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更時,被李巧妍糾纏了一夜的小六子,偷摸著出了宮。
皇上也早早起床,去太後宮裏請安吃早膳,太後病了二十餘日,而今初愈,著急見孫子,因她患的是寒熱病,怕過病氣給孫子,她曾特命宮內諸人,生病期間,免了晨昏定省。
太後讓海公公,傳信給費真,讓她把兩位皇孫帶去太後宮裏,太後要含飴弄孫。
費真迴話:“太後貴體珍貴,病後需要靜養清修,兩位皇子頑皮,恐擾了太後。”又說:“皇子年幼,自身尚欠強壯,抗病能力差,恐太後貴體沒有痊愈,過了病氣就不好了。”
海公公把費真的話傳給太後,太後氣得大罵:“不知好歹的東西,真把兩位皇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了。”
費真自收養了兩位皇子,不再事事隱忍,她領悟了“人善被人欺”這句話,過去自己尊重太後,在太後麵前忍氣吞聲,換來太後的一碗斷子藥,和她的刁鑽刻薄。
太後生病的這二十日,費真接管了宮內的一些事務,諸如皇上的飲食起居,禮儀司,尚衣局,浣衣局,辛者庫,她都去看了看,訓了話,她去浣衣局時,放出了以前,關在裏麵做苦力的婢女鈴兒、紫雲、春兒和杏兒。
(二)
雖說她知道杏兒是牆頭草,但是因杏兒之故,費真曉得自己不孕的原因,她心存感激,把杏兒也放出來,安置在明心殿,伺候王櫻珞和李巧妍,杏兒見費真沒有懲戒自己,還重用自己,對她感激涕零,誓死效忠於她。
費真又去辛者庫,放出原是她宮裏的小安子和小菜頭他們。她本是要接過慎行司,但是掌事汪嬤嬤是太後的忠仆,她說要稟明太後才會交權,費真棄之不動,想以後好好尋一法子,清理她。
太後想把後宮的大權收迴,叫來皇宮總管楊公公,詢問自己生病期間,宮內的情況,楊公公畢恭畢敬地一一稟明。
“從今日起,後宮諸事,煩楊公公每日稟報。”太後端起茶杯,飲一口。
“奴才遵太後懿旨,每日之事,先稟明太後,再稟明費妃。”楊公公見太後飲茶,知道太後讓自己退下,可是,皇上親自發話,把後宮諸事交予費真,都是主子,得罪誰都是丟腦袋的事,他壯著膽說出來,暗地裏希望太後定奪。
“什麽?”太後重重放下茶碗,問道:“去向費妃稟報?皇上說的。”
“是,太後娘娘。”楊公公“啪”的一聲跪下,答道。
“皇上幾時說的?”太後麵無表情,又問。
(三)
“皇上昨日,親自囑咐奴才。”楊公公瞟瞟太後,說道:“他說太後年歲已大,後宮之事,太勞神,讓費妃挑過重擔。”
“好,你下去吧。”太後說道:“哀家確實老了,原想管管後宮,為皇帝分憂,如今,有能幹的後宮,也該享享清福了。”
話雖如此說,她心裏很不是滋味。
晚上,皇上住芙蓉殿,就在殿裏吃晚膳,時間已到臘月,冬風越發凜冽,僅有兩日就是臘八節,到時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為他們做臘八飯,供奉完祖先和神靈後,人們取來吃下,以保來年無病無災。
“記得去年在太子府,我和月兒溜出去逛夜市,吃了好多好吃的。”費真道。
“噓”,皇上詭秘一笑,偷偷地告訴費真:“明晚微服私訪,化妝出去,讓你吃夠。”
“不過,你要如此這般……”皇上咬住費真的耳朵說,羞得奴婢們低下頭, 以為他倆在談論男女之事。
第二日下午,是臘月初七,費真早早地在宮裏打扮,她穿著清士儒生的衣服,頭戴冠帽,臉上沒有胭脂的覆蓋,更加細膩白嫩,不知勝過潘安多少倍。
(四)
天剛擦黑,皇上帶著費真、小六子、郭師兄,一行四人,出了宮門,向西走去。
錦城是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向東通海邊,去高句麗國和東夷國,向西經絲綢之路去安息西南經青藏高原,到佛教聖地尼泊爾和印度。
錦城北有秦嶺阻擋,山勢險要,百鳥不越,故受到“五代之亂”的影響較輕,百姓安居樂業,皇上體恤老百姓,政策寬鬆,所以一派繁榮景象。
錦城有兩個大市場,一個開在西麵,叫西市,一個開在東麵,叫東市,西市的物品,親民廉價,東市的物品高檔,隻針對富裕家庭。
西市白天開業,晚上也開業,稱之為夜市,白日賣綾羅綢緞,各色貨物,晚間端出桌凳,賣各式小吃,故此,不管是窮人富人,當官的還是老百姓,到了夜晚,都去西市逛一逛,吃點好吃的,以消除一天的疲勞。
皇宮裏出來的四人,邊走邊看,邊吃邊說,走到市場北麵,一位乞兒,穿著露肉的破衣衫,拉著小六子的衣角,求道:“行行好,給一點吃的吧?”
(五)
小六子順手把手裏的葫蘆遞給了他。
“我吃一點,我吃一點。”從黑暗裏跑出三十餘名乞丐,搶著那串葫蘆。
“別搶,別搶,小六子,快去買。”皇上見狀,心裏犯起嘀咕:“你們是哪裏來的?”
“從武信來”,有個大孩子,站在皇上麵前。
“你的爹娘呢?”皇上問。
“死了”,孩子答。
“怎麽死的?”皇上又問。
“淹死的”,“餓死的”,“凍死的”,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道。
“為什麽到錦城來?”皇上驚在當場,費真繼續問道。
“聽說錦城有粥棚,能吃飽飯。”大孩子說道。
“那你們為何不去粥棚?”費真又問。
“粥棚的稀飯太少,太稀,吃不飽。”孩子見小六子買了饅頭過來,上前就搶。
“小六子,帶孩子們去孟府,讓他們吃飽穿暖。”皇上看到這群可憐的乞兒,難過之餘,心裏充滿了憤怒。
今年夏日,武信大雨,十個縣撥了一百萬擔糧救災,銀兩撥付50萬,這些糧錢,有無用到災民身上,須徹查。
(未完待續)
四更時,被李巧妍糾纏了一夜的小六子,偷摸著出了宮。
皇上也早早起床,去太後宮裏請安吃早膳,太後病了二十餘日,而今初愈,著急見孫子,因她患的是寒熱病,怕過病氣給孫子,她曾特命宮內諸人,生病期間,免了晨昏定省。
太後讓海公公,傳信給費真,讓她把兩位皇孫帶去太後宮裏,太後要含飴弄孫。
費真迴話:“太後貴體珍貴,病後需要靜養清修,兩位皇子頑皮,恐擾了太後。”又說:“皇子年幼,自身尚欠強壯,抗病能力差,恐太後貴體沒有痊愈,過了病氣就不好了。”
海公公把費真的話傳給太後,太後氣得大罵:“不知好歹的東西,真把兩位皇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了。”
費真自收養了兩位皇子,不再事事隱忍,她領悟了“人善被人欺”這句話,過去自己尊重太後,在太後麵前忍氣吞聲,換來太後的一碗斷子藥,和她的刁鑽刻薄。
太後生病的這二十日,費真接管了宮內的一些事務,諸如皇上的飲食起居,禮儀司,尚衣局,浣衣局,辛者庫,她都去看了看,訓了話,她去浣衣局時,放出了以前,關在裏麵做苦力的婢女鈴兒、紫雲、春兒和杏兒。
(二)
雖說她知道杏兒是牆頭草,但是因杏兒之故,費真曉得自己不孕的原因,她心存感激,把杏兒也放出來,安置在明心殿,伺候王櫻珞和李巧妍,杏兒見費真沒有懲戒自己,還重用自己,對她感激涕零,誓死效忠於她。
費真又去辛者庫,放出原是她宮裏的小安子和小菜頭他們。她本是要接過慎行司,但是掌事汪嬤嬤是太後的忠仆,她說要稟明太後才會交權,費真棄之不動,想以後好好尋一法子,清理她。
太後想把後宮的大權收迴,叫來皇宮總管楊公公,詢問自己生病期間,宮內的情況,楊公公畢恭畢敬地一一稟明。
“從今日起,後宮諸事,煩楊公公每日稟報。”太後端起茶杯,飲一口。
“奴才遵太後懿旨,每日之事,先稟明太後,再稟明費妃。”楊公公見太後飲茶,知道太後讓自己退下,可是,皇上親自發話,把後宮諸事交予費真,都是主子,得罪誰都是丟腦袋的事,他壯著膽說出來,暗地裏希望太後定奪。
“什麽?”太後重重放下茶碗,問道:“去向費妃稟報?皇上說的。”
“是,太後娘娘。”楊公公“啪”的一聲跪下,答道。
“皇上幾時說的?”太後麵無表情,又問。
(三)
“皇上昨日,親自囑咐奴才。”楊公公瞟瞟太後,說道:“他說太後年歲已大,後宮之事,太勞神,讓費妃挑過重擔。”
“好,你下去吧。”太後說道:“哀家確實老了,原想管管後宮,為皇帝分憂,如今,有能幹的後宮,也該享享清福了。”
話雖如此說,她心裏很不是滋味。
晚上,皇上住芙蓉殿,就在殿裏吃晚膳,時間已到臘月,冬風越發凜冽,僅有兩日就是臘八節,到時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為他們做臘八飯,供奉完祖先和神靈後,人們取來吃下,以保來年無病無災。
“記得去年在太子府,我和月兒溜出去逛夜市,吃了好多好吃的。”費真道。
“噓”,皇上詭秘一笑,偷偷地告訴費真:“明晚微服私訪,化妝出去,讓你吃夠。”
“不過,你要如此這般……”皇上咬住費真的耳朵說,羞得奴婢們低下頭, 以為他倆在談論男女之事。
第二日下午,是臘月初七,費真早早地在宮裏打扮,她穿著清士儒生的衣服,頭戴冠帽,臉上沒有胭脂的覆蓋,更加細膩白嫩,不知勝過潘安多少倍。
(四)
天剛擦黑,皇上帶著費真、小六子、郭師兄,一行四人,出了宮門,向西走去。
錦城是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向東通海邊,去高句麗國和東夷國,向西經絲綢之路去安息西南經青藏高原,到佛教聖地尼泊爾和印度。
錦城北有秦嶺阻擋,山勢險要,百鳥不越,故受到“五代之亂”的影響較輕,百姓安居樂業,皇上體恤老百姓,政策寬鬆,所以一派繁榮景象。
錦城有兩個大市場,一個開在西麵,叫西市,一個開在東麵,叫東市,西市的物品,親民廉價,東市的物品高檔,隻針對富裕家庭。
西市白天開業,晚上也開業,稱之為夜市,白日賣綾羅綢緞,各色貨物,晚間端出桌凳,賣各式小吃,故此,不管是窮人富人,當官的還是老百姓,到了夜晚,都去西市逛一逛,吃點好吃的,以消除一天的疲勞。
皇宮裏出來的四人,邊走邊看,邊吃邊說,走到市場北麵,一位乞兒,穿著露肉的破衣衫,拉著小六子的衣角,求道:“行行好,給一點吃的吧?”
(五)
小六子順手把手裏的葫蘆遞給了他。
“我吃一點,我吃一點。”從黑暗裏跑出三十餘名乞丐,搶著那串葫蘆。
“別搶,別搶,小六子,快去買。”皇上見狀,心裏犯起嘀咕:“你們是哪裏來的?”
“從武信來”,有個大孩子,站在皇上麵前。
“你的爹娘呢?”皇上問。
“死了”,孩子答。
“怎麽死的?”皇上又問。
“淹死的”,“餓死的”,“凍死的”,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道。
“為什麽到錦城來?”皇上驚在當場,費真繼續問道。
“聽說錦城有粥棚,能吃飽飯。”大孩子說道。
“那你們為何不去粥棚?”費真又問。
“粥棚的稀飯太少,太稀,吃不飽。”孩子見小六子買了饅頭過來,上前就搶。
“小六子,帶孩子們去孟府,讓他們吃飽穿暖。”皇上看到這群可憐的乞兒,難過之餘,心裏充滿了憤怒。
今年夏日,武信大雨,十個縣撥了一百萬擔糧救災,銀兩撥付50萬,這些糧錢,有無用到災民身上,須徹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