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初唐四傑的排名,兩位當事人態度截然不同。楊炯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而盧照鄰說“喜居王後,恥在駱前”。看似爭論,其實一個是自勉、一個是自謙。楊炯的話是激勵自己趕超王勃的意思,而盧照鄰的話很謙虛。
再用現代的話說得更明白一些,這最可能是他們四個人的炒作。
曆史上文人命運多舛者多多,有懷才不遇,有貧困潦倒,有疾病纏身,三者占其一便算是悲催了,初唐四傑中,有一人把三者全部擁入懷中,生死兩茫然,最後是在絕望中自沉穎水而死,這就是盧照鄰。
盧照鄰,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範陽(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詩人。出身範陽盧氏北祖。博學能文,起家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遷益州新都縣尉。離職後逗留蜀中,放曠詩酒。後因身染風疾,痛苦不堪,自沉潁水而死。工詩歌駢文,詩以歌行體為最佳,著有《盧照鄰集》《幽憂子》。
四傑中,盧照鄰的命運似乎最悲慘。藥王孫思邈一生救人無數,卻無法治好盧照鄰的“風疾”,最終盧照鄰投河自盡。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曲池荷》是盧照鄰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物詩,主要借助於荷花的自悼,含蓄地抒發了盧照鄰懷才不遇、長期被疾病折磨的感慨。全詩情感真切自然,讀後惹人心疼。這首詩,竟然在後世林黛玉所作《葬花吟》中得到了唿應:“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君不知、兩不知,都是可憐人!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盧照鄰描寫了荷花最美好的一刻,也就是花好月圓的景象。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荷花輕幽的芳香縈繞在彎曲的池岸,月亮的圓影則籠罩著荷池。因為是夜荷,所以盧照鄰這裏主要突出它的清香,而沒有從其形態和品格上進行歌詠。但已經可以想象出這幅畫麵的美妙。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則是盧照鄰的一種對生命消極的思想體現。它的意思是說,常常擔心秋天來得太早,我凋零了你卻不知道。這裏盧照鄰將荷花擬人化了,主要寫花之自悼。但實際上,卻是人之自悼。也就是盧照鄰對自己懷才不遇、長期被疾病折磨的感慨,不知道什麽時候就去了。
盧照鄰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雖然求助於神醫孫思邈,但對自己的身體已經不抱什麽希望,故常常“伏枕十旬,閉門三月”。可想而知,當時盧照鄰的內心,因懷才不遇、長期被疾病折磨,絕望到了何種程度。
(二)
公元636年,正值貞觀盛世。
那一年,盧照鄰出生在範陽(今河北涿州)盧氏家族,那可是一個響當當的名門望族,從秦始皇開始,就出現過盧熬和盧生這樣的名人,即使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數代,範陽盧氏始終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曾有“望出範陽,北州冠族”的名聲在外,就連那些皇室宗親,也都搶著與盧氏結親,史書上說“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榮華盛況,可見一斑。
頂著顯赫家世光環出生的盧照鄰,自幼聰明好學,一身才氣,十歲時,別的孩子都在嬉戲打鬧,爬樹抓鳥時,盧照鄰便已經在各地拜訪名師。他先後拜曹憲、王義方學習經史,小小年紀,博學能文,可謂才氣非凡,在當時也小有名氣。
到了十七八歲,盧照鄰心懷入仕報國的大誌,在那個年代,白衣拜相大概是大多數文人心中的夢。盧照鄰單身前往長安,幹謁求仕。最初,他投靠朝廷重臣來濟並深受其賞識,在來濟的推崇和引薦之下,加之自己才華,盧照鄰名聲大噪。十八歲那年,盧照鄰一舉中第。
唐高宗的叔叔鄧王李元裕聽說他的名聲後,以接待賓客的禮節待他,並延請盧照鄰去王府中任職典簽,也就是掌書冊薄疏,類似於現在的文書一類工作,也時不時地為領導出謀劃策。
鄧王很愛重盧照鄰,曾對屬下眾官員說:“他就是我的司馬相如。”
李元裕府藏書甚豐,盧照鄰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博覽群書,獲益不少。此後,他跟隨李元裕遷徙於京城及各處任上約十年之久。
雖然受到重視,鄧王也有意提拔,可他們畢竟遠離權力中樞,正值青春年華的盧照齡心有不甘,整日讀書,抱負難展,前途不明。
盧照鄰在鄧王府邸一待就是七八年,轉眼到了29歲。盧照鄰耗不起了,就辭別鄧王,鄧王將盧照鄰調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縣尉。縣尉是一個副職,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或者副縣長。
三年任期結束後,盧照鄰沒有離開益州,而是逗留蜀中,放曠詩酒,遊曆山川,結交詩友,尋求施展才華的機會,可沒曾想,機會沒找見,卻招來一場牢獄之災。
盧照鄰離開蜀地後,寓居洛陽。想著繁華的長安,他一時興起作詩一首,名叫《長安古意》,詩中所表達的那份長相廝守的癡情,感天動地;而那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更是擊中無數少男少女的心,成為後世傳誦的名句。
詩的結尾處“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後來被陸遊化用為“花氣襲人知驟暖”,最終成為了《紅樓夢》中花襲人的名字。
大唐氣象,在盧照鄰的筆下熠熠生輝。
此詩一出,名動京城,堪比後來駱賓王的那首《帝京篇》。
《長安古意》詩寫得極好,可盧照鄰也差點因此丟了性命,就因為其中有這麽幾句: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迴天不相讓。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淩五公。”
此時李唐已經是女皇武則天的天下。武則天的侄兒、梁王、武周宰相武三思認為這是在戳自己的脊梁骨,隨即一道令下,盧照鄰便被丟進了大牢。
那個時代,當權者說什麽就是什麽,無處說理的盧照鄰隻能認栽,與王勃一篇檄文招來禍端的經曆簡直如出一轍。
盧家上下,親朋故舊,動用各種關係,幾番周折,才把盧照鄰給救了出來。
對初唐四傑的排名,兩位當事人態度截然不同。楊炯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而盧照鄰說“喜居王後,恥在駱前”。看似爭論,其實一個是自勉、一個是自謙。楊炯的話是激勵自己趕超王勃的意思,而盧照鄰的話很謙虛。
再用現代的話說得更明白一些,這最可能是他們四個人的炒作。
曆史上文人命運多舛者多多,有懷才不遇,有貧困潦倒,有疾病纏身,三者占其一便算是悲催了,初唐四傑中,有一人把三者全部擁入懷中,生死兩茫然,最後是在絕望中自沉穎水而死,這就是盧照鄰。
盧照鄰,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範陽(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詩人。出身範陽盧氏北祖。博學能文,起家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遷益州新都縣尉。離職後逗留蜀中,放曠詩酒。後因身染風疾,痛苦不堪,自沉潁水而死。工詩歌駢文,詩以歌行體為最佳,著有《盧照鄰集》《幽憂子》。
四傑中,盧照鄰的命運似乎最悲慘。藥王孫思邈一生救人無數,卻無法治好盧照鄰的“風疾”,最終盧照鄰投河自盡。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曲池荷》是盧照鄰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物詩,主要借助於荷花的自悼,含蓄地抒發了盧照鄰懷才不遇、長期被疾病折磨的感慨。全詩情感真切自然,讀後惹人心疼。這首詩,竟然在後世林黛玉所作《葬花吟》中得到了唿應:“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君不知、兩不知,都是可憐人!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盧照鄰描寫了荷花最美好的一刻,也就是花好月圓的景象。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荷花輕幽的芳香縈繞在彎曲的池岸,月亮的圓影則籠罩著荷池。因為是夜荷,所以盧照鄰這裏主要突出它的清香,而沒有從其形態和品格上進行歌詠。但已經可以想象出這幅畫麵的美妙。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則是盧照鄰的一種對生命消極的思想體現。它的意思是說,常常擔心秋天來得太早,我凋零了你卻不知道。這裏盧照鄰將荷花擬人化了,主要寫花之自悼。但實際上,卻是人之自悼。也就是盧照鄰對自己懷才不遇、長期被疾病折磨的感慨,不知道什麽時候就去了。
盧照鄰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雖然求助於神醫孫思邈,但對自己的身體已經不抱什麽希望,故常常“伏枕十旬,閉門三月”。可想而知,當時盧照鄰的內心,因懷才不遇、長期被疾病折磨,絕望到了何種程度。
(二)
公元636年,正值貞觀盛世。
那一年,盧照鄰出生在範陽(今河北涿州)盧氏家族,那可是一個響當當的名門望族,從秦始皇開始,就出現過盧熬和盧生這樣的名人,即使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數代,範陽盧氏始終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曾有“望出範陽,北州冠族”的名聲在外,就連那些皇室宗親,也都搶著與盧氏結親,史書上說“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榮華盛況,可見一斑。
頂著顯赫家世光環出生的盧照鄰,自幼聰明好學,一身才氣,十歲時,別的孩子都在嬉戲打鬧,爬樹抓鳥時,盧照鄰便已經在各地拜訪名師。他先後拜曹憲、王義方學習經史,小小年紀,博學能文,可謂才氣非凡,在當時也小有名氣。
到了十七八歲,盧照鄰心懷入仕報國的大誌,在那個年代,白衣拜相大概是大多數文人心中的夢。盧照鄰單身前往長安,幹謁求仕。最初,他投靠朝廷重臣來濟並深受其賞識,在來濟的推崇和引薦之下,加之自己才華,盧照鄰名聲大噪。十八歲那年,盧照鄰一舉中第。
唐高宗的叔叔鄧王李元裕聽說他的名聲後,以接待賓客的禮節待他,並延請盧照鄰去王府中任職典簽,也就是掌書冊薄疏,類似於現在的文書一類工作,也時不時地為領導出謀劃策。
鄧王很愛重盧照鄰,曾對屬下眾官員說:“他就是我的司馬相如。”
李元裕府藏書甚豐,盧照鄰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博覽群書,獲益不少。此後,他跟隨李元裕遷徙於京城及各處任上約十年之久。
雖然受到重視,鄧王也有意提拔,可他們畢竟遠離權力中樞,正值青春年華的盧照齡心有不甘,整日讀書,抱負難展,前途不明。
盧照鄰在鄧王府邸一待就是七八年,轉眼到了29歲。盧照鄰耗不起了,就辭別鄧王,鄧王將盧照鄰調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縣尉。縣尉是一個副職,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或者副縣長。
三年任期結束後,盧照鄰沒有離開益州,而是逗留蜀中,放曠詩酒,遊曆山川,結交詩友,尋求施展才華的機會,可沒曾想,機會沒找見,卻招來一場牢獄之災。
盧照鄰離開蜀地後,寓居洛陽。想著繁華的長安,他一時興起作詩一首,名叫《長安古意》,詩中所表達的那份長相廝守的癡情,感天動地;而那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更是擊中無數少男少女的心,成為後世傳誦的名句。
詩的結尾處“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後來被陸遊化用為“花氣襲人知驟暖”,最終成為了《紅樓夢》中花襲人的名字。
大唐氣象,在盧照鄰的筆下熠熠生輝。
此詩一出,名動京城,堪比後來駱賓王的那首《帝京篇》。
《長安古意》詩寫得極好,可盧照鄰也差點因此丟了性命,就因為其中有這麽幾句: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迴天不相讓。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淩五公。”
此時李唐已經是女皇武則天的天下。武則天的侄兒、梁王、武周宰相武三思認為這是在戳自己的脊梁骨,隨即一道令下,盧照鄰便被丟進了大牢。
那個時代,當權者說什麽就是什麽,無處說理的盧照鄰隻能認栽,與王勃一篇檄文招來禍端的經曆簡直如出一轍。
盧家上下,親朋故舊,動用各種關係,幾番周折,才把盧照鄰給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