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成都諜影
穿越三國,從七擒孟獲開始 作者:梨大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葛亮關於關中戰事的匯報文書迴到成都時,在成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動。這場勝仗,可能是自先帝創業以來,劉備勢力獨自打過的最大的一個勝仗了。
同時,許多的百姓也開始準備響應朝廷的號召準備遷到關中。
因為自打漢末天下大亂以來,關中大量的百姓曾經逃難到漢中,益州,這些百姓中很多都思念故土,而這次曹魏將關中大量百姓遷走,諸葛亮正需要益州百姓作為補充。
不過還有一封給劉禪的文書,則是在益州的官場內引發了震動。
這便是諸葛亮給劉禪發迴的詢問信,諸葛亮在信中問劉禪對於國都遷迴長安有什麽看法。
而劉禪,自然對這件事沒什麽主意,他覺得成都挺好的,而至於什麽長安,洛陽他也沒有去過。於是劉禪便按著信裏的安排
而諸葛亮當然也沒有指望劉禪能立馬決斷出來什麽,畢竟遷都這種大事需要大的魄力才能做成,諸葛亮不過是試探朝廷中大臣的態度耳而已。
而果不其然,東州,荊州籍的官員很多要麽是表示支持,不同的意見無非是在與遷都長安,還是稍後讓朝廷遷迴洛陽的問題。
而益州派官員態度就很耐人尋味,也不知道是誰帶頭,眾官員聯合上書,表態現在關中初定,長安舊宮多有損壞,陛下應該先待在成都,等到朝廷攻取中原後再考慮遷都。
有這種態度很常見,不過這個聯名上書就很有意思了。
“允南(譙周字允南)兄不愧是我益州文人的文膽啊,一心為國考慮。”譙周的身邊,幾個官員圍在身邊拍著馬匹。
“唉,就可惜這次庲降李恢都督近來病重,牂柯馬忠太守沒有聯名,這可惜了。”譙周惋惜的說。
這次益州官員聯名上書反對遷都,正是譙周帶頭帶著一些官員做出來的,畢竟是諸葛亮提出來的讓大家討論,那他們聯名上個折子也沒什麽吧。
譙周還專門找了在成都的李恢之侄李球,給他說了這件事。李球拿不下主意,直接讓味縣的李恢去信。
而這時的李恢已經病重了,收到信時的李恢正在和馬忠交接事務,看到來信,脾氣一向還行的李恢直接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給李球,讓李家所有子弟不得參與此事。
而馬忠看到信,也是感到愚蠢。諸葛亮能寫信問此事,就是一種投石問路,但凡稍微有點心的人,看到諸葛亮出師表上那句“興複漢室,還於舊都。”還能不懂諸葛亮是什麽意見。
李恢和馬忠雖然是益州人,不過大事上卻能明白,隨著北伐的進行,益州派以後的話語會越來越少,盡心盡力的做好自己的事就夠了,將來還能有軍功。
而這樣給諸葛亮拽胳膊,扯袖子在李恢看來完全是和大形勢對著幹。
而事實上,諸葛亮也沒有指望著這次大勝後便把朝廷遷往長安,諸葛亮表麵上順從了益州派的意見。
譙周自打高凡大婚之後,便也娶了益州一家大族的女兒,而自打那之後,譙周對於高凡,對於諸葛亮有了一種情緒。
而對於北伐,譙周和身邊一幫益州士人待的時間一長,慢慢的也開始有了對立情緒。
譙周看來,北伐用的是益州的糧,死的是益州的人,結果隨著北伐的進行結果高凡,薑維這些降將都得到了重用,結果自己這個勸學從事反倒一直還是個勸學從事。
譙周走著走著,走到了一家酒肆,上書“東望樓”。外麵一個打扮十分漂亮的的年輕女子主動迎了上來,邀請譙周上樓去聽上一曲。在古代,勾欄聽曲倒也不算得上是什麽敗壞道德的事。
因此,譙周也沒有多想,便直接上了酒肆。女子隨即帶著他進了個包間,譙周聽著眼前女子美妙的歌聲,看著眼前女子凹凸有致的身材隨著歌聲起舞,譙周如癡如醉。
可譙周不知道的是,他已經掉到有人專門給他設置好的陷阱裏麵了。
譙周聽了好幾曲,感覺有些乏味,便想要走了,於是開口說道:“多少錢?”
“譙從事,小女子不要錢,隻是仰慕譙從事的才華,若譙從事喜歡,以後多來聽便是。”
譙周今天總算遇見個識貨的,內心感到十分的高興,於是便直接把自己這個月的俸祿全部留給了這女子。
在樓下女子送別譙周後,女子收起了臉上的笑容,而是與樓下的夥計關上了門,交談了起來。
“看來,這天下男人一個樣子。是吧,環首刀。”這女子,正是魏國校事府留在成都的間諜,代號“牡丹”。
“牡丹,你們好手段啊。”男人則是吳國呂壹手下的情報人員,代號“環首刀”。
自打魏吳和談之後,兩國在成都的情報人員也開始互相接觸,互通有無,這次而他們現在的目標,就是打算拉攏蜀國益州地方一派的官員,準備在成都掀起內亂,至少,也應該要套取些情報。
於是,為了掩護身份,兩國情報人員合在一塊開了這家東望樓。
而果不其然,自打那日偶遇之後,譙周便經常來到這家東望樓,然後便點這這位代號為牡丹的魏國間諜。
而能當間諜的人也不簡單,牡丹上到詩詞歌賦,下到朝廷形勢都有所了解,尤其是對蜀漢朝廷內部一些事務,牡丹分析的很透徹,至於情報的來源,則是吳國方麵提供。
吳國方麵,則隻是說了情報內容,卻不說來源,牡丹在有一日直接把環首刀灌醉,這才從嘴裏套話套出來說是宮中有個黃公公讓他們花錢買一些情報。
不過環首刀也隻知道這麽些東西,更多的還要由他們的上級才能知曉。
牡丹也算是給譙周上足了服務,每天不光自己伺候譙周,望東樓內其他幾個女間諜,都偶爾給譙周唱個曲,有時候還讓譙周留個宿。
慢慢的,在譙周這個益州文人領頭人的帶動之下,望東樓這家酒肆也慢慢的紅火了起來,朝中不少官員都前來光顧。
這裏,也慢慢的成為了魏,吳兩國獲取,交換蜀國情報的一個中心。
同時,許多的百姓也開始準備響應朝廷的號召準備遷到關中。
因為自打漢末天下大亂以來,關中大量的百姓曾經逃難到漢中,益州,這些百姓中很多都思念故土,而這次曹魏將關中大量百姓遷走,諸葛亮正需要益州百姓作為補充。
不過還有一封給劉禪的文書,則是在益州的官場內引發了震動。
這便是諸葛亮給劉禪發迴的詢問信,諸葛亮在信中問劉禪對於國都遷迴長安有什麽看法。
而劉禪,自然對這件事沒什麽主意,他覺得成都挺好的,而至於什麽長安,洛陽他也沒有去過。於是劉禪便按著信裏的安排
而諸葛亮當然也沒有指望劉禪能立馬決斷出來什麽,畢竟遷都這種大事需要大的魄力才能做成,諸葛亮不過是試探朝廷中大臣的態度耳而已。
而果不其然,東州,荊州籍的官員很多要麽是表示支持,不同的意見無非是在與遷都長安,還是稍後讓朝廷遷迴洛陽的問題。
而益州派官員態度就很耐人尋味,也不知道是誰帶頭,眾官員聯合上書,表態現在關中初定,長安舊宮多有損壞,陛下應該先待在成都,等到朝廷攻取中原後再考慮遷都。
有這種態度很常見,不過這個聯名上書就很有意思了。
“允南(譙周字允南)兄不愧是我益州文人的文膽啊,一心為國考慮。”譙周的身邊,幾個官員圍在身邊拍著馬匹。
“唉,就可惜這次庲降李恢都督近來病重,牂柯馬忠太守沒有聯名,這可惜了。”譙周惋惜的說。
這次益州官員聯名上書反對遷都,正是譙周帶頭帶著一些官員做出來的,畢竟是諸葛亮提出來的讓大家討論,那他們聯名上個折子也沒什麽吧。
譙周還專門找了在成都的李恢之侄李球,給他說了這件事。李球拿不下主意,直接讓味縣的李恢去信。
而這時的李恢已經病重了,收到信時的李恢正在和馬忠交接事務,看到來信,脾氣一向還行的李恢直接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給李球,讓李家所有子弟不得參與此事。
而馬忠看到信,也是感到愚蠢。諸葛亮能寫信問此事,就是一種投石問路,但凡稍微有點心的人,看到諸葛亮出師表上那句“興複漢室,還於舊都。”還能不懂諸葛亮是什麽意見。
李恢和馬忠雖然是益州人,不過大事上卻能明白,隨著北伐的進行,益州派以後的話語會越來越少,盡心盡力的做好自己的事就夠了,將來還能有軍功。
而這樣給諸葛亮拽胳膊,扯袖子在李恢看來完全是和大形勢對著幹。
而事實上,諸葛亮也沒有指望著這次大勝後便把朝廷遷往長安,諸葛亮表麵上順從了益州派的意見。
譙周自打高凡大婚之後,便也娶了益州一家大族的女兒,而自打那之後,譙周對於高凡,對於諸葛亮有了一種情緒。
而對於北伐,譙周和身邊一幫益州士人待的時間一長,慢慢的也開始有了對立情緒。
譙周看來,北伐用的是益州的糧,死的是益州的人,結果隨著北伐的進行結果高凡,薑維這些降將都得到了重用,結果自己這個勸學從事反倒一直還是個勸學從事。
譙周走著走著,走到了一家酒肆,上書“東望樓”。外麵一個打扮十分漂亮的的年輕女子主動迎了上來,邀請譙周上樓去聽上一曲。在古代,勾欄聽曲倒也不算得上是什麽敗壞道德的事。
因此,譙周也沒有多想,便直接上了酒肆。女子隨即帶著他進了個包間,譙周聽著眼前女子美妙的歌聲,看著眼前女子凹凸有致的身材隨著歌聲起舞,譙周如癡如醉。
可譙周不知道的是,他已經掉到有人專門給他設置好的陷阱裏麵了。
譙周聽了好幾曲,感覺有些乏味,便想要走了,於是開口說道:“多少錢?”
“譙從事,小女子不要錢,隻是仰慕譙從事的才華,若譙從事喜歡,以後多來聽便是。”
譙周今天總算遇見個識貨的,內心感到十分的高興,於是便直接把自己這個月的俸祿全部留給了這女子。
在樓下女子送別譙周後,女子收起了臉上的笑容,而是與樓下的夥計關上了門,交談了起來。
“看來,這天下男人一個樣子。是吧,環首刀。”這女子,正是魏國校事府留在成都的間諜,代號“牡丹”。
“牡丹,你們好手段啊。”男人則是吳國呂壹手下的情報人員,代號“環首刀”。
自打魏吳和談之後,兩國在成都的情報人員也開始互相接觸,互通有無,這次而他們現在的目標,就是打算拉攏蜀國益州地方一派的官員,準備在成都掀起內亂,至少,也應該要套取些情報。
於是,為了掩護身份,兩國情報人員合在一塊開了這家東望樓。
而果不其然,自打那日偶遇之後,譙周便經常來到這家東望樓,然後便點這這位代號為牡丹的魏國間諜。
而能當間諜的人也不簡單,牡丹上到詩詞歌賦,下到朝廷形勢都有所了解,尤其是對蜀漢朝廷內部一些事務,牡丹分析的很透徹,至於情報的來源,則是吳國方麵提供。
吳國方麵,則隻是說了情報內容,卻不說來源,牡丹在有一日直接把環首刀灌醉,這才從嘴裏套話套出來說是宮中有個黃公公讓他們花錢買一些情報。
不過環首刀也隻知道這麽些東西,更多的還要由他們的上級才能知曉。
牡丹也算是給譙周上足了服務,每天不光自己伺候譙周,望東樓內其他幾個女間諜,都偶爾給譙周唱個曲,有時候還讓譙周留個宿。
慢慢的,在譙周這個益州文人領頭人的帶動之下,望東樓這家酒肆也慢慢的紅火了起來,朝中不少官員都前來光顧。
這裏,也慢慢的成為了魏,吳兩國獲取,交換蜀國情報的一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