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白的詩裏,月亮經常出現,所以我對著月亮默默許願,讓我趕緊再見到李白吧。
我還是未能如願,卻來到了陝西藍田。
唐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藍田輞川。
距長安東南150裏,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穀,瀑布溪流隨處可見。因輞河水流潺湲,波紋旋轉如輞,故名輞川。
一天夜裏,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中,一個人獨坐彈著古琴。
竹林深邃,古琴音冷,一切都是那麽安靜。
突然,一聲放歌長嘯打破寂靜,驚起幾處宿鳥。
長歌過後,“簌簌”的竹濤聲,“冽冽”的古琴聲,告訴世界可以安睡。驚起的鳥兒,膽戰心驚地落迴巢穴。
除了撫琴的身影,再無他人,一切仿佛沒有發生。隻有徘徊的月,一直盯著。
半年前,他官居左補闕,還在長安。這是個從七品的官,主管供奉諷諫,大事上廷議,小則上封事。
在大唐,左右拾遺、左右補闕的官名,來自古籍。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
拾遺補闕字麵的意思就是,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采錄遺逸的事跡。
拾遺(從八品上)、補闕(從七品上),最早設置於武周垂拱元年(685年)。
左拾遺、左補闕隸屬於門下省,右拾遺、右補闕隸屬於中書省,主要職責是“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另外,拾遺補闕還有一種“員外官”的設置,即“拾遺內供奉”、“補闕內供奉”,但其職能、品級、資望、俸祿都與正官相同。
拾遺補闕的職位真不算大,但卻是皇帝身邊的“近臣”、“侍臣”,可以與天子有經常性的近距離接觸,因此實際地位甚高。
具體來說,拾遺、補闕屬於“供奉官”範疇內的“諫官”一類,擁有較為超然的地位。比如可以參加“常朝”;比如在路上隻有當遇上宰相時,才需要避道;比如有機會參加“延英召對”,同宰相等高官一同議政等等……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從這四句詩中,從明月照著的竹林,你能看出他曾經是皇帝的近臣嗎?
不,他更像一個出家人。
他就是——“詩佛”王維。
(二)
徘徊的月,不僅見過揚子江邊的惆悵和感慨,還見過幽遠的田園中享受寂寞又不甘寂寞的糾結。
王維的“佛係人生”,多半並不是他自己的選擇。
就在王維獨坐幽篁裏的這一年早些時候,也就是天寶三載正月,唐玄宗在長安親自倡導了一次盛大的餞別活動。
這次活動規格之高,儀式之隆重,參加人數之多,均屬空前。
餞別的主角是寫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賀知章。當時他已經85歲高齡,因病恍惚,上疏請求告老還鄉。
唐朝的規矩,但凡送別一定要作詩,或者折柳枝。於是,有37人當場寫了送別詩,流傳下來,連唐玄宗都寫了。
這跟我們曾經的學生時代一個樣,每個人的畢業紀念冊裏,都少不了幾首歌頌友誼、勵誌雞湯的古今詩。
這更跟我們如今搞歡送儀式、歡送宴會一個樣,照例都要手機合影、發朋友圈。
在1277年前這個長安城餞別活動中,有一個人注定是焦點。他是一年多前,唐玄宗特意下詔書征召進京的,當時是皇帝身邊的紅人。他與賀知章喝過酒,都是“酒中八仙”成員。沒錯,他就是李白。
與李白同歲、時年43歲的王維,卻沒有參加這場著名的餞別活動。
他在忙什麽?
那時,他正在輞川忙著,開始經營輞川別業。
在輞川別業的營建過程中,王維寄情山水,在寫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寫意,創造了意境深遠、簡約、樸素而留有餘韻的園林形式,使其成為唐宋寫意山水園的代表作品。
後來,王維母親去世之後,王維將其輞川別業表為寺廟,藏母親靈柩於其西側。
田園、寺廟,看到這些元素,你知道王維為什麽被稱為“詩佛”了吧?
比起李白的狂放不羈,王維是糾結的。但在藝術上,王維比李白更全麵發展。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鳥鳴澗》、《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三)
一轉眼,天寶三載的秋天到了。
一場秋雨之後,王維閑登岡嶺,至人跡稀少的山中深處。
王維把這裏題名“鹿柴”,平時就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秋雨後的傍晚,鹿柴的青山幽穀更靜了,也更顯得空了。
秋日本來就短,空山也讓人思想放空。等王維迴過神來,夜幕已經不知不覺落下。
雨洗清空月更明,月光照在鬆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仿佛世人的顛倒夢想。山澗的石頭上,清泉潺潺流著,在王維聽來,更像世外清淨的般若梵音。
般若梵音,讓王維的耳根格外靈敏。就在雨後月夜的空山,他聽到了世間的繁華日常。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下水撒網。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吧,遊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鹿柴下為“北宅”,一麵臨欹湖,蓋有屋宇,所謂“南山北宅下,結宇臨欹湖”。北宅的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從這裏到南宅、竹裏館等處,因有水隔,必須舟渡,所以“輕舟南宅去,北宅渺難即”。
在空山中再次清洗了自己的心,王維在北宅夜宿。
夢中,半生浮沉曆曆在目。
王維是少年天才,文藝“神童”。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王維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濟)。才華早顯,幼年聰明過人。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15歲,他帶著小一歲的弟弟王縉到帝都闖蕩,希望得到達官貴人的舉薦。由於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比如,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範,一個熱心的文藝讚助人,就很欣賞王維。
後來,20歲的王維經曆了科舉落第的短暫低潮。一年後,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
唐代科舉製,試卷上不糊名,主考官不僅評閱試卷,主要還參考考生平日的詩文和聲譽來決定棄取。所以,準備應試的士人提前結交、幹謁名人顯貴,向他們投獻作品,爭取他們的推薦和獎譽,是當時一種相當普遍的社會風氣。
王維不能免俗。據說正是岐王的推薦,王維21歲就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太樂丞。太樂丞,太常寺下太樂署官職,從八品下,掌樂之官,相當於在朝廷負責禮樂方麵事宜的官職。
這時的王維意氣風發,頗有功名事業心,不過很快就被現實痛擊成了佛係青年。
王維剛做官沒幾個月,人生遭遇了一次暴擊,在太樂丞任上被貶出京城。
事情源於一次有僭越嫌疑的舞黃獅子活動。
史載,王維在別人的唆使下,讓屬下的伶人舞黃獅子。黃獅子當時是一種“禦舞”,非天子不舞。
結果,王維和他的上級、太樂令劉貺都遭到嚴重處理。劉貺的父親劉知幾替兒子求情,也遭到了貶謫。
王維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更為致命的是,這次事件使得王維被唐玄宗列入了黑名單。整個玄宗朝,王維的官運都很黑,這幾乎摧毀了他在官場上的所有信心。
(四)
承受著與理想漸行漸遠的苦楚,王維離開了長安。開元十五年(727),王維在結束了濟州的五年貶謫生活之後,到了淇上當小官。此時,才26歲的他已萌生了歸隱心誌。
中年之後,王維已無意仕途,純粹為了俸祿和家族責任而在官場待著。身在朝廷,心在田園,過起了時人稱為“吏隱”,即半官半隱、亦官亦隱的生活。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開元年間,王維遊曆江南之時,當時正是盛唐時期。此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嶽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是詩人寓居在今紹興縣東南五雲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花落、月出、鳥鳴,月夜春山格外幽靜。簡單的詩句充滿了禪心與禪趣。
人生往往如此,當你不在乎什麽的時候,什麽就來到了身邊。王維的仕途也是如此,之後,他曆任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天有不測風雲,個人的命運也被裹挾其中。
開元盛世之後,強大的大唐王朝陷入風雨飄搖中。安史之亂,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
至德二載(757年),唐軍相繼收複長安、洛陽,王維與其他陷賊之官,均被收係獄中,隨後押到長安。這些人按律當死,但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叛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
上元元年(760年)夏,轉任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後所任之職。
上元二年(761年),仍官尚書右丞。春,上《責躬薦弟表》,請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職,放歸田園,使其弟王縉得以還京師。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宦海沉浮中,王維早已萌生隱居之意。又因為際遇,他結下佛緣。開元十七年(729年),他開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頓教。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他自嶺南北歸,曾經過瓦官寺謁璿禪師。天寶四載(745年),他出使榆林、新秦二郡,曾經至南陽郡,遇神會和尚。母親去世之後,經奏報朝廷,王維將其輞川別業表為寺廟。他在上奏表文《請施莊為寺表》中說:“……伏乞施此莊為一小寺,兼望抽諸寺名僧七人,精勤禪誦,齋戒住持。”
這一切,加持了王維後世“詩佛”的盛名。
王維錯過了轟動長安的那次著名的餞別活動,但是,他的送別詩,卻流傳得比他們的詩更廣泛更長久。這便是那首寫入1300年後世學生課本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前兩句寫渭城驛館風景,交待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後二句轉入傷別,卻不著傷字,隻用舉杯勸酒來表達內心強烈深沉的惜別之情。全詩以洗盡雕飾、明朗自然語言抒發別情,寫得情景交融,韻味深永,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後來,這首詩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還被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千古名曲。
但是,王維和李白竟然沒有交集,所以我很難從王維這裏遇到李白。
按照史書記載,王維與李白的生活日期簡直驚人的相似:他們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個死於公元761年,一個晚一年去世。他們都有很多相同的朋友,比如王昌齡,孟浩然,杜甫等等。他們也曾在相同的時間在相同的地方生活過——李白到長安來的那些年當中的幾天,王維應該是“出差”迴來了吧等等,然而,他們倆人,卻像真正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一點交集也沒有。
同是盛唐詩家名流的王維,李白卻既不曾與之交遊,更無這方麵的詩作傳世,這真是千古謎案!
李白的詩裏,月亮經常出現,所以我對著月亮默默許願,讓我趕緊再見到李白吧。
我還是未能如願,卻來到了陝西藍田。
唐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藍田輞川。
距長安東南150裏,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穀,瀑布溪流隨處可見。因輞河水流潺湲,波紋旋轉如輞,故名輞川。
一天夜裏,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中,一個人獨坐彈著古琴。
竹林深邃,古琴音冷,一切都是那麽安靜。
突然,一聲放歌長嘯打破寂靜,驚起幾處宿鳥。
長歌過後,“簌簌”的竹濤聲,“冽冽”的古琴聲,告訴世界可以安睡。驚起的鳥兒,膽戰心驚地落迴巢穴。
除了撫琴的身影,再無他人,一切仿佛沒有發生。隻有徘徊的月,一直盯著。
半年前,他官居左補闕,還在長安。這是個從七品的官,主管供奉諷諫,大事上廷議,小則上封事。
在大唐,左右拾遺、左右補闕的官名,來自古籍。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
拾遺補闕字麵的意思就是,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采錄遺逸的事跡。
拾遺(從八品上)、補闕(從七品上),最早設置於武周垂拱元年(685年)。
左拾遺、左補闕隸屬於門下省,右拾遺、右補闕隸屬於中書省,主要職責是“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另外,拾遺補闕還有一種“員外官”的設置,即“拾遺內供奉”、“補闕內供奉”,但其職能、品級、資望、俸祿都與正官相同。
拾遺補闕的職位真不算大,但卻是皇帝身邊的“近臣”、“侍臣”,可以與天子有經常性的近距離接觸,因此實際地位甚高。
具體來說,拾遺、補闕屬於“供奉官”範疇內的“諫官”一類,擁有較為超然的地位。比如可以參加“常朝”;比如在路上隻有當遇上宰相時,才需要避道;比如有機會參加“延英召對”,同宰相等高官一同議政等等……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從這四句詩中,從明月照著的竹林,你能看出他曾經是皇帝的近臣嗎?
不,他更像一個出家人。
他就是——“詩佛”王維。
(二)
徘徊的月,不僅見過揚子江邊的惆悵和感慨,還見過幽遠的田園中享受寂寞又不甘寂寞的糾結。
王維的“佛係人生”,多半並不是他自己的選擇。
就在王維獨坐幽篁裏的這一年早些時候,也就是天寶三載正月,唐玄宗在長安親自倡導了一次盛大的餞別活動。
這次活動規格之高,儀式之隆重,參加人數之多,均屬空前。
餞別的主角是寫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賀知章。當時他已經85歲高齡,因病恍惚,上疏請求告老還鄉。
唐朝的規矩,但凡送別一定要作詩,或者折柳枝。於是,有37人當場寫了送別詩,流傳下來,連唐玄宗都寫了。
這跟我們曾經的學生時代一個樣,每個人的畢業紀念冊裏,都少不了幾首歌頌友誼、勵誌雞湯的古今詩。
這更跟我們如今搞歡送儀式、歡送宴會一個樣,照例都要手機合影、發朋友圈。
在1277年前這個長安城餞別活動中,有一個人注定是焦點。他是一年多前,唐玄宗特意下詔書征召進京的,當時是皇帝身邊的紅人。他與賀知章喝過酒,都是“酒中八仙”成員。沒錯,他就是李白。
與李白同歲、時年43歲的王維,卻沒有參加這場著名的餞別活動。
他在忙什麽?
那時,他正在輞川忙著,開始經營輞川別業。
在輞川別業的營建過程中,王維寄情山水,在寫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寫意,創造了意境深遠、簡約、樸素而留有餘韻的園林形式,使其成為唐宋寫意山水園的代表作品。
後來,王維母親去世之後,王維將其輞川別業表為寺廟,藏母親靈柩於其西側。
田園、寺廟,看到這些元素,你知道王維為什麽被稱為“詩佛”了吧?
比起李白的狂放不羈,王維是糾結的。但在藝術上,王維比李白更全麵發展。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鳥鳴澗》、《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三)
一轉眼,天寶三載的秋天到了。
一場秋雨之後,王維閑登岡嶺,至人跡稀少的山中深處。
王維把這裏題名“鹿柴”,平時就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秋雨後的傍晚,鹿柴的青山幽穀更靜了,也更顯得空了。
秋日本來就短,空山也讓人思想放空。等王維迴過神來,夜幕已經不知不覺落下。
雨洗清空月更明,月光照在鬆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仿佛世人的顛倒夢想。山澗的石頭上,清泉潺潺流著,在王維聽來,更像世外清淨的般若梵音。
般若梵音,讓王維的耳根格外靈敏。就在雨後月夜的空山,他聽到了世間的繁華日常。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下水撒網。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吧,遊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鹿柴下為“北宅”,一麵臨欹湖,蓋有屋宇,所謂“南山北宅下,結宇臨欹湖”。北宅的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從這裏到南宅、竹裏館等處,因有水隔,必須舟渡,所以“輕舟南宅去,北宅渺難即”。
在空山中再次清洗了自己的心,王維在北宅夜宿。
夢中,半生浮沉曆曆在目。
王維是少年天才,文藝“神童”。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王維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濟)。才華早顯,幼年聰明過人。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15歲,他帶著小一歲的弟弟王縉到帝都闖蕩,希望得到達官貴人的舉薦。由於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比如,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範,一個熱心的文藝讚助人,就很欣賞王維。
後來,20歲的王維經曆了科舉落第的短暫低潮。一年後,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
唐代科舉製,試卷上不糊名,主考官不僅評閱試卷,主要還參考考生平日的詩文和聲譽來決定棄取。所以,準備應試的士人提前結交、幹謁名人顯貴,向他們投獻作品,爭取他們的推薦和獎譽,是當時一種相當普遍的社會風氣。
王維不能免俗。據說正是岐王的推薦,王維21歲就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太樂丞。太樂丞,太常寺下太樂署官職,從八品下,掌樂之官,相當於在朝廷負責禮樂方麵事宜的官職。
這時的王維意氣風發,頗有功名事業心,不過很快就被現實痛擊成了佛係青年。
王維剛做官沒幾個月,人生遭遇了一次暴擊,在太樂丞任上被貶出京城。
事情源於一次有僭越嫌疑的舞黃獅子活動。
史載,王維在別人的唆使下,讓屬下的伶人舞黃獅子。黃獅子當時是一種“禦舞”,非天子不舞。
結果,王維和他的上級、太樂令劉貺都遭到嚴重處理。劉貺的父親劉知幾替兒子求情,也遭到了貶謫。
王維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更為致命的是,這次事件使得王維被唐玄宗列入了黑名單。整個玄宗朝,王維的官運都很黑,這幾乎摧毀了他在官場上的所有信心。
(四)
承受著與理想漸行漸遠的苦楚,王維離開了長安。開元十五年(727),王維在結束了濟州的五年貶謫生活之後,到了淇上當小官。此時,才26歲的他已萌生了歸隱心誌。
中年之後,王維已無意仕途,純粹為了俸祿和家族責任而在官場待著。身在朝廷,心在田園,過起了時人稱為“吏隱”,即半官半隱、亦官亦隱的生活。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開元年間,王維遊曆江南之時,當時正是盛唐時期。此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嶽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是詩人寓居在今紹興縣東南五雲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花落、月出、鳥鳴,月夜春山格外幽靜。簡單的詩句充滿了禪心與禪趣。
人生往往如此,當你不在乎什麽的時候,什麽就來到了身邊。王維的仕途也是如此,之後,他曆任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天有不測風雲,個人的命運也被裹挾其中。
開元盛世之後,強大的大唐王朝陷入風雨飄搖中。安史之亂,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
至德二載(757年),唐軍相繼收複長安、洛陽,王維與其他陷賊之官,均被收係獄中,隨後押到長安。這些人按律當死,但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叛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
上元元年(760年)夏,轉任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後所任之職。
上元二年(761年),仍官尚書右丞。春,上《責躬薦弟表》,請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職,放歸田園,使其弟王縉得以還京師。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宦海沉浮中,王維早已萌生隱居之意。又因為際遇,他結下佛緣。開元十七年(729年),他開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頓教。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他自嶺南北歸,曾經過瓦官寺謁璿禪師。天寶四載(745年),他出使榆林、新秦二郡,曾經至南陽郡,遇神會和尚。母親去世之後,經奏報朝廷,王維將其輞川別業表為寺廟。他在上奏表文《請施莊為寺表》中說:“……伏乞施此莊為一小寺,兼望抽諸寺名僧七人,精勤禪誦,齋戒住持。”
這一切,加持了王維後世“詩佛”的盛名。
王維錯過了轟動長安的那次著名的餞別活動,但是,他的送別詩,卻流傳得比他們的詩更廣泛更長久。這便是那首寫入1300年後世學生課本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前兩句寫渭城驛館風景,交待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後二句轉入傷別,卻不著傷字,隻用舉杯勸酒來表達內心強烈深沉的惜別之情。全詩以洗盡雕飾、明朗自然語言抒發別情,寫得情景交融,韻味深永,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後來,這首詩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還被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千古名曲。
但是,王維和李白竟然沒有交集,所以我很難從王維這裏遇到李白。
按照史書記載,王維與李白的生活日期簡直驚人的相似:他們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個死於公元761年,一個晚一年去世。他們都有很多相同的朋友,比如王昌齡,孟浩然,杜甫等等。他們也曾在相同的時間在相同的地方生活過——李白到長安來的那些年當中的幾天,王維應該是“出差”迴來了吧等等,然而,他們倆人,卻像真正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一點交集也沒有。
同是盛唐詩家名流的王維,李白卻既不曾與之交遊,更無這方麵的詩作傳世,這真是千古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