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初唐四傑身後約80年,對於“四傑”的曆史貢獻,詩聖杜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在《戲為六絕句》詩中這樣說。
“初唐四傑”有極度的相似性,神童出身,悲劇結尾,官職式微,名氣流傳。也正是這樣帶著傳奇色彩又分外真實的他們,一改齊梁宮體詩的弊病,將視線無限拓展,從宮廷飛入尋常百姓家,從亭台樓閣移至江山大漠。此先華而不實的駢文在他們筆下榮獲了新生,詩文所抒發的感情也不再局限於情愛紛擾,而是真正將眼界放寬,用豪邁淒涼的筆法,書寫盡了他們鬱鬱不得誌、多愁多病身的一生。
“四傑”的詩歌,可謂以書生意氣來激揚文字,充溢著疏朗奮發的骨鯁之氣,真正與當時流行的宮體詩區別開來了,昭示著唐詩時代的來臨。
若說盛唐風骨,恐怕無人會否認他們四人的功績。正是初唐的這場改革,為盛唐氣象,增添了一筆慷慨與壯誌情懷。
誰又能想到,這初唐四傑,命都不太好。
大約公元676年的夏季,被譽為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在交趾探望父親後,乘船再次經南海北部灣防城海域時,因正值夏季,風急浪高,漁船顛簸,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為什麽會到如此之遠去探望乃父呢?細究,有其今日之果,必有前時之因。
王勃大約生於650年,字子安,初唐的文學大家。出生於古絳州龍門,出身在一個世代儒學的官宦之家。
王勃在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可謂是博學多才的“神童”。
據史書記載,王勃六歲時就會作詩文,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九歲,王勃就開始讀泰鬥級人物顏師古注的《漢書》,同時撰寫《指瑕》十卷,並能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
十歲時,王勃便飽覽了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他又跟隨當時的名醫曹元,在長安學習《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皆有所知曉。
663年,年僅十四歲的王勃,學有所成後從長安迴到了家鄉。入仕為官是他的最終理想,但因年歲還小,未到朝廷開科取仕的年齡。
於是,王勃便用上書地方官的做法去叩仕途之門,於是寫了《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入仕,但最終石沉大海。
664年秋,十五歲的王勃等來了再次上書的機會。當時,正直京城高官劉祥道來地方視察,王勃上書直陳政見,表明自己積極致仕的決心。
這次上書的結果是,得到劉祥道的大加讚賞,稱“汝乃神童也!”
665年,王勃再次上書,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更加充分地表達其致仕的理想。
666年,十七歲的王勃又通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一篇。如此幾番多次上書,給王勃也積攢了不少人氣。
終於,王勃得到了應幽素科試的機會,一路過關斬將,及第後被授朝散郎,成為了當時朝廷上最年少的命官。
至此之後,王勃的才氣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
接著,王勃撰寫了詞美義壯的《乾元殿頌》,唐高宗見到此頌詞後大為讚賞,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真乃神童也!”王勃由此進一步的奠定了四傑之首的地位。
王勃在被授予朝散郎和得到高宗的讚賞後,仕途似乎更加順了。隨後,他被沛王李賢看重,任命他為沛王府修撰。
668年,王勃的知己好友去蜀州出任少府,於是王勃寫下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著名的送別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稱為千古名句,千年之後依然傳播甚廣。
(二)
古語雲:月盈則虧,泰及否來。
仕途如此突飛猛進,年齒未及弱冠的王勃不免自信心極度爆棚,更加恃才傲物了。
有一天,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玩鬥雞的遊戲,可能是為了討好主子的原因吧,也或許是有才不表現出來難受的原因吧,王勃竟然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用此法來討伐英王的鬥雞行為。
不得不說,天才就是天才,連這種遊戲之文都風采橫溢:
“處宗窗下,樂興縱談;祖逖床前,時為起舞。”
“昂首而來,絕勝鶴立;鼓翅以往,亦類鵬摶。”
“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鸇之逐。”
不務正業的代價可想而知。王勃是當今聖上欽定的神童,一言一行都會受到關注,更別說洋洋灑灑的檄文了。
唐高宗閱後,怒而歎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
唐朝一開國,諸王之間爭奪皇位、互相攻訐的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獲得政權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經曆過兄弟相爭的事件,所以對此特別注意。王勃《檄英王雞》無意中觸動了高宗這根最敏感的神經,所以被認為挑撥諸王間的關係。
就這樣,王勃被逐出長安。至此,王勃憑著自己執著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獲得的仕途,就這樣幾乎歸零了。
離開長安官場後,王勃便把仕途的失意揮灑在了遊曆和訪友上。
天無絕人之路。671年秋冬時節,王勃再次等來了人生的又一次入仕途的機會。朝廷的科考開始了,於是,王勃從遊曆的蜀地匆忙趕迴長安參加應試。
可造化又會弄人,就在迴京準備參加科考之際,遇到了身為虢州司法的朋友淩季友。
王勃人生的轉折點又來了,淩季友說:“虢州藥物豐富,老弟你知醫識藥草,定會助你宏圖大展,我許你一個參軍之職。”
鬼使神差的是,王勃走馬上任了。原因是什麽呢?還真不好說,是興趣愛好的原因嗎?似乎也有。怕科考時因前科不能肯定入仕,似乎也不能說是沒有這種可能。
就是這次在虢州任參軍期間,王勃因先藏匿後又殺死了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罪犯,而犯下了死罪。
對於這次殺人事件,有人懷疑是忌才之人陷害的,官場一切皆有可能。
但確定的是,王勃從京城被貶的這段期間,增長的似乎隻有年齒和文采,情商和政治嗅覺靈敏度絲毫沒有增長。
因為此事,曆史上坑爹的一幕真實上演了,王勃的父親時任雍州司功參軍的王福疇,被貶謫到南荒之外的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當縣令。
幸運的是,王勃馬上遇到了大赦的機會,命是保住了,但仕途有可能就從此無望了。王勃在大赦出獄後,在家裏清閑了一年多的時光。
人生是長跑,處處有風光,時時有轉折,這不,朝廷派人來宣布恢複他的官職了。
這時的王勃似乎對官場有了畏懼,沒有接受,從此遠離了官場。
675年的秋天,王勃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也就是在這次南下看望老爹的途中,留下了幾段文壇的曆史佳話。
王勃在探父路過南昌時,正巧趕上了都督閻伯輿新修的滕王閣落成之時。此時,閻都督正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是不請自來。
王勃的名氣可謂家喻戶曉,閻大都督便順水推舟,也是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請王勃也參加了宴會。
王勃想不到的是,這次宴會內有隱情。原來閻大都督的這次聚會,是為了向來賓誇耀一番自己的女婿孟學士的才學。
閻大都督原本是這樣安排的,事先讓愛婿準備好一篇為滕王閣落成典禮用的序文,假裝是席間即興而作然後書寫給大家看,這當然就會顯得其愛婿才高八鬥。
不一會兒,大幕拉開了,劇情上演。宴會剛開始時,閻大導演就讓人把筆墨紙硯準備好,然後對大家說:
“嗯嗯,今天本都督盛意誠邀諸位文人雅士參加此次的盛會,主要是為這座剛剛落成的滕王閣作序,以茲紀懷。”
來賓都很聰明,又上演了一番千年不變的戲路,大家都推辭不寫。
正在劇本即將按照套路推進之際,場麵狀況突發,王勃竟不推辭,欣然接過紙筆,當眾揮筆疾書。
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麽。
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閻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
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沉吟不語。
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果然,王勃的《滕王閣序》成為了不朽的名篇。
詩的正文也不錯,但是比起序來還是差點意思: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三)
王勃與月,和別人也不一樣。王勃的月夜是寂寞、寒冷的。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在江邊送走友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這場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麵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
“亂”字寫出王勃心情的迷亂;“飛”字既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此情此景,不過是為了烘托此時王勃心中“寂寞”的心境,在送走友人之後,心中無限孤寂、悵惘的心情。
《重別薛華》:
“明月沉珠浦,風飄濯錦川。
樓台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旅泊成千裏,棲遑共百年。
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
此詩先寫景,後抒情。月沉,景色晦暗陰涼、險峻遼遠,情思惶怨綢繆、淒驚悲苦。情景融合,將彷徨淒苦和盤托出,平白而深切。
《長柳》:
“晨征犯煙磴,夕憩在雲關。
晚風清近壑,新月照澄灣。
郊童樵唱返,津叟釣歌還。
客行無與晤,賴此釋愁顏。”
又見“新月”,那就是離家又有一個月了。此詩把羈旅思歸之情和傷春之情結合起來,愈顯其遊子在外思歸之情的濃烈,詩歌意境清新可喜,簡直就是一幅幽美的春郊晚歸圖。
《易陽早發》:
“飭裝侵曉月,奔策候殘星。
危閣尋丹障,迴梁屬翠屏。
雲間迷樹影,霧裏失蜂形。
複此驚飆至,空山飛夜螢。”
這首詩寫作者去西蜀途中山間拂曉的景致。“曉月”加“殘星”,多麽孤寂!作者抓住拂曉寂靜清涼的特點,把山中的主要景象綴連成章,微妙地表達了詩人旅途上的愁悶。詩句筆法簡練,用詞精工,意境幽深而峻麗。
《焦岸早行和陸四》:
“侵星違旅館,乘月戒征儔。
複嶂迷晴色,虛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曉,螢散野風秋。
故人渺何際,鄉關雲霧浮。”
頭頂上戴著星星離開了旅館,很早地上路了。路很難走,我們在月色之下彼此對同行的夥伴發出要小心的告誡。你看,旅途多艱難!要是在家裏,何必這麽苦?讀了這首詩,豈能不想家?
《晚留鳳州》:
“寶雞辭舊役,仙鳳曆遺墟。
去此近城厥,青山明月初。”
“遺墟”就是歲月,“青山明月初”,最早的歲月,一切都是天真的。世事無常,你和世界本來的模樣,你還記得嗎?
還有後麵詩裏的這些月,值得細細品味。
《山扉夜坐》:
“抱琴開野室,攜酒對情人。
林塘花月下,別似一家春。”
《夜興》:
“野煙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還將中散興,來偶步兵琴。”
《秋江送別二首》: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複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寒夜懷友雜體二首》:
“北山煙霧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蒼蒼。
秋深客思紛無已,複值征鴻中夜起。”
“複閣重樓向浦開,秋風明月度江來。
故人故情懷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見。”
(未完待續,隨時補充修改)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初唐四傑身後約80年,對於“四傑”的曆史貢獻,詩聖杜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在《戲為六絕句》詩中這樣說。
“初唐四傑”有極度的相似性,神童出身,悲劇結尾,官職式微,名氣流傳。也正是這樣帶著傳奇色彩又分外真實的他們,一改齊梁宮體詩的弊病,將視線無限拓展,從宮廷飛入尋常百姓家,從亭台樓閣移至江山大漠。此先華而不實的駢文在他們筆下榮獲了新生,詩文所抒發的感情也不再局限於情愛紛擾,而是真正將眼界放寬,用豪邁淒涼的筆法,書寫盡了他們鬱鬱不得誌、多愁多病身的一生。
“四傑”的詩歌,可謂以書生意氣來激揚文字,充溢著疏朗奮發的骨鯁之氣,真正與當時流行的宮體詩區別開來了,昭示著唐詩時代的來臨。
若說盛唐風骨,恐怕無人會否認他們四人的功績。正是初唐的這場改革,為盛唐氣象,增添了一筆慷慨與壯誌情懷。
誰又能想到,這初唐四傑,命都不太好。
大約公元676年的夏季,被譽為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在交趾探望父親後,乘船再次經南海北部灣防城海域時,因正值夏季,風急浪高,漁船顛簸,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為什麽會到如此之遠去探望乃父呢?細究,有其今日之果,必有前時之因。
王勃大約生於650年,字子安,初唐的文學大家。出生於古絳州龍門,出身在一個世代儒學的官宦之家。
王勃在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可謂是博學多才的“神童”。
據史書記載,王勃六歲時就會作詩文,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九歲,王勃就開始讀泰鬥級人物顏師古注的《漢書》,同時撰寫《指瑕》十卷,並能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
十歲時,王勃便飽覽了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他又跟隨當時的名醫曹元,在長安學習《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皆有所知曉。
663年,年僅十四歲的王勃,學有所成後從長安迴到了家鄉。入仕為官是他的最終理想,但因年歲還小,未到朝廷開科取仕的年齡。
於是,王勃便用上書地方官的做法去叩仕途之門,於是寫了《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入仕,但最終石沉大海。
664年秋,十五歲的王勃等來了再次上書的機會。當時,正直京城高官劉祥道來地方視察,王勃上書直陳政見,表明自己積極致仕的決心。
這次上書的結果是,得到劉祥道的大加讚賞,稱“汝乃神童也!”
665年,王勃再次上書,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更加充分地表達其致仕的理想。
666年,十七歲的王勃又通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一篇。如此幾番多次上書,給王勃也積攢了不少人氣。
終於,王勃得到了應幽素科試的機會,一路過關斬將,及第後被授朝散郎,成為了當時朝廷上最年少的命官。
至此之後,王勃的才氣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
接著,王勃撰寫了詞美義壯的《乾元殿頌》,唐高宗見到此頌詞後大為讚賞,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真乃神童也!”王勃由此進一步的奠定了四傑之首的地位。
王勃在被授予朝散郎和得到高宗的讚賞後,仕途似乎更加順了。隨後,他被沛王李賢看重,任命他為沛王府修撰。
668年,王勃的知己好友去蜀州出任少府,於是王勃寫下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著名的送別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稱為千古名句,千年之後依然傳播甚廣。
(二)
古語雲:月盈則虧,泰及否來。
仕途如此突飛猛進,年齒未及弱冠的王勃不免自信心極度爆棚,更加恃才傲物了。
有一天,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玩鬥雞的遊戲,可能是為了討好主子的原因吧,也或許是有才不表現出來難受的原因吧,王勃竟然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用此法來討伐英王的鬥雞行為。
不得不說,天才就是天才,連這種遊戲之文都風采橫溢:
“處宗窗下,樂興縱談;祖逖床前,時為起舞。”
“昂首而來,絕勝鶴立;鼓翅以往,亦類鵬摶。”
“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鸇之逐。”
不務正業的代價可想而知。王勃是當今聖上欽定的神童,一言一行都會受到關注,更別說洋洋灑灑的檄文了。
唐高宗閱後,怒而歎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
唐朝一開國,諸王之間爭奪皇位、互相攻訐的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獲得政權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經曆過兄弟相爭的事件,所以對此特別注意。王勃《檄英王雞》無意中觸動了高宗這根最敏感的神經,所以被認為挑撥諸王間的關係。
就這樣,王勃被逐出長安。至此,王勃憑著自己執著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獲得的仕途,就這樣幾乎歸零了。
離開長安官場後,王勃便把仕途的失意揮灑在了遊曆和訪友上。
天無絕人之路。671年秋冬時節,王勃再次等來了人生的又一次入仕途的機會。朝廷的科考開始了,於是,王勃從遊曆的蜀地匆忙趕迴長安參加應試。
可造化又會弄人,就在迴京準備參加科考之際,遇到了身為虢州司法的朋友淩季友。
王勃人生的轉折點又來了,淩季友說:“虢州藥物豐富,老弟你知醫識藥草,定會助你宏圖大展,我許你一個參軍之職。”
鬼使神差的是,王勃走馬上任了。原因是什麽呢?還真不好說,是興趣愛好的原因嗎?似乎也有。怕科考時因前科不能肯定入仕,似乎也不能說是沒有這種可能。
就是這次在虢州任參軍期間,王勃因先藏匿後又殺死了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罪犯,而犯下了死罪。
對於這次殺人事件,有人懷疑是忌才之人陷害的,官場一切皆有可能。
但確定的是,王勃從京城被貶的這段期間,增長的似乎隻有年齒和文采,情商和政治嗅覺靈敏度絲毫沒有增長。
因為此事,曆史上坑爹的一幕真實上演了,王勃的父親時任雍州司功參軍的王福疇,被貶謫到南荒之外的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當縣令。
幸運的是,王勃馬上遇到了大赦的機會,命是保住了,但仕途有可能就從此無望了。王勃在大赦出獄後,在家裏清閑了一年多的時光。
人生是長跑,處處有風光,時時有轉折,這不,朝廷派人來宣布恢複他的官職了。
這時的王勃似乎對官場有了畏懼,沒有接受,從此遠離了官場。
675年的秋天,王勃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也就是在這次南下看望老爹的途中,留下了幾段文壇的曆史佳話。
王勃在探父路過南昌時,正巧趕上了都督閻伯輿新修的滕王閣落成之時。此時,閻都督正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是不請自來。
王勃的名氣可謂家喻戶曉,閻大都督便順水推舟,也是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請王勃也參加了宴會。
王勃想不到的是,這次宴會內有隱情。原來閻大都督的這次聚會,是為了向來賓誇耀一番自己的女婿孟學士的才學。
閻大都督原本是這樣安排的,事先讓愛婿準備好一篇為滕王閣落成典禮用的序文,假裝是席間即興而作然後書寫給大家看,這當然就會顯得其愛婿才高八鬥。
不一會兒,大幕拉開了,劇情上演。宴會剛開始時,閻大導演就讓人把筆墨紙硯準備好,然後對大家說:
“嗯嗯,今天本都督盛意誠邀諸位文人雅士參加此次的盛會,主要是為這座剛剛落成的滕王閣作序,以茲紀懷。”
來賓都很聰明,又上演了一番千年不變的戲路,大家都推辭不寫。
正在劇本即將按照套路推進之際,場麵狀況突發,王勃竟不推辭,欣然接過紙筆,當眾揮筆疾書。
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麽。
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閻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
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沉吟不語。
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果然,王勃的《滕王閣序》成為了不朽的名篇。
詩的正文也不錯,但是比起序來還是差點意思: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三)
王勃與月,和別人也不一樣。王勃的月夜是寂寞、寒冷的。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在江邊送走友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這場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麵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
“亂”字寫出王勃心情的迷亂;“飛”字既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此情此景,不過是為了烘托此時王勃心中“寂寞”的心境,在送走友人之後,心中無限孤寂、悵惘的心情。
《重別薛華》:
“明月沉珠浦,風飄濯錦川。
樓台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旅泊成千裏,棲遑共百年。
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
此詩先寫景,後抒情。月沉,景色晦暗陰涼、險峻遼遠,情思惶怨綢繆、淒驚悲苦。情景融合,將彷徨淒苦和盤托出,平白而深切。
《長柳》:
“晨征犯煙磴,夕憩在雲關。
晚風清近壑,新月照澄灣。
郊童樵唱返,津叟釣歌還。
客行無與晤,賴此釋愁顏。”
又見“新月”,那就是離家又有一個月了。此詩把羈旅思歸之情和傷春之情結合起來,愈顯其遊子在外思歸之情的濃烈,詩歌意境清新可喜,簡直就是一幅幽美的春郊晚歸圖。
《易陽早發》:
“飭裝侵曉月,奔策候殘星。
危閣尋丹障,迴梁屬翠屏。
雲間迷樹影,霧裏失蜂形。
複此驚飆至,空山飛夜螢。”
這首詩寫作者去西蜀途中山間拂曉的景致。“曉月”加“殘星”,多麽孤寂!作者抓住拂曉寂靜清涼的特點,把山中的主要景象綴連成章,微妙地表達了詩人旅途上的愁悶。詩句筆法簡練,用詞精工,意境幽深而峻麗。
《焦岸早行和陸四》:
“侵星違旅館,乘月戒征儔。
複嶂迷晴色,虛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曉,螢散野風秋。
故人渺何際,鄉關雲霧浮。”
頭頂上戴著星星離開了旅館,很早地上路了。路很難走,我們在月色之下彼此對同行的夥伴發出要小心的告誡。你看,旅途多艱難!要是在家裏,何必這麽苦?讀了這首詩,豈能不想家?
《晚留鳳州》:
“寶雞辭舊役,仙鳳曆遺墟。
去此近城厥,青山明月初。”
“遺墟”就是歲月,“青山明月初”,最早的歲月,一切都是天真的。世事無常,你和世界本來的模樣,你還記得嗎?
還有後麵詩裏的這些月,值得細細品味。
《山扉夜坐》:
“抱琴開野室,攜酒對情人。
林塘花月下,別似一家春。”
《夜興》:
“野煙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還將中散興,來偶步兵琴。”
《秋江送別二首》: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複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寒夜懷友雜體二首》:
“北山煙霧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蒼蒼。
秋深客思紛無已,複值征鴻中夜起。”
“複閣重樓向浦開,秋風明月度江來。
故人故情懷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見。”
(未完待續,隨時補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