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作戰計劃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大明朝,對待倭寇,沒什麽好說的,那就是一個字,打!
打倭寇是大明朝的共識,不用多說,現在,商議的是具體的作戰計劃。
朱翊鈞看向兵部尚書梁夢龍,“梁尚書,說一說兵部的方案吧。”
梁夢龍躬身說道:“臣遵旨。”
“兵部自探查得知倭寇的狼子野心後,便做了預案。遼東鎮出精騎一萬五千,薊州、昌平、保定三鎮各出精兵五千,宣府、大同兩鎮各出精騎五千,京營出精兵兩萬五千,南兵精銳一萬五千,提調各省水師官兵一萬五千,共計九萬五千人。”
“平定朝鮮的倭寇之後,以朝鮮的慶尚道、全羅道為基,以陸師、水師精銳,進攻日本。”
“作戰期間,如有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再酌情增派兵馬。”
九萬五千人,大明朝已經很多年沒有出動過如此龐大的軍隊了。
這九萬五千人,隻是各個軍鎮各京營中的經製之軍,包括蒙古和女真夷丁。但遼東鎮治下那些大量的女真兵,是不包含在內的。
當然,遼東鎮治下的女真人,是大明朝的兵,但不是經製之軍,不發糧,不發餉,隻是必須聽從調遣作戰,不在編製之內,隻能算炮灰,是不計算在這九萬五千人之中的。
如果將炮灰也算進去的話,總人數肯定是要超過十萬的。
調動如此多的軍隊,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役,而且征伐對象還是大明朝的世敵倭寇。此戰若真的能夠收複日本,那麽在場之人,必然會彪炳史冊,為後世所傳頌,每個人的眼中,都燃著熾熱。
兵部製定的作戰方案,朱翊鈞早就看過。九萬五千人,不是大明的極限,更多的還要考慮到軍需後勤方麵。
李氏朝鮮的整個國家體係已經被倭寇摧毀,以朝鮮當下這種混亂的秩序,很難為大軍提供軍需後勤保障。
再加上朝鮮人又是一貫的拖後腿,不會真心實意的為大明提供糧草,前期的軍需後勤保障,更多的還是要依賴大明本土供給。
隻要是大明能夠在朝鮮站住腳跟,軍需後勤就可以從當地征調了。
九萬五千人的大軍,打個朝鮮之役,完全足夠。如果作戰過程中還有需要,就再增兵。
等到收複日本的時候,還會再增兵,但沒必要現在一股腦的把人全都丟過去。
朱翊鈞的目光掃過群臣,問道:“諸位愛卿,以為何人可以統帥軍務?”
大明朝能夠統兵且知兵的文官,有很多,但能夠指揮這場戰役的合適人選,還真是不多。
戰爭,不得不考慮地形因素,這次這個人,必須要熟悉遼東情況,而且還要能夠服眾。
這裏的服眾,不僅僅是要讓各個軍鎮的官兵服你,還要讓滿朝文武服你。畢竟這次大明朝出動了九萬五千精兵,這是大明朝的本錢,絕不是什麽人都有資格指揮這場戰役。
有這麽諸多限定條件之下,人選其實就那麽幾個。
薊遼總督蹇達。
曾任遼東巡撫現三邊總督魏學曾。
原薊遼總督現南京兵部尚書張國彥。
曾任薊遼總督現兵部尚書梁夢龍。
曾任遼東巡撫現內閣輔臣張學顏。
除卻這些人之外,其餘的,能力自不必提,都是有的。但是資曆、威望,遠遠不及以上幾人。
包括曆史上經略朝鮮軍務的宋應昌,他並沒有過巡撫邊地的經驗,他在進入京師為官之前,是山東巡撫。
第一次朝鮮之役中,宋應昌這個一把手的作用,遠遠不如李如鬆這個二把手。
聽到皇帝問話,三輔張學顏出列,“皇上,臣舉薦兵部尚書梁夢龍。”
朱翊鈞看向梁夢龍,“梁尚書,你的意思呢?”
“忠心國事,臣敢不用命。”
就這麽三句話,人選這就定下來。
別人一看,梁夢龍雖然和皇帝走的近,但人家確實有本事,不服不行。
而且,梁夢龍之前是薊遼總督,戚繼光、李成梁都與他熟悉。
現遼東總兵遷安伯杜桐,最早是延綏副總兵,這是梁夢龍推薦的。而後杜桐調任遼東副總兵,這是梁夢龍推薦的。最後杜桐因軍功被封爵,這是梁夢龍提議的。
梁夢龍擔任這麽多年的兵部尚書,軍中的很多將領,都與他相熟。
這是朱翊鈞刻意為之的。
因為朱翊鈞打算讓梁夢龍成為大明朝第四個因軍功而封爵的文臣。
文官掌兵的局麵很難改變,幹脆,那就把掌兵的文官變成勳貴。
朱翊鈞站起身,群臣半躬下身子。
“傳旨,兵部尚書梁夢龍以原官加文淵閣大學士,入閣理政。並總督朝鮮、薊、遼、山東、保定等處軍務。”
梁夢龍跪倒在地,“臣梁夢龍領旨謝恩。”
朱翊鈞借此機會,先把梁夢龍抬進內閣,戰後再給梁夢龍封爵,最後,就演變成了勳貴在內閣中占據一席,一切水到渠成。
同時,先升官,也能激勵人心。
朱翊鈞接著向下安排,“以寧遠伯李成梁、騰衝伯戚繼光提督軍務。”
“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參讚軍務兼理糧餉。”
“以薊州、遼東兩鎮兵馬為前軍,由李如鬆統之。”
“以昌平、保定兩鎮兵馬為後軍,以寧遠伯李成梁統之。”
“以宣府、大同兩鎮兵馬為左軍,由麻貴統之。”
“以南兵為右軍,由騰衝伯戚繼光統之。”
“以京營兵馬為中軍,由董一元統之。”
“各省水師由陳璘統之。”
“以上各部兵馬,皆歸梁夢龍節製。”
“傳旨各鎮,提調兵馬皆要精兵,不許藏私。”
“傳旨南京戶部,責令其將南京倉儲糧食按內閣開列所需,沿運河北上,送至臨清。”
“傳旨山東總兵彰武伯楊世楷,嚴守臨清、德州二倉,如二倉有失,定斬不饒。”
“傳旨總督倉場戶部尚書楊俊民,嚴守京畿各倉,如若有失,一應官吏,定斬不饒。”
“傳旨沿海各地督撫、總兵、都司,整飭兵備,嚴查海疆。”
“傳令天下,作戰期間,凡有礙戰事者,無論是官是兵是民,一律按通倭論處!”
打倭寇是大明朝的共識,不用多說,現在,商議的是具體的作戰計劃。
朱翊鈞看向兵部尚書梁夢龍,“梁尚書,說一說兵部的方案吧。”
梁夢龍躬身說道:“臣遵旨。”
“兵部自探查得知倭寇的狼子野心後,便做了預案。遼東鎮出精騎一萬五千,薊州、昌平、保定三鎮各出精兵五千,宣府、大同兩鎮各出精騎五千,京營出精兵兩萬五千,南兵精銳一萬五千,提調各省水師官兵一萬五千,共計九萬五千人。”
“平定朝鮮的倭寇之後,以朝鮮的慶尚道、全羅道為基,以陸師、水師精銳,進攻日本。”
“作戰期間,如有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再酌情增派兵馬。”
九萬五千人,大明朝已經很多年沒有出動過如此龐大的軍隊了。
這九萬五千人,隻是各個軍鎮各京營中的經製之軍,包括蒙古和女真夷丁。但遼東鎮治下那些大量的女真兵,是不包含在內的。
當然,遼東鎮治下的女真人,是大明朝的兵,但不是經製之軍,不發糧,不發餉,隻是必須聽從調遣作戰,不在編製之內,隻能算炮灰,是不計算在這九萬五千人之中的。
如果將炮灰也算進去的話,總人數肯定是要超過十萬的。
調動如此多的軍隊,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役,而且征伐對象還是大明朝的世敵倭寇。此戰若真的能夠收複日本,那麽在場之人,必然會彪炳史冊,為後世所傳頌,每個人的眼中,都燃著熾熱。
兵部製定的作戰方案,朱翊鈞早就看過。九萬五千人,不是大明的極限,更多的還要考慮到軍需後勤方麵。
李氏朝鮮的整個國家體係已經被倭寇摧毀,以朝鮮當下這種混亂的秩序,很難為大軍提供軍需後勤保障。
再加上朝鮮人又是一貫的拖後腿,不會真心實意的為大明提供糧草,前期的軍需後勤保障,更多的還是要依賴大明本土供給。
隻要是大明能夠在朝鮮站住腳跟,軍需後勤就可以從當地征調了。
九萬五千人的大軍,打個朝鮮之役,完全足夠。如果作戰過程中還有需要,就再增兵。
等到收複日本的時候,還會再增兵,但沒必要現在一股腦的把人全都丟過去。
朱翊鈞的目光掃過群臣,問道:“諸位愛卿,以為何人可以統帥軍務?”
大明朝能夠統兵且知兵的文官,有很多,但能夠指揮這場戰役的合適人選,還真是不多。
戰爭,不得不考慮地形因素,這次這個人,必須要熟悉遼東情況,而且還要能夠服眾。
這裏的服眾,不僅僅是要讓各個軍鎮的官兵服你,還要讓滿朝文武服你。畢竟這次大明朝出動了九萬五千精兵,這是大明朝的本錢,絕不是什麽人都有資格指揮這場戰役。
有這麽諸多限定條件之下,人選其實就那麽幾個。
薊遼總督蹇達。
曾任遼東巡撫現三邊總督魏學曾。
原薊遼總督現南京兵部尚書張國彥。
曾任薊遼總督現兵部尚書梁夢龍。
曾任遼東巡撫現內閣輔臣張學顏。
除卻這些人之外,其餘的,能力自不必提,都是有的。但是資曆、威望,遠遠不及以上幾人。
包括曆史上經略朝鮮軍務的宋應昌,他並沒有過巡撫邊地的經驗,他在進入京師為官之前,是山東巡撫。
第一次朝鮮之役中,宋應昌這個一把手的作用,遠遠不如李如鬆這個二把手。
聽到皇帝問話,三輔張學顏出列,“皇上,臣舉薦兵部尚書梁夢龍。”
朱翊鈞看向梁夢龍,“梁尚書,你的意思呢?”
“忠心國事,臣敢不用命。”
就這麽三句話,人選這就定下來。
別人一看,梁夢龍雖然和皇帝走的近,但人家確實有本事,不服不行。
而且,梁夢龍之前是薊遼總督,戚繼光、李成梁都與他熟悉。
現遼東總兵遷安伯杜桐,最早是延綏副總兵,這是梁夢龍推薦的。而後杜桐調任遼東副總兵,這是梁夢龍推薦的。最後杜桐因軍功被封爵,這是梁夢龍提議的。
梁夢龍擔任這麽多年的兵部尚書,軍中的很多將領,都與他相熟。
這是朱翊鈞刻意為之的。
因為朱翊鈞打算讓梁夢龍成為大明朝第四個因軍功而封爵的文臣。
文官掌兵的局麵很難改變,幹脆,那就把掌兵的文官變成勳貴。
朱翊鈞站起身,群臣半躬下身子。
“傳旨,兵部尚書梁夢龍以原官加文淵閣大學士,入閣理政。並總督朝鮮、薊、遼、山東、保定等處軍務。”
梁夢龍跪倒在地,“臣梁夢龍領旨謝恩。”
朱翊鈞借此機會,先把梁夢龍抬進內閣,戰後再給梁夢龍封爵,最後,就演變成了勳貴在內閣中占據一席,一切水到渠成。
同時,先升官,也能激勵人心。
朱翊鈞接著向下安排,“以寧遠伯李成梁、騰衝伯戚繼光提督軍務。”
“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參讚軍務兼理糧餉。”
“以薊州、遼東兩鎮兵馬為前軍,由李如鬆統之。”
“以昌平、保定兩鎮兵馬為後軍,以寧遠伯李成梁統之。”
“以宣府、大同兩鎮兵馬為左軍,由麻貴統之。”
“以南兵為右軍,由騰衝伯戚繼光統之。”
“以京營兵馬為中軍,由董一元統之。”
“各省水師由陳璘統之。”
“以上各部兵馬,皆歸梁夢龍節製。”
“傳旨各鎮,提調兵馬皆要精兵,不許藏私。”
“傳旨南京戶部,責令其將南京倉儲糧食按內閣開列所需,沿運河北上,送至臨清。”
“傳旨山東總兵彰武伯楊世楷,嚴守臨清、德州二倉,如二倉有失,定斬不饒。”
“傳旨總督倉場戶部尚書楊俊民,嚴守京畿各倉,如若有失,一應官吏,定斬不饒。”
“傳旨沿海各地督撫、總兵、都司,整飭兵備,嚴查海疆。”
“傳令天下,作戰期間,凡有礙戰事者,無論是官是兵是民,一律按通倭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