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計劃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軍大帳中,一眾明軍將領正在展開軍事會議。
軍需糧草備足,火炮運輸到位,下麵就該收複平壤城。
寧遠伯李成梁、騰衝伯戚繼光,兩人分左右坐於上位,其餘將領分列而坐。
戰役總指揮官梁夢龍,在後方坐鎮,調度軍需。
前線指揮,則放權給了寧遠伯李成梁與騰衝伯戚繼光二人。
這二位,論起實際身份來,李成梁相對要高一些。
如果放眼整個曆史,戚繼光,已經超脫出名將的範疇,屬於軍事家,對曆史的貢獻,更是遠超李成梁。
但就單純的放到明朝這個曆史時空中,不涉及其他,在明朝人眼中,戚繼光相對於李成梁而言,是要略遜一籌的。
像薩爾滸之戰後,遼東局勢愈發糜爛,當時朝臣商議,應以李氏舊威,派遣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楨為總兵,出鎮遼東。
李如楨是李成梁的兒子不假,可他在錦衣衛中待了四十年,最後做到了錦衣衛的二把手,提督西司房,但就是沒有領兵經驗。
等到李如楨出鎮遼東後,結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的戰敗,天啟初,李如楨本人被下獄論死。
等到崇禎四年,崇禎皇帝感念李成梁的功績,特下旨,李如楨免死,改為充軍。
李成梁的軍功,在晚明時真的是一騎絕塵的存在。
女真人做大的原因,有李成梁個人的原因,如放棄寬甸六堡。但女真人做大,可不是因為李成梁養寇自重。
遼東的女真人中,已經被按下去了無數個“努爾哈赤”,可最終,還是出了一個努爾哈赤。
女真人做大的原因,有大明朝堂上的原因,有地方官員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場萬曆朝鮮戰爭。
遼東鎮的明軍,對於女真人,是既拉又打,既用又丟。
而李氏朝鮮於女真人,是世仇。
萬曆朝鮮戰爭中,倭寇席卷朝鮮八道,朝鮮在北部防備女真人的精銳部隊,被抽調去對付倭寇,結果一去不返。
而李氏朝鮮重要的兵源地全羅道等地,長期處於倭寇的統治以及當地義軍的反抗之中,來迴拉鋸,人口受到很大損失。
等到萬曆朝鮮戰爭打完了,李氏朝鮮無力構建北部防備女真人的精銳部隊。李氏朝鮮的大門對於女真人而言,是半開著門,他們可以盡情的獲取物資,朝鮮軍隊也無力再打壓女真。
遼東鎮是救援李氏朝鮮的主力,戰後,實力大受損失。
豐臣秀吉本人病逝,其本部勢力衰退,德川家康問鼎三島,開啟了德川幕府的統治。
在這場萬曆朝鮮戰爭中,大明朝的遼東鎮元氣大傷,李氏朝鮮幾近覆滅,日本改朝換代,唯一從這場戰爭中中獲利的,就是女真人。
如今,女真人被朱翊鈞肢解的七零八落,且被大量投入鹹鏡道中與倭寇作戰。
李氏朝鮮,風雨飄搖,如果不是大明朝出兵,他們就直接沒了。
接下來要收拾的,就是倭寇。
朱翊鈞派出的這三位指揮官,梁夢龍,嘉靖六年的生人;李成梁,嘉靖五年的生人;戚繼光,嘉靖七年的生人。
這三位,年紀皆是六十開外,花甲之年。
六十多歲,正是闖的年紀嘛。
朱翊鈞的用意是,用這三位老將把舵,具體的戰鬥讓年輕的將領去打。
反正明軍的綜合實力碾壓倭寇,如此一來,既可以達到戰略目的,又可以鍛煉將領,同時還能練兵。
萬曆朝,名將輩出,朱翊鈞完全不用擔心將領青黃不接的問題,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盡可能的讓每一位將領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中軍大帳中,能在這裏參加議事的,都是大明軍中的佼佼者。
前線指揮官呢,有兩位,寧遠伯李成梁,騰衝伯戚繼光。
李成梁的情商,很高。
戚繼光的情商,也很高。
兩位情商高的人在一塊,相處的必然會很融洽。就算是不融洽,裝,也能裝得出來融洽的樣子。
而且,李成梁與戚繼光兩人,是老相識,當初戚繼光擔任薊州總兵,李成梁擔任遼東總兵,兩個人的防區挨著,時常配合作戰,交情還不錯。
徐渭,還是戚繼光推薦到遼東去的,而後徐文長才教授的李如鬆。
李成梁與戚繼光,都是提督軍務,職位相同,但這二位下的作戰命令,不會有任何的衝突,因為朱翊鈞早就給他們二位分配好了。
在朝鮮的作戰,由李成梁指揮,戚繼光輔助。
在日本的作戰,由戚繼光指揮,李成梁輔助。
不偏不倚,一人負責一攤。
出兵朝鮮,遼東鎮兵馬是主力,由李成梁指揮更為合適。
出兵日本,放眼天下,誰還能比戚繼光更合適?
大帳中,李成梁、戚繼光一左一右看著一眾將領。
副總兵楊元先行起身,“寧遠伯,騰衝伯。”
見禮之後,開始介紹情況。
“根據沈惟敬沈遊擊帶迴的倭寇盔甲、長刀以及火銃,末將帶人試驗並比對我軍所用之軍械,發現倭寇的步兵用刀,要長於我軍的騎兵用刀。”
“倭寇的火銃,則是火繩槍,射程不過百餘步,威力也略有不足,各方麵皆不如我軍所用的燧發槍。”
“至於倭寇的盔甲,沒什麽出奇之處。”
“據倭寇火銃的射程及威力,末將命人製作了防牌,並以倭寇火銃試之。”
“八十步之外,能擊濕氈被二層,五十步之外,能擊三層,勉勉強強能到四層。”
“我軍製作的防牌等防護軍械,皆有四層,可確保我軍能夠抵達離倭寇五十步之前。”
明朝的一步,是左右腿都邁出去才算是一步,相當於現代的兩步,大概是一米五到一米六左右。
五十步,也就是八十米左右,這個距離,火銃的意義已經不大,就該進行真刀真槍的白刃戰了。
李成梁微微頷首,示意楊元落座,“鹹鏡道的倭寇頭子加藤清正,已經率殘部進入平壤城中。”
“我軍的糧草,火炮等攻城軍械,已經全部運達,有關平壤城中倭寇的各項情報,也已經發給你們了。”
“沈惟敬沈遊擊與小西行長商議以五十日為期,以待雙方進行下一步和談事宜。倭寇頭子豐臣秀吉,竟然敢拒絕和談,我軍就更不可能與之和談。”
“平壤城的城門,主要有四,西北門七星門,西門普通門,南門含球門,東門大同門。”
“以李如鬆攻七星門,以吳惟忠攻普通門,以任自強攻含球門,以王保攻大同門,其餘各部按照原定計劃,佯攻配合作戰。”
“各部迴去之後,整飭兵馬,明日一早,著手攻城。”
軍需糧草備足,火炮運輸到位,下麵就該收複平壤城。
寧遠伯李成梁、騰衝伯戚繼光,兩人分左右坐於上位,其餘將領分列而坐。
戰役總指揮官梁夢龍,在後方坐鎮,調度軍需。
前線指揮,則放權給了寧遠伯李成梁與騰衝伯戚繼光二人。
這二位,論起實際身份來,李成梁相對要高一些。
如果放眼整個曆史,戚繼光,已經超脫出名將的範疇,屬於軍事家,對曆史的貢獻,更是遠超李成梁。
但就單純的放到明朝這個曆史時空中,不涉及其他,在明朝人眼中,戚繼光相對於李成梁而言,是要略遜一籌的。
像薩爾滸之戰後,遼東局勢愈發糜爛,當時朝臣商議,應以李氏舊威,派遣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楨為總兵,出鎮遼東。
李如楨是李成梁的兒子不假,可他在錦衣衛中待了四十年,最後做到了錦衣衛的二把手,提督西司房,但就是沒有領兵經驗。
等到李如楨出鎮遼東後,結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的戰敗,天啟初,李如楨本人被下獄論死。
等到崇禎四年,崇禎皇帝感念李成梁的功績,特下旨,李如楨免死,改為充軍。
李成梁的軍功,在晚明時真的是一騎絕塵的存在。
女真人做大的原因,有李成梁個人的原因,如放棄寬甸六堡。但女真人做大,可不是因為李成梁養寇自重。
遼東的女真人中,已經被按下去了無數個“努爾哈赤”,可最終,還是出了一個努爾哈赤。
女真人做大的原因,有大明朝堂上的原因,有地方官員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場萬曆朝鮮戰爭。
遼東鎮的明軍,對於女真人,是既拉又打,既用又丟。
而李氏朝鮮於女真人,是世仇。
萬曆朝鮮戰爭中,倭寇席卷朝鮮八道,朝鮮在北部防備女真人的精銳部隊,被抽調去對付倭寇,結果一去不返。
而李氏朝鮮重要的兵源地全羅道等地,長期處於倭寇的統治以及當地義軍的反抗之中,來迴拉鋸,人口受到很大損失。
等到萬曆朝鮮戰爭打完了,李氏朝鮮無力構建北部防備女真人的精銳部隊。李氏朝鮮的大門對於女真人而言,是半開著門,他們可以盡情的獲取物資,朝鮮軍隊也無力再打壓女真。
遼東鎮是救援李氏朝鮮的主力,戰後,實力大受損失。
豐臣秀吉本人病逝,其本部勢力衰退,德川家康問鼎三島,開啟了德川幕府的統治。
在這場萬曆朝鮮戰爭中,大明朝的遼東鎮元氣大傷,李氏朝鮮幾近覆滅,日本改朝換代,唯一從這場戰爭中中獲利的,就是女真人。
如今,女真人被朱翊鈞肢解的七零八落,且被大量投入鹹鏡道中與倭寇作戰。
李氏朝鮮,風雨飄搖,如果不是大明朝出兵,他們就直接沒了。
接下來要收拾的,就是倭寇。
朱翊鈞派出的這三位指揮官,梁夢龍,嘉靖六年的生人;李成梁,嘉靖五年的生人;戚繼光,嘉靖七年的生人。
這三位,年紀皆是六十開外,花甲之年。
六十多歲,正是闖的年紀嘛。
朱翊鈞的用意是,用這三位老將把舵,具體的戰鬥讓年輕的將領去打。
反正明軍的綜合實力碾壓倭寇,如此一來,既可以達到戰略目的,又可以鍛煉將領,同時還能練兵。
萬曆朝,名將輩出,朱翊鈞完全不用擔心將領青黃不接的問題,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盡可能的讓每一位將領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中軍大帳中,能在這裏參加議事的,都是大明軍中的佼佼者。
前線指揮官呢,有兩位,寧遠伯李成梁,騰衝伯戚繼光。
李成梁的情商,很高。
戚繼光的情商,也很高。
兩位情商高的人在一塊,相處的必然會很融洽。就算是不融洽,裝,也能裝得出來融洽的樣子。
而且,李成梁與戚繼光兩人,是老相識,當初戚繼光擔任薊州總兵,李成梁擔任遼東總兵,兩個人的防區挨著,時常配合作戰,交情還不錯。
徐渭,還是戚繼光推薦到遼東去的,而後徐文長才教授的李如鬆。
李成梁與戚繼光,都是提督軍務,職位相同,但這二位下的作戰命令,不會有任何的衝突,因為朱翊鈞早就給他們二位分配好了。
在朝鮮的作戰,由李成梁指揮,戚繼光輔助。
在日本的作戰,由戚繼光指揮,李成梁輔助。
不偏不倚,一人負責一攤。
出兵朝鮮,遼東鎮兵馬是主力,由李成梁指揮更為合適。
出兵日本,放眼天下,誰還能比戚繼光更合適?
大帳中,李成梁、戚繼光一左一右看著一眾將領。
副總兵楊元先行起身,“寧遠伯,騰衝伯。”
見禮之後,開始介紹情況。
“根據沈惟敬沈遊擊帶迴的倭寇盔甲、長刀以及火銃,末將帶人試驗並比對我軍所用之軍械,發現倭寇的步兵用刀,要長於我軍的騎兵用刀。”
“倭寇的火銃,則是火繩槍,射程不過百餘步,威力也略有不足,各方麵皆不如我軍所用的燧發槍。”
“至於倭寇的盔甲,沒什麽出奇之處。”
“據倭寇火銃的射程及威力,末將命人製作了防牌,並以倭寇火銃試之。”
“八十步之外,能擊濕氈被二層,五十步之外,能擊三層,勉勉強強能到四層。”
“我軍製作的防牌等防護軍械,皆有四層,可確保我軍能夠抵達離倭寇五十步之前。”
明朝的一步,是左右腿都邁出去才算是一步,相當於現代的兩步,大概是一米五到一米六左右。
五十步,也就是八十米左右,這個距離,火銃的意義已經不大,就該進行真刀真槍的白刃戰了。
李成梁微微頷首,示意楊元落座,“鹹鏡道的倭寇頭子加藤清正,已經率殘部進入平壤城中。”
“我軍的糧草,火炮等攻城軍械,已經全部運達,有關平壤城中倭寇的各項情報,也已經發給你們了。”
“沈惟敬沈遊擊與小西行長商議以五十日為期,以待雙方進行下一步和談事宜。倭寇頭子豐臣秀吉,竟然敢拒絕和談,我軍就更不可能與之和談。”
“平壤城的城門,主要有四,西北門七星門,西門普通門,南門含球門,東門大同門。”
“以李如鬆攻七星門,以吳惟忠攻普通門,以任自強攻含球門,以王保攻大同門,其餘各部按照原定計劃,佯攻配合作戰。”
“各部迴去之後,整飭兵馬,明日一早,著手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