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後,新的縣令到任了。
新縣令就來自鄰縣,名叫劉郢,年齡四十。
他來邤縣之前就已經聽說了邤縣的改糧為草。薛元詔做的這件事情已經聲名在外了。
跟薛元詔一見麵,劉郢就主動問起了改糧為草:“司馬為何要在邤縣本地種植草料呢?”
“這也是不得已之舉。”薛元詔倒是說得實在:“太仆寺最大的馬監就在邤縣,養了七千匹馬,料草耗費巨大。之前馬監都是從外地購入草料,加上長途運輸的費用,開銷甚巨,不堪重負。如果直接在邤縣本地購料,開銷能省十之一二,可以減掉不少的負擔。”
劉郢:“但是草料的價格遠遠低於糧食的價格,百姓怎麽就願意改種草料呢?”
薛元詔耐心解釋:“這其實就是如何算賬的問題。百姓種植糧食,一畝地一年可以產糧二百斤,按照六文一斤的市價,收益就是一千二百文。種植草料,一畝地一年收割六次,可收草料七百斤,按照一文一斤的市價,收益就是七百文。但馬監是按照二文一斤的價格收購百姓的草料,百姓的收益就是一千四百文,比種糧食還多出了兩百文。百姓自然樂意。馬監按照每畝一千四百文的價格收購,花費仍然低於從外地購買。所以在邤縣本地種植草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
劉郢:“原來如此。明白了。”
薛元詔:“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盡管種植草料的賬算得很明白,但百姓仍是猶豫的,隻有一戶人試種。等這戶人成功了以後,眾人才逐漸加入進來。”
劉郢:“原來如此。”
薛元詔:“期間還出現過盜割的現象,我們讓所有種戶交換收割草料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劉郢:“原來如此。”
薛元詔:“這其中還是經曆了許多曲折甘苦。前後一共用了三年多的時間才把這件事情做成。”
劉郢:“屬實不易。”
薛元詔:“今日局麵,的確來之不易。種植草料,既利於馬監,又利於百姓,難得算是雙贏之舉。”
劉郢:“確實。”
薛元詔:“隻是現在我要調任了,有些放心不下。”
劉郢:“司馬擔心什麽?”
薛元詔:“我怕調任之後,如此良局,不被維係。”
劉郢:“司馬,既然這是對馬監對百姓都有利的好事,我想不會有人故意來破壞它。”
薛元詔:“那就好。”
劉郢:“司馬真是一心在公啊。”
薛元詔:“我也是為了馬監。”
劉郢:“?”
薛元詔:“馬政,國之大事。馬監為國養馬,縣令署自當盡力支助,責無旁貸。料草是馬監所必需,我自當費心勞力。”
劉郢:“是啊。”
薛元詔試出了劉郢的態度,道出正題:“縣令,元詔有個不情之請。”
劉郢見狀若驚:“司馬言重了!有事盡可吩咐。”
薛元詔:“我想請縣令在邤縣任上,繼續維係如此良局。馬監如有難,盡力支助。”
劉郢向他保證:“司馬放心!這本就是我的職責!”
“如此就謝縣令了。”薛元詔拱手作揖。
陳郢立即迴禮。
事情吩咐、交代完了,薛元詔赴州上就任司馬。
……
一年零四個月後。
武興二十三年。
八月初五。
冉州司馬薛元詔又在冉州接到了吏部的命令:任冉州刺史。
薛元詔不用想都知道,這是太子殿下又給他升官了。
二十九歲這年,他成了正四品的刺史,一州之主官。
隻是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昨日的一件事情。
……
頭一日。
劉湶到了州上,見到了薛元詔。
“詔哥!”劉湶的臉色與往日不一樣。
薛元詔一眼察覺出了異樣:“出什麽事情了嗎?”
劉湶:“草料出問題了!”
“什麽?!”
劉湶:“百姓不願意種植草料了!”
“什麽?!”
劉湶:“那些種戶打算把今年的料收完,明年就不種了!”
薛元詔:“為什麽?!”
劉湶:“現在種草料比種糧食虧了!”
薛元詔:“為什麽?!”
劉湶:“糧食漲價了!”
薛元詔:“漲價了?”
劉湶:“對。糧食漲價了。百姓現在種植草料的收益,已經抵不到種糧食的收益了。”
薛元詔:“糧食為什麽漲了這麽多?”
劉湶:“邤縣有十分之一的百姓種上了草料,這也等於是少了十分之一的人種植糧食。糧食少產了十分之一,吃糧的人又不變,糧價必然上漲!之前剛開始大規模種植草料的時候,這些種戶家裏都有餘糧,無需到市麵上買糧,市麵上的糧食不缺,價格也就不變。但是到後麵,這些種戶隻能全部在市麵上買糧吃。他們不產糧,隻買糧,市麵上的糧食越發緊俏,價格就開始上漲。去年底漲到了七文一斤,到今年四月就漲到了八文一斤。這樣一算,一畝地年產兩百斤糧食,收益就是一千六百文了。但是現在種草料的收益還是一千四百文,到市麵上都買不夠兩百斤糧食!兩相對比,現在種草料就是一個‘虧’字。百姓自然不願意再種了。”
薛元詔聽了,恍然大悟:“是啊,還有這麽一個問題。之前怎麽就沒有意識到呢?!種糧食的人少了,糧價必然上漲啊!糧價一漲,種料草的收益就比不上了!”
當真是:曆經困難,以為事成,困難又至。
薛元詔:“這些種戶已經明確說了不種了嗎?”
劉湶:“上個月賣了第三茬料草,就有人說了,再這樣下去,明年就不種草料了。”
薛元詔眉頭緊鎖。
劉湶:“當然了,如果馬監能夠提高料草的收價,超過種糧食的收益,大家還是願意繼續種植。如果還是現在二文一斤的收價,怕是到了明年,就真的沒有一個人種植草料了。”
薛元詔:“如果讓馬監提高收價,每畝給一千六百文,這才跟種糧食的收益持平。種植料草一年要收六次,勞累更甚,如果收益隻是跟種糧食持平,不會有人願意。但如果馬監再提高收價,一畝給一千七、八,就超過了從外地購料的花費,馬監也不會同意。這樣也失去了在本地購買草料的意義。”
劉湶:“是啊。這是兩難。”
薛元詔:“馬監現在是什麽態度?願意提價嗎?”
劉湶反問道:“詔哥,如你所說,隻有把收價提到一千七、八,才有人願意繼續種植料草。但是馬監又怎麽可能把收價提到一千七、八呢?他們能有什麽態度呢?”
薛元詔:“那你想其他辦法沒有?”
劉湶歎氣道:“詔哥,如果能想到其他辦法,我也不會過來煩擾你了。”
薛元詔:“劉郢呢?他怎麽考慮的。”
劉郢:“他沒有任何辦法。甚至放由不管。他覺得,料草不種就不種,大不了又是迴到從前而已。”
薛元詔:“他是這麽想的??!!”
劉湶:“是。”
薛元詔:“這個劉郢!我之前的話是白說了嗎?!”
劉湶:“改糧為草又不是他推行的,他不在意,也能理解。”
薛元詔:“你先迴邤縣吧。我來想想辦法。”
“好。”
……
因為頭一日見了劉湶,接到吏部刺史任命的薛元詔,高興不起來。
以為料草的事情已經走上了正軌,哪想才離開邤縣一年,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這件事難道真的無法做成麽?!
……
薛元詔過了幾天睡不著覺的日子。一點不像個才升了職的人。
但他又平靜了一些。仔細想來,現在出現的問題,其實是個必然。它是原本就存在的。是自己疏忽了,或是短視了,沒有考慮到。
糧食的產出變少了,價格必定上升,怎麽可能還維持在六文一斤呢?
這是規律。是自己忽視了這個規律。
現在看來,當初以為的成功,是自以為是,是忽視了客觀規律的“成功”。
如今的“失敗”,隻不過是順應客觀的規律。
他的腦海裏突然閃現出一個念頭:
有沒有可能,馬監從外地購買料草,本就是規律?
這才是事情的原本?
自己想尋找一個兩全其美,其實是在破壞規律?
萬事萬物,都有原本的規律。
新縣令就來自鄰縣,名叫劉郢,年齡四十。
他來邤縣之前就已經聽說了邤縣的改糧為草。薛元詔做的這件事情已經聲名在外了。
跟薛元詔一見麵,劉郢就主動問起了改糧為草:“司馬為何要在邤縣本地種植草料呢?”
“這也是不得已之舉。”薛元詔倒是說得實在:“太仆寺最大的馬監就在邤縣,養了七千匹馬,料草耗費巨大。之前馬監都是從外地購入草料,加上長途運輸的費用,開銷甚巨,不堪重負。如果直接在邤縣本地購料,開銷能省十之一二,可以減掉不少的負擔。”
劉郢:“但是草料的價格遠遠低於糧食的價格,百姓怎麽就願意改種草料呢?”
薛元詔耐心解釋:“這其實就是如何算賬的問題。百姓種植糧食,一畝地一年可以產糧二百斤,按照六文一斤的市價,收益就是一千二百文。種植草料,一畝地一年收割六次,可收草料七百斤,按照一文一斤的市價,收益就是七百文。但馬監是按照二文一斤的價格收購百姓的草料,百姓的收益就是一千四百文,比種糧食還多出了兩百文。百姓自然樂意。馬監按照每畝一千四百文的價格收購,花費仍然低於從外地購買。所以在邤縣本地種植草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
劉郢:“原來如此。明白了。”
薛元詔:“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盡管種植草料的賬算得很明白,但百姓仍是猶豫的,隻有一戶人試種。等這戶人成功了以後,眾人才逐漸加入進來。”
劉郢:“原來如此。”
薛元詔:“期間還出現過盜割的現象,我們讓所有種戶交換收割草料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劉郢:“原來如此。”
薛元詔:“這其中還是經曆了許多曲折甘苦。前後一共用了三年多的時間才把這件事情做成。”
劉郢:“屬實不易。”
薛元詔:“今日局麵,的確來之不易。種植草料,既利於馬監,又利於百姓,難得算是雙贏之舉。”
劉郢:“確實。”
薛元詔:“隻是現在我要調任了,有些放心不下。”
劉郢:“司馬擔心什麽?”
薛元詔:“我怕調任之後,如此良局,不被維係。”
劉郢:“司馬,既然這是對馬監對百姓都有利的好事,我想不會有人故意來破壞它。”
薛元詔:“那就好。”
劉郢:“司馬真是一心在公啊。”
薛元詔:“我也是為了馬監。”
劉郢:“?”
薛元詔:“馬政,國之大事。馬監為國養馬,縣令署自當盡力支助,責無旁貸。料草是馬監所必需,我自當費心勞力。”
劉郢:“是啊。”
薛元詔試出了劉郢的態度,道出正題:“縣令,元詔有個不情之請。”
劉郢見狀若驚:“司馬言重了!有事盡可吩咐。”
薛元詔:“我想請縣令在邤縣任上,繼續維係如此良局。馬監如有難,盡力支助。”
劉郢向他保證:“司馬放心!這本就是我的職責!”
“如此就謝縣令了。”薛元詔拱手作揖。
陳郢立即迴禮。
事情吩咐、交代完了,薛元詔赴州上就任司馬。
……
一年零四個月後。
武興二十三年。
八月初五。
冉州司馬薛元詔又在冉州接到了吏部的命令:任冉州刺史。
薛元詔不用想都知道,這是太子殿下又給他升官了。
二十九歲這年,他成了正四品的刺史,一州之主官。
隻是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昨日的一件事情。
……
頭一日。
劉湶到了州上,見到了薛元詔。
“詔哥!”劉湶的臉色與往日不一樣。
薛元詔一眼察覺出了異樣:“出什麽事情了嗎?”
劉湶:“草料出問題了!”
“什麽?!”
劉湶:“百姓不願意種植草料了!”
“什麽?!”
劉湶:“那些種戶打算把今年的料收完,明年就不種了!”
薛元詔:“為什麽?!”
劉湶:“現在種草料比種糧食虧了!”
薛元詔:“為什麽?!”
劉湶:“糧食漲價了!”
薛元詔:“漲價了?”
劉湶:“對。糧食漲價了。百姓現在種植草料的收益,已經抵不到種糧食的收益了。”
薛元詔:“糧食為什麽漲了這麽多?”
劉湶:“邤縣有十分之一的百姓種上了草料,這也等於是少了十分之一的人種植糧食。糧食少產了十分之一,吃糧的人又不變,糧價必然上漲!之前剛開始大規模種植草料的時候,這些種戶家裏都有餘糧,無需到市麵上買糧,市麵上的糧食不缺,價格也就不變。但是到後麵,這些種戶隻能全部在市麵上買糧吃。他們不產糧,隻買糧,市麵上的糧食越發緊俏,價格就開始上漲。去年底漲到了七文一斤,到今年四月就漲到了八文一斤。這樣一算,一畝地年產兩百斤糧食,收益就是一千六百文了。但是現在種草料的收益還是一千四百文,到市麵上都買不夠兩百斤糧食!兩相對比,現在種草料就是一個‘虧’字。百姓自然不願意再種了。”
薛元詔聽了,恍然大悟:“是啊,還有這麽一個問題。之前怎麽就沒有意識到呢?!種糧食的人少了,糧價必然上漲啊!糧價一漲,種料草的收益就比不上了!”
當真是:曆經困難,以為事成,困難又至。
薛元詔:“這些種戶已經明確說了不種了嗎?”
劉湶:“上個月賣了第三茬料草,就有人說了,再這樣下去,明年就不種草料了。”
薛元詔眉頭緊鎖。
劉湶:“當然了,如果馬監能夠提高料草的收價,超過種糧食的收益,大家還是願意繼續種植。如果還是現在二文一斤的收價,怕是到了明年,就真的沒有一個人種植草料了。”
薛元詔:“如果讓馬監提高收價,每畝給一千六百文,這才跟種糧食的收益持平。種植料草一年要收六次,勞累更甚,如果收益隻是跟種糧食持平,不會有人願意。但如果馬監再提高收價,一畝給一千七、八,就超過了從外地購料的花費,馬監也不會同意。這樣也失去了在本地購買草料的意義。”
劉湶:“是啊。這是兩難。”
薛元詔:“馬監現在是什麽態度?願意提價嗎?”
劉湶反問道:“詔哥,如你所說,隻有把收價提到一千七、八,才有人願意繼續種植料草。但是馬監又怎麽可能把收價提到一千七、八呢?他們能有什麽態度呢?”
薛元詔:“那你想其他辦法沒有?”
劉湶歎氣道:“詔哥,如果能想到其他辦法,我也不會過來煩擾你了。”
薛元詔:“劉郢呢?他怎麽考慮的。”
劉郢:“他沒有任何辦法。甚至放由不管。他覺得,料草不種就不種,大不了又是迴到從前而已。”
薛元詔:“他是這麽想的??!!”
劉湶:“是。”
薛元詔:“這個劉郢!我之前的話是白說了嗎?!”
劉湶:“改糧為草又不是他推行的,他不在意,也能理解。”
薛元詔:“你先迴邤縣吧。我來想想辦法。”
“好。”
……
因為頭一日見了劉湶,接到吏部刺史任命的薛元詔,高興不起來。
以為料草的事情已經走上了正軌,哪想才離開邤縣一年,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這件事難道真的無法做成麽?!
……
薛元詔過了幾天睡不著覺的日子。一點不像個才升了職的人。
但他又平靜了一些。仔細想來,現在出現的問題,其實是個必然。它是原本就存在的。是自己疏忽了,或是短視了,沒有考慮到。
糧食的產出變少了,價格必定上升,怎麽可能還維持在六文一斤呢?
這是規律。是自己忽視了這個規律。
現在看來,當初以為的成功,是自以為是,是忽視了客觀規律的“成功”。
如今的“失敗”,隻不過是順應客觀的規律。
他的腦海裏突然閃現出一個念頭:
有沒有可能,馬監從外地購買料草,本就是規律?
這才是事情的原本?
自己想尋找一個兩全其美,其實是在破壞規律?
萬事萬物,都有原本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