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北征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每次講到這種戰略不連貫的事情時,我都忍不住在想,你們這些皇帝就真沒有過,從頭到尾,好好的將自己的戰略規劃和各種意圖交待給自己後代的情況嗎?”
蕭盼盼忍不住吐槽道。
“這大概也有你們自己迷茫的原因吧,根子上還是價值觀有問題,沒有明白皇帝的接班人是不能光靠所謂道德士大夫來教的。”
“而且沒有一個總的目標和發展方向,最後所有的皇帝追求的目標就變成我之前說過的那兩個字,維穩。就很無語,加很浪費坐在那個位置上能獲得的權力。”
朱棣聽到這,也是覺得頗為無力。
“迴到您五征漠北的事來,剛剛聊了大寧,接下來是東勝。”蕭盼盼說道,“這裏在洪武五年您父親北伐失利後,就內遷到了大同附近,成了拱衛大同的中轉站。”
“所以這個時候的東勝衛其實很尷尬,因為這時的河套沒有敵人,說白了沒仗打。在這裏的士兵每天除了種地之外,就是傻嗬嗬的對著沙子呲牙。在這種情況下,您才因為河北缺人,就把東勝衛給移了過來。目的和之前一樣,還是為了集中資源。”
朱棣看著地圖,點了點頭,這個操作沒有問題。因為河套這個時候真就是個無人區。他阿魯台也沒有把勢力染指到那。
蕭盼盼的話也證明了他的判斷。
“關於河套地區的失控,也是在土木堡事變之後才出現的,因為明軍野戰能力的進一步衰弱,蒙古人開始大批量的進入河套地區。”
“在成化和弘治年間,大明開始和蒙古人在這裏反複拉鋸,嗯,躲貓貓。”
“直到嘉靖年間,俺答汗崛起入住河套,大明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失去了河套。”
聽到這的嘉靖隻能露出無力的笑容。
而朱棣則有些不明所以,“為什麽給朕說河套的問題?”
“哦,因為有人在把大明丟掉河套的黑鍋往您的身上扣。”
朱棣做了個深唿吸。
“不止如此,還有您五征漠北也被一些人稱為是漠北旅行團,帶著幾十萬人在漠北觀光,除了浪費錢糧之外,並沒有什麽其它的意義。”
朱棣笑了,被氣笑了。
“在我們當代的史學界,對明朝南遷衛所的曆史,和其後造成的結果是做了明確責任劃分的。用這些學者的話說,將明代中後期邊防持續性困難的責任歸結到您的身上,目的就是為後來的統治者減少罪過。”
蕭盼盼頓了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出自一位首都師範大學的教授,也是中國明史學會一,二屆理事,著作之一就有《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
“他對您的一係列爭議做過一個總結,曆代的統治者在製定某一項政策時,都是從現實出發,為了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才製定與推行具體的政策。”
“至於這些政策的長遠效果,還是要看後來的執政者如何推行,更要觀察每一項政策究竟能維持多長時間,客觀環境的變化。”
“這位教授指出,如果設想大寧衛,東勝衛一直保留,那到了明朝中後期,麵對蒙古族的南侵,一個已經墮落了的王朝又有沒有能力防守住呢?所以,這件事的主要責任,還是應由當時的統治者來承擔。”
朱棣不住的點頭,這後世的學者說話就是比那些士大夫講的清楚明白,真的感覺就完全不是一個教育體係下出來的人。
“關於您的五征漠北,第一次的起因在永樂七年,您派使者前往韃靼進行一下必要的溝通,結果使者被殺。”
“於是您派淇國公丘福衛征虜大將軍,率兵十萬征討韃靼,但丘福輕敵冒進,指揮失當,與武安侯王聰,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一同戰死。”
這一串名字的出現,差點沒讓朱棣破防了。
聽到這個結果的丘福和一眾武勳則真的破防了,丘福覺得自己以後肯定沒有獨自領兵的機會了。
“雖然朱能可不可以打贏是未知數,但至少給了人遐想的空間。還是那句話,朱能在的話,您的北伐不至於那麽累。”
朱能確定,以後自己隻要不和原來的曆史一樣早亡,那在軍界的地位必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丘福的失敗,讓您決定親征。”蕭盼盼繼續說道,“永樂八年二月出發,五月大破本雅失裏軍,接著擊敗阿魯台於興安嶺。”
“之後阿魯台被迫歸順,被您封為和寧王,之前您已經封了瓦剌首領馬哈木衛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
聽到這幾個自己封出去的王號,朱棣徹底明白了之前蕭盼盼說的瓦剌崛起的過程是怎麽迴事了。
“永樂十二年,您第二次親征,這次的目標是借韃靼衰弱的機會,而開始不安分的瓦剌。大明在忽蘭忽失溫大敗瓦剌後的第二年二月,瓦剌派遣使者向明朝謝罪,恢複了朝貢關係。”
蕭盼盼頓了頓,“這兩次北伐都沒有什麽爭議,關鍵在於後麵的三次。基本上所有說您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帽子都扣在了這後麵的三次北伐上。”
朱棣都不用想,就知道自己為什麽要搞這三次北伐了。
“在您第二次北伐之後,瓦剌已經打不過韃靼了,特別是在您執政的中後期,馬哈木死了,瓦剌基本上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
“所以為了扶持瓦剌,也為了實現最後的戰略目標,您才在自己人生中最後的三年,各種去抽韃靼。”
蕭盼盼攤手,“您第三次北伐時,阿魯台跑了,所以很多人覺得您的這次北伐是無用功。”
朱棣笑了,怎麽可能無用呢?一個大部族要跑的結果是什麽,他很清楚。
“阿魯台是丟下輜重和牛羊跑的。您沒抓到他的人,但您一把火燒了他丟下的糧食,帶走了所有的牲畜。嗯,我很好奇他接下來該怎麽過冬。”
草原的冬天是什麽樣的,朱棣很清楚。阿魯台丟掉糧食這一跑,這個冬天他至少得減員三分之一。
“然後是第四次北伐,這次是小成本大產出,因為您的大軍還沒有出塞,阿魯台就又跑了。於是您派出了大量的斥候,然後在大興安嶺發現了蒙古貴族也先土幹和他上萬人的部眾,接著您就招降了他們。”
蕭盼盼無奈的一笑,“在後世的一些觀點上看,就是您這一仗屬於白打,因為沒有遇見敵人。至於您招降的那批人就不算在北伐的勝利當中了。”
朱棣突然覺得,後世有很多人對他的評價都十分的苛刻,有種雞蛋裏挑骨頭的感覺。
“然後就是最受詬病的第五次北伐。”
蕭盼盼忍不住吐槽道。
“這大概也有你們自己迷茫的原因吧,根子上還是價值觀有問題,沒有明白皇帝的接班人是不能光靠所謂道德士大夫來教的。”
“而且沒有一個總的目標和發展方向,最後所有的皇帝追求的目標就變成我之前說過的那兩個字,維穩。就很無語,加很浪費坐在那個位置上能獲得的權力。”
朱棣聽到這,也是覺得頗為無力。
“迴到您五征漠北的事來,剛剛聊了大寧,接下來是東勝。”蕭盼盼說道,“這裏在洪武五年您父親北伐失利後,就內遷到了大同附近,成了拱衛大同的中轉站。”
“所以這個時候的東勝衛其實很尷尬,因為這時的河套沒有敵人,說白了沒仗打。在這裏的士兵每天除了種地之外,就是傻嗬嗬的對著沙子呲牙。在這種情況下,您才因為河北缺人,就把東勝衛給移了過來。目的和之前一樣,還是為了集中資源。”
朱棣看著地圖,點了點頭,這個操作沒有問題。因為河套這個時候真就是個無人區。他阿魯台也沒有把勢力染指到那。
蕭盼盼的話也證明了他的判斷。
“關於河套地區的失控,也是在土木堡事變之後才出現的,因為明軍野戰能力的進一步衰弱,蒙古人開始大批量的進入河套地區。”
“在成化和弘治年間,大明開始和蒙古人在這裏反複拉鋸,嗯,躲貓貓。”
“直到嘉靖年間,俺答汗崛起入住河套,大明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失去了河套。”
聽到這的嘉靖隻能露出無力的笑容。
而朱棣則有些不明所以,“為什麽給朕說河套的問題?”
“哦,因為有人在把大明丟掉河套的黑鍋往您的身上扣。”
朱棣做了個深唿吸。
“不止如此,還有您五征漠北也被一些人稱為是漠北旅行團,帶著幾十萬人在漠北觀光,除了浪費錢糧之外,並沒有什麽其它的意義。”
朱棣笑了,被氣笑了。
“在我們當代的史學界,對明朝南遷衛所的曆史,和其後造成的結果是做了明確責任劃分的。用這些學者的話說,將明代中後期邊防持續性困難的責任歸結到您的身上,目的就是為後來的統治者減少罪過。”
蕭盼盼頓了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出自一位首都師範大學的教授,也是中國明史學會一,二屆理事,著作之一就有《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
“他對您的一係列爭議做過一個總結,曆代的統治者在製定某一項政策時,都是從現實出發,為了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才製定與推行具體的政策。”
“至於這些政策的長遠效果,還是要看後來的執政者如何推行,更要觀察每一項政策究竟能維持多長時間,客觀環境的變化。”
“這位教授指出,如果設想大寧衛,東勝衛一直保留,那到了明朝中後期,麵對蒙古族的南侵,一個已經墮落了的王朝又有沒有能力防守住呢?所以,這件事的主要責任,還是應由當時的統治者來承擔。”
朱棣不住的點頭,這後世的學者說話就是比那些士大夫講的清楚明白,真的感覺就完全不是一個教育體係下出來的人。
“關於您的五征漠北,第一次的起因在永樂七年,您派使者前往韃靼進行一下必要的溝通,結果使者被殺。”
“於是您派淇國公丘福衛征虜大將軍,率兵十萬征討韃靼,但丘福輕敵冒進,指揮失當,與武安侯王聰,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一同戰死。”
這一串名字的出現,差點沒讓朱棣破防了。
聽到這個結果的丘福和一眾武勳則真的破防了,丘福覺得自己以後肯定沒有獨自領兵的機會了。
“雖然朱能可不可以打贏是未知數,但至少給了人遐想的空間。還是那句話,朱能在的話,您的北伐不至於那麽累。”
朱能確定,以後自己隻要不和原來的曆史一樣早亡,那在軍界的地位必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丘福的失敗,讓您決定親征。”蕭盼盼繼續說道,“永樂八年二月出發,五月大破本雅失裏軍,接著擊敗阿魯台於興安嶺。”
“之後阿魯台被迫歸順,被您封為和寧王,之前您已經封了瓦剌首領馬哈木衛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
聽到這幾個自己封出去的王號,朱棣徹底明白了之前蕭盼盼說的瓦剌崛起的過程是怎麽迴事了。
“永樂十二年,您第二次親征,這次的目標是借韃靼衰弱的機會,而開始不安分的瓦剌。大明在忽蘭忽失溫大敗瓦剌後的第二年二月,瓦剌派遣使者向明朝謝罪,恢複了朝貢關係。”
蕭盼盼頓了頓,“這兩次北伐都沒有什麽爭議,關鍵在於後麵的三次。基本上所有說您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帽子都扣在了這後麵的三次北伐上。”
朱棣都不用想,就知道自己為什麽要搞這三次北伐了。
“在您第二次北伐之後,瓦剌已經打不過韃靼了,特別是在您執政的中後期,馬哈木死了,瓦剌基本上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
“所以為了扶持瓦剌,也為了實現最後的戰略目標,您才在自己人生中最後的三年,各種去抽韃靼。”
蕭盼盼攤手,“您第三次北伐時,阿魯台跑了,所以很多人覺得您的這次北伐是無用功。”
朱棣笑了,怎麽可能無用呢?一個大部族要跑的結果是什麽,他很清楚。
“阿魯台是丟下輜重和牛羊跑的。您沒抓到他的人,但您一把火燒了他丟下的糧食,帶走了所有的牲畜。嗯,我很好奇他接下來該怎麽過冬。”
草原的冬天是什麽樣的,朱棣很清楚。阿魯台丟掉糧食這一跑,這個冬天他至少得減員三分之一。
“然後是第四次北伐,這次是小成本大產出,因為您的大軍還沒有出塞,阿魯台就又跑了。於是您派出了大量的斥候,然後在大興安嶺發現了蒙古貴族也先土幹和他上萬人的部眾,接著您就招降了他們。”
蕭盼盼無奈的一笑,“在後世的一些觀點上看,就是您這一仗屬於白打,因為沒有遇見敵人。至於您招降的那批人就不算在北伐的勝利當中了。”
朱棣突然覺得,後世有很多人對他的評價都十分的苛刻,有種雞蛋裏挑骨頭的感覺。
“然後就是最受詬病的第五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