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彈幕彈出。


    ”這不是縫合怪嗎?”


    “瞎說,這哪裏是縫合怪,這明明是集大成者。”


    ”所以,漢武帝也沒有真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家。百家的思想都體現在裏麵了。”


    ”三綱五常禁錮思想,貽害無窮。”


    “孔子要是知道他的儒家被改造成愚化民眾的工具了,會不會把棺材板都掀翻了。”


    “秦始皇之後,就沒有真正的儒家了。”


    “董仲舒這一通改造,放在古代那個封建的社會環境下,也算是一個標準答案了。”


    ......


    嬴政嘴角抽了抽。


    還真是天幕中的評論所言,這思想改造,實屬“縫合怪”。


    這三綱五常,聽起來怎麽這麽熟悉呢。


    不是法家韓非子在《忠孝》寫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嗎?


    這五常,不會是先秦儒家的“五倫”吧。


    這縫合完,就變成了天下人要絕對服從君王了。


    這跟大秦的製度不是差不多嗎?


    原來就是因為他沒有給法家披上儒家的外衣!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此刻則是十分複雜。


    他們早已從天幕中得知,後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他們的理論,皆被否定。


    然而,他們萬萬沒想到,自己的思想其實並沒有被否定,而是悄咪咪的被融合了。


    他們苦苦探求的救世之道,就這樣被輕易改造。


    披上“儒家”的外衣,為皇權服務。


    這讓他們很是難受。


    自己的思想被改造一下之後披上別人思想的外衣,這擱誰能好受。


    當然更難受的要屬先秦儒家,畢竟儒家思想被改造的不成樣子了。


    孔子感到既憤怒又無力。


    原來儒家思想就是他的思想!


    他的思想被傳承幾千年,他本應該高興才對。


    可是全都被曲解了啊!


    他有一個很根本的思想叫做“正名”,說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的本意是每個人都要盡到自己的責任,這樣天下就會太平了。


    他所有的思想核心都在於一個“仁”字。


    哪裏會要求什麽三綱五常,製訂等級順序!


    孔子長歎一聲。


    可能是他所向往的“君臣一心,上下和睦”的理想社會,終究是令人難以企及的奢望。


    後世皇帝為有著統一的思想,方便教化民眾。改造儒家,終是大勢所趨。


    當然對於董仲舒的這一套思想體係,先秦儒家之人中也有著一些不同看法。


    有些人深感不滿,認為他改變了儒家的本質,這是對儒家思想的背棄。


    然而,也有人稱讚董仲舒。認為他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他的改造讓儒家更加適應時代的需求,更具現實意義。


    還有一部分人從現實的角度出發,認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無疑是對儒家的一大貢獻。


    當然,也有人批評董仲舒的思想體係過於強調王權,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原本強調的君臣之間的關係。


    ......


    【這麽做的目的很簡單。一是加強中央集權,為未來討伐匈奴、清理諸侯奠定基礎,二就是為了確立統一的價值觀。】


    【雖然秦朝設立了郡縣製,但在管理如此廣闊的領土時,難免要出現天高皇帝遠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建立一套統一的思想、標準和價值觀,確保西漢的官員能夠協同一致地處理問題。】


    【隻有當官員遵循統一的標準時,百姓才能形成統一的觀念,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和貨幣,而漢武帝則開創了統一思想的先河。】


    【通過董仲舒改造儒家,使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意識形態,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


    ......


    劉徹麵露喜色。


    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整個國家都必須有著統一的思想。


    用文化的方式來統一思想,無疑是正確的決定。


    看來自己對後世的貢獻,不止是攻打匈奴的舉措,還有這個統一思想之功。


    而董仲舒則是滿臉複雜之色。


    他看到天幕中後人對自己改造儒家的看法。


    有人讚同是標準答案,有人批判禁錮思想。


    然而為了社會穩定,他也隻能如此。


    當百姓有了統一觀念,就可以減少分歧和衝突,大漢的社會秩序才更容易維護。


    或許用來統一思想的理論體係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爭議,但是統一思想的必要性卻是不能否認的。


    ......


    【那麽,這些帝王是否真的深信他們改造後的儒家思想呢?】


    【從某些帝王的言論來看,答案似乎並不肯定。】


    【例如漢宣帝就曾說過,“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俗儒不達時宜,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這表明,即使儒家思想被確立為主導思想,帝王們也並不完全信任或接受經過改造的儒家理論。】


    【在漢武帝之後,雖然儒家思想被確立為主導地位,但儒家內部卻出現了多個派別,對於同一經典文獻的解釋也存在分歧。】


    【例如,荀子和孟子,盡管都歸屬於儒家,但他們的觀點卻大相徑庭。這種分歧使得統一的標準變得困難重重。】


    【為了消除這種分歧,確保思想的統一,公元79年,漢章帝劉炟召集全國大儒在白虎觀舉行了華夏曆史上第一次高規格的學術會議,史稱“白虎觀會議”。】


    【這次會議由漢章帝親自主持,官員提問,儒家學者討論並給出答案,最後由漢章帝進行裁決。史學家班固則負責總結整理,最終形成了《白虎通義》這部著作。】


    【這本書雖說出自儒家,由儒生創作,但實際上和儒家毫無關係。】


    【這本書的內容涵蓋了世界觀、社會製度、日常生活等方方麵麵,甚至對個人的婚嫁年齡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這就意味著皇權已經徹底壟斷了對儒家思想的解釋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盤點短視頻名場麵,古人全麻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吃兩個檸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吃兩個檸檬並收藏盤點短視頻名場麵,古人全麻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