮部員外郎,政務非常繁忙。在這種情況下,還拜陸贄為老師。年邁的陸贄,為他抱病講解《春秋》,表揚柳宗元學習進步很快。
這時的柳宗元,在長安文壇上已經享有聲譽,青年文人對他趨之若騖,可是遇到了比自己高明的人,仍是不忘虛心學習。柳宗元的許多青年朋友,如劉禹錫、呂溫、韓愈、崔群等,這時候也都先後通過科舉步入政界。劉禹錫、呂溫、崔群三人都比他長一歲,韓愈比他長五歲。這些人後來都是曆史上的名人,當年作為時代青年的俊傑,相會在長安。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登進士第,因而他們有同年之誼。
接著,劉禹錫又順利地通過了吏部的考試,在長安東宮做了兩年太子校書。後因遇上父親病故,不得不南奔揚州。
在柳宗元調藍田尉那一年,劉禹錫從揚州迴到長安,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這時他與柳宗元又經常見麵。他們兩人同一年從縣職調任朝廷監察禦史台;當柳宗元從監察禦史台升任禮部員外郎,劉禹錫也升任屯田員外郎,分管朝廷財政工作。這兩個胸懷大誌的年輕才子,在政治生涯中同步升遷,結下了莫逆之交。
呂溫,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中唐政治家,文章和詩都寫得不錯。他與柳宗元本有點親戚關係,所以兩人認識得早。
呂溫考進士不算順利,登第比柳宗元晚五年,可是接著在第二年就通過吏部的考試,這樣就與柳宗元同在集賢殿書院工作兩年。
呂溫思想活躍,見解獨到,二十七歲那年寫一篇《諸葛武侯廟記》,借評諸葛亮來論當代政治,提出執政者要順乎民心,很有見地。
呂溫信仰仁政愛民的政治學說。他後來做道州(今湖南道縣)剌史,頗有政績,可遇到道州江華縣有位姓毛的縣令,偏偏好打人。
他調離道州前,寫了一首詩送給這個毛縣令,最後兩句是:“今朝別後無他囑,雖是蒲鞭也莫施。“看來,他對毛縣令很不放心,囑他連蒲草做的鞭子也不能用。
呂溫這些觀點,與柳宗元、劉禹錫十分契合。年輕的呂溫,在仕途上也很順利。他在柳宗元擔任監察禦史裏行那年,由唐德宗親自提名做左拾遺。第二年,又以侍禦史的身份出使吐蕃,說明了朝廷對他的器重。
從當時情況來看,柳宗元與劉禹錫、呂溫三人是晉升最快的青年朝官,在同輩人中很少有可與之相比的,因此在朝廷內外十分引人注目。這三個青年彼此十分相好,有誌同道合和難解難分的友情。
才華橫溢,加上年少得誌,致使他們身上逐漸形成一種銳氣和傲氣。一方麵不畏艱險,敢於進取,有一股一往無前的精神;另一方麵鋒芒畢露,天真樂觀,看待世事往往流於簡單化。這種情況表現出這些年輕人政治熱情高昂,可又顯得比較單純。思想單純,就個人而言不是什麽問題,然而在官場政治中,卻未必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