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道:「這天真怪,早上還晴呢!」
明珠原是長慶宮的宮女,後來調到尚宮局,再熬個兩年,大約也能到六司去做個掌級女官了。
兩人到了太極殿,在門口收了傘,抖落抖落雨水。
門口值守的是何廣春,見著鳳齡來了,就告訴她:「先別進去,等會再進,太子爺在裏頭呢,正不高興,別去觸黴頭。」
鳳齡問:「又怎麽了,不是才迴來嗎?」
太子和聖上一貫不親近,甚至可以說是嫌隙頗深。
也不知是前世造了什麽孽,這輩子成了親娘倆,都是來討債的。
何廣春往裏瞥了一眼,小聲道:「還不是因為柳氏宗族誥封的事嗎,柳大人追封了一等公和太子太師,柳家的老太爺,老太太全是一品的誥封,叔伯嬸娘都是二品,連侄兒侄女都有誥封,可這尉遲家,至今可是什麽都沒有呢!」
嘆了口氣:「太子爺,大抵也是覺得不公吧。」
何廣春看她一眼,又道:「何況,當年尉遲府的老太太在宮裏生生被打死,太子爺一直記恨著這事呢!」
鳳齡自然偏向聖上:「那是她自己口出狂言,犯上作亂,怨不得旁人,再說聖上也沒讓打死她,是她自己驚懼交加,自己把自己給嚇死了。」
尉遲家的老太太是太子爺的祖母,聖上的第一任婆母。
太子十六歲才改名進宮,那麽大的人了,性情已定,親疏已分。
他前頭十六年都在尉遲府,在老太太身邊長大,自然感情深厚。
聖上對尉遲家深惡痛絕,本就不希望太子與尉遲府再有瓜葛,後來尉遲府老太太進宮探望太子,被宮女親耳聽到她教唆太子,說是聖上害死了尉遲駙馬,馬上就要來害她,害太子了。
這還得了,這話一傳到聖上跟前,立刻就叫拖下去打了六十個板子。
老太太身子弱,才打三十板就昏過去了。
抬迴尉遲府去,又驚又嚇,發了高熱,沒幾天人就沒了。
太醫也去看了,多半不是打死的,是嚇死的。
為這樁事,太子記恨了聖上許多年。
正站著,裏頭太子就出來了,還下著大雨,他冷著臉,氣沖沖的。
也不打傘,就徑直走了,想必是在置氣。
小太監們慌裏慌張跟上去,都知道太子爺在氣頭上,不敢上前討罵。
鳳齡正和何廣春說話,見他淋著雨直接走了。
迴過頭望一眼,雨幕裏,他形單影隻,越走越遠。
鳳齡拿著把傘匆匆追過去:「太子殿下。」
李諭心煩意亂,疾步而行。
鳳齡舉著傘追上來,雨水簌簌落下,打濕了她的頭髮和衣裙。
她簪了一支鎏金步搖,銜著一串珍珠流蘇,雨水便順著流蘇,凝聚成螢螢透亮的水珠,從鬢邊眉宇,一直滑到衣領裏。
李諭迴頭冷冷看了一眼:「不必跟著我。」
禦前的走狗,何必跑來跟他這不得寵的太子獻殷勤。
鳳齡便道:「您拿把傘吧,千萬保重身體。」
太子頭也不迴的走了。
鳳齡淋著雨迴去,何廣春走過來:「你說說你,非要熱臉貼人家冷屁股。」
拍了拍她肩上的雨水:「一會喝碗薑湯暖暖,省得害病。」
鳳齡淡淡笑:「我位卑人輕,凍著我事小,凍著太子事大。」
何廣春道:「你過會再進去,聖上眼下定在氣頭上。」
才說著,裏頭就來人喊:「崔尚宮,聖上叫你進去。」
鳳齡應聲:「好。」,這就進去了。
殿內空曠深廣,鋪著滿繡的丹紅滿園牡丹氈子,迎麵是巨幅的大梁山水國色圖,簾內熏著一爐香,宮女們靜候兩側。
鳳齡躬身垂目,緩步走進去:「聖上金安。」
聖上坐在案前,眉頭緊鎖:「與他做母子,是朕前世作孽。」
鳳齡低頭不語。
聖上又道:「萬壽節後,把太子打發到隴州一趟,也正好去巡查龍山大壩修建的進度,鳳齡,你也跟著去一趟,盯著他做了什麽事,迴來告訴朕。」
聖上看向鳳齡:「他與幽州,隴州走得都近,朕要看看他的心腹是誰,底氣在哪。」
鳳齡道:「是,奴婢明白,隻是太子殿下雖然脾性稍忤逆了些,但本性終究是誠懇之人,絕無不軌之心。」
聖上冷著眉眼:「那尉遲氏賤婦當年臨死前說了什麽你也聽到了,她教唆太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將來讓這天下改姓尉遲!」
「如此大逆不道,狼子野心!朕真後悔沒將她千刀萬剮,若非顧念太子情麵,十條命也不夠她死的!」
鳳齡道:「她是窮途末路、口不擇言,太子已經是李家的人了,與她尉遲家何幹?」
「名姓可改,人心難測,朕也希望他是李家的人,否則……,」聖上嘆了口氣:「倘若元寧是個英明的孩子,能像她父親一樣,該多好。」
她看向鳳齡:「哪怕她不聰明,能像你這樣懂事些,朕也能放點心。」
鳳齡跪下:「奴婢惶恐。」
「行了,起來吧,朕隻是忽然有些感慨罷了,」聖上道:「當年第一次見你,朕就覺得很有眼緣,有種莫名的親近感,可惜你不是朕的孩子。」
鳳齡道:「養育之恩大於天,聖上待奴婢,是恩同再造。」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明珠原是長慶宮的宮女,後來調到尚宮局,再熬個兩年,大約也能到六司去做個掌級女官了。
兩人到了太極殿,在門口收了傘,抖落抖落雨水。
門口值守的是何廣春,見著鳳齡來了,就告訴她:「先別進去,等會再進,太子爺在裏頭呢,正不高興,別去觸黴頭。」
鳳齡問:「又怎麽了,不是才迴來嗎?」
太子和聖上一貫不親近,甚至可以說是嫌隙頗深。
也不知是前世造了什麽孽,這輩子成了親娘倆,都是來討債的。
何廣春往裏瞥了一眼,小聲道:「還不是因為柳氏宗族誥封的事嗎,柳大人追封了一等公和太子太師,柳家的老太爺,老太太全是一品的誥封,叔伯嬸娘都是二品,連侄兒侄女都有誥封,可這尉遲家,至今可是什麽都沒有呢!」
嘆了口氣:「太子爺,大抵也是覺得不公吧。」
何廣春看她一眼,又道:「何況,當年尉遲府的老太太在宮裏生生被打死,太子爺一直記恨著這事呢!」
鳳齡自然偏向聖上:「那是她自己口出狂言,犯上作亂,怨不得旁人,再說聖上也沒讓打死她,是她自己驚懼交加,自己把自己給嚇死了。」
尉遲家的老太太是太子爺的祖母,聖上的第一任婆母。
太子十六歲才改名進宮,那麽大的人了,性情已定,親疏已分。
他前頭十六年都在尉遲府,在老太太身邊長大,自然感情深厚。
聖上對尉遲家深惡痛絕,本就不希望太子與尉遲府再有瓜葛,後來尉遲府老太太進宮探望太子,被宮女親耳聽到她教唆太子,說是聖上害死了尉遲駙馬,馬上就要來害她,害太子了。
這還得了,這話一傳到聖上跟前,立刻就叫拖下去打了六十個板子。
老太太身子弱,才打三十板就昏過去了。
抬迴尉遲府去,又驚又嚇,發了高熱,沒幾天人就沒了。
太醫也去看了,多半不是打死的,是嚇死的。
為這樁事,太子記恨了聖上許多年。
正站著,裏頭太子就出來了,還下著大雨,他冷著臉,氣沖沖的。
也不打傘,就徑直走了,想必是在置氣。
小太監們慌裏慌張跟上去,都知道太子爺在氣頭上,不敢上前討罵。
鳳齡正和何廣春說話,見他淋著雨直接走了。
迴過頭望一眼,雨幕裏,他形單影隻,越走越遠。
鳳齡拿著把傘匆匆追過去:「太子殿下。」
李諭心煩意亂,疾步而行。
鳳齡舉著傘追上來,雨水簌簌落下,打濕了她的頭髮和衣裙。
她簪了一支鎏金步搖,銜著一串珍珠流蘇,雨水便順著流蘇,凝聚成螢螢透亮的水珠,從鬢邊眉宇,一直滑到衣領裏。
李諭迴頭冷冷看了一眼:「不必跟著我。」
禦前的走狗,何必跑來跟他這不得寵的太子獻殷勤。
鳳齡便道:「您拿把傘吧,千萬保重身體。」
太子頭也不迴的走了。
鳳齡淋著雨迴去,何廣春走過來:「你說說你,非要熱臉貼人家冷屁股。」
拍了拍她肩上的雨水:「一會喝碗薑湯暖暖,省得害病。」
鳳齡淡淡笑:「我位卑人輕,凍著我事小,凍著太子事大。」
何廣春道:「你過會再進去,聖上眼下定在氣頭上。」
才說著,裏頭就來人喊:「崔尚宮,聖上叫你進去。」
鳳齡應聲:「好。」,這就進去了。
殿內空曠深廣,鋪著滿繡的丹紅滿園牡丹氈子,迎麵是巨幅的大梁山水國色圖,簾內熏著一爐香,宮女們靜候兩側。
鳳齡躬身垂目,緩步走進去:「聖上金安。」
聖上坐在案前,眉頭緊鎖:「與他做母子,是朕前世作孽。」
鳳齡低頭不語。
聖上又道:「萬壽節後,把太子打發到隴州一趟,也正好去巡查龍山大壩修建的進度,鳳齡,你也跟著去一趟,盯著他做了什麽事,迴來告訴朕。」
聖上看向鳳齡:「他與幽州,隴州走得都近,朕要看看他的心腹是誰,底氣在哪。」
鳳齡道:「是,奴婢明白,隻是太子殿下雖然脾性稍忤逆了些,但本性終究是誠懇之人,絕無不軌之心。」
聖上冷著眉眼:「那尉遲氏賤婦當年臨死前說了什麽你也聽到了,她教唆太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將來讓這天下改姓尉遲!」
「如此大逆不道,狼子野心!朕真後悔沒將她千刀萬剮,若非顧念太子情麵,十條命也不夠她死的!」
鳳齡道:「她是窮途末路、口不擇言,太子已經是李家的人了,與她尉遲家何幹?」
「名姓可改,人心難測,朕也希望他是李家的人,否則……,」聖上嘆了口氣:「倘若元寧是個英明的孩子,能像她父親一樣,該多好。」
她看向鳳齡:「哪怕她不聰明,能像你這樣懂事些,朕也能放點心。」
鳳齡跪下:「奴婢惶恐。」
「行了,起來吧,朕隻是忽然有些感慨罷了,」聖上道:「當年第一次見你,朕就覺得很有眼緣,有種莫名的親近感,可惜你不是朕的孩子。」
鳳齡道:「養育之恩大於天,聖上待奴婢,是恩同再造。」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