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能言善辯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平壤城外,神機第二鎮遊擊將軍沈惟敬,帶著四名家丁悠哉悠哉的走來。
城頭上的倭寇看到了沈惟敬五人,但不知道他們打的是什麽主意。
沈惟敬對著一名家丁吩咐道:“把信射上去。”
“是。”這家丁張弓搭箭,一箭射在城門樓上,箭上還帶著書信。
城頭上的倭寇,這就明白了,這是來送信的,拿下書信,飛速呈報給小西行長。
接過信的小西行長打開一看,內容很短:
朝鮮禮儀之邦,本無罪過,汝何敢無名出兵,伐人之國,殺戮無辜之生靈。朝鮮乃中國藩屬之國,汝若不為退兵,非但盡出山東之兵,將盡發天下之兵,盡滅無遺類,期於退兵。
山東之兵,主要是指遼東鎮的兵,因為大明朝的遼東歸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管理。
小西行長輕輕一笑,“就憑這麽一封信就想嚇到我,笑話。”
“明軍派來了幾個人?”
“五個。”
“就五個人?”小西行長有點不太相信。
“沒錯,屬下看的真真切切,就五個人,周邊也沒有看到其他人。”
“有點意思。”小西行長將書信放到一旁,“告訴他們,我要與他們麵談。”
“是。”
一個武士跑到城頭上,對著沈惟敬等人大喊,“我們軍團長想要與沈遊擊當麵商談,不知沈遊擊意下如何?”
書信下麵都有落款,小西行長等人自然知道沈惟敬的姓名閣官職。
沈惟敬沒有拒絕,“在何處商談?”
“就在平壤城外,七星門前。”
“迴去告訴你們軍團長,沈某恭候。”
沈惟敬奉命前來與小西行長商談,目的是緩兵之計。
平壤本是李氏朝鮮的三京之一,城高牆深,十分堅固,加之前番祖承訓帶人夜襲,輕而易舉就攻入城中,倭寇必然會加強城防。
而且倭寇又收縮兵力,放棄平安道大量城池,主力龜縮進平壤城中。
明軍本來是準備先收複平壤周邊的城池,之後再行收複平壤,沒想到戰線一下推進這麽多,軍需輜重以及火炮運送,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平壤這種大城,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打下來的,軍需輜重必須要供應到位。
沈惟敬奉命前來談判,就是為了迷惑倭寇,爭取一個時間差,明軍那邊還是按照攻城準備著。
而小西行長聽到沈惟敬十分痛快的就答應下來,覺得此人很有膽魄,“調兩千精兵,隨我一同出城。”
“我倒要看看,究竟是什麽人竟有如此膽魄。”
七星門前,兩千倭寇列陣而待。
小西行長自陣列之中緩步走出,隻見沈惟敬鎮定自若,麵不改色,頗有一副高人風範。
“在下第一軍團軍團長小西行長,敢問閣下就是沈惟敬沈遊擊?”
沈惟敬早年間隨其父親同日本人做生意,因為有著一口流利的日語,就算小西行長不說漢話,兩個人交流起來,也沒有任何的障礙。
“正是。”沈惟敬直視小西行長,毫無懼色。
“軍團長令麾下兵士擺開陣勢,可是請沈某閱兵的?”
小西行長問道:“那沈遊擊覺得我國士兵,如何?”
“很好。”接著,沈惟敬又追了一句,“但還不夠好。”
“沈遊擊此話何解?”
沈惟敬沒有正麵迴答,“等到軍團長遇到我大明天兵的那一刻,自然知曉。”
小西行長當然聽得出沈惟敬話語中的不屑,“大明的士兵,我日本不是沒有遇到過。”
“浙江,福建,大明的東南沿海地區,我國士兵皆有涉足。嘉靖這個年號,距今不過二十餘載,以沈的年齡,想必不會陌生吧。”
沈惟敬輕蔑一笑,“我大明的東南沿海,皆是魚米之鄉,富饒之地,比起貴國的島嶼、山地,不知好上多少倍。”
“貴國的士兵既然涉足我大明的東南沿海地區,為何沒有駐足呢?難道是不喜歡嗎?”
“還有,嘉靖這個年號,沈某很是熟悉。那麽,汪直、徐海這兩個名字,不知軍團長是否熟悉?”
汪直、徐海可是嘉靖年間有名的倭寇頭子,而且在日本都是大哥大的存在,小西行長自然聽過他們二人的大名。
“當然,當然。”
沈惟敬接著說道:“據沈某所知,嘉靖年間,涉足我大明東南沿海地區的貴國士兵,皆是以這二人為尊吧。”
“汪直,徐海,聽這二人的名字,不像是日本人的名字,反而更像是我大明人的名字。”
“為何貴國的士兵反而會受我大明人的驅使?”
“難道是因為貴國的士兵,善嗎?”
小西行長猶如啞巴吃黃連。
這個話題是他自己主動提出來的,本意是想奚落沈惟敬一番,沒想到被沈惟敬反殺迴來了,而且被對方殺了好幾個來迴。
“以前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多說無益。”小西行長急忙結束這個話題。
“現在,是我們日本兵臨城下,朝鮮三京八道,盡歸於我國之手。”
沈惟敬反問道:“朝鮮是我大明的藩屬,哪來的什麽三京?”
“軍團長可以問一問朝鮮王,他自己敢說朝鮮有三京嗎?”
小西行長沒有在這上麵過多計較,“三京也好,三都也罷,總之,皆於我日本國手中。”
“這正是沈某來的目的。”沈惟敬猛然提高了音量。
“朝鮮有何虧負於日本,日本如何擅興師旅?”
城頭上的倭寇看到了沈惟敬五人,但不知道他們打的是什麽主意。
沈惟敬對著一名家丁吩咐道:“把信射上去。”
“是。”這家丁張弓搭箭,一箭射在城門樓上,箭上還帶著書信。
城頭上的倭寇,這就明白了,這是來送信的,拿下書信,飛速呈報給小西行長。
接過信的小西行長打開一看,內容很短:
朝鮮禮儀之邦,本無罪過,汝何敢無名出兵,伐人之國,殺戮無辜之生靈。朝鮮乃中國藩屬之國,汝若不為退兵,非但盡出山東之兵,將盡發天下之兵,盡滅無遺類,期於退兵。
山東之兵,主要是指遼東鎮的兵,因為大明朝的遼東歸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管理。
小西行長輕輕一笑,“就憑這麽一封信就想嚇到我,笑話。”
“明軍派來了幾個人?”
“五個。”
“就五個人?”小西行長有點不太相信。
“沒錯,屬下看的真真切切,就五個人,周邊也沒有看到其他人。”
“有點意思。”小西行長將書信放到一旁,“告訴他們,我要與他們麵談。”
“是。”
一個武士跑到城頭上,對著沈惟敬等人大喊,“我們軍團長想要與沈遊擊當麵商談,不知沈遊擊意下如何?”
書信下麵都有落款,小西行長等人自然知道沈惟敬的姓名閣官職。
沈惟敬沒有拒絕,“在何處商談?”
“就在平壤城外,七星門前。”
“迴去告訴你們軍團長,沈某恭候。”
沈惟敬奉命前來與小西行長商談,目的是緩兵之計。
平壤本是李氏朝鮮的三京之一,城高牆深,十分堅固,加之前番祖承訓帶人夜襲,輕而易舉就攻入城中,倭寇必然會加強城防。
而且倭寇又收縮兵力,放棄平安道大量城池,主力龜縮進平壤城中。
明軍本來是準備先收複平壤周邊的城池,之後再行收複平壤,沒想到戰線一下推進這麽多,軍需輜重以及火炮運送,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平壤這種大城,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打下來的,軍需輜重必須要供應到位。
沈惟敬奉命前來談判,就是為了迷惑倭寇,爭取一個時間差,明軍那邊還是按照攻城準備著。
而小西行長聽到沈惟敬十分痛快的就答應下來,覺得此人很有膽魄,“調兩千精兵,隨我一同出城。”
“我倒要看看,究竟是什麽人竟有如此膽魄。”
七星門前,兩千倭寇列陣而待。
小西行長自陣列之中緩步走出,隻見沈惟敬鎮定自若,麵不改色,頗有一副高人風範。
“在下第一軍團軍團長小西行長,敢問閣下就是沈惟敬沈遊擊?”
沈惟敬早年間隨其父親同日本人做生意,因為有著一口流利的日語,就算小西行長不說漢話,兩個人交流起來,也沒有任何的障礙。
“正是。”沈惟敬直視小西行長,毫無懼色。
“軍團長令麾下兵士擺開陣勢,可是請沈某閱兵的?”
小西行長問道:“那沈遊擊覺得我國士兵,如何?”
“很好。”接著,沈惟敬又追了一句,“但還不夠好。”
“沈遊擊此話何解?”
沈惟敬沒有正麵迴答,“等到軍團長遇到我大明天兵的那一刻,自然知曉。”
小西行長當然聽得出沈惟敬話語中的不屑,“大明的士兵,我日本不是沒有遇到過。”
“浙江,福建,大明的東南沿海地區,我國士兵皆有涉足。嘉靖這個年號,距今不過二十餘載,以沈的年齡,想必不會陌生吧。”
沈惟敬輕蔑一笑,“我大明的東南沿海,皆是魚米之鄉,富饒之地,比起貴國的島嶼、山地,不知好上多少倍。”
“貴國的士兵既然涉足我大明的東南沿海地區,為何沒有駐足呢?難道是不喜歡嗎?”
“還有,嘉靖這個年號,沈某很是熟悉。那麽,汪直、徐海這兩個名字,不知軍團長是否熟悉?”
汪直、徐海可是嘉靖年間有名的倭寇頭子,而且在日本都是大哥大的存在,小西行長自然聽過他們二人的大名。
“當然,當然。”
沈惟敬接著說道:“據沈某所知,嘉靖年間,涉足我大明東南沿海地區的貴國士兵,皆是以這二人為尊吧。”
“汪直,徐海,聽這二人的名字,不像是日本人的名字,反而更像是我大明人的名字。”
“為何貴國的士兵反而會受我大明人的驅使?”
“難道是因為貴國的士兵,善嗎?”
小西行長猶如啞巴吃黃連。
這個話題是他自己主動提出來的,本意是想奚落沈惟敬一番,沒想到被沈惟敬反殺迴來了,而且被對方殺了好幾個來迴。
“以前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多說無益。”小西行長急忙結束這個話題。
“現在,是我們日本兵臨城下,朝鮮三京八道,盡歸於我國之手。”
沈惟敬反問道:“朝鮮是我大明的藩屬,哪來的什麽三京?”
“軍團長可以問一問朝鮮王,他自己敢說朝鮮有三京嗎?”
小西行長沒有在這上麵過多計較,“三京也好,三都也罷,總之,皆於我日本國手中。”
“這正是沈某來的目的。”沈惟敬猛然提高了音量。
“朝鮮有何虧負於日本,日本如何擅興師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