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仁宣到正統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高熾的心此時已經墜落到了穀底。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來,他都是非常自信的。這種自信來源於文人特有的優越感,是一種自以為對社會,對世道發展變化的全方位掌握,在他們的認知世界裏,一個國家的發展隻有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推進才是正確的。
而這種理解的根基源於精英士大夫群體無比渴望的三代之治。
朱高熾也是有著這種渴望的,而且無比強烈,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在武功上和自己的父親,甚至和自己的弟弟去比較。
所以他迫切的希望去建立一個能青史留名的文治盛世。
但現在,他的這種希望已經被這個未來女子徹底澆滅了。
首先是來自世界觀破碎的打擊,蕭盼盼道出了三代之治的真相,那個他向往的時代並非書裏描述的模樣,這直接讓他心神動搖。
其次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進一步認識,讓他意識到了自己曾經學的所有知識,和社會運作的真實現狀是存在巨大偏差的。
最後是自己和自己兒子執政以後給整個大明帶來的負麵影響,這一點無疑是致命的,比壽數不長還致命。
其實從蕭盼盼公布養生之法後開始,他就一直在努力的去照做,試圖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好一些。
但怎麽像自己的父親證明,自己不會變成原本曆史上的那個朱高熾將是比保持身體健康還要艱難的大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會隨著蕭盼盼將仁宣以來可能發生的糟糕情況和盤托出後,被不斷的,持續的放大。
他的這份想法也立刻應驗了。
“宣德五年,工部尚書黃福表達過自己的觀點,他說道,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征交趾,北伐沙漠,而供給未嚐乏絕。近來以來,無大營造,征伐之費,當有數年之積,而倉糧每歲僅足,設有水旱之災,征調之用,將何以給之?”
蕭盼盼攤手,“所以錢去哪了?”
朱棣忍不住又瞥了一眼自己的大兒子,眼神裏的失望已經毫不掩飾了。
隻是此時的朱高熾已經完全陷入到了自己內心的巨大動蕩之中,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父親的那抹眼神。
“嘉靖時期,協助張璁變法的霍韜也評價過,世傳三楊入閣,極一時勳名之盛,不知三楊壞我太祖之法已多矣。上下要安,苟且度日,卒始正統之亂。”
不要再說了。朱高熾在心裏默念道。
“弘治時期,主管邊地的大臣馬文升也給出過自己的態度。言天下之安危係武備之修否,我太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凡私役一軍,私借一馬者,皆有重罰,雖有興三造竟不勞軍,三十餘年海內晏然。”
“太宗文皇帝遷都北平,於武備尤為注意,故出塞千裏,胡虜遠遯。宣德以來武備漸弛,迨至正統,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堡之敗邇。”
蕭盼盼搖頭一歎,“連當時隔壁的朝鮮棒子都覺得這對父子言過其實,特別是朱高熾在處理安南問題上的表現,讓他們覺得這個皇帝毫無膽氣。”
“因為安南最終難以收拾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在當時明軍占據巨大優勢的情況下,下令讓前線的將領用仁義去招降。”
朱高熾的身形已經有些維持不住了,他筆挺的坐姿開始變得佝僂。
“用我們當代史學界的定義來說,所謂的仁宣之治隻是永樂盛世的餘緒。實際上,仁宗在位隻有一年,算不上一個時代,宣宗隻在位十年,基本上隻是個守成之君。”
蕭盼盼又用一句話驚到了幾乎永樂時代所有的文武官員。因為她這次徹底實錘了朱高熾和朱瞻基的短命。
其實這件事,很多利益相關之人都隱隱有些察覺,但都下意識的選擇了迴避。現在被蕭盼盼直接公布出來,自然讓很多人都無法接受。
比如張氏就當場暈了過去,徐皇後更是頓時間心緒難平,臉色慘白。
朱棣命人將張氏和朱瞻基一起帶下去好好照顧,自己則牽起了妻子的手,給予了無聲的安撫。
徐皇後畢竟是經過大風大浪的人,雖然此時她心疼無比,但終究還不至於到情緒崩塌的地步。
朱高熾雖然內心痛苦,但也還是能控製住自己的情緒。
朱高煦和朱高燧則依舊是五味雜陳。
“永樂時期的盛世現象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曆史中,一次獨一無二的盛世,這種獨一無二的根源就在於這個時代是軍事,政治,還有文化都實現了跨越式的進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下實現的。這樣的發展模式,其實是曆史罕見的。”
“因為這是曆史上難得的一次,主要以高速發展的經濟來快速積累國力,然後實現國力輸出的社會實踐。”
“在此之前,所有盛世出現的模式,大多都需要靠前代治世的農業收益進行積累,和大量的時代機遇加持來實現。”
蕭盼盼用這段話給大明朝的這段盛世做出了一個總結,因為接下來的曆史走向,就與盛世沒有什麽關聯了。
“講清楚曆史發展的來龍去脈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土木堡之變。”
蕭盼盼停頓了片刻,調整了一下情緒後開始講述道:“之前已經說過了,到了正統十年以後,瓦剌已經徹底坐大,史稱漠北東西萬裏,無敢與之抗者。”
“正統十四年,完成了全部族動員的瓦剌分兵四路,南下大明。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攻擊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
“中路為進攻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敕知院所統率,直接攻擊宣府和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看著光幕上瓦剌的進軍路線,朱棣的拳頭都快捏碎了。
“七月十一日,第一場戰役打響,大同右參將吳浩在貓兒莊引戰也先,兵敗陣亡。七月十五日,大同總督宋瑛,總兵官朱冕,右參將石亨各領兵一萬出和陽進行防禦性作戰,又是大敗。”
“宋瑛,朱冕戰死,隻有石亨跑了迴來。”蕭盼盼攤手,“總之,明軍在貓兒莊,陽和連續遭遇了兩場野戰上的慘敗,死傷數萬人。這再一次從側麵證明了大明軍隊戰鬥力經過仁宣兩代,外加正統這十餘年的荒廢後徹底衰落。大明由盛轉衰的曆史節點已經出現了。”
朱元璋和朱棣都因此感到了巨大的無力感。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來,他都是非常自信的。這種自信來源於文人特有的優越感,是一種自以為對社會,對世道發展變化的全方位掌握,在他們的認知世界裏,一個國家的發展隻有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推進才是正確的。
而這種理解的根基源於精英士大夫群體無比渴望的三代之治。
朱高熾也是有著這種渴望的,而且無比強烈,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在武功上和自己的父親,甚至和自己的弟弟去比較。
所以他迫切的希望去建立一個能青史留名的文治盛世。
但現在,他的這種希望已經被這個未來女子徹底澆滅了。
首先是來自世界觀破碎的打擊,蕭盼盼道出了三代之治的真相,那個他向往的時代並非書裏描述的模樣,這直接讓他心神動搖。
其次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進一步認識,讓他意識到了自己曾經學的所有知識,和社會運作的真實現狀是存在巨大偏差的。
最後是自己和自己兒子執政以後給整個大明帶來的負麵影響,這一點無疑是致命的,比壽數不長還致命。
其實從蕭盼盼公布養生之法後開始,他就一直在努力的去照做,試圖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好一些。
但怎麽像自己的父親證明,自己不會變成原本曆史上的那個朱高熾將是比保持身體健康還要艱難的大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會隨著蕭盼盼將仁宣以來可能發生的糟糕情況和盤托出後,被不斷的,持續的放大。
他的這份想法也立刻應驗了。
“宣德五年,工部尚書黃福表達過自己的觀點,他說道,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征交趾,北伐沙漠,而供給未嚐乏絕。近來以來,無大營造,征伐之費,當有數年之積,而倉糧每歲僅足,設有水旱之災,征調之用,將何以給之?”
蕭盼盼攤手,“所以錢去哪了?”
朱棣忍不住又瞥了一眼自己的大兒子,眼神裏的失望已經毫不掩飾了。
隻是此時的朱高熾已經完全陷入到了自己內心的巨大動蕩之中,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父親的那抹眼神。
“嘉靖時期,協助張璁變法的霍韜也評價過,世傳三楊入閣,極一時勳名之盛,不知三楊壞我太祖之法已多矣。上下要安,苟且度日,卒始正統之亂。”
不要再說了。朱高熾在心裏默念道。
“弘治時期,主管邊地的大臣馬文升也給出過自己的態度。言天下之安危係武備之修否,我太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凡私役一軍,私借一馬者,皆有重罰,雖有興三造竟不勞軍,三十餘年海內晏然。”
“太宗文皇帝遷都北平,於武備尤為注意,故出塞千裏,胡虜遠遯。宣德以來武備漸弛,迨至正統,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堡之敗邇。”
蕭盼盼搖頭一歎,“連當時隔壁的朝鮮棒子都覺得這對父子言過其實,特別是朱高熾在處理安南問題上的表現,讓他們覺得這個皇帝毫無膽氣。”
“因為安南最終難以收拾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在當時明軍占據巨大優勢的情況下,下令讓前線的將領用仁義去招降。”
朱高熾的身形已經有些維持不住了,他筆挺的坐姿開始變得佝僂。
“用我們當代史學界的定義來說,所謂的仁宣之治隻是永樂盛世的餘緒。實際上,仁宗在位隻有一年,算不上一個時代,宣宗隻在位十年,基本上隻是個守成之君。”
蕭盼盼又用一句話驚到了幾乎永樂時代所有的文武官員。因為她這次徹底實錘了朱高熾和朱瞻基的短命。
其實這件事,很多利益相關之人都隱隱有些察覺,但都下意識的選擇了迴避。現在被蕭盼盼直接公布出來,自然讓很多人都無法接受。
比如張氏就當場暈了過去,徐皇後更是頓時間心緒難平,臉色慘白。
朱棣命人將張氏和朱瞻基一起帶下去好好照顧,自己則牽起了妻子的手,給予了無聲的安撫。
徐皇後畢竟是經過大風大浪的人,雖然此時她心疼無比,但終究還不至於到情緒崩塌的地步。
朱高熾雖然內心痛苦,但也還是能控製住自己的情緒。
朱高煦和朱高燧則依舊是五味雜陳。
“永樂時期的盛世現象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曆史中,一次獨一無二的盛世,這種獨一無二的根源就在於這個時代是軍事,政治,還有文化都實現了跨越式的進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下實現的。這樣的發展模式,其實是曆史罕見的。”
“因為這是曆史上難得的一次,主要以高速發展的經濟來快速積累國力,然後實現國力輸出的社會實踐。”
“在此之前,所有盛世出現的模式,大多都需要靠前代治世的農業收益進行積累,和大量的時代機遇加持來實現。”
蕭盼盼用這段話給大明朝的這段盛世做出了一個總結,因為接下來的曆史走向,就與盛世沒有什麽關聯了。
“講清楚曆史發展的來龍去脈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土木堡之變。”
蕭盼盼停頓了片刻,調整了一下情緒後開始講述道:“之前已經說過了,到了正統十年以後,瓦剌已經徹底坐大,史稱漠北東西萬裏,無敢與之抗者。”
“正統十四年,完成了全部族動員的瓦剌分兵四路,南下大明。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攻擊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
“中路為進攻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敕知院所統率,直接攻擊宣府和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看著光幕上瓦剌的進軍路線,朱棣的拳頭都快捏碎了。
“七月十一日,第一場戰役打響,大同右參將吳浩在貓兒莊引戰也先,兵敗陣亡。七月十五日,大同總督宋瑛,總兵官朱冕,右參將石亨各領兵一萬出和陽進行防禦性作戰,又是大敗。”
“宋瑛,朱冕戰死,隻有石亨跑了迴來。”蕭盼盼攤手,“總之,明軍在貓兒莊,陽和連續遭遇了兩場野戰上的慘敗,死傷數萬人。這再一次從側麵證明了大明軍隊戰鬥力經過仁宣兩代,外加正統這十餘年的荒廢後徹底衰落。大明由盛轉衰的曆史節點已經出現了。”
朱元璋和朱棣都因此感到了巨大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