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黑衣宰相
曆史直播:從千古一帝開始 作者:水光山色與人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感謝“喜歡鏈莢豆的羋家人”“貓味櫻桃汁”“喜歡臨武鴨的溫德爾”“水晶湖傑森”“愛吃番茄的小魚”“逍遙春秋笑長生”“兩隻老虎maple”“雲恆君”。
祝幾位大佬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
【他是黑衣宰相、明朝唯一被配享太廟的文官。】
【他是道衍和尚姚廣孝。】
【當然很多人說還有一位劉基,劉伯溫。
但他配享太廟已經是明世宗時候的事情,完全是為了他自己的大禮議之成。
畢竟他先是把朱棣的太宗改為成祖。
還把朱高熾請出太廟把自己老爹放進去。
又把姚廣孝請出太廟把劉基放進去。】
——
大明 永樂年間
朱棣想破頭都沒想到,後世兒孫這麽野?
朕隻想當太宗,朕不想當成祖……
越想越氣,一杯子砸到大胖身上。
“看的你這好兒孫,廟號都給朕改了……”
“這太子你究竟能不能當?”
“能不能好好教育子孫?”
“不行就給老二當。”
朱高熾更委屈……
“爹,我還被移出太廟了,我找誰說理?”
扭頭揪住朱瞻基耳朵。
“你怎麽教的兒孫?”
“這太孫你能不能當?”
“不能當讓給你二叔當。”
朱高煦突然智商在線。
“我去,老大,你占我便宜。”
“你姥姥的。”
“我姥姥也是你姥姥。”
【姚廣孝,蘇州人,元朝至元元年生人,比朱元璋小七歲。
杏林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醫生,本來他應該成為一位救死扶傷的醫生。】
【但人生總是充滿變故。】
【一切的開始發生在他十四歲那年,他突然悟了,告訴自己父親不學醫,要棄醫學文去當大官。】
【嗯,確實,學醫救不了華夏。】
【突然想起好像有兩位名人也是棄醫從文。】
【他父親隻道:孩子,你是想瞎了心。】
【為什麽呢?
在元朝首先漢人本身地位低下,當然這個不是重要原因。
重要的是在元朝科舉完全跟隨帝王心情來的。
好儒學的皇帝就舉行一下科舉,要是遇到蒙古官員強烈反對的時候,那就停一下。
不好儒學的皇帝那是管你三七二十一,花天酒地吃喝玩樂。】
【而元朝皇位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如果是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國開始算,那總共162年,共有十五位君主。
如果是從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開始算,那隻有98年,有十一位皇帝。
平均一下,你就能知道有多亂。】
【而他的伯父勸他:
為學有成則仕入朝,榮顯父母,否則不如學佛,為方外之樂。】
【本來伯父隻是打個比方,勸他放棄當官的理想,可誰知姚廣孝感覺醍醐灌頂,跑到家附近的妙智庵剃度出家。】
【可能從這個時候姚廣孝就有了一顆屠龍的心,皇帝不讓我當官是吧,那就幹掉他。】
【他朝若遂淩雲誌,敢笑黃巢不丈夫。】
【可惜他沒屠到元朝的龍,不過沒關係,朱龍也是龍。】
【反正這輩子一定要完成屠一條龍的使命。】
……
大明 永樂年間
朱棣無視兩個兒子互相打鬧,反倒有些狐疑的看著老和尚。
“老和尚,真像後輩說的這樣?”
“陛下,論跡不論心。”
“吾不知吾心,後輩從何而知?”
————
【自己取了法名——道衍,之後當了個遊方僧人,遊曆四方。】
【途中拜了道士席應真為師。】
【和尚拜道士,一個敢拜,一個敢收。】
【席應真祖上是宋朝尚書司封郎中席汝言。】
【而席應真這個人算是個全才。
匯通儒、釋,尤邃於 《易》,旁通陰陽術數、兵略、占候諸學。
書善小楷,通經史, 工詩文。
他基本把這些都毫無保留的教給了姚廣孝。】
【史記記載:與姚廣孝為忘形友。】
【兩人之間亦師亦友。】
【姚廣孝先是學習了陰陽術數、河圖洛書等等推演法門,又學了縱橫術和奇門陣法、兵家謀略,還學了詩詞書畫儒法。
自己家又是醫學世家,buff疊滿了。】
【按理說此時正值天下大亂,該出山屠龍了吧?】
【他偏不,主打一個意想不到。
天天參禪打坐,研習佛經。】
【可能他覺得元朝這個時候已經稱不上龍了,隻是一條半條命的蛇。】
【屠蛇就沒意思了。】
【真的勇士就要屠一條龍。】
【嗯,是真的龍,不是688那種。】
……
大明 永樂年間
老和尚手裏的佛珠轉來轉去,轉去轉來。
仿佛絲毫沒有被後輩言語影響。
……個鬼啊。
後輩,你給老衲好好說。
不然老衲有一技大威天龍。
不知道你頂不頂得住?
————
【順帶插播一下,他在外出雲遊到嵩山時,遇到了術士“袁珙”。
袁珙擅長看相,當他看到道衍的第一眼,就斷定這絕不是一個凡人:
“世上怎會有你這樣長相奇異的和尚!你天生一對三角眼,好似一隻病虎,內心又嗜好殺戮,日後必定會成為像劉秉忠那樣的人!”
如果平常人聽到這話,肯定氣得砸對方攤子了,可道衍非但沒生氣,反而樂得合不攏嘴。】
【《明史·姚廣孝傳》:嚐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道衍一向把劉秉忠當做自己的偶像,劉秉忠原是元世祖忽必烈帳下的一員重要謀臣,就是在他的積極謀劃下,忽必烈才順利登上了汗位。】
————
元 大都
忽必烈還在不停搖頭,完全不敢相信後輩言語。
“不可能,我大元居然如此短暫?”
“皇位更迭如此頻繁?”
“是像後漢一樣皇帝早夭?”
“還是像李唐玄武門?”
“蒙古鐵騎天下無敵,怎麽就會被一個乞丐和尚打敗了……”
“我想不通啊,想不通……”
身旁的劉秉忠倒是心直口快,行了個蒙古禮解釋道。
“大汗,哪來的蒙古鐵騎?”
“您忘了您能坐上蒙古大汗和皇帝位置靠的可不是蒙古鐵騎,是漢軍世侯集團。”
“您帶著漢軍連續三次征伐蒙古鐵騎,蒙古鐵騎不早被您砍完了?”
“額……是嗎?”
“朕忘了,接著看天幕吧。”
“不要說這些不開心的事情。”
劉秉忠暗自誹謗。
啊,呸,真就往事隨風?
還蒙古鐵騎天下無敵,你當初最瞧不上的漢人軍團砍他們像切菜一樣。
不然你能當上蒙古大汗、大元皇帝?
怕早都投胎了。
不過這姚廣孝確實眼光不錯。
————
【洪武八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召入京師,但卻沒被授為僧官,隻獲賜僧衣。】
【迴去路上途經丹徒北固山,他賦詩緬懷古賢,以抒誌向。
詩道:“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行的僧人宗泐聽後,說:“這豈是佛家弟子說的話!”,姚廣孝笑而不語。】
【洪武十三年,經僧錄司右覺義來複、右善世宗泐推薦,入天界寺,謀一僧職。
此刻的姚廣孝就是天界寺一位平平無奇的小僧人,而曆史的轉折點馬上來臨。】
……
大明 應天府
老朱把棍子遞給朱標。
“標兒,你也打幾下,混蛋老四,連你都敢編排。”
“二虎,去天界寺把這位黑衣宰相給咱請來。”
“也讓咱們的成祖陛下和他的宰相早日團聚。”
————
【洪武十五年,馬皇後病逝。
史載:帝慟哭。】
【當然,大臣也哭的很傷心,比死了親媽都還傷心。】
【朱元璋下令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
【當時任僧錄司左善世的宗泐是姚廣孝的老朋友,他知道姚廣孝胸懷大誌,推薦姚廣孝到了燕王府。
僧錄司,屬禮部,其主官為正印、副印,下設左右善世、闡教、講經、覺義等。各省則府置僧綱司,州置僧正司,縣置僧會員。
負責管理僧侶佛教事務的。】
【而據野史記載兩人初次見麵長著一對三角眼、麵相兇殘的姚廣孝,開始並不討朱棣喜歡。
但是姚廣孝一開口,就說中了朱棣的心思:\"我可送燕王一頂白帽子。”
姚廣孝說要送朱棣一頂白帽子,王上加白可就是皇了。】
【而至於為什麽說是野史?】
【野史並不是說都是假的才叫野史,除去官方史書之外的民間史書統稱野史,這是一個形容詞。】
【關於這個故事的出處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本書。】
【第一本是嘉靖年間陳建的《皇明通紀》:太祖擇名僧輔諸王,文皇帝時為燕王,廣孝自請於文皇曰:殿下若能用臣,臣當奉一白帽子與大王戴也。既而文皇自求廣孝於太祖,許之。蓋王上加白,乃“皇”字。】
【不要看名字是《皇明通紀》,但這是陳建自己撰寫的史書,曾經兩度被朝廷列為禁書。】
【至於大家信不信這個故事,建議大家自己找原版看,目前有一部原汁原味的嘉靖年間原刻足本存世。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拾柒這裏不過多闡述。】
【第二本就是明朝中後期李贄寫的《續藏書》。】
【從古到今學界對本書作者和真偽都有爭議,認為部分篇章應非李贄所撰。
學界一般認為,此書始撰於萬曆二十七年秋到二十八年春,至萬曆三十年李贄去世時尚未完成。
李贄死後,書稿流出,當時人往往將自己的篇章竄入其中,形成了今本《續藏書》。】
【《續藏書·姚廣孝》:十五年,宗泐薦,因淂見燕王,從之北平,乘問請曰:大王骨相非常,雄略冠世。
今皇圖草昧,東宮仁柔,願厚自愛。
大王試乞臣府中當奉一白帽與王戴。
蓋王上加白,乃皇也。
王益心動,亟欲淂之。
會高皇後崩,上曰:王與一名僧誦經修廌齋福,名適任燕籍中,大喜。
至北平,居故慶壽寺,每夢與劉秉忠語。】
【後來清初莊廷鑨廣聘名士編寫的《明史鈔略》引用了同一觀點。】
……
大明 永樂年間
“老和尚,不準備說些什麽嗎?”
朱棣有些佩服老和尚的坦然,無悲無喜,無哀無樂。
“陛下可知當年神秀所做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朱棣:????顯你有文化是吧?
“當時還不是六祖的惠能對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曰:亦未見性。”
朱高熾也懵了,有些疑惑的問道。
“大師,您想說什麽?”
老和尚眉眼帶笑的望向大胖。
“佛曰:自己悟。”
朱棣:………………
老和尚是不是被氣瘋了?
不過這也沒調侃他什麽呀?
和始皇的龍陽之好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這老和尚,越老越神神叨叨的。
————
【反正不管怎麽說,就像偶像劇一樣。
姚廣孝看見朱棣的第一眼,就知道這個人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
【嗯,字麵意思的真命天子。】
【一見鍾情,無法自拔,愛上了。
一生一世一雙人,隻想和朱棣走。】
————
大秦 鹹陽
始皇一拍桌案,嚇了扶蘇一跳。
“這樣才對味嘛。”
“聽半天了,朕總感覺差了點啥。”
“後輩,會講就多講點,哈哈。”
扶蘇滿頭黑線,合著你就是不想吃虧唄,非要後輩把男人之間講成龍陽之好才對味。
我曾經那個不苟言笑的父皇去哪了?
————
大漢 長安
劉邦左手摟住蕭何,右手摟住張良。
“講啊,接著講啊。”
“朕等半天了,就等這段了。”
“不然喝酒都不盡興。”
蕭何二人默契的遠離劉邦,招唿都不打扭頭就走。
太嚇人了,這老流氓男女不忌,太可怕了。
“哎,你們兩個走啥。”
“放心,你們太老了,不是朕的菜。”
“來陪朕喝酒呀。”
陪你?再陪你名聲都臭了。
上次天幕降世張蒼陪你喝酒,現在整個長安都在傳你和張蒼是青梅竹馬。
我們可不想和他一樣。
————
【兩人是相見恨晚,朱棣也不嫌棄姚廣孝年過半百,也不嫌棄他那雙三角眼。
這那是什麽三角眼,分明是目光犀利。
這那是什麽老態龍鍾,這分明是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這分明就是朕的夢中情人。】
————
大明 永樂年間
“爹,你怎麽又打我?”
“我什麽都沒說。”
朱高煦實在是太委屈了,後輩說你,你就拿我出氣?
我說話也挨打,不說話也挨打。
你再打我,我就刻塊玄武門的牌匾掛到北門上去。
老頭子,你不要逼我。
“憑什麽打你?”
“爹打兒子需要理由嗎?”
“我問你需要理由嗎?”
嘭——嘭——嘭
還是熟悉的聲音,熟悉的棍子打在熟悉的人身上。
【而後姚廣孝就隨著朱棣返迴北平。
他的下一次出場就是建文削藩,靖難前夕。】
【而接下來就要講最後一位人物,複古先鋒方孝孺。】
祝幾位大佬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
【他是黑衣宰相、明朝唯一被配享太廟的文官。】
【他是道衍和尚姚廣孝。】
【當然很多人說還有一位劉基,劉伯溫。
但他配享太廟已經是明世宗時候的事情,完全是為了他自己的大禮議之成。
畢竟他先是把朱棣的太宗改為成祖。
還把朱高熾請出太廟把自己老爹放進去。
又把姚廣孝請出太廟把劉基放進去。】
——
大明 永樂年間
朱棣想破頭都沒想到,後世兒孫這麽野?
朕隻想當太宗,朕不想當成祖……
越想越氣,一杯子砸到大胖身上。
“看的你這好兒孫,廟號都給朕改了……”
“這太子你究竟能不能當?”
“能不能好好教育子孫?”
“不行就給老二當。”
朱高熾更委屈……
“爹,我還被移出太廟了,我找誰說理?”
扭頭揪住朱瞻基耳朵。
“你怎麽教的兒孫?”
“這太孫你能不能當?”
“不能當讓給你二叔當。”
朱高煦突然智商在線。
“我去,老大,你占我便宜。”
“你姥姥的。”
“我姥姥也是你姥姥。”
【姚廣孝,蘇州人,元朝至元元年生人,比朱元璋小七歲。
杏林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醫生,本來他應該成為一位救死扶傷的醫生。】
【但人生總是充滿變故。】
【一切的開始發生在他十四歲那年,他突然悟了,告訴自己父親不學醫,要棄醫學文去當大官。】
【嗯,確實,學醫救不了華夏。】
【突然想起好像有兩位名人也是棄醫從文。】
【他父親隻道:孩子,你是想瞎了心。】
【為什麽呢?
在元朝首先漢人本身地位低下,當然這個不是重要原因。
重要的是在元朝科舉完全跟隨帝王心情來的。
好儒學的皇帝就舉行一下科舉,要是遇到蒙古官員強烈反對的時候,那就停一下。
不好儒學的皇帝那是管你三七二十一,花天酒地吃喝玩樂。】
【而元朝皇位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如果是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國開始算,那總共162年,共有十五位君主。
如果是從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開始算,那隻有98年,有十一位皇帝。
平均一下,你就能知道有多亂。】
【而他的伯父勸他:
為學有成則仕入朝,榮顯父母,否則不如學佛,為方外之樂。】
【本來伯父隻是打個比方,勸他放棄當官的理想,可誰知姚廣孝感覺醍醐灌頂,跑到家附近的妙智庵剃度出家。】
【可能從這個時候姚廣孝就有了一顆屠龍的心,皇帝不讓我當官是吧,那就幹掉他。】
【他朝若遂淩雲誌,敢笑黃巢不丈夫。】
【可惜他沒屠到元朝的龍,不過沒關係,朱龍也是龍。】
【反正這輩子一定要完成屠一條龍的使命。】
……
大明 永樂年間
朱棣無視兩個兒子互相打鬧,反倒有些狐疑的看著老和尚。
“老和尚,真像後輩說的這樣?”
“陛下,論跡不論心。”
“吾不知吾心,後輩從何而知?”
————
【自己取了法名——道衍,之後當了個遊方僧人,遊曆四方。】
【途中拜了道士席應真為師。】
【和尚拜道士,一個敢拜,一個敢收。】
【席應真祖上是宋朝尚書司封郎中席汝言。】
【而席應真這個人算是個全才。
匯通儒、釋,尤邃於 《易》,旁通陰陽術數、兵略、占候諸學。
書善小楷,通經史, 工詩文。
他基本把這些都毫無保留的教給了姚廣孝。】
【史記記載:與姚廣孝為忘形友。】
【兩人之間亦師亦友。】
【姚廣孝先是學習了陰陽術數、河圖洛書等等推演法門,又學了縱橫術和奇門陣法、兵家謀略,還學了詩詞書畫儒法。
自己家又是醫學世家,buff疊滿了。】
【按理說此時正值天下大亂,該出山屠龍了吧?】
【他偏不,主打一個意想不到。
天天參禪打坐,研習佛經。】
【可能他覺得元朝這個時候已經稱不上龍了,隻是一條半條命的蛇。】
【屠蛇就沒意思了。】
【真的勇士就要屠一條龍。】
【嗯,是真的龍,不是688那種。】
……
大明 永樂年間
老和尚手裏的佛珠轉來轉去,轉去轉來。
仿佛絲毫沒有被後輩言語影響。
……個鬼啊。
後輩,你給老衲好好說。
不然老衲有一技大威天龍。
不知道你頂不頂得住?
————
【順帶插播一下,他在外出雲遊到嵩山時,遇到了術士“袁珙”。
袁珙擅長看相,當他看到道衍的第一眼,就斷定這絕不是一個凡人:
“世上怎會有你這樣長相奇異的和尚!你天生一對三角眼,好似一隻病虎,內心又嗜好殺戮,日後必定會成為像劉秉忠那樣的人!”
如果平常人聽到這話,肯定氣得砸對方攤子了,可道衍非但沒生氣,反而樂得合不攏嘴。】
【《明史·姚廣孝傳》:嚐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道衍一向把劉秉忠當做自己的偶像,劉秉忠原是元世祖忽必烈帳下的一員重要謀臣,就是在他的積極謀劃下,忽必烈才順利登上了汗位。】
————
元 大都
忽必烈還在不停搖頭,完全不敢相信後輩言語。
“不可能,我大元居然如此短暫?”
“皇位更迭如此頻繁?”
“是像後漢一樣皇帝早夭?”
“還是像李唐玄武門?”
“蒙古鐵騎天下無敵,怎麽就會被一個乞丐和尚打敗了……”
“我想不通啊,想不通……”
身旁的劉秉忠倒是心直口快,行了個蒙古禮解釋道。
“大汗,哪來的蒙古鐵騎?”
“您忘了您能坐上蒙古大汗和皇帝位置靠的可不是蒙古鐵騎,是漢軍世侯集團。”
“您帶著漢軍連續三次征伐蒙古鐵騎,蒙古鐵騎不早被您砍完了?”
“額……是嗎?”
“朕忘了,接著看天幕吧。”
“不要說這些不開心的事情。”
劉秉忠暗自誹謗。
啊,呸,真就往事隨風?
還蒙古鐵騎天下無敵,你當初最瞧不上的漢人軍團砍他們像切菜一樣。
不然你能當上蒙古大汗、大元皇帝?
怕早都投胎了。
不過這姚廣孝確實眼光不錯。
————
【洪武八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召入京師,但卻沒被授為僧官,隻獲賜僧衣。】
【迴去路上途經丹徒北固山,他賦詩緬懷古賢,以抒誌向。
詩道:“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行的僧人宗泐聽後,說:“這豈是佛家弟子說的話!”,姚廣孝笑而不語。】
【洪武十三年,經僧錄司右覺義來複、右善世宗泐推薦,入天界寺,謀一僧職。
此刻的姚廣孝就是天界寺一位平平無奇的小僧人,而曆史的轉折點馬上來臨。】
……
大明 應天府
老朱把棍子遞給朱標。
“標兒,你也打幾下,混蛋老四,連你都敢編排。”
“二虎,去天界寺把這位黑衣宰相給咱請來。”
“也讓咱們的成祖陛下和他的宰相早日團聚。”
————
【洪武十五年,馬皇後病逝。
史載:帝慟哭。】
【當然,大臣也哭的很傷心,比死了親媽都還傷心。】
【朱元璋下令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
【當時任僧錄司左善世的宗泐是姚廣孝的老朋友,他知道姚廣孝胸懷大誌,推薦姚廣孝到了燕王府。
僧錄司,屬禮部,其主官為正印、副印,下設左右善世、闡教、講經、覺義等。各省則府置僧綱司,州置僧正司,縣置僧會員。
負責管理僧侶佛教事務的。】
【而據野史記載兩人初次見麵長著一對三角眼、麵相兇殘的姚廣孝,開始並不討朱棣喜歡。
但是姚廣孝一開口,就說中了朱棣的心思:\"我可送燕王一頂白帽子。”
姚廣孝說要送朱棣一頂白帽子,王上加白可就是皇了。】
【而至於為什麽說是野史?】
【野史並不是說都是假的才叫野史,除去官方史書之外的民間史書統稱野史,這是一個形容詞。】
【關於這個故事的出處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本書。】
【第一本是嘉靖年間陳建的《皇明通紀》:太祖擇名僧輔諸王,文皇帝時為燕王,廣孝自請於文皇曰:殿下若能用臣,臣當奉一白帽子與大王戴也。既而文皇自求廣孝於太祖,許之。蓋王上加白,乃“皇”字。】
【不要看名字是《皇明通紀》,但這是陳建自己撰寫的史書,曾經兩度被朝廷列為禁書。】
【至於大家信不信這個故事,建議大家自己找原版看,目前有一部原汁原味的嘉靖年間原刻足本存世。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拾柒這裏不過多闡述。】
【第二本就是明朝中後期李贄寫的《續藏書》。】
【從古到今學界對本書作者和真偽都有爭議,認為部分篇章應非李贄所撰。
學界一般認為,此書始撰於萬曆二十七年秋到二十八年春,至萬曆三十年李贄去世時尚未完成。
李贄死後,書稿流出,當時人往往將自己的篇章竄入其中,形成了今本《續藏書》。】
【《續藏書·姚廣孝》:十五年,宗泐薦,因淂見燕王,從之北平,乘問請曰:大王骨相非常,雄略冠世。
今皇圖草昧,東宮仁柔,願厚自愛。
大王試乞臣府中當奉一白帽與王戴。
蓋王上加白,乃皇也。
王益心動,亟欲淂之。
會高皇後崩,上曰:王與一名僧誦經修廌齋福,名適任燕籍中,大喜。
至北平,居故慶壽寺,每夢與劉秉忠語。】
【後來清初莊廷鑨廣聘名士編寫的《明史鈔略》引用了同一觀點。】
……
大明 永樂年間
“老和尚,不準備說些什麽嗎?”
朱棣有些佩服老和尚的坦然,無悲無喜,無哀無樂。
“陛下可知當年神秀所做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朱棣:????顯你有文化是吧?
“當時還不是六祖的惠能對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曰:亦未見性。”
朱高熾也懵了,有些疑惑的問道。
“大師,您想說什麽?”
老和尚眉眼帶笑的望向大胖。
“佛曰:自己悟。”
朱棣:………………
老和尚是不是被氣瘋了?
不過這也沒調侃他什麽呀?
和始皇的龍陽之好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這老和尚,越老越神神叨叨的。
————
【反正不管怎麽說,就像偶像劇一樣。
姚廣孝看見朱棣的第一眼,就知道這個人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
【嗯,字麵意思的真命天子。】
【一見鍾情,無法自拔,愛上了。
一生一世一雙人,隻想和朱棣走。】
————
大秦 鹹陽
始皇一拍桌案,嚇了扶蘇一跳。
“這樣才對味嘛。”
“聽半天了,朕總感覺差了點啥。”
“後輩,會講就多講點,哈哈。”
扶蘇滿頭黑線,合著你就是不想吃虧唄,非要後輩把男人之間講成龍陽之好才對味。
我曾經那個不苟言笑的父皇去哪了?
————
大漢 長安
劉邦左手摟住蕭何,右手摟住張良。
“講啊,接著講啊。”
“朕等半天了,就等這段了。”
“不然喝酒都不盡興。”
蕭何二人默契的遠離劉邦,招唿都不打扭頭就走。
太嚇人了,這老流氓男女不忌,太可怕了。
“哎,你們兩個走啥。”
“放心,你們太老了,不是朕的菜。”
“來陪朕喝酒呀。”
陪你?再陪你名聲都臭了。
上次天幕降世張蒼陪你喝酒,現在整個長安都在傳你和張蒼是青梅竹馬。
我們可不想和他一樣。
————
【兩人是相見恨晚,朱棣也不嫌棄姚廣孝年過半百,也不嫌棄他那雙三角眼。
這那是什麽三角眼,分明是目光犀利。
這那是什麽老態龍鍾,這分明是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這分明就是朕的夢中情人。】
————
大明 永樂年間
“爹,你怎麽又打我?”
“我什麽都沒說。”
朱高煦實在是太委屈了,後輩說你,你就拿我出氣?
我說話也挨打,不說話也挨打。
你再打我,我就刻塊玄武門的牌匾掛到北門上去。
老頭子,你不要逼我。
“憑什麽打你?”
“爹打兒子需要理由嗎?”
“我問你需要理由嗎?”
嘭——嘭——嘭
還是熟悉的聲音,熟悉的棍子打在熟悉的人身上。
【而後姚廣孝就隨著朱棣返迴北平。
他的下一次出場就是建文削藩,靖難前夕。】
【而接下來就要講最後一位人物,複古先鋒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