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對付倭寇的經驗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朕決意給胡宗憲全麵平反,恢複其一應官職,賜祭九壇,造墳安葬。”
胡宗憲得以全麵平反,離不開許國等人的奔走。
許國是南直隸徽州府人,胡宗憲也是南直隸徽州府人,二人是同鄉。
徐渭拿著奏疏的手不停的顫抖,眼眶逐漸濕潤。
“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這樣的臣子,不應被如此埋沒。”朱翊鈞接著又喚了一聲,“張誠。”
“奴婢在。”
“將許國的這道奏疏發到內閣,讓他們速辦。”
“奴婢遵旨。”
張誠走到徐渭麵前,“徐先生。”
徐渭這才反應過來,將奏疏遞還給張誠。
接過奏疏的張誠默默退到一旁。
“徐先生早年在東南有對付倭寇的經驗,至今東南仍有倭寇作亂,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徐渭雖然上了年歲,可麵對皇帝問話,也不敢坐著,剛想起身,就被朱翊鈞揮手製住。
“先生坐著迴話即可。”
“臣多謝皇上體恤。”
雖是坐著,可徐渭仍微微躬身,“迴稟皇上,臣早年在浙直總督署擔任幕僚時,曾著重分析過倭寇的緣由。”
“日本不同於我大明,論地域,不過相當於我大明一個省,可就是這麽一個小小的日本,卻四分五裂,無一人能夠號令全局。”
“日本分為幾十個藩,說是藩,實際情況卻是,日本的一個藩也就相當於是我大明的一個縣。”
“幾十個藩之間相互征伐,戰亂不斷,日本局麵一片混亂,這就導致大量武士無人約束。”
“這些無人約束的武士,就是侵犯我大明海疆的真倭寇的來源。”
“日本分為三個大島,多山地,多火山,地動、海嘯更是頻繁,糧食等物資匱乏。”
“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倭寇的強盜行徑便由此而起。”
“而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麵環海,無陸路可抵。這也使得想要攻伐倭寇本土,必須依托水師,渡海作戰。”
“然,海麵風浪不止,稍有不慎,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曾派遣大軍渡海攻打倭寇,結果遇到風浪,未曾交戰便已損失過半。”
“倭寇本就貧瘠,他們搶別人的很容易,可別人要想搶他們的,單單是渡海這一點,就足以令人望而生畏。”
“就算是到達倭寇本土,就他們那窮鄉僻壤的,屬實也沒什麽值錢東西。”
“用民間百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不過,臣在福建遊曆時,曾聽一個出海的海商說過,日本好像有一個銀礦,應該是在石見。”
“若是能讓石見銀礦迴歸我大明,定是功德無量之事。”
朱翊鈞對於徐渭的見識很是佩服,他所說的與朱翊鈞了解的差基本吻合。
後世的倭寇有四個島,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
可此時的日本,隻有三個島,本州,九州,四國。
北海道,這時候還叫蝦夷,與倭寇是敵對關係。不然,幕府的將軍也不會叫征夷大將軍了。
也正是因為這三個島的緣故,倭寇被稱為三島倭奴。
北海道是在明治維新以後才被倭寇徹底消化的。
至於石見銀礦,那都是自古以來,跑不掉。
距離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朝鮮之役沒幾年了,到時候解決朝鮮倭亂之後,捎帶手就把倭寇收拾了。
最不濟也得讓石見銀礦迴歸大明。
現在,就讓倭寇多挖幾年吧。
反正倭寇挖完銀子,想要花出去,隻能找大明貿易。
要是挖出來的銀子倭寇沒花完,也不要緊,到時候朱翊鈞就派去成千上萬的大明人幫他們花。
銀子,花出去,才能叫錢。花不出去,那跟石頭沒什麽兩樣。
大明王朝是一個熱心的王朝,怎麽會看著倭寇手裏的銀子花不出去而無動於衷呢,必須要想辦法幫助他們。
“徐先生以為,若想攻伐倭寇本土,該當如何?”
徐渭的眼中立刻閃出一道精光,“皇上可是有意徹底肅清倭患?”
“倭患當然要徹底肅清。現在時機還不成熟,但以後總歸是有機會的。”
“就算是我們做不到,說不定我們的後人能夠做到。”
徐渭眼中的精光逐漸散去,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留給後人,這不是變相的承認現在的人無能嘛。
他徐渭年逾古稀,他還能有幾個明日呀。
以大明朝當下腐敗的吏治來看,這一天,隻怕是遙遙無期。
朱翊鈞身為皇帝,整天和那些老官僚打交道,就算是一塊木頭,在那麽多人精之中磨練,也早就練出來了。
他看出徐渭情緒不似之前那般高漲,“徐先生,有話但講無妨。”
徐渭為人灑脫不羈,放浪形骸,可在皇帝麵前,他還是知道分寸的,自然不可能表露內心真實的想法。
“啟稟皇上,臣曾觀閱我大明海圖,對我大明周邊海事有所了解。”
“臣又蒙皇上信任,擢臣京營讚畫。京營中各種地圖皆有,臣為報皇上隆恩,每有閑暇亦不敢鬆懈,便鑽研各種地圖。”
“以臣愚見,若想攻伐倭寇本土,有一個地方是絕佳所在。”
朱翊鈞已經猜到徐渭口中的那個絕佳所在是什麽地方了,可還是問道:“在哪?”
“朝鮮。”徐渭堅定的迴答道。
為了更直觀的表達,徐渭起身,躬身行禮,“皇上,臣請閱海圖。”
朱翊鈞沒有迴答徐渭,而是看向一旁的張誠,“把海圖拿來。”
鄭和下西洋時,大明朝的艦隊去過那麽多的地方,對於大明周邊的海事情況,大明朝更是了如指掌。
還有一種說法,鄭和下西洋時已經發現了包括美洲在內的整個世界。
如原英國海軍軍官加文孟席斯曾編著過一本圖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
這位作者還有編著了一本圖書:《1434:一支龐大的中國艦隊抵達意大利並點燃文藝複興之火》。
當然,這種說法還未得到證實,但也足以證明,鄭和所率領的船隊,規模是空前的。
朱翊鈞沒事就研究地圖,看到好地方,總想幫助那些地方的人沐浴王化。
這次來京營,除了發放軍餉收買人心之外,就是想讓徐渭給京營的將領傳授對付倭寇的經驗,為以後的萬曆三大征做準備。
為了更直觀的感受周邊海事,還特意帶來了海圖。
張誠朝著外麵喊道:“把海圖拿過來。”
兩個小太監應聲走來,將海圖在眾人麵前鋪開。
徐渭走到海圖旁,用手指向朝鮮南端,“皇上,朝鮮最南端與倭寇的對馬隔海相望,距離很近,甚至用不到戰船,用漁船就能抵達倭寇本土。”
“若我天朝大軍在此出發,定能事半而功倍。”
至於朝鮮的意見,不在徐渭的考慮範圍之內。大明發話了,朝鮮敢說半個不嗎?
朝鮮對於大明來講,比西南的土司還要恭順,甚至比很多土司管理的土地還要像大明的領土。
朱翊鈞隨著走到海圖旁,“徐先生有對付倭寇的經驗,不妨將這些經驗編纂成書,順便向京營的將領傳授一下經驗。”
“朕有預感,我大明與倭寇之間,必然有一戰,空前的一戰。”
“而且,恐怕這一戰,很快就要來臨了。”
胡宗憲得以全麵平反,離不開許國等人的奔走。
許國是南直隸徽州府人,胡宗憲也是南直隸徽州府人,二人是同鄉。
徐渭拿著奏疏的手不停的顫抖,眼眶逐漸濕潤。
“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這樣的臣子,不應被如此埋沒。”朱翊鈞接著又喚了一聲,“張誠。”
“奴婢在。”
“將許國的這道奏疏發到內閣,讓他們速辦。”
“奴婢遵旨。”
張誠走到徐渭麵前,“徐先生。”
徐渭這才反應過來,將奏疏遞還給張誠。
接過奏疏的張誠默默退到一旁。
“徐先生早年在東南有對付倭寇的經驗,至今東南仍有倭寇作亂,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徐渭雖然上了年歲,可麵對皇帝問話,也不敢坐著,剛想起身,就被朱翊鈞揮手製住。
“先生坐著迴話即可。”
“臣多謝皇上體恤。”
雖是坐著,可徐渭仍微微躬身,“迴稟皇上,臣早年在浙直總督署擔任幕僚時,曾著重分析過倭寇的緣由。”
“日本不同於我大明,論地域,不過相當於我大明一個省,可就是這麽一個小小的日本,卻四分五裂,無一人能夠號令全局。”
“日本分為幾十個藩,說是藩,實際情況卻是,日本的一個藩也就相當於是我大明的一個縣。”
“幾十個藩之間相互征伐,戰亂不斷,日本局麵一片混亂,這就導致大量武士無人約束。”
“這些無人約束的武士,就是侵犯我大明海疆的真倭寇的來源。”
“日本分為三個大島,多山地,多火山,地動、海嘯更是頻繁,糧食等物資匱乏。”
“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倭寇的強盜行徑便由此而起。”
“而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麵環海,無陸路可抵。這也使得想要攻伐倭寇本土,必須依托水師,渡海作戰。”
“然,海麵風浪不止,稍有不慎,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曾派遣大軍渡海攻打倭寇,結果遇到風浪,未曾交戰便已損失過半。”
“倭寇本就貧瘠,他們搶別人的很容易,可別人要想搶他們的,單單是渡海這一點,就足以令人望而生畏。”
“就算是到達倭寇本土,就他們那窮鄉僻壤的,屬實也沒什麽值錢東西。”
“用民間百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不過,臣在福建遊曆時,曾聽一個出海的海商說過,日本好像有一個銀礦,應該是在石見。”
“若是能讓石見銀礦迴歸我大明,定是功德無量之事。”
朱翊鈞對於徐渭的見識很是佩服,他所說的與朱翊鈞了解的差基本吻合。
後世的倭寇有四個島,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
可此時的日本,隻有三個島,本州,九州,四國。
北海道,這時候還叫蝦夷,與倭寇是敵對關係。不然,幕府的將軍也不會叫征夷大將軍了。
也正是因為這三個島的緣故,倭寇被稱為三島倭奴。
北海道是在明治維新以後才被倭寇徹底消化的。
至於石見銀礦,那都是自古以來,跑不掉。
距離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朝鮮之役沒幾年了,到時候解決朝鮮倭亂之後,捎帶手就把倭寇收拾了。
最不濟也得讓石見銀礦迴歸大明。
現在,就讓倭寇多挖幾年吧。
反正倭寇挖完銀子,想要花出去,隻能找大明貿易。
要是挖出來的銀子倭寇沒花完,也不要緊,到時候朱翊鈞就派去成千上萬的大明人幫他們花。
銀子,花出去,才能叫錢。花不出去,那跟石頭沒什麽兩樣。
大明王朝是一個熱心的王朝,怎麽會看著倭寇手裏的銀子花不出去而無動於衷呢,必須要想辦法幫助他們。
“徐先生以為,若想攻伐倭寇本土,該當如何?”
徐渭的眼中立刻閃出一道精光,“皇上可是有意徹底肅清倭患?”
“倭患當然要徹底肅清。現在時機還不成熟,但以後總歸是有機會的。”
“就算是我們做不到,說不定我們的後人能夠做到。”
徐渭眼中的精光逐漸散去,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留給後人,這不是變相的承認現在的人無能嘛。
他徐渭年逾古稀,他還能有幾個明日呀。
以大明朝當下腐敗的吏治來看,這一天,隻怕是遙遙無期。
朱翊鈞身為皇帝,整天和那些老官僚打交道,就算是一塊木頭,在那麽多人精之中磨練,也早就練出來了。
他看出徐渭情緒不似之前那般高漲,“徐先生,有話但講無妨。”
徐渭為人灑脫不羈,放浪形骸,可在皇帝麵前,他還是知道分寸的,自然不可能表露內心真實的想法。
“啟稟皇上,臣曾觀閱我大明海圖,對我大明周邊海事有所了解。”
“臣又蒙皇上信任,擢臣京營讚畫。京營中各種地圖皆有,臣為報皇上隆恩,每有閑暇亦不敢鬆懈,便鑽研各種地圖。”
“以臣愚見,若想攻伐倭寇本土,有一個地方是絕佳所在。”
朱翊鈞已經猜到徐渭口中的那個絕佳所在是什麽地方了,可還是問道:“在哪?”
“朝鮮。”徐渭堅定的迴答道。
為了更直觀的表達,徐渭起身,躬身行禮,“皇上,臣請閱海圖。”
朱翊鈞沒有迴答徐渭,而是看向一旁的張誠,“把海圖拿來。”
鄭和下西洋時,大明朝的艦隊去過那麽多的地方,對於大明周邊的海事情況,大明朝更是了如指掌。
還有一種說法,鄭和下西洋時已經發現了包括美洲在內的整個世界。
如原英國海軍軍官加文孟席斯曾編著過一本圖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
這位作者還有編著了一本圖書:《1434:一支龐大的中國艦隊抵達意大利並點燃文藝複興之火》。
當然,這種說法還未得到證實,但也足以證明,鄭和所率領的船隊,規模是空前的。
朱翊鈞沒事就研究地圖,看到好地方,總想幫助那些地方的人沐浴王化。
這次來京營,除了發放軍餉收買人心之外,就是想讓徐渭給京營的將領傳授對付倭寇的經驗,為以後的萬曆三大征做準備。
為了更直觀的感受周邊海事,還特意帶來了海圖。
張誠朝著外麵喊道:“把海圖拿過來。”
兩個小太監應聲走來,將海圖在眾人麵前鋪開。
徐渭走到海圖旁,用手指向朝鮮南端,“皇上,朝鮮最南端與倭寇的對馬隔海相望,距離很近,甚至用不到戰船,用漁船就能抵達倭寇本土。”
“若我天朝大軍在此出發,定能事半而功倍。”
至於朝鮮的意見,不在徐渭的考慮範圍之內。大明發話了,朝鮮敢說半個不嗎?
朝鮮對於大明來講,比西南的土司還要恭順,甚至比很多土司管理的土地還要像大明的領土。
朱翊鈞隨著走到海圖旁,“徐先生有對付倭寇的經驗,不妨將這些經驗編纂成書,順便向京營的將領傳授一下經驗。”
“朕有預感,我大明與倭寇之間,必然有一戰,空前的一戰。”
“而且,恐怕這一戰,很快就要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