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定性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乾清宮中,朱翊鈞正在翻看西北送來的奏本。
內閣首輔申時行、兵部尚書梁夢龍,二人應召前來,以備垂詢。
“寧夏致仕的副總兵哱拜造反,已經被三邊總督魏學曾、寧夏總兵李如鬆等人平定。”
“據魏學曾等人的描述,寧夏巡撫黨馨,欺壓士兵,這才導致軍中有不少人願意跟隨哱拜謀逆。且在平定叛亂中,黨馨畏畏縮縮,膽小懦弱。”
“平叛有功的將士,兵部照例封賞。黨馨這個寧夏巡撫,免職吧。”
申時行躬身問道:“皇上,寧夏是邊陲重地,近來西北局勢愈發嚴峻,免去黨馨的官職後,該當由何人巡撫寧夏,還請皇上示下。”
朱翊鈞心中早就有了合適人選,“西寧兵備副朱正色擢右僉都禦史,巡撫寧夏。”
“皇上,寧夏總兵李如鬆目無尊上,頂撞上官,三邊總督魏學曾與寧夏巡撫黨馨皆上疏彈劾,照例,是不是先將李如鬆調往他處,以免在當地引起更大的衝突。”
李如鬆是皇帝的愛將,他與巡撫起衝突不是一次兩次了,之前在宣府總兵任上就和宣府巡撫許守謙差點沒打起來。
跋扈歸跋扈,可李如鬆也是真的能打。
申時行知道皇帝會有意維護李如鬆,而李如鬆確實是員猛將,能打仗,若是就此棄之不用,著實是可惜。
李如鬆與三邊總督魏學曾與寧夏巡撫黨馨都不和,雖然黨馨已經被免去官職,可魏學曾還在。避免擴大失態,趁早把李如鬆調走。
作為文官來講,申時行肯定是不待見李如鬆這麽跋扈的武將。可從朝廷層麵來說,李如鬆是個人才,不能不用。
所以,申時行就采取了老辦法,和稀泥。既然李如鬆在寧夏待不下去了,幹脆,挪地方吧。大明朝那麽大,找個地方安置李如鬆還是不成問題的。
明朝總體而言,是文貴武輕,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武將就會對文官俯首低耳,唯命是從。
李如鬆是一個例子。
除了李如鬆之外,尤繼先也跟文官叫過板。
尤繼先擔任薊州總兵時,和薊遼總督蹇達因夷丁一事起了衝突。尤繼先雖然隻是個總兵,但麵對薊遼總督蹇達一點都不打怵,直接叫板。
薊州總兵、薊遼總督,這兩個人的駐地離京師都很近,有什麽公文送到朝廷很方便。於是乎,這兩個人都紛紛向朝廷上疏,彈劾對方。
結果就是,尤繼先調走,換了個地方,繼續擔任總兵。
到了明末,這種現象就更常見了。
典型的就是左良玉,先坑死了三邊總督傅宗龍,又坑死了繼任的三邊總督汪喬年。最後的朱仙鎮之戰,更是先行撤退。
當然,也是因為左良玉手裏有兵,所以他才能避免被問罪。
崇禎皇帝殺的文武官員很多,這也是他被人所詬病的重要原因。
不過,崇禎皇帝確實是有種近乎癲狂冷酷的狀態,他對手下的那些文武官員不怎麽信任,隻要是出了事,能按律治死罪的,絕不留活口。
但是,崇禎皇帝殺的那些大臣,除了極少數之外,因為其中確實有死的冤枉的。其餘的絕大多數,哪個不是通過正當程序殺的?哪個不是有實打實的罪名殺的?
總督、巡撫、總兵,這種級別的官員,是皇帝隨隨便便就能殺的嗎?
袁崇煥,是審了八個月才定的罪。
八個月的時間,袁崇煥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早就查的幹幹淨淨了。
還有兵部尚書陳新甲,傳言他是因為議和的事情敗露,崇禎皇帝為了甩鍋才處死他的。
陳新甲的罪名,可不是議和,而是:賣總副鎮金銀累巨萬,陷遼城四,陷腹城七十二,陷親藩七。
最終,給陳新甲定的罪名是:居中調度臨時不能策應因而失誤軍機者斬律。
陳新甲一個舉人出身,如果不是崇禎皇帝信任,他怎麽可能做到兵部尚書的位置上。
陳新甲本人,可以說是不幹淨。如果不是崇禎皇帝保著他的,以大明朝那種政治環境,他早就死了。隻不過議和的事情失敗,崇禎皇帝對陳新甲徹底失望,不再保他了,這才是陳新甲死亡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崇禎皇帝甩鍋。
論罪陳新甲的刑部侍郎徐石麒,後來他在在南明弘光政權任職,最後自縊殉國。他在向弘光帝上的奏疏中就強調過:先帝之誅新甲,非以款事。
說崇禎皇帝是為了甩鍋才殺的陳新甲,崇禎皇帝是傻子嗎?他真要是這麽做,誰還敢給他賣命。
崇禎皇帝不是傻子,通過崇禎七年的殿試題目,不難看出,崇禎皇帝是清楚的知道大明朝出現了什麽樣的問題。隻是,他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麽做了。
天災頻繁,外有後金屢屢寇關,攻入大明腹地,內有流寇屢剿不淨。朝廷沒錢,要想應對局麵,隻能加稅,而加稅必然會加重百姓負擔。百姓本就活不下去,再加負擔,必然會損傷民本。這就是一個死循環。
朱翊鈞現在要做的,就是打破這個死循環。
他現在的精力,就是準備萬曆朝鮮戰爭,繼而使得石見等金銀礦,迴歸大明。
對於寧夏哱拜叛亂的事,朱翊鈞本來想的是將李如鬆派過去,再將蕭如薰派過去,兩員大將坐鎮,能避免就避免。
沒想到,還是發生了,造成的損失,也在可控範圍之內。
派李如鬆擔任寧夏總兵,本就是為了防範哱拜叛亂,既然事情已經了結,那李如鬆自然也就沒有再繼續待在寧夏的必要。還是召他迴京,準備打倭寇吧。
“那就免去李如鬆寧夏總兵官一職,迴京聽用。讓董一奎擔任寧夏總兵。”
“鄭洛和魏學曾等人的聯名奏本上說,哱拜還勾結套虜,兵部給鄭洛和魏學曾下道嚴令,讓他們加強防範。不要隻盯著西海,避免套虜鑽了空子。”
兵部尚書梁夢龍立刻迴道:“臣遵旨。”
這句話,明麵上是說給了兵部尚書梁夢龍聽的,實際上是說給內閣首輔申時行聽的。
意思是,哱拜叛亂如何定性。
寧夏巡撫黨馨,欺壓士兵,這是直接原因,更是重要原因,但,不能這麽定性。
哱拜是歸降的達官,叛亂時他還派人去聯絡套虜。
那麽哱拜叛亂的原因,就是哱拜這個達官,心懷不軌,勾結套虜,內外勾結,意圖顛覆大明江山社稷。
黨馨欺壓士兵,隻不過是一個微乎其微的原因。
隻有這樣定性,才最有利於朝廷顏麵。
內閣首輔申時行、兵部尚書梁夢龍,二人應召前來,以備垂詢。
“寧夏致仕的副總兵哱拜造反,已經被三邊總督魏學曾、寧夏總兵李如鬆等人平定。”
“據魏學曾等人的描述,寧夏巡撫黨馨,欺壓士兵,這才導致軍中有不少人願意跟隨哱拜謀逆。且在平定叛亂中,黨馨畏畏縮縮,膽小懦弱。”
“平叛有功的將士,兵部照例封賞。黨馨這個寧夏巡撫,免職吧。”
申時行躬身問道:“皇上,寧夏是邊陲重地,近來西北局勢愈發嚴峻,免去黨馨的官職後,該當由何人巡撫寧夏,還請皇上示下。”
朱翊鈞心中早就有了合適人選,“西寧兵備副朱正色擢右僉都禦史,巡撫寧夏。”
“皇上,寧夏總兵李如鬆目無尊上,頂撞上官,三邊總督魏學曾與寧夏巡撫黨馨皆上疏彈劾,照例,是不是先將李如鬆調往他處,以免在當地引起更大的衝突。”
李如鬆是皇帝的愛將,他與巡撫起衝突不是一次兩次了,之前在宣府總兵任上就和宣府巡撫許守謙差點沒打起來。
跋扈歸跋扈,可李如鬆也是真的能打。
申時行知道皇帝會有意維護李如鬆,而李如鬆確實是員猛將,能打仗,若是就此棄之不用,著實是可惜。
李如鬆與三邊總督魏學曾與寧夏巡撫黨馨都不和,雖然黨馨已經被免去官職,可魏學曾還在。避免擴大失態,趁早把李如鬆調走。
作為文官來講,申時行肯定是不待見李如鬆這麽跋扈的武將。可從朝廷層麵來說,李如鬆是個人才,不能不用。
所以,申時行就采取了老辦法,和稀泥。既然李如鬆在寧夏待不下去了,幹脆,挪地方吧。大明朝那麽大,找個地方安置李如鬆還是不成問題的。
明朝總體而言,是文貴武輕,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武將就會對文官俯首低耳,唯命是從。
李如鬆是一個例子。
除了李如鬆之外,尤繼先也跟文官叫過板。
尤繼先擔任薊州總兵時,和薊遼總督蹇達因夷丁一事起了衝突。尤繼先雖然隻是個總兵,但麵對薊遼總督蹇達一點都不打怵,直接叫板。
薊州總兵、薊遼總督,這兩個人的駐地離京師都很近,有什麽公文送到朝廷很方便。於是乎,這兩個人都紛紛向朝廷上疏,彈劾對方。
結果就是,尤繼先調走,換了個地方,繼續擔任總兵。
到了明末,這種現象就更常見了。
典型的就是左良玉,先坑死了三邊總督傅宗龍,又坑死了繼任的三邊總督汪喬年。最後的朱仙鎮之戰,更是先行撤退。
當然,也是因為左良玉手裏有兵,所以他才能避免被問罪。
崇禎皇帝殺的文武官員很多,這也是他被人所詬病的重要原因。
不過,崇禎皇帝確實是有種近乎癲狂冷酷的狀態,他對手下的那些文武官員不怎麽信任,隻要是出了事,能按律治死罪的,絕不留活口。
但是,崇禎皇帝殺的那些大臣,除了極少數之外,因為其中確實有死的冤枉的。其餘的絕大多數,哪個不是通過正當程序殺的?哪個不是有實打實的罪名殺的?
總督、巡撫、總兵,這種級別的官員,是皇帝隨隨便便就能殺的嗎?
袁崇煥,是審了八個月才定的罪。
八個月的時間,袁崇煥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早就查的幹幹淨淨了。
還有兵部尚書陳新甲,傳言他是因為議和的事情敗露,崇禎皇帝為了甩鍋才處死他的。
陳新甲的罪名,可不是議和,而是:賣總副鎮金銀累巨萬,陷遼城四,陷腹城七十二,陷親藩七。
最終,給陳新甲定的罪名是:居中調度臨時不能策應因而失誤軍機者斬律。
陳新甲一個舉人出身,如果不是崇禎皇帝信任,他怎麽可能做到兵部尚書的位置上。
陳新甲本人,可以說是不幹淨。如果不是崇禎皇帝保著他的,以大明朝那種政治環境,他早就死了。隻不過議和的事情失敗,崇禎皇帝對陳新甲徹底失望,不再保他了,這才是陳新甲死亡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崇禎皇帝甩鍋。
論罪陳新甲的刑部侍郎徐石麒,後來他在在南明弘光政權任職,最後自縊殉國。他在向弘光帝上的奏疏中就強調過:先帝之誅新甲,非以款事。
說崇禎皇帝是為了甩鍋才殺的陳新甲,崇禎皇帝是傻子嗎?他真要是這麽做,誰還敢給他賣命。
崇禎皇帝不是傻子,通過崇禎七年的殿試題目,不難看出,崇禎皇帝是清楚的知道大明朝出現了什麽樣的問題。隻是,他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麽做了。
天災頻繁,外有後金屢屢寇關,攻入大明腹地,內有流寇屢剿不淨。朝廷沒錢,要想應對局麵,隻能加稅,而加稅必然會加重百姓負擔。百姓本就活不下去,再加負擔,必然會損傷民本。這就是一個死循環。
朱翊鈞現在要做的,就是打破這個死循環。
他現在的精力,就是準備萬曆朝鮮戰爭,繼而使得石見等金銀礦,迴歸大明。
對於寧夏哱拜叛亂的事,朱翊鈞本來想的是將李如鬆派過去,再將蕭如薰派過去,兩員大將坐鎮,能避免就避免。
沒想到,還是發生了,造成的損失,也在可控範圍之內。
派李如鬆擔任寧夏總兵,本就是為了防範哱拜叛亂,既然事情已經了結,那李如鬆自然也就沒有再繼續待在寧夏的必要。還是召他迴京,準備打倭寇吧。
“那就免去李如鬆寧夏總兵官一職,迴京聽用。讓董一奎擔任寧夏總兵。”
“鄭洛和魏學曾等人的聯名奏本上說,哱拜還勾結套虜,兵部給鄭洛和魏學曾下道嚴令,讓他們加強防範。不要隻盯著西海,避免套虜鑽了空子。”
兵部尚書梁夢龍立刻迴道:“臣遵旨。”
這句話,明麵上是說給了兵部尚書梁夢龍聽的,實際上是說給內閣首輔申時行聽的。
意思是,哱拜叛亂如何定性。
寧夏巡撫黨馨,欺壓士兵,這是直接原因,更是重要原因,但,不能這麽定性。
哱拜是歸降的達官,叛亂時他還派人去聯絡套虜。
那麽哱拜叛亂的原因,就是哱拜這個達官,心懷不軌,勾結套虜,內外勾結,意圖顛覆大明江山社稷。
黨馨欺壓士兵,隻不過是一個微乎其微的原因。
隻有這樣定性,才最有利於朝廷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