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李隆基的責任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顧了大唐前中期,東北一帶防線的糜爛,和河北一帶軍鎮化的整個過程。
蕭盼盼覺得,大唐這個王朝的氣運真是十分獨特。
這種獨特也許跟這個時代,和這個時代裏誕生出的那個天才有著密切的關係吧。
大秦奮六世之餘烈,卻沒有真的建造出一個嶄新的天下。
從廢墟中拔地而起的大漢,也是在步履蹣跚下,才最終走到了漢武時代的鼎盛。
宋則更像是曆史給出的一個合理但卻錯誤的迴答,你知道它的來處,卻不理解它最後的歸途。
大明的光芒隻存續了兩代人,之後的時光便陷入到了吊詭的泥潭裏,上不去也下不來,最終活活的因窒息而死。
隻有大唐,她在立國的第四年就走完了大漢六十年的進程,從此之後便一往無前。哪怕中間存在著各種波動,最後卻依然將一個時代推到了曆史的頂峰。
但似乎也正是因為如此,她的氣運被消耗一空,之後的時代就隻剩下了苟延殘喘。
“大唐東北地緣環境的惡化,和整個河北軍事化的問題,的確可以追溯到營州之亂。”蕭盼盼說道,“但造成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還是在於你李隆基自己。”
李隆基緊皺眉頭,他知道,蕭盼盼猜到了他的某些意圖。
“你奶奶作為皇帝時,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在營州問題上的托大。至於其它方向的作為,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問題,從她手上流過的大唐談不上強盛,但也足夠穩固。特別是在收迴安西四鎮的問題上,她的堅定無疑是正確的。”
“從龍朔年間(661年)到長壽元年(692年)吐蕃和大唐在西域的爭奪,一直都占據著上風,所謂自敢抗天誅,邇來二十餘戰,大戰則大勝,小戰則小勝。”
“鹹亨元年(670年)至長壽元年(692年)之間的吐蕃,勢力在西域達到最盛,控製了塔裏木盆地綠洲地區長達二十餘年。”
“戰有利則戰,和有利則和,成為唐在西域最強的對手,西域諸部落或依附吐蕃,或歸順大唐,全看你們雙方誰能獲勝。”
“盡管李治在調露元年,以碎葉為安西臨時治所,方便名義上保持對西域地區的統治,但實際上依舊沒有收複四鎮。”
“安西四鎮的恢複,重新確立了大唐對西域天山南北,以及塔裏木盆地的全部統治,並逐步讓大唐在這裏的統治正常化,製度化。而隨著你的開元時代的到來,大唐對西域的統治也達到了鼎盛。”
“吐蕃也在這時遭遇了自鹹亨以來最大的挫折,被迫退入帕米爾高原,退入中亞,隻能去找大食的麻煩。”
“到了萬歲通天二年(696年),吐蕃派人向大唐請和,求和親,大唐不許。”
武曌聽著這一段,一時間是真有些哭笑不得,這蕭盼盼連武周都不說了,直接就是大唐了。看來自己這個開國皇帝的確不算是什麽正經的開國皇帝。
“也許正是因為西北方向的軍事勝利,讓武女皇感到自己對東北方向的勝利也能唾手可得,所以最終才托大如此。”蕭盼盼若有所思地說道,“但不管怎麽說,收複安西四鎮對大唐的影響是巨大的。”
“畢竟在這一問題上,才能卓著如狄仁傑也支持過要放棄安西四鎮,但武女皇堅持住了,這足以說明,武女皇對大唐地緣安全有足夠的認識。當然,這也側麵反映了武女皇在營州問題上犯錯的純粹性。”
武曌翻了個白眼,這是用來形容錯誤的詞嗎?
“總之,沒有了安西四鎮的吐蕃,失去了富饒的綠洲和繁榮的商路,因此實力大減,從此無力染指西域,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你調四鎮大軍去平亂,吐蕃才找到了重新奪迴西域的機會。”
“同時,也正是因為安西四鎮的迴歸,才保證了你的開元時代,擁有著一個穩固的西北國防,能讓你從容的對西域和中亞進行反擊和開拓。”
蕭盼盼停頓了片刻,組織了一下語言後,認真的說道:“大唐地緣環境的全麵惡化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最標誌性的兩次戰略失敗就是吐蕃的崛起,和營州之亂的持續影響。”
蕭盼盼頗覺荒誕的一笑,“在我看來,造成這兩次重要戰略失敗的根子,還是大唐的國力太強了,大唐的軍力太強了,更是大唐在太宗時代就進入了無敵於天下的狀態造成的。”
李世民也是哭笑不得,這居然還能是一個問題?
“過於強盛的大唐,讓李治在軍事戰略上犯了輕率和自大的毛病。同樣的,介於武女皇自身的身份問題,輕率和自大在她統治的時候也在延續著,而且還有所放大。”
“而這樣的一種心理習慣一直延續到了你李隆基的身上。”
怎麽又說到我身上了。李隆基撇了撇嘴。既然找不到一個可以用的支點,那就直入主題吧。
“對扭轉大唐目前的國勢,你所在的未來有沒有方法?”李隆基提問道。
“問題我都已經給你說明白了,方法其實就自然擺在那了。一是對均田製的改革,抑製土地兼並。二是對府兵製的主動調整,畢竟府兵製相對於募兵製終究是落後的。”
李隆基不置可否,這些事都不是那麽容易能改的。
“大唐這個時代,經濟中心已經南移了。突破關中本位是勢在必行的,反正不是你主動去突破,就是後麵有人幫你們老李家被動去突破。”
“我能告訴你的是,突破口其實就在江南大開發。用江南利益去對衝河北利益,大概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但要這樣發展,就必然要實現政治中心東移,也就是說,你應該把自己放到洛陽去,把勢力摸到開封去。”
“大唐滅亡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朱溫把掐斷了大運河。”
李隆基疲憊無比的一歎。
“至於地緣危機的問題,我能幫你的地方就是提升你們大唐軍隊在武器方麵的戰鬥力,保證你能用自己的士兵錘死吐蕃,契丹和突厥,再配合上其餘產業的發展,讓大唐重新得到一個安定的邊防。”
“但大唐內部的結構矛盾隻能靠你自己,這是你李隆基的責任。”
分割線————————
大唐的事,差不多講完了。這一段其實是講了三個人的問題,李治,武則天和李隆基。
所以感覺非常長。
而我自己在這段時間查資料也對大唐前中期的曆史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總之收獲很大。
最後,關於武則天的爭議,大家各有各的看法,這很正常。
後續這本文的結構也要開始調整了,重心開始向各時空的發展轉移。
也不知道這樣的改變是好是壞。
最近的數據也越來越糟糕了,希望這本書最後能有個合格的結束吧。
蕭盼盼覺得,大唐這個王朝的氣運真是十分獨特。
這種獨特也許跟這個時代,和這個時代裏誕生出的那個天才有著密切的關係吧。
大秦奮六世之餘烈,卻沒有真的建造出一個嶄新的天下。
從廢墟中拔地而起的大漢,也是在步履蹣跚下,才最終走到了漢武時代的鼎盛。
宋則更像是曆史給出的一個合理但卻錯誤的迴答,你知道它的來處,卻不理解它最後的歸途。
大明的光芒隻存續了兩代人,之後的時光便陷入到了吊詭的泥潭裏,上不去也下不來,最終活活的因窒息而死。
隻有大唐,她在立國的第四年就走完了大漢六十年的進程,從此之後便一往無前。哪怕中間存在著各種波動,最後卻依然將一個時代推到了曆史的頂峰。
但似乎也正是因為如此,她的氣運被消耗一空,之後的時代就隻剩下了苟延殘喘。
“大唐東北地緣環境的惡化,和整個河北軍事化的問題,的確可以追溯到營州之亂。”蕭盼盼說道,“但造成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還是在於你李隆基自己。”
李隆基緊皺眉頭,他知道,蕭盼盼猜到了他的某些意圖。
“你奶奶作為皇帝時,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在營州問題上的托大。至於其它方向的作為,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問題,從她手上流過的大唐談不上強盛,但也足夠穩固。特別是在收迴安西四鎮的問題上,她的堅定無疑是正確的。”
“從龍朔年間(661年)到長壽元年(692年)吐蕃和大唐在西域的爭奪,一直都占據著上風,所謂自敢抗天誅,邇來二十餘戰,大戰則大勝,小戰則小勝。”
“鹹亨元年(670年)至長壽元年(692年)之間的吐蕃,勢力在西域達到最盛,控製了塔裏木盆地綠洲地區長達二十餘年。”
“戰有利則戰,和有利則和,成為唐在西域最強的對手,西域諸部落或依附吐蕃,或歸順大唐,全看你們雙方誰能獲勝。”
“盡管李治在調露元年,以碎葉為安西臨時治所,方便名義上保持對西域地區的統治,但實際上依舊沒有收複四鎮。”
“安西四鎮的恢複,重新確立了大唐對西域天山南北,以及塔裏木盆地的全部統治,並逐步讓大唐在這裏的統治正常化,製度化。而隨著你的開元時代的到來,大唐對西域的統治也達到了鼎盛。”
“吐蕃也在這時遭遇了自鹹亨以來最大的挫折,被迫退入帕米爾高原,退入中亞,隻能去找大食的麻煩。”
“到了萬歲通天二年(696年),吐蕃派人向大唐請和,求和親,大唐不許。”
武曌聽著這一段,一時間是真有些哭笑不得,這蕭盼盼連武周都不說了,直接就是大唐了。看來自己這個開國皇帝的確不算是什麽正經的開國皇帝。
“也許正是因為西北方向的軍事勝利,讓武女皇感到自己對東北方向的勝利也能唾手可得,所以最終才托大如此。”蕭盼盼若有所思地說道,“但不管怎麽說,收複安西四鎮對大唐的影響是巨大的。”
“畢竟在這一問題上,才能卓著如狄仁傑也支持過要放棄安西四鎮,但武女皇堅持住了,這足以說明,武女皇對大唐地緣安全有足夠的認識。當然,這也側麵反映了武女皇在營州問題上犯錯的純粹性。”
武曌翻了個白眼,這是用來形容錯誤的詞嗎?
“總之,沒有了安西四鎮的吐蕃,失去了富饒的綠洲和繁榮的商路,因此實力大減,從此無力染指西域,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你調四鎮大軍去平亂,吐蕃才找到了重新奪迴西域的機會。”
“同時,也正是因為安西四鎮的迴歸,才保證了你的開元時代,擁有著一個穩固的西北國防,能讓你從容的對西域和中亞進行反擊和開拓。”
蕭盼盼停頓了片刻,組織了一下語言後,認真的說道:“大唐地緣環境的全麵惡化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最標誌性的兩次戰略失敗就是吐蕃的崛起,和營州之亂的持續影響。”
蕭盼盼頗覺荒誕的一笑,“在我看來,造成這兩次重要戰略失敗的根子,還是大唐的國力太強了,大唐的軍力太強了,更是大唐在太宗時代就進入了無敵於天下的狀態造成的。”
李世民也是哭笑不得,這居然還能是一個問題?
“過於強盛的大唐,讓李治在軍事戰略上犯了輕率和自大的毛病。同樣的,介於武女皇自身的身份問題,輕率和自大在她統治的時候也在延續著,而且還有所放大。”
“而這樣的一種心理習慣一直延續到了你李隆基的身上。”
怎麽又說到我身上了。李隆基撇了撇嘴。既然找不到一個可以用的支點,那就直入主題吧。
“對扭轉大唐目前的國勢,你所在的未來有沒有方法?”李隆基提問道。
“問題我都已經給你說明白了,方法其實就自然擺在那了。一是對均田製的改革,抑製土地兼並。二是對府兵製的主動調整,畢竟府兵製相對於募兵製終究是落後的。”
李隆基不置可否,這些事都不是那麽容易能改的。
“大唐這個時代,經濟中心已經南移了。突破關中本位是勢在必行的,反正不是你主動去突破,就是後麵有人幫你們老李家被動去突破。”
“我能告訴你的是,突破口其實就在江南大開發。用江南利益去對衝河北利益,大概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但要這樣發展,就必然要實現政治中心東移,也就是說,你應該把自己放到洛陽去,把勢力摸到開封去。”
“大唐滅亡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朱溫把掐斷了大運河。”
李隆基疲憊無比的一歎。
“至於地緣危機的問題,我能幫你的地方就是提升你們大唐軍隊在武器方麵的戰鬥力,保證你能用自己的士兵錘死吐蕃,契丹和突厥,再配合上其餘產業的發展,讓大唐重新得到一個安定的邊防。”
“但大唐內部的結構矛盾隻能靠你自己,這是你李隆基的責任。”
分割線————————
大唐的事,差不多講完了。這一段其實是講了三個人的問題,李治,武則天和李隆基。
所以感覺非常長。
而我自己在這段時間查資料也對大唐前中期的曆史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總之收獲很大。
最後,關於武則天的爭議,大家各有各的看法,這很正常。
後續這本文的結構也要開始調整了,重心開始向各時空的發展轉移。
也不知道這樣的改變是好是壞。
最近的數據也越來越糟糕了,希望這本書最後能有個合格的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