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請立國本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惠安伯張元善參劾衍聖公府有謀反之意的奏疏轉給了內閣,朝堂上很快就聽到了風聲。
兵部也接到了山東巡撫宋應昌的公文,兵部尚書梁夢龍直接將公文遞給到了內閣,請內閣定奪。
左軍都督府掌印西寧侯宋世恩也接到了山東都司掌印彰武伯楊世楷的公文。
西寧侯宋世恩沒法往內閣身上推,他動筆就此事寫了道奏疏,上呈皇帝禦覽。
內閣中,首輔申時行,次輔王錫爵,三輔沈鯉,四輔張學顏,四人麵前擺著兩份東西,一份是皇帝轉來的惠安伯張元善參劾衍聖公府的奏疏,一份是兵部尚書梁夢龍呈遞的山東巡撫宋應昌的公文。
一頭是勳貴,一頭是衍聖公府。
哪頭都不好得罪。
而且皇帝態度曖昧,無處揣度。
內閣中的四人都是老官僚,應對這種局麵,可謂輕車熟路。
四個人碰了一下眼神,首輔申時行提筆票擬,中心思想就一個字,“查”。
惠安伯張元善參劾衍聖公府有謀反之意也好,山東巡撫宋應昌呈述衍聖公府強占任城衛的軍田也好,在沒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內閣沒有任何意見。
先派人查,先把事情查清楚了再說。
朱翊鈞看過內閣的票擬後,順手甩在桌上。
遇上事,該擔責任的內閣會擔責任。
可遇上人,內閣就該和稀泥啦。
畢竟,事好辦,人不好辦。
“張誠,派人將申閣老,兵部尚書梁夢龍,西寧侯,惠安伯,召來議事。”
“奴婢遵旨。”張誠隨即下去安排。
很快,四人來到乾清宮,“臣等參見皇上。”
“不必多禮。”
“謝皇上。”
朱翊鈞的目光從四人身上劃過,申時行,梁夢龍,宋世恩,三人臉上看不出任何波動,在惠安伯張元善的臉上,隱約能看出一絲悸動。
被衍聖公府欺負的是張元善的獨子張慶臻,作為父親,肯定是想要為兒子出頭,就算是對上衍聖公府,張元善也不皺眉頭。
可如今這個事不僅僅是他張元善替兒子出頭這麽簡單,一眾勳貴都把這件事當作了往上爬的跳板。
若是一眾勳貴能借此事把衍聖公府扳倒,其實也不用扳倒,隻要衍聖公府低個頭,目的就已經達到。
勳貴複出,勢在必行,隻要皇帝不搖頭,誰也擋不住了。
張元善就是因為此事而悸動。
他心裏清楚,自己已經廢了,就算是讓他領兵他也沒那兩下子,他現在的希望就是在他的獨子張慶臻身上。
如今他成為槍杆子,替一眾勳貴向前衝,投桃報李,惠安伯府,也必然會受到一眾勳貴的照顧。
同時,張元善也怕因此事得罪文官,遭受報複。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張元善可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的情操,他隻想為自身謀求最大的利益。
朱翊鈞清楚勳貴之間的這些彎彎繞,但他沒興趣去管,對於皇帝而言,下麵的臣子互相爭鬥,未嚐不是件好事。
“近日,”隨著朱翊鈞開口,四人頓時抖起精神。
然,朱翊鈞並沒有提衍聖公府的事,“有不少官員上疏,請求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以正國本。”
申時行原本以為皇帝會說衍聖公府的事,沒想到開口就是冊立太子的事。
事關國本,其他人可以沉默以對,可申時行這個內閣首輔卻無法迴避。
“迴稟皇上,宣德三年,英宗時年兩歲即被宣宗立為皇太子。成化十一年,孝宗時年六歲即被憲宗立為皇太子。弘治五年,武宗尚不滿周歲,即為孝宗立皇太子。”
“皇長子殿下是萬曆十年生辰,今萬曆十六年已足七歲,按祖宗故事,確實應被立為皇太子。”
“朝中的官員也是心憂國事,這才叨擾聖上。”
“心憂國事總是好的。”朱翊鈞順著申時行的意思往下走,“若是人人皆憂心國事,大明中興,可計日而待矣。”
“然朕尚未及而立之年,春秋鼎盛,皇後尚且小朕一歲。皇長子雖已七,不過庶子,若中宮有出,如之奈何?”
“冊立皇太子一事,暫且擱置,容後再議。”
曆史上,萬曆皇帝明顯的是偏愛鄭貴妃,愛屋及烏,自然也偏愛鄭貴妃所生的朱常洵,文官們也就拿這個說事。
可現在,朱翊鈞對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也好,朱常洵的生母鄭貴妃也好,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對待,總體而言是一視同仁的。
文官們自然也就無法拿廢長立幼說事。
朱翊鈞應對文官提出的冊立皇太子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單純的拿禮法搪塞。
我大明朝的皇位繼承,太祖爺早就定好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
皇長子朱常洛再好,那也是庶子。要是王皇後生出了兒子,怎麽辦?
雖然曆史上王皇後隻有一個女兒,也就是榮昌公主朱軒媖,可文官們不知道呀。
他們總不能說,你王皇後就是生不出兒子來!
誰要是敢說這種話,估計是自己家有個親戚找不著啦,想讓朝廷幫忙找一找。
申時行很會做官,這類說辭他從朱翊鈞口中聽到了不止一次。
關鍵是,不好反駁。
既然皇帝不想冊立皇太子,申時行也犯不上跟皇帝較勁。
“皇上聖明。”
“皇太子乃國之根本,如今久而不立,下麵的人也是恪盡職守,憂心國事,故屢屢上疏。”
“隻是有些人考慮不周,僅從一域思量而疏忽關節,僅慮一事而無暇全局,明明是好心卻辦了壞事。”
“臣下去之後就將聖意傳達給朝中同僚,讓他們也明白皇上的良苦用心。”
朱翊鈞點點頭,“申閣老辦事,朕還是放心的。”
“福建清剿倭寇的事如何了?”
“迴稟皇上,據福建最新送來的軍報,福建總兵陳璘已經率軍剿滅了盤踞於澎湖以及東番島上的倭寇,目前正在派人勘察東番島,招撫島上土人部族,繪製地圖。”
“想來不日就有捷報送達京師。”
朱翊鈞又問,“各地衛所軍屯的情況如何了?”
一直等候而未曾開口的西寧侯宋世恩、惠安伯張元善,二人猛地提起精神。
申時行就知道,早晚得繞到這件事上,“迴稟皇上,自旨意降下,內閣會同兵部行文各地都司、兵備道,目前來看,還算順利。”
“還算順利?”朱翊鈞眸子一動,“那就是說,還是有些不順。”
申時行則順著朱翊鈞的意思往下走,“聖明不過皇上,確實有些地方進展的不算順利。”
“山東都司的任城衛,軍田之事,就出了岔子。”
“這事朕知道。”朱翊鈞將目光移到惠安伯張元善的身上。
“山東巡撫宋應昌,山東都司掌印楊世楷,都向京裏遞了公文。在此之前,惠安伯也上了道奏疏。”
“惠安伯,你的那道奏疏朕看過了,申閣老他們也都看過了。”
“你在奏疏中說衍聖公府有謀反之意,可有憑證?”
兵部也接到了山東巡撫宋應昌的公文,兵部尚書梁夢龍直接將公文遞給到了內閣,請內閣定奪。
左軍都督府掌印西寧侯宋世恩也接到了山東都司掌印彰武伯楊世楷的公文。
西寧侯宋世恩沒法往內閣身上推,他動筆就此事寫了道奏疏,上呈皇帝禦覽。
內閣中,首輔申時行,次輔王錫爵,三輔沈鯉,四輔張學顏,四人麵前擺著兩份東西,一份是皇帝轉來的惠安伯張元善參劾衍聖公府的奏疏,一份是兵部尚書梁夢龍呈遞的山東巡撫宋應昌的公文。
一頭是勳貴,一頭是衍聖公府。
哪頭都不好得罪。
而且皇帝態度曖昧,無處揣度。
內閣中的四人都是老官僚,應對這種局麵,可謂輕車熟路。
四個人碰了一下眼神,首輔申時行提筆票擬,中心思想就一個字,“查”。
惠安伯張元善參劾衍聖公府有謀反之意也好,山東巡撫宋應昌呈述衍聖公府強占任城衛的軍田也好,在沒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內閣沒有任何意見。
先派人查,先把事情查清楚了再說。
朱翊鈞看過內閣的票擬後,順手甩在桌上。
遇上事,該擔責任的內閣會擔責任。
可遇上人,內閣就該和稀泥啦。
畢竟,事好辦,人不好辦。
“張誠,派人將申閣老,兵部尚書梁夢龍,西寧侯,惠安伯,召來議事。”
“奴婢遵旨。”張誠隨即下去安排。
很快,四人來到乾清宮,“臣等參見皇上。”
“不必多禮。”
“謝皇上。”
朱翊鈞的目光從四人身上劃過,申時行,梁夢龍,宋世恩,三人臉上看不出任何波動,在惠安伯張元善的臉上,隱約能看出一絲悸動。
被衍聖公府欺負的是張元善的獨子張慶臻,作為父親,肯定是想要為兒子出頭,就算是對上衍聖公府,張元善也不皺眉頭。
可如今這個事不僅僅是他張元善替兒子出頭這麽簡單,一眾勳貴都把這件事當作了往上爬的跳板。
若是一眾勳貴能借此事把衍聖公府扳倒,其實也不用扳倒,隻要衍聖公府低個頭,目的就已經達到。
勳貴複出,勢在必行,隻要皇帝不搖頭,誰也擋不住了。
張元善就是因為此事而悸動。
他心裏清楚,自己已經廢了,就算是讓他領兵他也沒那兩下子,他現在的希望就是在他的獨子張慶臻身上。
如今他成為槍杆子,替一眾勳貴向前衝,投桃報李,惠安伯府,也必然會受到一眾勳貴的照顧。
同時,張元善也怕因此事得罪文官,遭受報複。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張元善可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的情操,他隻想為自身謀求最大的利益。
朱翊鈞清楚勳貴之間的這些彎彎繞,但他沒興趣去管,對於皇帝而言,下麵的臣子互相爭鬥,未嚐不是件好事。
“近日,”隨著朱翊鈞開口,四人頓時抖起精神。
然,朱翊鈞並沒有提衍聖公府的事,“有不少官員上疏,請求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以正國本。”
申時行原本以為皇帝會說衍聖公府的事,沒想到開口就是冊立太子的事。
事關國本,其他人可以沉默以對,可申時行這個內閣首輔卻無法迴避。
“迴稟皇上,宣德三年,英宗時年兩歲即被宣宗立為皇太子。成化十一年,孝宗時年六歲即被憲宗立為皇太子。弘治五年,武宗尚不滿周歲,即為孝宗立皇太子。”
“皇長子殿下是萬曆十年生辰,今萬曆十六年已足七歲,按祖宗故事,確實應被立為皇太子。”
“朝中的官員也是心憂國事,這才叨擾聖上。”
“心憂國事總是好的。”朱翊鈞順著申時行的意思往下走,“若是人人皆憂心國事,大明中興,可計日而待矣。”
“然朕尚未及而立之年,春秋鼎盛,皇後尚且小朕一歲。皇長子雖已七,不過庶子,若中宮有出,如之奈何?”
“冊立皇太子一事,暫且擱置,容後再議。”
曆史上,萬曆皇帝明顯的是偏愛鄭貴妃,愛屋及烏,自然也偏愛鄭貴妃所生的朱常洵,文官們也就拿這個說事。
可現在,朱翊鈞對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也好,朱常洵的生母鄭貴妃也好,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對待,總體而言是一視同仁的。
文官們自然也就無法拿廢長立幼說事。
朱翊鈞應對文官提出的冊立皇太子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單純的拿禮法搪塞。
我大明朝的皇位繼承,太祖爺早就定好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
皇長子朱常洛再好,那也是庶子。要是王皇後生出了兒子,怎麽辦?
雖然曆史上王皇後隻有一個女兒,也就是榮昌公主朱軒媖,可文官們不知道呀。
他們總不能說,你王皇後就是生不出兒子來!
誰要是敢說這種話,估計是自己家有個親戚找不著啦,想讓朝廷幫忙找一找。
申時行很會做官,這類說辭他從朱翊鈞口中聽到了不止一次。
關鍵是,不好反駁。
既然皇帝不想冊立皇太子,申時行也犯不上跟皇帝較勁。
“皇上聖明。”
“皇太子乃國之根本,如今久而不立,下麵的人也是恪盡職守,憂心國事,故屢屢上疏。”
“隻是有些人考慮不周,僅從一域思量而疏忽關節,僅慮一事而無暇全局,明明是好心卻辦了壞事。”
“臣下去之後就將聖意傳達給朝中同僚,讓他們也明白皇上的良苦用心。”
朱翊鈞點點頭,“申閣老辦事,朕還是放心的。”
“福建清剿倭寇的事如何了?”
“迴稟皇上,據福建最新送來的軍報,福建總兵陳璘已經率軍剿滅了盤踞於澎湖以及東番島上的倭寇,目前正在派人勘察東番島,招撫島上土人部族,繪製地圖。”
“想來不日就有捷報送達京師。”
朱翊鈞又問,“各地衛所軍屯的情況如何了?”
一直等候而未曾開口的西寧侯宋世恩、惠安伯張元善,二人猛地提起精神。
申時行就知道,早晚得繞到這件事上,“迴稟皇上,自旨意降下,內閣會同兵部行文各地都司、兵備道,目前來看,還算順利。”
“還算順利?”朱翊鈞眸子一動,“那就是說,還是有些不順。”
申時行則順著朱翊鈞的意思往下走,“聖明不過皇上,確實有些地方進展的不算順利。”
“山東都司的任城衛,軍田之事,就出了岔子。”
“這事朕知道。”朱翊鈞將目光移到惠安伯張元善的身上。
“山東巡撫宋應昌,山東都司掌印楊世楷,都向京裏遞了公文。在此之前,惠安伯也上了道奏疏。”
“惠安伯,你的那道奏疏朕看過了,申閣老他們也都看過了。”
“你在奏疏中說衍聖公府有謀反之意,可有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