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全麵潰敗,王城漢城已經被倭寇占領,朝鮮國王李昖帶人倉皇逃竄。


    戰報傳迴日本,豐臣秀吉看過之後,大喜過望。


    他當即命人,為朝鮮國王李昖準備了類似於中原王朝二王三恪式的俸祿和領地。


    朝鮮雖然戰敗,但李昖畢竟是朝鮮國王,該給予的體麵還是要給予的。


    不單是對於朝鮮國王李昖如此,作戰過程中,日軍對於被虜的朝鮮王室成員和大臣,依舊是保持了禮遇。


    前方頻頻報捷,更是激發了豐臣秀吉那狂妄的野心。


    對於進攻朝鮮和大明,以及之後的規劃治理,豐臣秀吉早就做好了詳細計劃。


    今年已經征服朝鮮,明年進攻大明。


    在還沒有取得戰果的情況下,豐臣秀吉就已經分配好了戰後的利益。


    以豐臣秀次作為中國的關白,並將日本天皇遷居至明朝的京師。


    天皇遷居明朝京師之後,日本的天皇則從日本的宗室親王中選擇一位繼位。


    朝鮮交給豐臣秀勝管理。


    日本的關白,在豐臣秀保、宇喜多秀家二人中選擇一位擔任。


    豐臣秀吉本人,則居於寧波。


    這還不算完,在征服明朝之後,以小西行長與加藤清正為統帥,率領軍隊,進攻天竺。


    道家經典《莊子》中有一篇文章,名為《秋水》。


    《秋水》中有這麽一段話: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嚐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日本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不知道豐臣秀吉有沒有看過《莊子》中的這一篇《秋水》。


    當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如同豐臣秀吉那般樂觀,有人就對這一係列的戰爭持消極情緒。但礙於豐臣秀吉的權威,仗,還得繼續打。


    李氏朝鮮方麵,其實力本就不如日本,關鍵是,實力不行也就算了,可那些貴族,還在內鬥扯後腿,讓本就嚴峻的形勢,更加雪上加霜。


    朝鮮國王李昖帶著一幹官員,一退再退,退到了平安道。


    情況如此危急,李氏朝鮮的人就想不到他們的頭上還有一位父親嗎?


    答案是肯定的,他們當然想到了。


    有人就提出了,咱們向天朝求救。並列舉三國時期劉備求援於孫權,最終取得赤壁大勝的例子。


    然而,有人反對。


    如果向大明求救,那麽必然是最近的遼東鎮兵馬前來救援。就遼東鎮兵馬的尊榮,比倭寇強不到哪去,結果必然就是引狼入室。


    兩撥人爭執不下。


    倭寇可不會停下來等李氏朝鮮的那些官員爭論,依舊是攻勢兇猛,一路猛進。


    朝鮮國王李昖,隻能帶著人再再再次倉皇逃竄。


    就這種山窮水盡之下,李氏朝鮮向不向大明求救,還是爭論不休。


    朝鮮國王李昖坐不住了,你們吵吵起來沒完,眼下都火燒眉毛了,總得拿出一個辦法來呀。


    於是乎,經過激烈的討論,終於討論出來兩個方案。


    一個是,現在我們人在平安道,幹脆前往義州。


    一個是,前往鹹鏡道鏡城。


    李氏朝鮮的行政區劃分為八道,平安道,鹹鏡道,黃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


    道的名稱,皆是取自其境內兩個最大城市的首字。


    如黃海道的“黃”取自黃州,“海”取自海州。


    而平安道與鹹鏡道,位於李氏朝鮮的北方。


    平安道,緊臨遼東鎮控製的核心地區。


    鹹鏡道,更多的是緊臨女真人的生活區域。


    義州,離遼東很近。


    明末東江鎮總兵毛文龍的控製範圍,就包括義州。


    這個方案,本質上還是向大明求救。


    而前往鹹鏡道的鏡城,明顯就是想要避開大明。


    這兩個方案,根本上還是向不向大明求救爭論不休的結果,雙方誰都沒有說服誰。


    但這兩個方案,明顯是第一個要好。


    前往平安道的義州,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就近獲得遼東鎮的救援。


    若是前往鹹鏡道的鏡城,路途遙遠且十分兇險,萬一碰上倭寇,隻能束手就擒。


    而且,鹹鏡道原來是女真人的生活區域,後來被李氏朝鮮征服。但是,鹹鏡道的百姓在朝鮮內部備受歧視,因為他們被認為血脈不純。要是到那去,說不定碰不到倭寇,就先被當地人給綁了,而後送給倭寇。


    更重要的是,此時,大明已經接到了朝鮮的消息,倭寇對朝鮮發起進攻,並意圖征服大明。


    原來李氏朝鮮以為倭寇不會對朝鮮怎麽樣,不願意摻和到大明與倭寇的爭端中。可當倭寇真的打過來的時候,他們傻眼了,連忙將消息稟報給大明,事情已經發生,他們不敢再隱瞞。


    遼東鎮寬甸副總兵佟養正,已經著手準備先期救援朝鮮的準備工作。


    這個佟養正,是大明的忠臣,和投靠後金的佟家人,不是一迴事。


    如果按照第二個方案,朝鮮君臣都去了鹹鏡道的鏡城,天朝派兵來援,到時候沒有一個人迎接天朝大軍,讓大明怎麽看?


    此時的李氏朝鮮,風雨飄搖,搖搖欲墜。大明已經決定派兵救援,可他們竟然視大明如虎,躲避不及,實在是不知道說什麽好。


    朝鮮國王李昖,這個時候也急眼了。


    誰說都不行,我就去大明。


    同時,朝鮮國王李昖還向身邊的官員詢問,“如果態勢不可挽迴,我決心內附天朝。你們可願意跟隨於我?”


    問了一圈,響應者寥寥無幾。


    他們不願意也就算了,反而還勸阻朝鮮國王李昖,說遼東鎮的人都是窮兇極惡,無惡不作,如果到遼東去,無異於羊入虎口。


    與之相反的時候,曆史上的大明,已經下令,讓遼東鎮做好接納朝鮮君臣的準備。


    朝鮮國王李昖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的要前往義州,讓隨行的官員跟他去呢,結果沒幾人跟他去。


    李昖好賴不濟那也是個國王,身邊沒人跟著,那也不行啊。


    課堂上,老師提問,哪個同學願意站起來迴答問題,請舉手。


    如果沒人舉手的話,老師通常就會點名。


    李昖也是這麽幹的。


    老師點名讓學生迴答問題,學生無非就是迴答、迴答錯誤、迴答不上來這三種情況,不會出現拒絕迴答的情況。


    而李昖拿著花名冊點名,被點到名的官員,卻是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推脫不去。


    最後沒辦法,李昖隻能趕鴨子上架,不去也得去。


    去是去,可朝鮮官員和李昖討價還價,去可以,但絕對不過鴨綠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晚並收藏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