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河北軍鎮化的過程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隆基在尋求著一個支點,一個可以撬動當下政治局勢的支點。他隱約的覺得,這個支點可以從自己的奶奶身上找到。
但到目前為止,他都沒有找到這個支點。
蕭盼盼的解讀隻是讓他對自己所處的地緣危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而已,這讓他頗感無力。
結構性矛盾。他品味著這一未來才會出現的定性。
“突厥的成功複國是多重原因造成的。第一,自貞觀四年東突厥政權被滅以來,大量的牧民在漠南穩定生活了幾十年,這一方麵讓他們的人口,畜牧得到了恢複,另一方麵也讓一些部落酋長生出了野心。”
“很好!”李世民壓著怒火,低吼了一聲。
“第二,就是之前說的,到了李治統治時期,大唐對羈縻地區的壓迫過於直白,冠冕堂皇的大旗都沒有了。翻譯一下就是統戰力度不夠,導致個別分裂分子找到了發展基礎。”
“第三,聯動第二條,李治時期的對外戰爭過於頻繁和持久,所以對突厥的軍事征召也十分密集,這引起了大量牧民百姓的反感,畢竟誰都不願意去當填線寶寶。”
蕭盼盼順道解釋了一下什麽叫填線寶寶。
一眾古人覺得,後世的這些年輕人在講地獄笑話方麵,絕對是天賦異稟。
“第四,大唐自身的軍事失敗增多,側麵鼓勵了地緣危機的持續性爆發,四周的部落在反叛和歸降中與大唐不斷拉鋸,屬於按下葫蘆浮起瓢,導致大唐的軍事力量顧此失彼,捉襟見肘。這給了後突厥發展的機會。”
“第五,各都護府的官員管理簡單粗暴,激發了當地的反抗情緒。”
“最後這一切累積到了營州之亂,實現了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後突厥也因此抓住了最好的一次機會。”蕭盼盼搖了搖頭,“在這樣的格局下,原本李治時期退守到幽州,營州,安東三府防邊的格局全麵瓦解,大唐的東北防線被壓縮到了幽州一帶。”
“與此同時,為了盡可能的讓契丹人不受突厥蠱惑,大量的契丹和奚族百姓也被遷徙到了幽州一帶。”
聽到這的李隆基也是心裏發苦,就這樣的環境,自己居然還敢重用胡人將領,真就是昏了頭了。“李林甫誤朕!”他在心裏喊道。
“在三府防邊徹底失效後,從聖曆元年(698年)開始,武女皇便不得不在河北增設團結兵,同時也開啟了河北與河東的聯合防禦模式。”
“這樣的增兵是必要的也是無奈的,從地理上看,軍隊從河東的朔州西出,就可以直接迎戰突厥,同時也能與更靠西的朔方軍聯合作戰。”
“同樣的,從朔州的東北方向出兵,又可以沿著桑幹河進入蔚州,從而支援河北。於是在這樣的戰略聯動下,作為大後方的並州就需要被加強。所以到了聖曆二年,並州設置了天兵軍兩萬人。”
看著光幕裏邊境的軍事布置態勢一點點的和自己的時代靠攏,李隆基體會到了一種命運般的暗合。
“這一係列的布置很快就起到了作用。長安二年(702年),突厥突破石嶺關,進逼並州。武周以雍州長史薛季昶為山東防禦軍大使,節度滄,瀛,幽,易,恆,定等諸州軍事。以幽州刺史張仁願專知河北四州,與薛季昶共拒突厥。”
“薛季昶擔任的職位,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幽州節度使的前身了。幽州刺史負責正麵防禦,薛季昶節度的五洲分屬側翼,形成了一個聯動九個州的箭頭狀弧形防線。”
“同時,這道防線的西部側翼又與河東道相連,這一個整體的布局就可以看做一個大軍區的初步形成了。”
“這種聯動不僅包括兵源的增加,更包括軍事統帥指揮權的增大,和後勤製度的完善跟下放。”
李隆基歎息了一聲。
“到了神龍元年(705年),營州都督府遷往幽州,並開鑿平虜渠以備契丹。到了睿宗時期,大唐主動攻擊契丹和奚,試圖奪迴營州,先天元年(712年),幽州都督孫佺與奚酋李大酺大戰,結果全軍覆沒。”
“為了應對敗局,大唐朝廷於當年八月設置渤海軍,執行正麵防禦,並增加防禦縱深。同時在恆,定二州設置恆陽軍,駐守井陘口,嚴防突厥從並州向東進入河北。又在媯,蔚二州設置懷柔軍,目的是防止突厥從飛狐口入寇。”
“盡管如此,整個河北的防線依然虛弱,在當年十一月,奚,契丹兩萬騎兵攻入漁陽,時任幽州都督宋璟閉城不出,虜大掠而去。”
聽到這的李世民真的想罵街,他算是看出來了,整個大唐在這個時候的國防形勢已經全方位惡化了。
倒是相隔了七百多年的劉徹對這樣的情況頗為熟悉。
“宋璟的選擇大概率跟當時幽州兵力不足有關,因為到了先天二年(713年),河北諸州又增加了團結兵,各州刺史也開始普遍領兵了。”
三國時代的眾人們都不免有些恍然,心中感歎那個安史之亂不爆發都不可能。
“這種安排,使得整個河北的防線出現了新的態勢,即邊境軍鎮為第一道防線,而覆蓋河北全境的團結兵為第二道防線。整個河北開始軍鎮化。”
“開元二年,並州長史薛納討伐契丹,試圖恢複營州,結果依然是唐軍大敗,損失慘重。這帶來了新的國防調整。大唐設置幽州節度,經略,鎮守大使,共領六州。幽州節度使的名號開始於景雲元年,即李旦統治時期。”
“開元年間的幽州節度使和之前的不同在於,增加了兩個州的管轄範圍,雖然這增加的二州不算是軍鎮,但已經有了團結兵。這從側麵反映了大唐東北方向的核心作戰區進一步擴大。”
“值得說明的是,此時的幽州節度使依然需要和河東進行聯合防禦。”
李隆基覺得蕭盼盼不是在講曆史,而是在講解一股推著他走向深淵的力量。
“到了開元三年,郭虔瓘任朔州大總管,但卻駐紮於並州,這一安排再次強調了並州作為大後方的作用,且一旦幽州出現軍情,郭虔瓘可從井陘口入河北,支援幽州拒敵。”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整個大唐的北方邊防構成了一個倒三角的形式,並州為朔州和幽州的後援,在三者中間還有一個從朔州到媯州的走廊。這就是大唐失去營州和安東府後,河北防線後撤而形成的新的防禦態勢。”
“這個態勢明顯是被動的,所以大唐必須把防線重新推迴到遼河一帶,恢複營州都督府迫在眉睫。”
但到目前為止,他都沒有找到這個支點。
蕭盼盼的解讀隻是讓他對自己所處的地緣危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而已,這讓他頗感無力。
結構性矛盾。他品味著這一未來才會出現的定性。
“突厥的成功複國是多重原因造成的。第一,自貞觀四年東突厥政權被滅以來,大量的牧民在漠南穩定生活了幾十年,這一方麵讓他們的人口,畜牧得到了恢複,另一方麵也讓一些部落酋長生出了野心。”
“很好!”李世民壓著怒火,低吼了一聲。
“第二,就是之前說的,到了李治統治時期,大唐對羈縻地區的壓迫過於直白,冠冕堂皇的大旗都沒有了。翻譯一下就是統戰力度不夠,導致個別分裂分子找到了發展基礎。”
“第三,聯動第二條,李治時期的對外戰爭過於頻繁和持久,所以對突厥的軍事征召也十分密集,這引起了大量牧民百姓的反感,畢竟誰都不願意去當填線寶寶。”
蕭盼盼順道解釋了一下什麽叫填線寶寶。
一眾古人覺得,後世的這些年輕人在講地獄笑話方麵,絕對是天賦異稟。
“第四,大唐自身的軍事失敗增多,側麵鼓勵了地緣危機的持續性爆發,四周的部落在反叛和歸降中與大唐不斷拉鋸,屬於按下葫蘆浮起瓢,導致大唐的軍事力量顧此失彼,捉襟見肘。這給了後突厥發展的機會。”
“第五,各都護府的官員管理簡單粗暴,激發了當地的反抗情緒。”
“最後這一切累積到了營州之亂,實現了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後突厥也因此抓住了最好的一次機會。”蕭盼盼搖了搖頭,“在這樣的格局下,原本李治時期退守到幽州,營州,安東三府防邊的格局全麵瓦解,大唐的東北防線被壓縮到了幽州一帶。”
“與此同時,為了盡可能的讓契丹人不受突厥蠱惑,大量的契丹和奚族百姓也被遷徙到了幽州一帶。”
聽到這的李隆基也是心裏發苦,就這樣的環境,自己居然還敢重用胡人將領,真就是昏了頭了。“李林甫誤朕!”他在心裏喊道。
“在三府防邊徹底失效後,從聖曆元年(698年)開始,武女皇便不得不在河北增設團結兵,同時也開啟了河北與河東的聯合防禦模式。”
“這樣的增兵是必要的也是無奈的,從地理上看,軍隊從河東的朔州西出,就可以直接迎戰突厥,同時也能與更靠西的朔方軍聯合作戰。”
“同樣的,從朔州的東北方向出兵,又可以沿著桑幹河進入蔚州,從而支援河北。於是在這樣的戰略聯動下,作為大後方的並州就需要被加強。所以到了聖曆二年,並州設置了天兵軍兩萬人。”
看著光幕裏邊境的軍事布置態勢一點點的和自己的時代靠攏,李隆基體會到了一種命運般的暗合。
“這一係列的布置很快就起到了作用。長安二年(702年),突厥突破石嶺關,進逼並州。武周以雍州長史薛季昶為山東防禦軍大使,節度滄,瀛,幽,易,恆,定等諸州軍事。以幽州刺史張仁願專知河北四州,與薛季昶共拒突厥。”
“薛季昶擔任的職位,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幽州節度使的前身了。幽州刺史負責正麵防禦,薛季昶節度的五洲分屬側翼,形成了一個聯動九個州的箭頭狀弧形防線。”
“同時,這道防線的西部側翼又與河東道相連,這一個整體的布局就可以看做一個大軍區的初步形成了。”
“這種聯動不僅包括兵源的增加,更包括軍事統帥指揮權的增大,和後勤製度的完善跟下放。”
李隆基歎息了一聲。
“到了神龍元年(705年),營州都督府遷往幽州,並開鑿平虜渠以備契丹。到了睿宗時期,大唐主動攻擊契丹和奚,試圖奪迴營州,先天元年(712年),幽州都督孫佺與奚酋李大酺大戰,結果全軍覆沒。”
“為了應對敗局,大唐朝廷於當年八月設置渤海軍,執行正麵防禦,並增加防禦縱深。同時在恆,定二州設置恆陽軍,駐守井陘口,嚴防突厥從並州向東進入河北。又在媯,蔚二州設置懷柔軍,目的是防止突厥從飛狐口入寇。”
“盡管如此,整個河北的防線依然虛弱,在當年十一月,奚,契丹兩萬騎兵攻入漁陽,時任幽州都督宋璟閉城不出,虜大掠而去。”
聽到這的李世民真的想罵街,他算是看出來了,整個大唐在這個時候的國防形勢已經全方位惡化了。
倒是相隔了七百多年的劉徹對這樣的情況頗為熟悉。
“宋璟的選擇大概率跟當時幽州兵力不足有關,因為到了先天二年(713年),河北諸州又增加了團結兵,各州刺史也開始普遍領兵了。”
三國時代的眾人們都不免有些恍然,心中感歎那個安史之亂不爆發都不可能。
“這種安排,使得整個河北的防線出現了新的態勢,即邊境軍鎮為第一道防線,而覆蓋河北全境的團結兵為第二道防線。整個河北開始軍鎮化。”
“開元二年,並州長史薛納討伐契丹,試圖恢複營州,結果依然是唐軍大敗,損失慘重。這帶來了新的國防調整。大唐設置幽州節度,經略,鎮守大使,共領六州。幽州節度使的名號開始於景雲元年,即李旦統治時期。”
“開元年間的幽州節度使和之前的不同在於,增加了兩個州的管轄範圍,雖然這增加的二州不算是軍鎮,但已經有了團結兵。這從側麵反映了大唐東北方向的核心作戰區進一步擴大。”
“值得說明的是,此時的幽州節度使依然需要和河東進行聯合防禦。”
李隆基覺得蕭盼盼不是在講曆史,而是在講解一股推著他走向深淵的力量。
“到了開元三年,郭虔瓘任朔州大總管,但卻駐紮於並州,這一安排再次強調了並州作為大後方的作用,且一旦幽州出現軍情,郭虔瓘可從井陘口入河北,支援幽州拒敵。”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整個大唐的北方邊防構成了一個倒三角的形式,並州為朔州和幽州的後援,在三者中間還有一個從朔州到媯州的走廊。這就是大唐失去營州和安東府後,河北防線後撤而形成的新的防禦態勢。”
“這個態勢明顯是被動的,所以大唐必須把防線重新推迴到遼河一帶,恢複營州都督府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