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萬稅之王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光是聽到分稅兩個字,外加蕭盼盼剛剛提了一嘴的國稅和地稅,一眾古代人傑們大致就猜到了這個製度是什麽意思。但順著這個猜測思考下去,他們並不能確定這一方法不會導致所謂的黃宗羲定律的出現。
蕭盼盼自己也沉默了片刻,她需要思考分稅製嫁接到古代的可能性,最後的結論自然是不可能。
“分稅製的全稱叫分稅製財政管理體係。”蕭盼盼解釋道,“你們的時代還推行不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分稅製,但這是個可以參考的思路。”
“這項製度推行的基礎,是對地方事權的合理劃分,同時根據各地的稅收情況來劃分各地的預算收入。”
地方事權四個字,讓一些皇帝皺起了眉頭。
“具體的操作就是將稅種劃分為國稅和地稅兩個大類。國稅用於中樞財政,地稅用於地方發展。因此就有了事權和財權的結合與劃分,中樞財政需要覆蓋國家安全,中央國家機關的運作,國民經濟的建設和調控,以及對國家直接管理的項目進行出資,比如修黃河什麽的。”
聽見修黃河三個字,朱元璋的嘴角下意識的扯了一下。
“地方財政則主要承擔該地管理機構的運作,和社會事業發展所需要的支出。”
蕭盼盼剛剛說完,朱棣就提問道,“所謂該地的管理機構,是指地方官員的俸祿由地方直接出嗎?”
蕭盼盼點頭,“但你擔心的事情不會發生,首先到了宋朝之後,官員已經徹底變成了流官,地方做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次,在你們的時代還無法做到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的分立,征稅這件事就如我之前說的一樣,隻能由國稅局統一管理。”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的職能其實已經被拆分了,不會存在地方壟斷政權和財權的情況。”
聽到這個解釋,一眾皇帝安心了。
蕭盼盼又思考了片刻,繼續說道,“在分稅製中,有一種稅叫朝廷和地方的共享稅。我們用攤丁入畝來舉例,這一項財產稅的收益完全可以由國家和地方分潤,比如三七分,國稅拿七成,地稅拿三成。這樣一來就能緩解地方財政不足的問題了。”
一眾皇帝覺得這樣的分成顯然是不夠地方開支的,不僅如此,朝廷的收益其實也增加不了多少。劉徹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於是把這個疑問告知了蕭盼盼。
“攤丁入畝後收到的稅,本質上就是農業稅,而農業稅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是沒有增長空間的,就算增長了也無法覆蓋一個統一王朝,所需要的管理和發展開支。說白了,農業稅是一個王朝發展的限製器。以農業稅為根本稅種的王朝,抵抗風險的能力是非常差的。”
蕭盼盼攤了攤手,“所以商稅必須去收。請記住,攤丁入畝是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農民負擔的減輕是為了進一步釋放他們的勞動力,讓他們參與到工商業的發展中去。所以,國家稅收的重心應該在商業稅上。”
劉徹理解了蕭盼盼的思路,於是他迴到了最初的問題,“商人的稅不用告緡怎麽收上來?”
“發票和增值稅。”蕭盼盼說道,“發票是一種國家發行的獨特憑證,本來是用以監控經濟流動的,但這對於普通人來說過於麻煩,比如我出門買個包子就要發票是不是就很無聊,而且你們的時代也很去實踐,所以這裏隻講一種專門發票,增值稅發票。”
增值稅?古代的精英們試圖從字麵意思上去理解這個詞。
“這種憑證是用來做什麽的?”劉徹提問。
“抵扣。”蕭盼盼說道,“商稅收取的困難是不用贅述的,因為在管理成本上,你不可能真的去對所有的商人進行查賬,核對。而且大部分商人在一般情況下,也會用假賬來報稅。所以發票就出現了,這叫以票控稅,但這還是很麻煩,特別是對小攤販和普通消費者來說。”
“在出現以票控稅後,肯定會有聰明的商人打算不開發票了,這樣朝廷就收不到我的稅了,除非朝廷要掀攤子,就是你那個告緡。”蕭盼盼攤手,“但竭澤而漁不可取,所以有了增值稅。”
“增值稅同樣是一種間接稅,它出現的地方是在流通環節中。舉個例子你們就明白了。”蕭盼盼喝了口水,“我們假定增值稅的稅率是15%。一個木材供應商甲,賣了一百萬錢的木頭給木材加工商乙,那甲就需要先拿出15萬錢給國稅局,才能獲得100萬的增值稅發票。”
“乙拿到了這張增值稅發票後,才會將一百萬錢付給甲。為什麽呢,往下看。乙把加工好的木頭,以兩百萬的價格賣給了家具製造商丙。而丙同樣需要乙開一張200萬的增值稅發票給他。”
“這個時候乙要繳納給國稅局的增值稅就是30萬,但他隻需要把甲給他增值稅發票給國稅局看,說明這是成本,這其中已經繳納了15萬的增值稅,所以乙隻需要再繳納15萬的增值稅即可。”
一瞬間,所有古代的商業大佬便明白了這個方法的用意。
“所謂增值稅的關鍵就在增值二字上,在整個流通環節中,商人的貨物在每一個環節都增值了一百萬,每一個商人都隻繳納自己增值的那一部分。從而實現了上下鏈條的互相監管。”
“每一個環節在對上遊購買貨物時,都會要求對方開具增值稅發票,否則不會付錢。因為你的下遊依然會要求你開一張增值稅發票給他,如果你沒有上遊的發票,那麽你就隻能自己承擔所有的稅款。”
“就拿剛剛的例子來說,如果家具的交易在最終銷售之前,要走完五輪。每輪增值一百萬,最後的價格是五百萬。現在處在這五輪交易中的五個商人達成了默契,大家都不開票,於是所有人成功完成偷稅漏稅,放鞭炮慶祝。”
劉徹不屑地一笑,這種默契能達成才有鬼。
“但是,這其中隻要有一個環節卡住,比如丁不想冒風險,要求丙給他三百萬的增值稅發票,才會付貨款給他。丙是不是就傻了,因為這意味著他自己一個人就要承擔多達45萬的稅款。”
“所以在整個交易鏈條中,隻要有一個人不願意冒風險,堅持要求開票,那整個產銷鏈條上的稅費都會被激活,一分錢都跑不掉。所以增值稅永遠隻能轉移,不能被消滅,所以增值稅可以被稱為萬稅之王。”
這個定義讓一眾皇帝都肅然起敬。
“在這樣的流程操作下,國稅局官吏的工作就會很輕鬆了,因為那些商人自己就會監督整個過程,然後主動上門把稅交了。”
霎那間,各個時代中,那些聰明的皇帝和大臣都實現了一通百通,這種隻管理流通環節的辦法,和之前的食鹽開中法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蕭盼盼自己也沉默了片刻,她需要思考分稅製嫁接到古代的可能性,最後的結論自然是不可能。
“分稅製的全稱叫分稅製財政管理體係。”蕭盼盼解釋道,“你們的時代還推行不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分稅製,但這是個可以參考的思路。”
“這項製度推行的基礎,是對地方事權的合理劃分,同時根據各地的稅收情況來劃分各地的預算收入。”
地方事權四個字,讓一些皇帝皺起了眉頭。
“具體的操作就是將稅種劃分為國稅和地稅兩個大類。國稅用於中樞財政,地稅用於地方發展。因此就有了事權和財權的結合與劃分,中樞財政需要覆蓋國家安全,中央國家機關的運作,國民經濟的建設和調控,以及對國家直接管理的項目進行出資,比如修黃河什麽的。”
聽見修黃河三個字,朱元璋的嘴角下意識的扯了一下。
“地方財政則主要承擔該地管理機構的運作,和社會事業發展所需要的支出。”
蕭盼盼剛剛說完,朱棣就提問道,“所謂該地的管理機構,是指地方官員的俸祿由地方直接出嗎?”
蕭盼盼點頭,“但你擔心的事情不會發生,首先到了宋朝之後,官員已經徹底變成了流官,地方做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次,在你們的時代還無法做到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的分立,征稅這件事就如我之前說的一樣,隻能由國稅局統一管理。”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的職能其實已經被拆分了,不會存在地方壟斷政權和財權的情況。”
聽到這個解釋,一眾皇帝安心了。
蕭盼盼又思考了片刻,繼續說道,“在分稅製中,有一種稅叫朝廷和地方的共享稅。我們用攤丁入畝來舉例,這一項財產稅的收益完全可以由國家和地方分潤,比如三七分,國稅拿七成,地稅拿三成。這樣一來就能緩解地方財政不足的問題了。”
一眾皇帝覺得這樣的分成顯然是不夠地方開支的,不僅如此,朝廷的收益其實也增加不了多少。劉徹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於是把這個疑問告知了蕭盼盼。
“攤丁入畝後收到的稅,本質上就是農業稅,而農業稅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是沒有增長空間的,就算增長了也無法覆蓋一個統一王朝,所需要的管理和發展開支。說白了,農業稅是一個王朝發展的限製器。以農業稅為根本稅種的王朝,抵抗風險的能力是非常差的。”
蕭盼盼攤了攤手,“所以商稅必須去收。請記住,攤丁入畝是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農民負擔的減輕是為了進一步釋放他們的勞動力,讓他們參與到工商業的發展中去。所以,國家稅收的重心應該在商業稅上。”
劉徹理解了蕭盼盼的思路,於是他迴到了最初的問題,“商人的稅不用告緡怎麽收上來?”
“發票和增值稅。”蕭盼盼說道,“發票是一種國家發行的獨特憑證,本來是用以監控經濟流動的,但這對於普通人來說過於麻煩,比如我出門買個包子就要發票是不是就很無聊,而且你們的時代也很去實踐,所以這裏隻講一種專門發票,增值稅發票。”
增值稅?古代的精英們試圖從字麵意思上去理解這個詞。
“這種憑證是用來做什麽的?”劉徹提問。
“抵扣。”蕭盼盼說道,“商稅收取的困難是不用贅述的,因為在管理成本上,你不可能真的去對所有的商人進行查賬,核對。而且大部分商人在一般情況下,也會用假賬來報稅。所以發票就出現了,這叫以票控稅,但這還是很麻煩,特別是對小攤販和普通消費者來說。”
“在出現以票控稅後,肯定會有聰明的商人打算不開發票了,這樣朝廷就收不到我的稅了,除非朝廷要掀攤子,就是你那個告緡。”蕭盼盼攤手,“但竭澤而漁不可取,所以有了增值稅。”
“增值稅同樣是一種間接稅,它出現的地方是在流通環節中。舉個例子你們就明白了。”蕭盼盼喝了口水,“我們假定增值稅的稅率是15%。一個木材供應商甲,賣了一百萬錢的木頭給木材加工商乙,那甲就需要先拿出15萬錢給國稅局,才能獲得100萬的增值稅發票。”
“乙拿到了這張增值稅發票後,才會將一百萬錢付給甲。為什麽呢,往下看。乙把加工好的木頭,以兩百萬的價格賣給了家具製造商丙。而丙同樣需要乙開一張200萬的增值稅發票給他。”
“這個時候乙要繳納給國稅局的增值稅就是30萬,但他隻需要把甲給他增值稅發票給國稅局看,說明這是成本,這其中已經繳納了15萬的增值稅,所以乙隻需要再繳納15萬的增值稅即可。”
一瞬間,所有古代的商業大佬便明白了這個方法的用意。
“所謂增值稅的關鍵就在增值二字上,在整個流通環節中,商人的貨物在每一個環節都增值了一百萬,每一個商人都隻繳納自己增值的那一部分。從而實現了上下鏈條的互相監管。”
“每一個環節在對上遊購買貨物時,都會要求對方開具增值稅發票,否則不會付錢。因為你的下遊依然會要求你開一張增值稅發票給他,如果你沒有上遊的發票,那麽你就隻能自己承擔所有的稅款。”
“就拿剛剛的例子來說,如果家具的交易在最終銷售之前,要走完五輪。每輪增值一百萬,最後的價格是五百萬。現在處在這五輪交易中的五個商人達成了默契,大家都不開票,於是所有人成功完成偷稅漏稅,放鞭炮慶祝。”
劉徹不屑地一笑,這種默契能達成才有鬼。
“但是,這其中隻要有一個環節卡住,比如丁不想冒風險,要求丙給他三百萬的增值稅發票,才會付貨款給他。丙是不是就傻了,因為這意味著他自己一個人就要承擔多達45萬的稅款。”
“所以在整個交易鏈條中,隻要有一個人不願意冒風險,堅持要求開票,那整個產銷鏈條上的稅費都會被激活,一分錢都跑不掉。所以增值稅永遠隻能轉移,不能被消滅,所以增值稅可以被稱為萬稅之王。”
這個定義讓一眾皇帝都肅然起敬。
“在這樣的流程操作下,國稅局官吏的工作就會很輕鬆了,因為那些商人自己就會監督整個過程,然後主動上門把稅交了。”
霎那間,各個時代中,那些聰明的皇帝和大臣都實現了一通百通,這種隻管理流通環節的辦法,和之前的食鹽開中法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