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頭發疏了還未禿”大佬的打賞。


    祝您身體健康,財源廣進。


    ————


    【有人說如果沒有朱棣靖難成功,朱允炆勝利了,那明朝多半二世而亡。】


    【這個說法雖然稍微有些極端,但也不失為客觀評價。】


    【博主認為不一定會二世而亡,但一定會淪落成為南宋一般。】


    【如果在二世而亡和成為南宋之間二選一。】


    【我寧願二世而亡。】


    【南宋讓我記住的是被冤殺的嶽飛。】


    【是崖山海戰殉國的十萬軍民。】


    【是不停賠錢的南宋朝廷。】


    【如果北宋還能用起落落起落落來形容。】


    【南宋就是落落落落落,瓦塔西瓦。】


    不巧的是昏迷的趙光義剛好被太醫救醒,不過他可能寧願自己沒醒過來。


    剛醒過來又聽到後輩講宋朝……


    沒有其他的負麵典型可講嗎?


    就逮著大宋一直講,你知不知道你每提一句大宋,我要挨多少毒打?


    我寧願直接被皇兄打死,太折磨人了。


    皇兄明明可以直接殺了我,為什麽要這麽折磨我,又不關我事。


    後世兒孫不爭氣能怪到我頭上嗎?


    ——


    大明 應天府


    朱元璋剛吩咐光祿寺大量采購大蒜,並命令朱標一日三餐,每餐都要吃一斤大蒜。


    別管炒、炸、煮,反正光祿寺的廚師要做的可口,不然就砍腦袋。


    朱標是既喜又愁。


    喜的是感謝張騫帶迴胡蒜,這東西可能能救自己一命。


    愁的是這大蒜味道太重了,一天三斤……


    莫說女眷了,怕是女鬼來了都得繞路走……


    說文解字素指白色、本色,如今又可延伸為本來、原有之義。


    這大蒜素是不是指把大蒜還原為本來模樣?


    可這大蒜本來就是這樣的,怎麽還原?


    【建文改製一度讓我懷疑是不是南宋又迴來了?】


    【越看越熟悉。】


    北宋 汴梁。


    趙光義實在是不想活了,太痛苦了。


    沒這樣折磨人的,先打暈,又救醒接著打。


    我的親哥哥,古之暴君也不過如此。


    為啥需要負麵典型時候就提我大宋,前麵不是還有晉朝嗎?


    後輩你可憐可憐我吧……別提大宋了


    【博主大體上把他的這些政策分為十條,我們一條一條來理。】


    【第一條:撤掉了陝西興州、遼東營州、內蒙開平等北方的衛所,軍隊直接遣散迴原籍。】


    【這幾個衛所的大家打開地圖看一下,連起來是防備什麽的我想不需要我多說吧?】


    【第二條:裁掉了朱元璋設在各府衙門中的檢校。檢校是朱元璋設立專門監督官員的,文官把檢校稱為特務,就和後來的錦衣衛一樣,檢校一撤,文官就徹底自由了。】


    【特務治國當然不好,但也要分時候,元末明初那群文官……嗬嗬。】


    大明 應天府


    還在地上跪著的眾臣,雖然臉色不動但心裏可太開心了,皇孫果然是天降聖王啊,這才是好皇帝。


    像老朱一樣動不動就砍人的簡直是個莽夫,粗鄙不堪。


    要想想辦法保住皇孫的命,將來陛下死了太子死了,我們扶一把,這好日子不就來了?


    【第三:定保舉法,命文臣五品以上及縣令各舉賢才。】


    【好家夥,夢迴大宋。】


    【這就是相當於恢複了宋朝的薦舉製,可以不通過科舉,直接推薦當官。】


    【這個政策簡單想想就知道,假如你是官員,你會推薦誰?肯定是家人、親戚、朋友或者有利益往來的人。】


    【宋朝的冗官問題官員泛濫成災,有一部分就是這個製度的原因。】


    【提到保舉法,就順帶說一下明末首席漢奸——範文程。】


    【關於他做的事我們等講到清朝時候再說,但他發明的保舉連坐法確實有意思。】


    【從春秋戰國到明朝,也有類似連坐法的舉薦規定,但是舉薦者一般都隻需負“失察之責”,沒有規定要一起砍頭挨板子。】


    【範文程先是上書:凡是三品以上官員,必須向朝廷舉薦人才,如果不舉薦或者舉薦數量不夠,那就要摘掉頂戴花翎,趕迴家賣紅薯去。】


    【然後又要求保薦官員“開列實跡,具書姓名,專本奏聞。”】


    【被舉薦的人要是犯了流放殺頭的罪過,舉薦者受同樣處罰。】


    【嘖嘖嘖,果然還是壞人更壞。】


    【朱允炆在此同時又大規模裁撤六科給事中和各布政使司的左、右布政使的職位,隻設布政使一人,對於大理寺、五軍都督府也減少了官員的數額。】


    【嘖嘖嘖,看看裁的這些官職。】


    【再看看他們主要職能。】


    【嘖嘖嘖,隻能用一句他愛江南文官愛的深沉來形容。】


    大明 北京


    “老和尚,我朝有無相應律令?”


    姚廣孝轉動手中佛珠思索了一下。


    “有,隻是並未如此嚴苛。”


    “那我朝能用?”


    “能!”


    朱棣望向姚廣孝,麵帶苦笑說道。


    “怕是用了能被文官把身後名罵沒了。”


    “罷了,罵就罵唄,也不差這兩句。”


    姚廣孝不置可否。


    “不用此法難道就不罵你了嗎?”


    “總比文官獨大亡了國家好。”


    “何況看樣子你在後世的名聲並不差。”


    【第四:提高文官的品級,進六部尚書正一品,布政使正二品,給事中七品等等,又增加了左右侍中,僉都禦史等亂七八糟的崗位,文官皆大歡喜。】


    【但是朱元璋時期的文武平衡就被打破了,會出現和宋朝以文製武類似的局麵。】


    【即便是經曆了洪武大逃殺,淮西勳貴仍然還是勉強和文官抗衡的。】


    【當然前提是皇帝稍微偏向一下。


    朱允炆不僅沒有試圖達成文武平衡,反而直接轉向重文輕武。】


    【提到文武失衡就不得不提到朱祁鎮。】


    【這廝最大的問題不是什麽親征被俘,不是什麽叫門天子。】


    【是土木堡之變直接把自開國以來的勳貴武官埋葬,導致徹底的文武失衡,文官一家獨大。】


    【曆朝曆代的武官勳貴一般最多就兩波。】


    【第一來自開國打天下那批人。】


    【第二來自中途王朝有問題時候平定禍亂那批人,挺過去了就兩批人,挺不過去就直接亡國了。】


    【大明的勳貴就來自於開國和靖難。】


    【大明不可能永遠重複開國和靖難。】


    【但必須重複每三年一次的科舉。】


    ————


    大明 應天府


    輕輕一句話擊垮了朱元璋的內心,武將們都會老去,勳貴後代都是帥才的概率可能和我老朱能得天下差不多。


    而文官們隻需要將知識一代代傳遞就可以。


    老四又是藩王造反得的天下,注定了他也不會放過藩王,注定削藩。


    後世不爭氣的兒孫又把勳貴後代全都埋葬……不爭氣的勳貴也是武將,天生和文官不對付。


    可這下什麽都沒了……


    藩王沒了……


    勳貴沒了……


    我想我知道我大明最後為什麽亡了……


    ————


    大明 北京


    同樣被擊垮內心的還有朱棣,藩王已經被削了,隻能享富貴卻沒有造反的能力。


    靖難勳貴又被埋葬……


    那這後世皇帝能靠什麽製衡文官?


    外戚嗎?


    不對,祖製就決定了像前朝外戚亂權的事不可能發生。


    那大抵隻有靠宦官了吧……


    ————


    【第五:給朱元璋時期處理的官員,主要就是貪官,翻案,流放的給人家弄迴來,抄家的把東西還得給人還了。】


    【果然朱允炆是個好大孫,朱元璋說要分封藩王,他就削藩。】


    【朱元璋判的案他就翻案。】


    【正統繼位就是不一樣,反觀造反上位的朱棣就很聽老爹的話,老爹說的我都要堅決執行。】


    ————


    大明 應天府


    朱元璋剛舉起茶杯準備喝口茶解解燥火,行到半空之中聽到此言掉落在地。


    一聲脆響,杯子應聲而碎。


    心中的怒氣如同撞擊在一堵無形的牆上,越發的強烈。


    “二虎,派人去把她們母子守好。”


    雖然未曾指明,但二虎知道說的是現任太子妃和現任大孫。


    至於什麽時候成為前任,就得看後輩接下來說的了。


    若是太孫接下來政策皆是如此,怕是隻有提前選塊風水寶地了。


    ————


    【第六:修改大明律。】


    【得承認朱允炆修改大明律確實讓黎民百姓得利,當然僅僅是一點。】


    【如果用一石來形容,那文官得了九鬥,百姓隻有一鬥。】


    【就這一鬥文官還要分九升走。】


    【到百姓手裏隻有一升。】


    【這裏麵最重要的修改一項是把貪官貪汙的刑罰直接減輕。】


    【嗬嗬,很多人說南方百姓都誇朱允炆好。】


    【強調一下,並不是百姓誇,是地主文人,士紳階級誇。】


    【在古代,百姓的發言通常是被無視的。】


    【地主文人發言才是代表百姓,他們說百姓覺得好,並不是百姓覺得好,是他們覺得好。】


    ————


    大明 應天府


    一聲脆響,又是一杯茶杯應聲而碎。


    這次朱元璋不是被驚到了,而是憤怒。


    群臣惶恐不安,等著老朱訓話。


    數息過去……


    老朱仍然沒有開口說話。


    文官不停磕頭請罪,希望老朱能罵他們兩句。


    能罵就不是很嚴重還能活下去,不罵可就要數數家裏有幾個口人了……


    ————


    【第七:減稅。】


    【減稅好嗎?】


    【那可太好了,當然前提你得是南方地主士紳階級。】


    【建文帝即位同年下詔“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釋黥軍及囚徒還鄉裏”,


    對江浙地主進行減賦, 規定“畝毋逾一鬥,蘇、鬆人仍得官戶部。”】


    【江西、江蘇、浙江、福建這些明朝文官的主產地,明初朱元璋定的稅率是比較低的,比宋元兩朝都低,宋元期間幾經戰亂經濟未恢複的北方地區照常收稅。】


    【減稅的地方是明初財政的重要支撐點。


    減了稅衛所怎麽辦?


    藩王的俸祿怎麽辦?】


    【寧王的大寧衛位於今天的遼寧赤峰,幾乎不怎麽產糧,全靠內地供應糧食,而且必須走路上消耗很大的海運,一百一十四萬石糧食隻夠供應兩年的。】


    【而一個親王在洪武九年至洪武二十八一年俸祿就是五萬石糧食,這還不加其他的賞賜。】


    【而在洪武二十八年二次更改:降為一萬石。


    可除了親王還有親王的兒孫,還有公主。】


    【朱允炆表示:這才多大點事,我有一計,裁衛所,廢藩王。】


    【好家夥,果然是天才,腦迴路是不一樣。】


    【第八:這一條讓我一度懷疑朱允炆是南宋皇帝轉世。】


    【北方不重要,隻要南方就好。】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去世前一年,發生了很著名的南北榜案。】


    【負責錄取的官員聲稱北方士子的考卷都有問題,一個北方人都不錄取全部錄取南方人,公然搞南北對立,在明朝中央搞地區抱團,導致北方士子對大明中央失望,造成嚴重的南北對立,惹得朱元璋又大開殺戒。】


    【此案最開始老朱並沒有大開殺戒。】


    【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書,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複閱落第試卷,增錄北方人入仕。】


    【但經複閱後上呈的試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說劉三吾﹑白信蹈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


    【老朱這才大開殺戒。】


    【並且朱允炆還撤掉了北方的官辦學堂。】


    【隻能用兩個字評論:嗬嗬。】


    ————


    大明 應天府


    八十四歲的劉三吾淚流不止。


    晚節不保,這天幕人人皆可看。


    此刻天下皆知……


    憑自己年齡是不會被賜死的,但流放肯定是跑不掉的……


    可我的名聲啊……就這麽毀了。


    我活這麽長幹嘛……


    早點死了必是一代大儒……


    ————


    【第九:就是我們之前詳細說過的改地名……】


    【改地名最受折磨的還是官吏。】


    【有的地方甚至改了好幾次,導致官吏們記不住,朝廷發公文的時候都不得不在各州府現在的名字後麵標注原來名字以防止官吏們記錯。】


    【王莽當初好像也是這樣……】


    【而在此同時省並州縣,四年間撤銷的縣有39個、州9個、巡檢司73個、河伯所49個、遞運所15個、水馬驛48個稅課局109個、稅課司41個】


    【精簡了一些地方上的茶課司、僧會司、僧綱道紀司、道紀司、道正司、道會司、道會所、鹽課局、鹽課司、批驗鹽引所和閘關等大批的稅務機關,裁去了府州縣學訓導104個及其他一些官吏。】


    【發現一些共同處沒有?】


    【大多是收稅的。】


    【現在請把自己代入一個普通百姓,種地的。】


    【是你交的稅多還是地主交的多?】


    【減稅是減地主的還是減你的?】


    【再好的政策也是需要人來執行的,現在在迴過頭看看朝廷負責的官員是什麽人?】


    【是南方地主士紳階級。】


    【相信他們會割自己的肉還不如相信秦始皇還活著。】


    【畢竟始皇剛才還在給我發消息,說需要五百塊錢置辦裝備,等他一統全球我就是宇宙大將軍。】


    ————


    大秦 鹹陽


    “扶蘇,如此低級的騙術應該騙不到後輩們吧?”


    扶蘇也有些不敢確定。


    “應該……吧。”


    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萬一真有人信也不是不可能。


    【第十就是我們講方孝孺時候說過的討論井田製的可行性……】


    【嘖嘖嘖,他們兩個也不是沒讀過書的啊?】


    【這政策王莽不是已經幫他們試驗過了嗎?】


    【記吃不記打?】


    【或許這是儒家的終極追求,畢竟孔子說了井田製好。】


    【那他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孔子說好那就一定好,一定要用井田製……】


    【額,孔子應該不想認這群人是自己的後世弟子。】


    ————


    東周 秦國


    孔子正在思索要不要給儒家改個名字。


    起碼在這方天地,儒家的名聲算是被後世弟子拉到糞坑了。


    應該……可能……大概……也許不會還有比這些事更挑戰人智商的了吧?


    ————


    【方孝孺的《遜誌齋集》記載:“皇上嗣大寶位,清心恭己,喜怒不形,輕徭減賦,賞罰以類,舉措得宜,行之期年,萬姓悅服,群生欣豫, 薄海內外,薰為太和。”】


    【嘖嘖嘖,簡直是聖王在世。】


    【我要是南方士紳階級,我也會誇。】


    【建文二年春,將都察院改為禦史府】


    【使其職責發生了轉變,原本都察院是專門用於審查刑事案件的機構】


    【現在改為專門宣傳教化賢良之風,反對腐敗的糾察機構,以期達到教化百姓、寬刑省獄的目的。】


    【宣傳以德服人,以至於在建文一朝“罪至死者多全活之”。】


    【嘖嘖嘖,以德服人?】


    【這在我們現代都辦不到,除非某一天我們真的進入了大同社會。】


    【否則,法律一定要有,不管法律嚴不嚴苛,一定要有並且要執行下去。】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線。】


    【文官集團對於建文新政的總結是: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的。】


    【畢竟是文官的善政。】


    【我們地主士紳也是民,對吧?】


    【至於那群種地的?


    嗬嗬,他們頂多是一群草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草還會再生的,我們地主要是受苦那可就真的受苦了。】


    【而建文重文輕武導致的結果就是,不滿建文帝更定官製的武官們以及“武臣犯法失職者悉奔燕,燕盡複其官”。】


    【誠然建文帝的改革或許減輕了那麽一點點百姓負擔,但我看到更多的反而是一群吃的肚滿肥腸的地主文官。】


    【他們是一群吃人的野獸。】


    【而我們是被吃的人。】


    ————


    大明 應天府


    看著後輩說出的種種政策,老朱隻道自己是瞎了眼。


    “二虎,送她們母子二人去鳳陽守祖陵。”


    “即刻上路吧。”


    “記得坐船走鄱陽湖過。”


    “一定要好好檢查船。”


    “別又像小明王一樣淹死了。”


    “懂了嗎?”


    二虎行禮稱是,準備上路。


    不過陛下怎麽突然還搞起暗示這一套,就直說淹死在鄱陽湖唄。


    還生怕我聽不懂如此提醒……


    我二虎雖是個武將,卻也像關羽一樣讀春秋的。


    嘖嘖嘖,不過淹死她們之後還是搞快告老還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直播:從千古一帝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水光山色與人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水光山色與人親並收藏曆史直播:從千古一帝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