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劉感,你是劉感?”費之識一看,依稀記得眼前的這張臉,特像他幼時的玩伴,同窗好友劉感。
“哈哈哈,天意呀,我們在這裏見麵。”劉感忙不迭地把費之識扶起,給他解下綁在身上的繩索,讓座敘舊。
先前,劉感祖父與費之識祖父是至交好友,同住一條街巷,劉感與費之識同齡,倆人從小玩耍長大。
及冠後,劉感從軍成了武將,而費之識從文謀取仕途。
劉感從軍後,先服役於當世第一強軍魏博軍,劉感被後梁朱溫慧眼識才,招至麾下,一路高升,官至禁衛軍副指揮使,後成為朱友貞的寵臣。
這次皇帝臨時調他,到此地征兵、籌屯糧。偶遇費之識,他解了兒時好友的困。兩人話別後的狀況,費之識談起父親冤死,自己逃難,難途上兒子的失蹤,唏噓不已。
費之識勸劉感,遠離昏君,明哲保身。劉感卻說:“雖然皇上疑心重,但他對我有知遇之恩,感不做忘恩負義之人,定會追隨,惟他馬首是瞻。”
兒時的好友,今日相見,便分道揚鑣。但雙方都是重情重義之人,劉感悄悄把費之識放走,分別時,劉感告訴他,會注意尋救費榮(費之識逃難途中失蹤的大兒子),若有消息,定會派人去蜀國告知。
(二)
費之識迴到山洞,又待了月餘,劉星的傷已痊愈,他們修好車鞍,套上長得膘肥體壯的兩匹馬,重新上路。
走在秦嶺之中,他們多次遇到小股搶匪,都被打得狼狽逃竄。
這一日,他們到達鎮坪,此地是梁蜀的分界處。
當天晚上,三月大的費真,先是啼哭不止,後又突發高熱,費氏夫婦忙了一整晚,女兒高燒不退,天亮時,費之識向店家諮詢,知曉鎮上有一郎中名李員,先祖曾在唐廷當過禦醫,醫術精湛。
費之識拿上銀兩,匆匆趕往李氏藥店,卻見大門緊閉,門外掛著一塊木板,上麵書寫:“今日歇業”四個大字。
費之識向鄰近店家打聽,找到李員家,見他家白布掛牆,哭聲整天。原是昨夜一夥強盜,去他家劫財,李員奮力反抗,被一盜賊一刀穿胸而亡。
“屋漏偏遭連陰雨”,費之識欲哭無淚,他隻好返迴旅店,另想他法,此時的費真,已陷入昏睡狀態,不吃奶,不喝水,把她的嘴掰開,赫然發現,她嘴裏長滿白色的斑點,俗稱“鵝口瘡”。
原來,小費真嘴裏的鵝口瘡,早在半月前,費夫人陳氏就有發現,當時小費真厭食,伴有驚厥,她原想女兒是旅途顛簸,有一些不適,所以,沒有告訴費之識。
現在病情愈發嚴重,陳氏恐慌起來,剛失去大兒子,小女又患重病,陳氏整日以淚洗麵。
費之識打聽到另一醫家,帶女兒看病後,開了“牛黃散”一方,包括牛黃、冰片、硼砂、雄黃、青黛、牙硝、黃連、黃柏若幹,研磨成粉,敷入口內。
可憐費真乃是早生女,身體孱弱,研細的藥粉,怎麽也敷不到病位。
一日後,她不見好轉,徒剩一絲氣息,陳氏傷心欲絕地守著女兒,費之識痛苦不堪,他走出旅店,在街巷無人處,淚水長流。
(三)
“老兄,有何難事?”一聲敦厚的男聲,傳入費之識的耳朵裏。
“多謝抬愛,沒啥。”費之識埋著頭,用袖口拭著眼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出門在外,相識是緣,小可不才,若兄有何難事,不妨直言,我將鼎力相助。”身旁的義士發話道。
費之識站起身,雙眼紅腫,抱拳答道:“謝過先生,吾女犯病,命在旦夕。”
“在下不才,曾讀過一些醫書,對醫道略知一二,不妨讓我去看看。”義士清瘦的臉上,布滿真誠。
費之識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把他領迴旅店,義士診斷後,開了一個偏方:柘樹根煮煎內服,兩個時辰服一次,費真服過兩次,便睜眼大哭,她從鬼門關走了迴來。
義士姓韋名誠,出自洛陽的名門望族韋家。費之識與他相見恨晚,他們徹夜交談,抵足而眠。
原來韋家也是逃亡蜀地,韋誠父親和家人先一步到蜀都,他和從仆兩人半年前南下,在旬陽被強行征兵入伍,兩個月後,在開拔戰場的路上,他尋機逃脫,饑餐露宿,走小道來到此處。
他身無分文,一路上,或食野果,或得到別人的救助,行到有街市的地方,他停下來作畫賣,積聚盤餐。
時逢亂世,識畫的人無錢購買,有時一天也賣不出一幅畫。
所以他走走停停,在鎮坪偶遇費之識,倆人成為生死之交。隨後,費之識盛邀韋公子同行。
(四)
將息幾日後,六人再次出發,翻過秦嶺,到達劍門關,一路上的險關難途被拋在身後,卻不知在這裏,遇到大隊的蜀地官兵,盤查刁難,費家大多數財寶,都被官兵收去。
隻有一箱書,和綁在陳氏身上的1000兩黃金,得以幸存。
而劉星在與一姓汪的軍官爭執中,被打成重傷,未到青城山,便一命嗚唿。
劉星被官兵毆打時,費之識衝上去,欲與他們決鬥,被韋公子拉住,他附在費之識耳邊說:“來日方長”。費之識才按下衝天怒火,內心暗暗發誓: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五日後,韋公子陪費之識來到,青城山陸家坳,在費家的忠仆陸二,早已破敗的危房中住下,一切百廢待興。
費家從洛陽出發時是春末,到達已是晚秋時節。韋公子急於與親人團聚,遂告辭東行,前往錦城。
費公子在陸二的幫助下,修房造屋,未到冬至,房屋建成,生活安定下來。
閑暇之時,費氏夫婦,想起大公子費榮,心裏悲痛,費夫人常撫琴寬心,以打發憂憤的時光。
費夫人陳氏,乃名門閨秀,先祖陳少遊,曾任地方大吏,其父陳平進士及第,曾任金陵刺史,在陳氏12歲時,死於藩鎮牙將(親兵)之手。
其母帶著尚未成年的兩兒兩女,隱居洛陽。因與費家結有婚嫁之約,等陳氏長到16歲,與年長五歲的費之識完婚。
陳氏賢惠通達,琴、棋、書、畫、女工都出色。特別撫得一手好琴,當她彈奏時,雲為之駐足,鳥為之止鳴。
費真在繈褓中開始,朝夕聽聞母親的琴音,“耳濡目染”,長至五六歲,琴也彈得異常悅耳,似月下的流水,春風輕拂的鬆巒;似晨曦中的雨露,夕陽下的霓虹。
她不僅遺傳了母親的才情,更遺傳了母親的美貌,那一雙狐媚眼,眼角上挑,眼珠黑亮,似一汪秋潭,明亮而深邃。深得長輩和同齡玩伴的喜愛。
費真聰慧,兩歲在父親的教導下識字。五歲聽父親講“孔孟之道”、“諸子百家”,七歲便能吟詩作賦。
一首:山月淨空柳絮飛,
繁花蔓草弄春時。
小舟十裏泯江水,
鯽鯉搶食煮婦米。
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她強聞博記,勝過同齡許多男兒。
(未完待續)
“劉感,你是劉感?”費之識一看,依稀記得眼前的這張臉,特像他幼時的玩伴,同窗好友劉感。
“哈哈哈,天意呀,我們在這裏見麵。”劉感忙不迭地把費之識扶起,給他解下綁在身上的繩索,讓座敘舊。
先前,劉感祖父與費之識祖父是至交好友,同住一條街巷,劉感與費之識同齡,倆人從小玩耍長大。
及冠後,劉感從軍成了武將,而費之識從文謀取仕途。
劉感從軍後,先服役於當世第一強軍魏博軍,劉感被後梁朱溫慧眼識才,招至麾下,一路高升,官至禁衛軍副指揮使,後成為朱友貞的寵臣。
這次皇帝臨時調他,到此地征兵、籌屯糧。偶遇費之識,他解了兒時好友的困。兩人話別後的狀況,費之識談起父親冤死,自己逃難,難途上兒子的失蹤,唏噓不已。
費之識勸劉感,遠離昏君,明哲保身。劉感卻說:“雖然皇上疑心重,但他對我有知遇之恩,感不做忘恩負義之人,定會追隨,惟他馬首是瞻。”
兒時的好友,今日相見,便分道揚鑣。但雙方都是重情重義之人,劉感悄悄把費之識放走,分別時,劉感告訴他,會注意尋救費榮(費之識逃難途中失蹤的大兒子),若有消息,定會派人去蜀國告知。
(二)
費之識迴到山洞,又待了月餘,劉星的傷已痊愈,他們修好車鞍,套上長得膘肥體壯的兩匹馬,重新上路。
走在秦嶺之中,他們多次遇到小股搶匪,都被打得狼狽逃竄。
這一日,他們到達鎮坪,此地是梁蜀的分界處。
當天晚上,三月大的費真,先是啼哭不止,後又突發高熱,費氏夫婦忙了一整晚,女兒高燒不退,天亮時,費之識向店家諮詢,知曉鎮上有一郎中名李員,先祖曾在唐廷當過禦醫,醫術精湛。
費之識拿上銀兩,匆匆趕往李氏藥店,卻見大門緊閉,門外掛著一塊木板,上麵書寫:“今日歇業”四個大字。
費之識向鄰近店家打聽,找到李員家,見他家白布掛牆,哭聲整天。原是昨夜一夥強盜,去他家劫財,李員奮力反抗,被一盜賊一刀穿胸而亡。
“屋漏偏遭連陰雨”,費之識欲哭無淚,他隻好返迴旅店,另想他法,此時的費真,已陷入昏睡狀態,不吃奶,不喝水,把她的嘴掰開,赫然發現,她嘴裏長滿白色的斑點,俗稱“鵝口瘡”。
原來,小費真嘴裏的鵝口瘡,早在半月前,費夫人陳氏就有發現,當時小費真厭食,伴有驚厥,她原想女兒是旅途顛簸,有一些不適,所以,沒有告訴費之識。
現在病情愈發嚴重,陳氏恐慌起來,剛失去大兒子,小女又患重病,陳氏整日以淚洗麵。
費之識打聽到另一醫家,帶女兒看病後,開了“牛黃散”一方,包括牛黃、冰片、硼砂、雄黃、青黛、牙硝、黃連、黃柏若幹,研磨成粉,敷入口內。
可憐費真乃是早生女,身體孱弱,研細的藥粉,怎麽也敷不到病位。
一日後,她不見好轉,徒剩一絲氣息,陳氏傷心欲絕地守著女兒,費之識痛苦不堪,他走出旅店,在街巷無人處,淚水長流。
(三)
“老兄,有何難事?”一聲敦厚的男聲,傳入費之識的耳朵裏。
“多謝抬愛,沒啥。”費之識埋著頭,用袖口拭著眼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出門在外,相識是緣,小可不才,若兄有何難事,不妨直言,我將鼎力相助。”身旁的義士發話道。
費之識站起身,雙眼紅腫,抱拳答道:“謝過先生,吾女犯病,命在旦夕。”
“在下不才,曾讀過一些醫書,對醫道略知一二,不妨讓我去看看。”義士清瘦的臉上,布滿真誠。
費之識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把他領迴旅店,義士診斷後,開了一個偏方:柘樹根煮煎內服,兩個時辰服一次,費真服過兩次,便睜眼大哭,她從鬼門關走了迴來。
義士姓韋名誠,出自洛陽的名門望族韋家。費之識與他相見恨晚,他們徹夜交談,抵足而眠。
原來韋家也是逃亡蜀地,韋誠父親和家人先一步到蜀都,他和從仆兩人半年前南下,在旬陽被強行征兵入伍,兩個月後,在開拔戰場的路上,他尋機逃脫,饑餐露宿,走小道來到此處。
他身無分文,一路上,或食野果,或得到別人的救助,行到有街市的地方,他停下來作畫賣,積聚盤餐。
時逢亂世,識畫的人無錢購買,有時一天也賣不出一幅畫。
所以他走走停停,在鎮坪偶遇費之識,倆人成為生死之交。隨後,費之識盛邀韋公子同行。
(四)
將息幾日後,六人再次出發,翻過秦嶺,到達劍門關,一路上的險關難途被拋在身後,卻不知在這裏,遇到大隊的蜀地官兵,盤查刁難,費家大多數財寶,都被官兵收去。
隻有一箱書,和綁在陳氏身上的1000兩黃金,得以幸存。
而劉星在與一姓汪的軍官爭執中,被打成重傷,未到青城山,便一命嗚唿。
劉星被官兵毆打時,費之識衝上去,欲與他們決鬥,被韋公子拉住,他附在費之識耳邊說:“來日方長”。費之識才按下衝天怒火,內心暗暗發誓: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五日後,韋公子陪費之識來到,青城山陸家坳,在費家的忠仆陸二,早已破敗的危房中住下,一切百廢待興。
費家從洛陽出發時是春末,到達已是晚秋時節。韋公子急於與親人團聚,遂告辭東行,前往錦城。
費公子在陸二的幫助下,修房造屋,未到冬至,房屋建成,生活安定下來。
閑暇之時,費氏夫婦,想起大公子費榮,心裏悲痛,費夫人常撫琴寬心,以打發憂憤的時光。
費夫人陳氏,乃名門閨秀,先祖陳少遊,曾任地方大吏,其父陳平進士及第,曾任金陵刺史,在陳氏12歲時,死於藩鎮牙將(親兵)之手。
其母帶著尚未成年的兩兒兩女,隱居洛陽。因與費家結有婚嫁之約,等陳氏長到16歲,與年長五歲的費之識完婚。
陳氏賢惠通達,琴、棋、書、畫、女工都出色。特別撫得一手好琴,當她彈奏時,雲為之駐足,鳥為之止鳴。
費真在繈褓中開始,朝夕聽聞母親的琴音,“耳濡目染”,長至五六歲,琴也彈得異常悅耳,似月下的流水,春風輕拂的鬆巒;似晨曦中的雨露,夕陽下的霓虹。
她不僅遺傳了母親的才情,更遺傳了母親的美貌,那一雙狐媚眼,眼角上挑,眼珠黑亮,似一汪秋潭,明亮而深邃。深得長輩和同齡玩伴的喜愛。
費真聰慧,兩歲在父親的教導下識字。五歲聽父親講“孔孟之道”、“諸子百家”,七歲便能吟詩作賦。
一首:山月淨空柳絮飛,
繁花蔓草弄春時。
小舟十裏泯江水,
鯽鯉搶食煮婦米。
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她強聞博記,勝過同齡許多男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