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頁
[歷史同人] 太子殿下躺平日常 作者:元月月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子恭維道:「就知道什麽事都瞞不過父皇。」
劉徹瞪他。
太子不再廢話:「孩兒聽說有些書就是宮裏的藏書樓都沒有,或者說隻是殘卷?」
劉徹頷首:「據說當年秦始皇焚書的時候很多人擔心他什麽書都燒了,藏起來一部分。」
「在世家大族手裏?」
劉徹好像懂了:「春望,這幾日有沒有廷議?」
春望:「明日就有。」
第213章 張湯主父偃
翌日廷議, 劉徹當廷稱讚公卿士大夫家在太學讀書的子侄懂事——主動捐書。以至於太子主持修建的書樓不日就可對外開放。
有那機靈的官吏問:「敢問陛下何時開放?」
劉徹轉向兒子:「太子說還差幾個書架的書。恐怕還得再過幾日。」
朝中不缺擅長揣度聖意的奸猾之臣。這些人聽話聽音,立刻出列表示他們家還有一些藏書。劉徹留這樣的人在朝堂之上就是把他們當刀使,他們的作用便是為帝王分憂, 甘為惹人厭的小人。
小人表態,膽小的人跟進,不想出血的大夫也不得不附和。試圖矇混過去, 甚至裝聾作啞的公卿也不得不開口。
劉徹沉吟片刻:「有你們的支持書樓不日便可對外開放。」隨即轉向太子,「太子, 下朝後令術士挑個吉日。」
「諾!」太子應下來, 下朝後率先離開。
少年蹬蹬瞪下台階, 馬尾一顛一晃, 全身上下洋溢著歡喜, 眾臣不由得地互相看看, 陛下真疼兒子!
今日東方朔也在。書樓還需要很多書,參加廷議的人自然越多越好。東方朔一直很支持太子修書樓, 書樓利民,太子把那邊的地占了也省得陛下修宮殿。劉徹雖然沒跟朝臣透露過修宮殿, 可那麽一片地空著, 可見另有他用。一直沒動工多半因為國庫空虛。
太子主修的書樓缺書,他們食君之祿, 自然應當為君分憂。儲君也是君。
東方朔笑道:「還是個孩子啊。看把太子殿下高興的。」
有人不想捐書, 哪怕隻是令隨從書童抄的書。恐怕別人懂得跟他一樣多。聞言, 那人就故意問:「水衡都尉打算給殿下的書樓添幾本書?」
東方朔經常該機靈的時候不機靈, 不該機靈的時候裝機靈。此刻他就沒有聽出對方語氣不對, 斟酌道:「四書五經殿下肯定不缺。我準備捐一本我這些年寫的辭賦, 再抄幾本我在邊關淘的書。」順嘴問,「你呢?」
那人噎了一下, 不甘不願地表示他也想抄幾本早年淘的書。
東方朔問公孫賀:「你呢?」
公孫賀:「我家中有許多小兒以前用的書。如今用不著了,我打算全拿出來。」
東方朔嘴碎,問他另一邊的大農令:「你呢?」
大農令實話實說:「我還沒有考慮好。」
東方朔轉向大農令身後的大農丞之一桑弘羊:「大農丞不用想,把你的那些計算心得寫出來一定可以成為書樓最受歡迎的書之一。」
有人好笑,這個東方朔還是一如既往地沒有眼力見。
桑弘羊並不介意把他這些年琢磨的計算方法下寫下來。他也不敢介意。桑弘羊雖然不如張湯會揣度聖意,但他知道他如今的一切都是誰給的。
商賈之家最不缺精於計算之人,以前也有不少人走公卿大夫的門路,到天子身邊當個郎官或侍中。然而隻有他離公卿隻差一步。不是桑弘羊更出色,而是他幸運,遇到不看出身的帝王。
基於這一點,他也該盡力支持天子。
翌日上午,五經博士求見帝王,向帝王稟報,他把太學一眾提供的書送來了。當時劉徹忙著教太子批奏章。劉徹嫌兒子奏章上廢話太多。劉徹抬抬手,太子起身,叫五經博士隨他去書樓。
昭平君和公孫敬聲買的書也已送進書樓,加上太學送的,如今書樓一樓地上堆滿了各種書籍。
太子不著急,等到九月十三日,百官的書送上來,他才帶人去書樓。
太子宮的宦官們負責分類,公孫敬聲和昭平君負責統計。隨太子出來的侍衛在樓外守候,以防有人突然闖進來,畢竟書樓沒有院門。
所有書都分開記號,太子令人把最多的那些書一分為二,樓下就正對門擺放,樓上就擺放在樓梯兩側,稀少難懂的書放角落裏。
等書全部擺到書架上,樓上樓下各還剩一個書架。太子令韓子仁進宮,把他叫宦官們抄的書以及他用不著的書,表兄弟們提供的書拉過來。
這些書擺上去,書架滿了。
昭平君和公孫敬聲很是滿足。昭平君甚至忍不住說:「真像個書樓。」
太子看一圈,還缺一儲物架和櫃檯以及照看書樓的人。
公孫敬是見他沉默不語:「想什麽呢?」
「缺兩個打理書樓的人。」太子道。
昭平君:「這裏可是很枯燥,四十歲以下的大夫士子肯定都不甘心在此看書樓。」
太子忽然想到一個人,那人得有六十了。雖說人道七十古來稀,可他要跟以前的丞相李蔡一樣,快七十歲了還能操心國事,那他至少還可以再工作十年。
皇家書樓也不能叫無知小子照看。
「敬聲,主父偃如今還在京師嗎?」
公孫敬聲仔細想想:「聽我父親的意思他好像還在京師。他家在茂陵,但他在城裏有處小宅子,時常在長安同人飲酒作樂。」
劉徹瞪他。
太子不再廢話:「孩兒聽說有些書就是宮裏的藏書樓都沒有,或者說隻是殘卷?」
劉徹頷首:「據說當年秦始皇焚書的時候很多人擔心他什麽書都燒了,藏起來一部分。」
「在世家大族手裏?」
劉徹好像懂了:「春望,這幾日有沒有廷議?」
春望:「明日就有。」
第213章 張湯主父偃
翌日廷議, 劉徹當廷稱讚公卿士大夫家在太學讀書的子侄懂事——主動捐書。以至於太子主持修建的書樓不日就可對外開放。
有那機靈的官吏問:「敢問陛下何時開放?」
劉徹轉向兒子:「太子說還差幾個書架的書。恐怕還得再過幾日。」
朝中不缺擅長揣度聖意的奸猾之臣。這些人聽話聽音,立刻出列表示他們家還有一些藏書。劉徹留這樣的人在朝堂之上就是把他們當刀使,他們的作用便是為帝王分憂, 甘為惹人厭的小人。
小人表態,膽小的人跟進,不想出血的大夫也不得不附和。試圖矇混過去, 甚至裝聾作啞的公卿也不得不開口。
劉徹沉吟片刻:「有你們的支持書樓不日便可對外開放。」隨即轉向太子,「太子, 下朝後令術士挑個吉日。」
「諾!」太子應下來, 下朝後率先離開。
少年蹬蹬瞪下台階, 馬尾一顛一晃, 全身上下洋溢著歡喜, 眾臣不由得地互相看看, 陛下真疼兒子!
今日東方朔也在。書樓還需要很多書,參加廷議的人自然越多越好。東方朔一直很支持太子修書樓, 書樓利民,太子把那邊的地占了也省得陛下修宮殿。劉徹雖然沒跟朝臣透露過修宮殿, 可那麽一片地空著, 可見另有他用。一直沒動工多半因為國庫空虛。
太子主修的書樓缺書,他們食君之祿, 自然應當為君分憂。儲君也是君。
東方朔笑道:「還是個孩子啊。看把太子殿下高興的。」
有人不想捐書, 哪怕隻是令隨從書童抄的書。恐怕別人懂得跟他一樣多。聞言, 那人就故意問:「水衡都尉打算給殿下的書樓添幾本書?」
東方朔經常該機靈的時候不機靈, 不該機靈的時候裝機靈。此刻他就沒有聽出對方語氣不對, 斟酌道:「四書五經殿下肯定不缺。我準備捐一本我這些年寫的辭賦, 再抄幾本我在邊關淘的書。」順嘴問,「你呢?」
那人噎了一下, 不甘不願地表示他也想抄幾本早年淘的書。
東方朔問公孫賀:「你呢?」
公孫賀:「我家中有許多小兒以前用的書。如今用不著了,我打算全拿出來。」
東方朔嘴碎,問他另一邊的大農令:「你呢?」
大農令實話實說:「我還沒有考慮好。」
東方朔轉向大農令身後的大農丞之一桑弘羊:「大農丞不用想,把你的那些計算心得寫出來一定可以成為書樓最受歡迎的書之一。」
有人好笑,這個東方朔還是一如既往地沒有眼力見。
桑弘羊並不介意把他這些年琢磨的計算方法下寫下來。他也不敢介意。桑弘羊雖然不如張湯會揣度聖意,但他知道他如今的一切都是誰給的。
商賈之家最不缺精於計算之人,以前也有不少人走公卿大夫的門路,到天子身邊當個郎官或侍中。然而隻有他離公卿隻差一步。不是桑弘羊更出色,而是他幸運,遇到不看出身的帝王。
基於這一點,他也該盡力支持天子。
翌日上午,五經博士求見帝王,向帝王稟報,他把太學一眾提供的書送來了。當時劉徹忙著教太子批奏章。劉徹嫌兒子奏章上廢話太多。劉徹抬抬手,太子起身,叫五經博士隨他去書樓。
昭平君和公孫敬聲買的書也已送進書樓,加上太學送的,如今書樓一樓地上堆滿了各種書籍。
太子不著急,等到九月十三日,百官的書送上來,他才帶人去書樓。
太子宮的宦官們負責分類,公孫敬聲和昭平君負責統計。隨太子出來的侍衛在樓外守候,以防有人突然闖進來,畢竟書樓沒有院門。
所有書都分開記號,太子令人把最多的那些書一分為二,樓下就正對門擺放,樓上就擺放在樓梯兩側,稀少難懂的書放角落裏。
等書全部擺到書架上,樓上樓下各還剩一個書架。太子令韓子仁進宮,把他叫宦官們抄的書以及他用不著的書,表兄弟們提供的書拉過來。
這些書擺上去,書架滿了。
昭平君和公孫敬聲很是滿足。昭平君甚至忍不住說:「真像個書樓。」
太子看一圈,還缺一儲物架和櫃檯以及照看書樓的人。
公孫敬是見他沉默不語:「想什麽呢?」
「缺兩個打理書樓的人。」太子道。
昭平君:「這裏可是很枯燥,四十歲以下的大夫士子肯定都不甘心在此看書樓。」
太子忽然想到一個人,那人得有六十了。雖說人道七十古來稀,可他要跟以前的丞相李蔡一樣,快七十歲了還能操心國事,那他至少還可以再工作十年。
皇家書樓也不能叫無知小子照看。
「敬聲,主父偃如今還在京師嗎?」
公孫敬聲仔細想想:「聽我父親的意思他好像還在京師。他家在茂陵,但他在城裏有處小宅子,時常在長安同人飲酒作樂。」